武廟
南京市玄武區武廟
南京武廟位於南京市玄武區雞鳴寺東側、玄武湖南岸、明城牆南邊,為明朝京師十廟之一,為奉祀武夫子關羽場所,民國為國民政府考試院舊址,現為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政府及南京市人大、南京市政協所在地。
南京武廟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規模宏大,殿宇軒然,有大成殿三間,還有東西斜廊各五間,露台高闊,前有大成門,欞星門三座等。清軍入關后,改明國子監為江寧府學,將武廟改為祀孔子的文廟,又稱府夫子廟。
清嘉慶年間,橫遭火災,咸豐年間又罹戰火,同治年間遷至今朝天宮。同治八年,復移武廟於園內東側,民國時為國民政府考試院舊址,現初大門為民國時建造,后大殿、配殿、廂房均為清代建築。
1991年,國民政府考試院舊址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近代優秀建築。2001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南京武廟建成,南京武廟即武德樓,在今南京市委大院東側,俗稱武夫子廟,祭祀武夫子關羽,與當時建成的功臣廟(祀明朝開國元勛徐達)、蔣王廟(祀漢代秣陵尉蔣子文)、卞壺廟(祀東晉大臣卞壺)、劉越王廟(祀南唐大將劉仁瞻)、曹武惠王廟(祀北宋大將曹彬)、元衛國公廟(祀元末金陵死難的大臣福壽)等統稱“十廟”。
明朝初年,南京武廟規模宏大,殿宇軒然,不僅有大成殿三間,還有東西斜廊各五間,露台高闊,前有大成門,欞星門三座等。清兵南下,士子星散,改國子監為江寧學府。
清朝嘉慶年間,橫遭火災。咸豐年間又罹戰火,遂於1867年同治六年移江寧學府於冶城,今天的朝天宮。歷時480餘年具有廣廈千間,巍巍殿宇的國子監再次橫遭不幸。
清朝同治八年(1869年),復移武廟於園內東側,據《鍾南淮北區域志》:“山(雞籠山)東麓有夫子廟,明為國子監,清為紀念府學,同治遷府學於冶山,即其地作武廟。”現市委大院東部南京政協所屬地域的武廟仍保持完好,其院后坡有武廟閘一座與玄武湖溝通。武廟閘,早在劉宋元嘉時期,以作大竇引玄武湖水入華林園,明代再經治理,叫“通心水壩”,由於清同治年間移武廟於此,遂將其後山坡城根的這個水壩習稱為武廟閘,這“大竇”就是武廟閘的先源。
清朝末年,安徽阜陽人李宗堂在今大院西部建千倉師範和千倉山館。辛亥戰火毀損后,這裡又一度作為攤販市場,這時於東部的武廟相毗鄰,燒香的、購物的,熙熙攘攘,倒也熱鬧一陣。到了民國時期,這裡闢為國民政府考試院。
1933年建築的大禮堂、東、西會議室,古典式建築掩映在蒼松翠柏之中,寧靜而典雅。抗日戰爭爆發,南京淪陷,汪精衛偽政權成立,初擬將其偽國民政府設於原國民政府舊址,但日本人不同意。於是汪偽看中了此地,大院東大門即現在的南京市政協大門的中門之上篆書“和平建國”四字橫額,兩重檐之間掛起了豎寫的“外交部”的牌子,此門作重檐廡殿頂宮門樣式,三開門,鋼筋混凝土仿木結構,系民國建築。無奈好景不長,隨著日本人失敗偽政權也隨之覆滅,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還都南京,考試院又遷回了這裡。
整座考試院為園林式建築群,按東西兩條平行的軸線排列。西部依次為西大門、孔子問禮圖碑亭、明志樓、公明堂等。佔地面積103589平方米,始建於1930年,至1949年止,建築面積達8277平方米,工價六十餘萬元。
考試院的建築按東、西兩條平行的中軸線排列東部分別為泮池、大門、武廟大殿(即武德樓)、寧遠樓、華林館、圖書館書庫、寶章閣等。
