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埃博拉的結果 展開
- 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
- 2018年中非合拍故事片
埃博拉
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
埃博拉(Ebolavirus)又譯作伊波拉病毒。是一種十分罕見的病毒,1976年在蘇丹南部和剛果(金)(舊稱扎伊爾)的埃博拉河地區發現它的存在後,引起醫學界的廣泛關注和重視,“埃博拉”由此而得名。是一個用來稱呼一群屬於纖維病毒科埃博拉病毒屬下數種病毒的通用術語。
埃博拉病毒是一種能引起人類和其他靈長類動物產生埃博拉出血熱的烈性傳染病病毒,其引起的埃博拉出血熱(EBHF)是當今世界上最致命的病毒性出血熱,徠感染者癥狀與同為纖維病毒科的馬爾堡病毒極為相似,包括噁心、嘔吐、腹瀉、膚色改變、全身酸痛、體內出血、體外出血、發燒等。死亡率在50%至90%之間,致死原因主要為中風、心肌梗塞、低血容量休克或多發性器官衰竭。埃博拉病毒,生物安全等級為4級(艾滋病為3級,SARS為3級,級數越大防護越嚴格)。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12月23日宣布,由加拿大公共衛生局研發的疫苗可實現高效防護埃博拉病毒。
生物安全等級為4級,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天至10天。
“埃博拉”是剛果(金)(舊稱扎伊爾)北部的一條河流的名字。1976年,一種不知名的病毒光顧這裡,瘋狂地虐殺“埃博拉”河沿岸55個村莊的百姓,致使數百生靈塗炭,有的家庭甚至無一倖免,“埃博拉病毒”也因此而得名。事隔3年(1979年),“埃博拉”病毒又肆虐蘇丹,一時屍橫遍野。經過兩次“暴行”后,“埃博拉”病毒隨之神秘地銷聲匿跡15年,變得無影無蹤。
2021年2月13日,幾內亞多名衛生官員披露,國內出現多例埃博拉死亡病例,距離這一西非國家上次出現埃博拉疫情大約5年。
2021年8月14日,象牙海岸出現一例埃博拉病例。
埃博拉病毒結構形態
“埃博拉”病毒的形狀宛如中國古代的“如意”,利用電子顯微鏡對埃博拉病毒屬成員的研究顯示,其呈現一般纖維病毒的線形結構。病毒粒子也可能出現“U”字、“6”字形、纏繞、環狀或分枝形,不過實驗室純化技術也可能是造成這些形狀產生的因素之一,例如離心機的高速運轉可能使病毒粒子變形。病毒粒子一般直徑約80納米,但長度可達1400納米,典型的埃博拉病毒粒子平均長度則接近1000納米。在病毒粒子中心結構的核殼蛋白由螺旋狀纏繞之基因體RNA與核殼蛋白質以及蛋白質病毒蛋白VP35、VP30、L組成,病毒包含的糖蛋白從表面深入病毒粒子10納米長,另外10納米則向外突出在套膜表面,而這層套膜來自宿主的細胞膜,在套膜與核殼蛋白之間的區域,稱為基質空間,由病毒蛋白VP40和VP24組成。
埃博拉病毒
EBOV的自然宿主雖尚未最後確定,但已有多方證據表明猴子及猩猩等野生非人靈長類動物以及其他動物有EBOV感染現象。證據1:1976年、1996年、2002年的流行,源於人類接觸野外死亡的猩猩;證據2:菲律賓出口的猴子多次查出EBOV,但沒有發現發病;證據3:2003年8月剛果(布)衛生健康部的調查表明,野外黑猩猩、野豬體內可查到EBOV。
第4個埃博拉毒株(Reston)能引起人以外的靈長目動物致命性的出血性疾病;文獻報導有極少數人感染此病毒,臨床上無癥狀。1976年在蘇丹流行時,病死率為53.2%;在扎伊爾,高達88.8%。因此,世界衛生組織將其列為對人類危害最嚴重的病毒之一,即“第四級病毒”。有些患者在感染埃博拉病毒48小時后便不治身亡,而且他們都“死得很難看”,病毒在體內迅速擴散、大量繁殖,襲擊多個器官,使之發生變形、壞死,並慢慢被分解。病人先是內出血,繼而七竅流血不止,並不斷將體內器官的壞死組織從口中嘔出,最後因廣泛內出血、腦部受損等原因而死亡。照顧病人的醫生護士或家庭成員,和病人密切接觸后可被感染。有時感染率可以很高,如蘇丹流行時,與病人同室接觸和睡覺者的感染率為23%,護理病人者為81%。醫院內實驗人員感染和發病也有好幾起。
