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馬歌
秧馬歌
秧 馬 歌並引
過廬陵,見宣德郎致仕曾君安止,出所作《禾譜》,文既溫雅,事亦詳實,惜其有所缺,不譜農器也。予昔游武昌,見農夫皆騎秧馬。以榆棗為腹,欲其滑;以楸桐為背,欲其輕;腹如小舟,昂其首尾;背如復瓦,以便兩髀。雀躍於泥中,系束藁其首以縛秧,日行千畦。較之傴僂而作者,勞佚相絕矣!《史記》禹乘四載,泥行乘橇。解者曰:“橇形如箕,擿行泥上。”豈秧馬之類乎?作《秧馬歌》一首,附於《禾譜》之末云:
春雲濛濛雨凄凄,春秧欲老翠剡齊。
嗟我父子行水泥,朝分一壠暮千畦。
腰如箜篌首啄雞,筋煩骨殆聲酸嘶。
我有桐馬手自提,頭尻軒昂腹肋低;
背如復瓦去角圭,以我兩足為四蹄。
聳躍滑汰如鳧鷖,纖纖束藁亦可齎;
何用繁纓與月題,朅從畦東走畦西。
山城欲閉聞鼓鼙,忽作的盧躍檀溪。
歸來掛壁從高棲,了無芻秣飢不啼。
少壯騎汝逮老黧,何曾蹶軼防顛隮。
錦韉公子朝金閨,笑我一生踏牛犁,
不知自有木駃騠。
引:同“序”。
《禾譜》:記載穀物的書。
欲:想。
昂:翹起,昂揚。
復瓦:面向下覆蓋的瓦。
髀(bì):大腿。
雀躍:象鳥雀一樣跳躍。形容行動輕便。
束藳(gǎo):干稻草束。
傴僂(yùlǚ):彎腰曲背。
勞佚相絕:勞累和舒適懸殊很大。佚:通“逸”安逸。絕:截然不同。
解者:指註解者孟康。
箕:簸箕。
擿(zhì):通“擲”,跳躍。
因蘇軾曾見過曾安止《禾譜》,惜其未譜農器,就作《秧馬歌》附后。后曾安止侄孫曾之謹感蘇軾之意,撰《農器譜》,對古代和當時農器作了較為詳細的分析和記述。曾之謹任耒陽令時,特把《禾譜》、《農器譜》二書寄送陸遊,請求題詩。陸遊很高興,題了一首名為《耒陽令曾君寄<禾譜><農器譜>二書求詩》的詩,對蘇軾和曾氏祖孫關心農業的精神,大加讚揚。
欲:將。翠剡(yǎn)齊:翠綠的秧苗尖而且齊。剡:尖。
我:指農夫。此詩是以農夫自述口氣寫的。
箜篌(kōnghóu):古代一種樂器,形狀彎曲。以其形容彎腰弓背。啄雞:啄食時的雞。
煩:煩勞。殆:通“怠”,懶惰,這裡指疲勞得不想動彈了。
桐馬:桐木製成的秧馬。
尻(kāo):屁股。軒昂:形容秧馬頭昂尾翹的樣子。
去角圭(guī):去掉稜角的圭玉。形容光滑。圭:上圓下方的玉。
纖纖:又細又長。齎:攜帶。
繁纓:即“鞶纓”。鞶:馬腹帶。纓:馬頸帶。月題:馬絡頭。形狀似月,故名。
朅(qiè):去的意思。
的盧:名馬。
從高棲:在高處棲息。指秧馬高掛在牆壁上。
了無:一點也沒有。芻秣:喂牲口的草料。
逮:到。老黧(lí):年老。黧:黑黃色,指老年人的臉色。
蹶軼(juéyì):驚跳奔跑。顛隮(jì):跌倒墜下。
踏牛犁:指跟在牛後邊走。
木駃騠(juétí):指秧馬。駃騠:良馬名。
秧馬:秧馬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的一種可以減輕勞動強度的農具,專門為水稻移栽而設計製造出來的農具,在泥地里乘坐秧馬可以提高行進速度,減輕勞動強度,起到勞動保護的作用。
因蘇軾曾見過曾安止《禾譜》,惜其未譜農器,就作《秧馬歌》附后。
《秧馬歌》是一首詠物詩,“秧馬”是拔秧、栽秧時坐於其上以減勞累的一種木製農具。詩作的“引”揭示了作詩之由,一是被“秧馬”這種農具所吸引,一是藉以表明作者的農書中應重視農具的思想。
詩首六句寫春雨霏霏,秧苗青翠,農夫奮力栽秧的辛苦,此為下文寫秧馬的便利功用張本。“我有桐馬手自提”至“何曾蹶軼防顛隮”正面寫秧馬,“我有”四句寫秧馬的外觀及使用,“聳躍”四句寫秧馬的輕快便利,“山城”四句寫秧馬的品格:奮力農事,無欲無求。這一部分將秧馬當戰馬寫,比喻精當,賦予秧馬以靈動鮮活的生命,描寫栩栩如生,想象的豐富,筆力的奇肆,令人嘆為觀止。結尾三句寫農夫對秧馬的喜愛。貴公子對農民的譏嘲當然屬於輕薄,而農夫以自有秧馬來反擊貴公子的嘲笑,則活畫出農夫的詼諧幽默,農夫對自己創製的秧馬的喜愛也盡在不言之中,詩人設想奇妙無比。詩作不僅形象真切地描繪了秧馬這種古代農具,在農史上有重要的史料價值。更重要的是,它體現了詩人對農業生產的一貫關心。有詩作《秧馬歌》,遂有曾安止侄孫曾之謹的《農器譜》,僅從此角度,《秧馬歌》的作用是不能被忘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