淬池在東大門的正前方,呈半月形,又名月牙池。東大門現為南京市政協大門。共有三個門洞,拱券形;重檐歇山頂,頂覆綠色琉璃瓦;鋼筋混凝土結構。大門下部仿須彌座,上部梁枋、斗拱、檐椽等均施以彩繪。國民政府時期,中門之上的兩重檐之間掛有戴季陶書寫的“考試院”三個金字直額。值得注意的是門口站崗的衛士與眾不同:他們穿著黑色的制服,手裡沒有槍,腰間也沒有武裝帶,但卻在腰間掛有一柄寶劍,顯得文質彬彬。汪偽時期,東大門中門之上篆書“和平建國”四字橫額,兩重檐之間掛起了豎寫的“外交部”的牌子。
武廟又名武夫子廟。它是明朝初年建立的十廟之一,因祀奉關羽而得名。始建於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清朝時期改為江寧府學,咸豐年間毀於戰火;同治年間江寧府學遷至朝天宮,在廢墟上重建武廟,重建的武廟建築群包括伴池、大門、大殿、後殿、左右配殿及廊廡。現存武廟大殿建立在高大的青石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頂,磚木結構,面闊七間24米,進深九檁16米。紅門紅柱紅窗,屋頂覆蓋綠色琉璃瓦。民國時期將其內部改建成兩層,樓下作為考試院的大禮堂,樓上是考試院銓敘部的辦公室。1982年它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在武廟大殿前後兩側,各建有一幢二層的仿古廡殿式建築,均為磚木結構,並採用木結構的小瓦外廊連接成南北兩個四合院。它們是考試院秘書處、參事處和銓敘部。現為南京市糧食局等單位的辦公樓。
寧遠樓建於1931年5月,同年底竣工。磚混結構,高二層,平面呈山字形,重檐廡殿頂,上覆小瓦。它是考試院的辦公大樓,院長戴季陶辦公室“待賢館”就設在其中。第一屆高等文官考試錄取的考生人數因為較少,戴季陶曾在待賢館賜宴傳見。汪偽國民政府成立后,這裡又成為汪精衛的辦公樓。該在1996年前後被拆除,在原址上興建了一座二層樓的仿古建築,作為中共南京市委辦公樓。
華林館在寧遠樓之北,原是考試院的圖書館書庫。坐東朝西,高三層,平面呈長方形,磚木結構,重檐廡殿頂,現為南京市市級機關行政事務管理局辦公樓。
寶章閣位於華林館正北面。建於1934年,它是考試院的檔案庫,收藏有考生試卷、文官任免登記書等檔案資料。高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平屋頂,屋頂正中建有塔樓。立面造型簡潔,具有西方現代派建築風格;但在布局和細部處理上則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建築特徵,如建築物左右對稱,細部裝飾斗拱,屋頂塔樓為攢尖頂,是典型的中國古典建築風格。
西部分別是大門、孔子問禮圖碑亭、明志樓、衡鑒樓、公明堂等。
武廟[南京市玄武區武廟]
解放後為南京市人民政府大門.1998年對西大門進行了改造,在原有三開間牌坊式大門的兩側又增建了兩個出入口,從而形成了現在的五開間格局。
大門後面是一座大花園,正對大門中央有一座翹角飛檐的六角古亭,即問禮亭。“亭子中央豎有孔子問禮圖碑,是戴季陶效法孔子問禮之意而建造的。遺憾的是,如今亭已無存,碑刻也於1988年被遷移至夫子廟大成門內保存。
問禮亭后是一片植有梅花、櫻花的花壇。花壇四周是大片的草坪,試場大樓明志樓就坐落於綠樹叢中。它是一座仿明清宮殿式建築,採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建造而成。房頂呈單檐歇山頂結構,屋面覆蓋著綠色的琉璃瓦。所有的斗拱.檐椽,粱枋處都施以彩繪。整個明志樓中部有兩層在地面上,另一層在地下。大樓前面是一座寬大的水泥平台,平台被砌有雕花水泥假石欄桿圍住。檐下懸掛著豎書的“明志樓”匾額,入口處門廊上懸掛著“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橫額。20世紀90年代經過改建.整座大樓中部現為南京市人民政府大禮堂,西部為會議室,東部是外賓接待室。整座大樓於1999年3月進行過維修。