埃博拉病毒主要是通過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水和分泌物等途徑傳播。實驗室檢查常見淋巴細胞減少、血小板嚴重減少和轉氨酶升高(AST>ALT),有時血澱粉酶也增高。診斷可用ELISA檢測特異性IgG抗體(出現IgM抗體提示感染);用ELISA檢測血液、血清或組織勻漿中的抗原;用IFA通過單克隆抗體檢測肝細胞中的病毒抗原;或者通過細胞培養或豚鼠接種分離病毒。用電子顯微鏡有時可在肝切片中觀察到病毒。用IFA檢測抗體常導致誤判,特別是在進行既往感染的血清學調查時。實驗室研究有很大的危險性,應該只在有防護措施防止工作人員和社區感染的地方開展(4級生物安全實驗室)。
感染潛伏期為2-21天。感染者均是突然出現高燒、頭痛、咽喉疼、虛弱和肌肉疼痛。然後是嘔吐、腹痛、腹瀉。發病後的兩星期內,病毒外溢,導致人體內外出血、血液凝固、壞死的血液很快傳及全身的各個器官,病人最終出現口腔、鼻腔和肛門出血等癥狀,患者可在24小時內死亡。
在大約1500例確診的埃博拉案例中,死亡率高達88%。
埃博拉是人畜共通病毒,儘管世界衛生組織苦心研究,至今沒有辨認出任何有能力在爆發時存活的動物宿主,認為果蝠是病毒可能的原宿主。因為埃博拉的致命力,加上目前尚未有任何疫苗被證實有效,埃博拉被列為生物安全第四級(BiosafetyLevel4)病毒,也同時被視為是生物恐怖主義的工具之一。
儘管醫學家們絞盡腦汁,作過許多探索,但埃博拉病毒的真實“身份”,至今仍為不解之謎。沒有人知道埃博拉病毒在每次大爆發后潛伏在何處,也沒有人知道每一次埃博拉疫情大規模爆發時,第一個受害者是從哪裡感染到這種病毒的。“埃博拉”病毒是人類有史以來所知道的最可怕的病毒之一,病人一旦感染這種病毒,沒有疫苗注射,也沒有其他治療方法,實際上幾近自己給自己判了死刑。用一位醫生的話來說,感染上“埃博拉”的人會在你面前“融化”掉。唯一的阻止病毒蔓延的方法就是把已經感染的病人完全隔離開來。
已確定埃博拉病毒分4個亞型,即埃博拉-扎伊爾型(EBO-Zaire)、埃博拉-蘇丹型(EBO-Sudan)、埃博拉-萊斯頓型(EBO-R)和埃博拉-象牙海岸型(EBO-CI)。不同亞型具有不同的特性,EBO-Z和EBO-S對人類和非人類靈長類動物的致病性和致死率很高;EBO-R對人類不致病,對非人類靈長類動物具有致死性作用;EBO-CI對人類有明顯的致病性,但一般不致死,對黑猩猩的致死率很高。
2009年7月9日,在新一期美國《科學》雜誌上報道,在菲律賓一些農場的豬身上鑒別出一種名為reston的埃博拉病毒(EBO-R)此但與其他類型的埃博拉病毒不同,到目前為止,它還沒有對人造成威脅。
扎伊爾埃博拉毒有高達90%的致死率,在流行地區死亡率1976年為88%、1977年為100%、1994年為59%、1995年為81%、1996年為73%、2001年至2002年為80%,2003年則是90%,2007年平均為83%。
1976年8月26日首次於剛果(金)北邊城鎮爆發,首位個案紀錄為44歲教師MabaloLokela,當時他的高燒被診斷為疑似瘧疾感染,並且接受奎寧注射治療,這位病人每日回醫院就診觀察,一周后卻惡化為無法控制的嘔吐,帶血腹瀉、頭痛、暈眩伴隨呼吸困難,並開始自口、鼻、直腸等多處開始出血,於9月18日過世,病程僅約2周。
不久之後,更多病患帶著相似的癥狀就醫,包括發燒、頭痛、肌肉痛、關節痛、疲倦、噁心、暈眩等。這些常發展成帶血腹瀉、嚴重嘔吐和多發性出血,初期傳染可能肇因於重複使用用過卻未消毒之針筒,後續傳染主要則是照顧病患時,在沒有適當安全措施的情況下受到病毒侵襲或傳統埋葬前置作業的清洗過程。
蘇丹埃博拉病毒在1976年首次在蘇丹棉花廠工人身上被發現。研究人員指出,這名工人應該是在工廠中或附近接觸到到帶原生物宿主,但在檢測過工廠附近的動物及昆蟲后仍一無所獲,帶原宿主至今仍是未知。
第二個病例是一位住在蘇丹的夜店負責人,當地醫院用盡所有的方法治療他都沒有效果,最後還是宣告不治。醫護人員在治療時並沒有適當的防護措施,導致病毒傳遍醫院發生大爆發。
最近的爆發發生於2004年5月。2004年5月,蘇丹Yambio縣回報20個病例,並有五人死亡。疾病管制局在幾天後確認這些病例為蘇丹埃博拉,鄰近國家例如烏干達、剛果皆增加邊界的守衛,以控制疫情。1976年蘇丹埃博拉的平均死亡率為53%,1979年為68%,2000年至2001年間為53%,平均死亡率為53.76%。
1989年11月首次在一群由菲律賓進口至美國維珍尼亞州雷斯頓的食蟹猴(Macacafascicularis)身上發現。此一病毒對猴子有很高的致死率,但對人類並沒有致命性。
1990年2月,雷斯頓埃博拉病毒再次在雷斯頓、德州及菲律賓爆發。1992年及1996年,更多病例在義大利托斯卡納和德州發現。所有感染的猴只出現與猿猴出血熱類似的癥狀。在這兩次爆發中,沒有任何人類受到感染。
象牙海岸埃博拉病毒這個品種首先在象牙海岸的塔伊國家公園中被發現。在1994年11月1日,二隻黑猩猩屍體在森林裡被發現。檢驗人員發現在心臟中的血液是棕色的且已液化(通常屍體中的血液在死亡十幾小時之後就應該完全凝固),內臟外觀並沒有明顯痕迹,肺中充滿血液。從黑猩猩身上採取到的組織顯示,此病毒與蘇丹埃博拉及1976年爆發的扎伊爾埃博拉十分相似。1994年後,更多死亡的黑猩猩被發現,科學家用許多方法對病毒進行檢測。感染的來源被認為是一隻被黑猩猩捕食且帶有病毒的疣猴。
執行屍體檢驗的其中一位科學家感染了病毒。她出現了類似登革熱的癥狀並在一星期後被送到瑞士治療。兩個星期後出院,在感染病毒之後的第六個星期完全康復。
美國國家傳染病和過敏病研究所的美國科學家彼得博士認為,這可能是因為埃博拉病毒發生了變異,變得比之前更容易傳播而引起的感染。
綠猴腎細胞(Vero)、地鼠腎細胞(BHK)、人胚肺纖維母細胞等均可用培養EBoV。病毒感染細胞后7h,培養物中可檢測到病毒RNA,18h達高峰,48h后可見到細胞病變。7~8天後細胞變圓、皺縮,染色后可見細胞內病毒包含體。
埃博拉病毒
專家們在研究中發現,“埃博拉”病毒有一定的耐熱性,但在60攝氏度的條件下60分鐘將被殺死。病毒主要存在於病人的體液、血液中,因此對病人使用過的注射器、針頭、各種穿刺針、插管等,均應徹底消毒,最可靠的是使用高壓蒸氣消毒。埃博拉病毒還可能經過空氣傳播。實驗人員將恆河猴的頭部露出籠外,讓其吸入直徑1微米左右含病毒的氣霧,猴子4~5天後發病。每天與病猴密切接觸的6個工作人員的血清發現該病毒抗體陽性,其中5人沒有受過外傷,也無注射史,因此認為可通過飛沫傳播。
病毒可透過與患者體液直接接觸,或與患者皮膚、黏膜等接觸而傳染。病毒潛伏期可達2至21天,但通常只有5至10天。
埃博拉病毒
在疾病的早期階段,埃博拉病毒可能不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在此期接觸病人甚至可能不會受感染。隨著疾病的進展,病人的因腹瀉、嘔吐和出血所排出的體液將具有高度的生物危險性。由於缺乏適當的醫療設備和衛生訓練,疫情的大規模流行往往發生在那些沒有現代化醫院和訓練有素的醫務人員的貧困地區。許多感染源存在的地區正好具有這些特徵。在這樣的環境下,控制疾病的僅有措施是:禁止共享針頭,在嚴格消毒情況下也不能重複使用針頭;隔離病人;在任何情況下都要依照嚴格的規程,使用一次性口罩、手套、護目鏡和防護服。所有醫護人員和訪問工作者都應當嚴格執行這些措施。