明志樓後面另有一座三層建築,也就是考選委員會辦公室―衡鑒樓,和明志樓連為一體。衡鑒樓是一幢西式建築,磚混結構,中部三層,兩邊兩層.平屋頂,入口處建有柱廊式雨篷,顯得整個建築物造型簡潔。1997年被拆除,並在原址上建立了南京市人民政府辦公大樓。衡鑒樓的後面還有一幢辦公樓,被稱為公明堂,為典試委員會評閱試卷的地方,同衡鑒樓一樣,也於1998年被拆除並在原地建起了南京市人大辦公樓。
整個國民政府考試院的東部由泮池、東大門、武廟大殿、字遠樓、華林館、圖書館書庫、寶章閣等組成。泮池在東大門正前方,呈半月形,所以又被稱為月牙池。東大門就處於泮池的正北面,有三個門洞,呈拱券形。同明志樓不同,東大門是典型的重檐歇山頂結構,上覆綠色琉璃瓦,鋼筋混凝土結構。大門下部仿須彌座,上部粱枋、斗拱、檐椽等均施以彩繪。國民政府時期,中門之上兩重檐之間掛有戴季陶書寫的“考試院”金字匾額。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門口站崗的衛士與眾不同:均穿黑色制服,手裡沒槍,腰間亦無武裝帶,但卻掛著一柄寶劍,顯得文質彬彬。汪偽時期中門之上篆書著“和平建國”橫額,兩重檐之間掛有豎寫的“外交部”牌子。如今這裡已變成了南京市政協的大門了。
武廟大殿又名武德樓,由於祀奉關羽而得名,始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 398),後來因為戰火而遭毀,所以現在我們看見的武廟大殿建立於高大的青石台基之上。從結構上來看,它也是重檐歇山頂式結構,全部為磚木構成,紅門紅柱紅窗,屋頂亦覆蓋著綠色的琉璃瓦。民國時期,內部被改建成二層,樓下是考試院大禮堂,樓上則是銓敘部辦公室。
公明堂為典試、襄試委員會評閱試卷之處。高三層,平屋頂,造型簡潔。1998年被拆除,在原址上現建有南京市人大辦公樓。
考試院佔地面積103589平方米,始建於1930年,至1949年止,建築面積達8277平方米,工價六十餘萬元。
國民政府考試院是國民政府五院之一,1928年10月籌備,1930年1月正式成立。它是國民政府最高考試機構,掌理國家機關人員的考試、任用、銓敘、考核、級俸、升遷、保障、褒獎、撫恤、退休、養老等事宜。具體業務由考選委員會(1948年改稱考選部)和銓敘部承擔。其中考選委員會負責掌理全國文職公務人員、專門職業及技術人員的考核,辦理並組織典試委員會,負責考選人員的冊報及其他舉辦考試事項;銓敘部負責掌理全國文職人員和考取人員的登記銓敘和各機關人事機構的管理事項。考試院設院長、副院長各一人,並先後設有秘書長和秘書、參事兩處,法規及設計考核兩委員會以及人事、統計、會計三室(處)。第一任院長是戴季陶(1928-1948年在任);1948年,戴季陶辭職,改任國史館館長,由張伯苓繼任考試院院長。
1931年、1933年、1935年,國民政府考試院分別進行了第一、二、三屆高等文官考試(簡稱高考);1936年舉行了一次臨時高考,一般稱作第四屆;1939年,在重慶舉行了一次高考,稱作第五屆。此後,不定期舉行,每年至少一次。考試的種類有普通行政、財務行政、教育行政、警察行政、司法官、外交宮領事官、經濟建設行政、衛生行政、會計行政、土木工程、電機工程、化學工程等。考試的程序分為三試:第一試為一般科目,第二試為專業科目,第三試為口試。第一試不及格,不得參加第二試,第二試不及格,不得參加第三試。以普通行政為例,第一試科日為國文、公文、總理遺教(包括三民主義、建國方略、建國大綱及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憲法(約法)、中國歷史、中國地理、政治學、經濟學。第二試為行政法、民法、刑法、地方自治概要、經濟政策、財政學、國際法。參加高等考試的主要對象是大學畢業生,還有北大、清華、南開、中大等大學的研究生以及自費留學歐美的大學畢業生。抗戰勝利后,考試院遷回南京,但暫停舉行高考。考試院自成立至1949年南京解放,錄取考生總人數約為五千人,尤以前三屆為盛。