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10月6日發布公報說,埃博拉病毒不通過空氣傳播,並且未有證據顯示病毒出現變異。因此一些關於埃博拉病毒可能會變異成可通過空氣傳播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臆測。世衛組織強調說,研究顯示此前所有埃博拉病例都由直接接觸出現癥狀的患者所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傳播方式是與患者體液直接密切接觸,其中患者的血液、排泄物、嘔吐物感染性最強,在患者的乳汁、尿液、精液中也能發現病毒,唾液與眼淚有一定的傳染風險,不過在患者汗液樣本中從未檢測出完整的活體病毒。
埃博拉出血熱目前為止主要呈現地方性流行,局限在中非熱帶雨林和東南非洲熱帶大草原,但已從開始的蘇丹、剛果民主共和國擴展到剛果共和國、中非共和國、利比亞、加彭、奈及利亞、肯亞、象牙海岸、喀麥隆、辛巴威、烏干達、衣索比亞以及南非。非洲以外地區偶有病例報道,均屬於輸入性或實驗室意外感染,未發現有埃博拉出血熱流行。埃博拉病毒僅在個別國家、地區間歇性流行,在時空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流行區感染,異地發病:到目前為止,美國、英國、瑞士報道過輸入病例,均為流行區旅行,參與診治病人或參與調查研究人員。沒有流行。
2021年2月14日,剛果(金)北基伍省布滕博市發現了第4例埃博拉確診病例,是一名衛生系統的工作人員。
據央視新聞消息,非洲國家剛果(金)和幾內亞近日再次出現埃博拉疫情。截至2021年2月15日,兩個國家已經累計確認19例埃博拉病例,6例死亡病例。
埃博拉病毒是高度危險的病原體,必須在專門的實驗設施內進行病毒的分離與鑒定。在非洲疫區主要通過檢測埃博拉病毒的特異性IgM和IgG抗體以及檢查病毒抗原或核酸等進行診斷。
病毒特異性抗體的檢查
病人血液中的病毒特異性IgM抗體在發病後2~9天出現,持續存在到發病後1~6個月;IgG抗體在發病後6~18天出現,持續存在到發病後2年以上。用基因工程方法製備出的病毒核心蛋白羧基端多肽為抗原,建立的檢測埃博拉病毒IgG抗體的ELISA方法,特異性和敏感性較高。但對於部分急性期血清中特異性抗體滴度很低的患者,應同時進行病毒抗原或核酸的檢測。
病毒特異性抗原和核酸的檢查
已經證實檢測埃博拉病毒抗原與檢測病毒核酸的一致性幾乎達到100%,敏感度很高。並且,用?射線照射標本並滅活病毒后,再檢測病毒抗原或RNA時,實驗安全性增高,且實驗結果也不受顯著影響。
2006年2月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負責人加里·納貝爾稱,預防致命性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已經通過了最初的人類安全檢測,其令人充滿希望的跡象表明,這種疫苗能使人類免受此病的感染。
已經有21人接受了早期測試的試驗性疫苗。不過納貝爾提醒說,仍需進行更多的研究以證實這種疫苗是否成功。
納貝爾和研究中心的同事從含有3個埃博拉蛋白質的DNA中研發出疫苗。他們說,這種疫苗能令猴子對埃博拉有免疫力。疫苗不僅能抑制這種病的傳播,還能保護醫生、護士和動物飼養員,以防患於未然。
2014年8月9日,中國宣布已掌握埃博拉病毒抗體基因,同時具備對埃博拉病毒進行及時檢測的診斷試劑研發能力,這讓世界為之驚喜。於此同時,世界衛生組織高官也不斷提醒各國重視中國在應對疫情方面的豐富經驗。
2014年9月8日,研究人員目前正在研發一種針對埃博拉病毒的測試疫苗,並且計劃九月開始在健康志願者身上進行測試。一旦倫理申請獲得通過就會開始進行試驗。如果這種疫苗效果良好,這項研究將延伸到西非的甘比亞和馬里。
研究人員希望這種疫苗能夠讓這些國家的人們防止感染這種病毒,但是首先要在未感染的人群中對這種疫苗進行測試。這種埃博拉病毒已經被證實非常難以控制,目前只能夠對藥效和疫苗的效果進行評估。
這種疫苗含有埃博拉病毒的一種蛋白質,一旦進入人體就會引發免疫系統反應。研究的第一階段將在60位健康志願者身上進行試用。如果證實這種疫苗安全而且有效,那麼它就會被用於甘比亞和馬里的80位志願者。到2015年,這種疫苗有可能在這些病毒爆發的國家得到更廣泛的使用。
2014年9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稱,年底前可能將有大規模疫苗,用於控制西非的埃博拉疫情蔓延。雖然科學家在對兩種疫苗進行試驗,但目前沒有得到批准的疫苗。根據計劃,到年底前生產的疫苗數量,將能夠對疫情的控制產生一定的影響。據認為,目前埃博拉疫情已造成5個西非國家5800多人感染。
2014年12月,軍事醫學科學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陳薇團隊自主研發的重組埃博拉疫苗通過國家、軍隊聯合評審,獲得臨床批件,並於本月開展人體試驗。
世界衛生組織2016年12月23日宣布,由加拿大公共衛生局研發的疫苗可實現高效防護埃博拉病毒。這項臨床試驗由世衛組織領導,幾內亞衛生部等機構參與。相關研究報告已發表在新一期英國醫學期刊《柳葉刀》上。
試驗去年在幾內亞開展,當時該地區仍不斷出現新增埃博拉出血熱病例。近1.2萬直接或間接接觸過埃博拉出血熱患者的人參與了這項試驗。
報告稱,研究人員首先選取了18歲以上的成年人開展試驗,這些人都不是孕婦、哺乳期婦女或重病患者。2119人立即接受了疫苗接種,2041人則推遲了21天接種疫苗。結果顯示,立即接種疫苗的人都得到了有效防護,沒有患上埃博拉出血熱。但在推遲21天接種疫苗的人中,則有16人患上埃博拉出血熱。
上述試驗結果證實有效性后,研究人員將接種範圍擴大至6歲以上的兒童,共有1677人立即接種了疫苗,其中包括194名兒童。結果顯示,他們也得到了有效防護,沒有患上埃博拉出血熱。
在接種疫苗的5837人中,約一半的人出現了頭痛、疲勞和肌肉酸痛等輕微的不良反應,個別人不良反應較重,但他們的身體都在數天內恢復了,並沒有產生長期影響。在一直沒有接種疫苗的人中,共有7人患上了埃博拉出血熱。
生產疫苗的美國默沙東公司已經獲得美國和歐盟方面的一些資格認證,這有利於相關監管機構加快審核這種新疫苗,使其儘快投入應用。
本次研究報告的作者、世衛組織助理總幹事瑪麗-波勒·基尼說,儘管這項成果來得有點晚,許多人已經在西非埃博拉疫情中失去生命,但這至少能保證下一次埃博拉疫情來襲時,人們不會束手無策。
控制傳播
控制“埃博拉”的擴散,首先要密切注意世界埃博拉病毒疫情動態,加強國境檢疫,暫停進口猴子主要限制來自疫區的猴子,到目前為止還沒發現除靈長類動物以外的其他動物是埃博拉病毒的宿主。對有出血癥狀的可疑病人,應隔離觀察。一旦確診應及時報告衛生部門,對病人進行最嚴格的隔離,即使用帶有空氣濾過裝置的隔離設備。醫護人員、實驗人員穿好隔離服,可能時需穿太空服進行檢驗操作,以防意外。對與病人密切接觸者,也應進行密切觀察。
輔助性治療
治療首先是輔助性的,包括使病毒入侵最小化,平衡電解質,修復損失的血小板以便防止出血,保持血液中氧元素含量,以及對併發症的治療。排除個別病例,埃博拉康復者的血清在治療疾病中並沒有什麼作用。干擾素對埃博拉也是無效的。在猴子試驗中,凝固干擾素似乎能起一些作用,使原本100%必死的感染猴中存活下33%。USAMRIID的科學家宣稱,4隻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獼猴中有3隻康復。對埃博拉病毒病尚無特效治療方法,一些抗病毒藥如干擾素和利巴韋林無效,主要是支持和對症治療,包括注意水、電解質平衡,控制出血;腎衰竭時進行透析治療等。