抗戰期間,考試院西遷。考試院院址成為汪偽國民政府所在地。1940年3月30日上午,汪偽集團在考試院明志樓(汪偽國府禮堂)上演了一幕傀儡登場的醜劇,宣布國民政府“還都”南京。汪精衛及各院、部、委員會的漢奸頭子七十餘人宣誓就職,併發布宣言和政治綱領。汪精衛代理主席(仍以國民政府主席林森為主席)兼行政院院長、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長、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及海軍部長,陳公博任立法院院長,梁鴻志任監察院院長,溫宗堯任司法院院長,王揖唐任考試院院長,周佛海任財政部長兼警政部長,褚民誼任外交部長,林柏生任宣傳部長,梅思平任工商部長。會後,全體與會人員合影。據參加典禮的西方記者哈羅德稱:“那個主角(指汪精衛)臉色像死人一樣蒼白,雖然實際上他可能沒什麼病。”
值得一提的是,軍統局潛伏特務陳覺吾(時任汪偽市黨部書記長兼調查科科長)、陸玄南(汪偽市黨部委員)等人曾密謀在汪精衛舉行就職演講時,派人用他們的記者證混入會場,把炸彈投向主席台,將汪精衛等人炸死。3月30日早晨,一切準備就緒,只等從上海購買炸彈的特務回來。然而,直到會議結束,還不見買炸彈的特務蹤影。因此,刺殺汪精衛的計劃未能實現。
4月22日,日本派遣前首相阿部信行為“大使”,抵達南京,設立“大使館”。阿部信行到南京的第二天上午10時,在汪偽國民政府大禮堂向汪精衛呈遞“國書”,由褚民誼陪同引見,偽外交部次長周隆庠任翻譯,偽國府參軍長和典禮局長參加。當晚,汪精衛在國府禮堂舉行“國宴”,歡迎阿部,同時邀請日本駐華大使館和各地總領事館、日本海陸軍以及憲特機關重要官員參加,由偽國民政府五院院長、各部部長和次長作陪。宴會時,軍警密布,戒備森嚴。對於宴席酒菜,筷碗杯盤,均由日本軍醫監廚,逐一化驗消毒。所有廚師和服務人員,均發特別通行證,自入場后,即外界隔絕。
1940年11月29日,汪精衛在汪偽國民政府禮堂宣布就任偽國民政府主席。30日,汪精衛與阿部又在汪偽國民政府禮堂簽訂了《日本國與中華民國間關於基本關係的條約》。
抗戰勝利后,國民政府考試院遷回原址。國民政府考試院建築群規劃整齊,建築考究,新老建築相互交融,建築與庭院綠化相映成趣。1991年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近代優秀建築之一。199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7月,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武廟建築群規劃整齊,建築特色獨具,頗為考究,新老建築相互交融,建築與庭園綠化相映成趣。現在是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南京市政協、南京市人大所在地。1991年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評為近代優秀建築之一,199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