用恢復期患者的血漿治療埃博拉病毒病患者尚存在爭議。
英國科學家研究顯示切勿吃含有蛋白質成分的食物,而在象牙海岸流傳了一種方法,把牛尿煮沸飲用。
現今唯一對抗方法為注射NPC1阻礙劑,埃博拉病毒需透過NPC1進入細胞核進行自身複製,NPC1蛋白於細胞間進行運輸膽固醇,即使阻礙劑會阻擋膽固醇的運輸路線造成尼曼匹克症但那是可以容忍的。絕大多數的爆發都是短暫的時間。NPC1阻礙劑也能對抗馬堡病毒。
攝入大量鹽水可防埃博拉是謠言
總部位於日內瓦的世界衛生組織15日發布一份聲明指出,某些產品與實踐可預防或治癒埃博拉病毒是謠言,經過完全檢測及批准的埃博拉疫苗可能不會在2015年前出現。
世衛組織強調,儘管一些有前景的產品正處於研發中,但數十年來的科研工作並未發現任何有療效或具防護性作用的藥劑對人體安全有效。
聲明稱,當前為儘可能挽救埃博拉病患的生命,世衛組織已認可使用試驗性藥物治療。各方正在加速試驗性藥物生產,但該類藥物供應仍然十分有限,而公眾也須認識到試驗性藥物未經人體試驗,也未經監管機構批准。
對某些聲稱可預防或治癒埃博拉病毒的產品或方法,世衛組織予以完全否定,並稱其為“盲目療法”。例如,“攝入大量鹽水可預防埃博拉病毒”的謠言已至少導致2名奈及利亞人死亡。
2014年: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
2017年:2017年剛果埃博拉疫情
2018年:2018年埃博拉疫情
2019年:2019年埃博拉疫情
埃博拉[傳染病毒]
這項名為“生物盾牌計劃”的法案規定,在未來十年內,美國將鼓勵製藥企業研究與開發針對生物恐怖活動的應對措施,加快對解毒藥品的批准過程,在緊急情況下允許政府向公眾提供未經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批准的某些治療方法。
美國原定派遣3000名士兵前往賴比瑞亞幫助抗擊埃博拉疫情,現在決定增至4000人。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已經批准這一計劃,美方將分批次派遣總共不超過4000名士兵前往賴比瑞亞。柯比強調,美方派遣的這些人將提供後勤和工程技術支持,但他們不是醫護人員,因此不會被派往病毒感染高風險地區。目前,已有大約200名美軍士兵部署在賴比瑞亞,參與建造一處用於培訓醫護人員、提供醫療服務的總部基地。
由於兩名護士在照顧埃博拉患者時感染病毒,美國衛生部門20日升級埃博拉防護標準,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求穿上防護服后不能裸露皮膚,並不再建議使用護目鏡。
美國內布拉斯加醫療中心2014年10月21日宣布,從西非接回的一名埃博拉患者,在該院治療兩周多后已康復並將於22日出院。至此,美國從西非接回的5名埃博拉患者已全部戰勝病毒。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22日宣布,來自西非埃博拉疫區的所有旅客抵美后要接受21天的密切監控,旅客在此期間每天需向美國衛生部門上報體溫等情況,以確定是否出現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癥狀。此規定也適用於從西非疫區返回國內的美國公民。
2014年10月27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CDC)公布了新的針對可能感染埃博拉人群的指導方針,但美國許多州的州長以及軍隊指揮官決定採取更加嚴格的措施。
這一新的指導方針稱,如果曾經與埃博拉患者的體液接觸,例如在沒有佩戴護具的情況下觸碰他們的體液,或者被受污染的針頭戳傷過那麼即使沒有癥狀、不被認為具有傳染性,也應該遠離營業性運輸工具和公眾集會的場所。
2014年11月11日被確診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紐約醫生斯賓塞(CraigSpencer)將從曼哈頓的醫院出院。自10月23日被確診以來,斯賓塞一直在紐約貝勒維醫療中心(BellevueHospitalCenter)接受隔離治療。
斯賓塞是人道主義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的一名志願者,曾在幾內亞幫助治療埃博拉患者,於10月中旬返回美國。他是紐約市第一例埃博拉患者,也是美國第四例被確診感染埃博拉的患者。經檢測,斯賓塞醫生的體內已沒有埃博拉病毒。目前尚不清楚出院后斯賓塞醫生是否將回到位於漢密爾頓高地的家中,他的未婚妻摩根迪克遜正在此處接受隔離,隔離期於本周末結束。
2014年11月10日,谷歌發起一項名為“贈予”(giving)的宣傳活動。該活動旨在為抗擊埃博拉病毒籌集資金——谷歌表示,將為用戶每捐獻的1美元,追加2美元的捐款。
據谷歌CEO佩奇透露,谷歌已經向包括InSTEDD、InternationalRescueCommittee、MedecinsSansFrontieres、NetHope,PartnersinHealth、SavetheChildren以及U.S.FundforUNICEF在內的多家非盈利機構捐出了1000萬美元。此外PageFamilyFoundation(佩奇家庭基金會)也額外捐贈了1500萬美元,以幫助有關機構聯合抗擊埃博拉病毒。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合成了外表和結構與埃博拉病毒十分相似、但毒性要弱得多的病毒。這種病毒可用於研究埃博拉病毒的感染和毒性發作機制,幫助開發埃博拉疫苗,防止生物恐怖。這種埃博拉類似病毒是東京大學河岡義裕教授領導的研究小組合成的。除了基因不同,這種病毒的外形、結構形式及所包含的蛋白質都與真正的埃博拉病毒一樣,並且也能感染人體細胞。河岡教授曾成功合成了真正的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共包含7種蛋白質,其構造是在細管狀外殼中包裹著基因和蛋白質複合體。電子顯微鏡觀察顯示,埃博拉類似病毒與真正的埃博拉病毒外表十分相似。埃博拉類似病毒的毒性要低得多,研究、試驗更為方便。
2014年11月7日,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宣布,為應對在西非日益嚴重的傳染病埃博拉,日本將再提供最多1億美元的援助。
新華社東京2018年10月19日電,日本一項最新研究弄清了埃博拉病毒的基本構造,有望用於研發埃博拉出血熱的治療藥物。相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英國《自然》雜誌網路版上。
2014年9月17日,對抗埃博拉病毒的疫苗試驗已經開始在英國牛津進行,首批60名健康的志願者將接受疫苗注射。在正常情況下,一種新疫苗需要經過數年的人體試驗才能獲得批准使用,但基於西非地區埃博拉疫情的嚴重性,這一實驗性疫苗的開發正以“驚人的速度”推進。
進行試驗的這種疫苗由英國葯業巨頭葛蘭素史克和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聯合開發。試驗的資金來自英國威康信託基金、英國醫學研究理事會以及英國國際發展署。
2014年9月18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印度新德里宣布,中國政府將再次向國際社會抗擊埃博拉疫情提供援助。習近平指出,當前,西非埃博拉疫情加劇蔓延,給包括中印在內的國際社會帶來嚴峻挑戰。為支持賴比瑞亞、獅子山、幾內亞等國抗擊埃博拉疫情,幫助疫區周邊國家加強防疫能力建設,支持有關國際地區組織在抗疫鬥爭中繼續發揮領導和協調作用,中國政府決定在此前提供兩批援助的基礎上,再次向上述三國提供金額為2億元人民幣緊急現匯、糧食和物資援助,向世界衛生組織和非盟各提供200萬美元現匯援助。
針對持續蔓延的埃博拉出血熱疫情,中國國家質檢總局在前期工作基礎上繼續採取一系列嚴密措施,築牢境外、途中、口岸三道防線,發揮口岸防火牆作用,嚴防埃博拉疫情傳入。
境外防線
要求賴比瑞亞、幾內亞、獅子山等西非疫情發生國繼續加強離境檢疫,防止有發熱等埃博拉出血熱癥狀的人員赴華。
途中防線
繼續要求有關國際航空公司在重點航班上加強宣傳,落實有癥狀者申報、初步處置、及時通報第一入境口岸等措施。前期,國家質檢總局專門製作了中英、中法版本的口岸埃博拉出血熱防控宣傳片,要求各有關國際航空公司在來華航班上滾動播放。
口岸防線
繼續強化登機檢疫、體溫篩查、醫學巡查、有癥狀者轉運等措施。
針對美國、西班牙出現輸入性病例並引發本土病例的新情況,借鑒其他國家的做法,進一步堅持原有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同時近期重點開展了三項工作:一是強調了檢疫過程的可追溯性;二是加強來自或21天內曾到過埃博拉出血熱流行區人員的篩查和信息通報工作;三是強調個人防護的培訓和演練。
在2014年10月2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質檢總局新聞辦公室主任李靜披露,8月4日至10月28日,口岸累計排查來自疫區人員26235人,發現有發熱等癥狀者88人,未發現埃博拉出血熱確診病例,確診瘧疾、登革熱等33例;累計對1437架次航班、50艘次輪船、174列火車、19220個標箱6126批貨物、16批動物產品進行了查驗和檢疫處理。目前各項防控工作仍在有序進行中。
2015年3月5日,在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埃博拉患者亞杜羅康復出院。她是中國埃博拉治療中心最後一名治癒的埃博拉患者,也是賴比瑞亞全國17家埃博拉治療中心中最後一個確診病例。
自2014年9月19日起,西非國家獅子山開始實施為期3天的戒嚴,以期阻止致命病毒埃博拉的傳播。
2014年9月22日電據外媒報道,西非國家獅子山政府官員表示,全國“閉戶”三天之後,醫護人員已查出數十起感染埃博拉病毒的新病例,但由於沒有查遍全國的每一個人,因此可能延長封鎖行動。
2015年8月31日,在獅子山已開始42天埃博拉疫情結束倒計時並保持6天零病例后,該國發現1名新近去世者為埃博拉確診病例。
為防埃博拉病毒入境,朝鮮2014年10月24日將關閉邊境,禁止外國遊客進入,不清楚禁令何時解除。
埃博拉疫情從西非地區逐步擴散到亞洲、歐洲、美洲等全球各地,很多國家發布出國旅遊“注意”預警,並針對埃博拉疑似感染者採取隔離措施。朝鮮中央電視台也於當天播出相關內容,提醒居民警惕埃博拉病毒。
有關限制西非地區旅客入境是否有助於遏制埃博拉傳播存在不少爭論,紅十字會與紅新月會國際聯合會秘書長哈吉·阿瑪杜·西22日說,封鎖邊境等旅行限制沒有意義,不能有效遏制埃博拉疫情。
韓國國防部2014年10月30日表示,決定參與國際社會抗擊埃博拉病毒行動,將派出由軍醫和軍官護士組成的醫務組前往埃博拉疫區,協助控制疫情。
韓國醫務組或於11月底12月初前往賴比瑞亞和獅子山中一個國家,派遣期可能為兩個月。韓方醫務組將分三批前往埃博拉疫區,每批派遣人員為兩名軍醫和三名軍官護士,但該方案還未最終確定。每批派遣期可能達7-9周。醫務人員將在當地接受1-2周教育,然後進行3-4周的醫療活動。在全部任務結束后,他們將被隔離21天接受埃博拉病毒檢查並休息。
韓國國防部表示,醫務人員將同保健福祉部選拔的民間醫務人員一道加入在當地開展活動的醫療組,並在韓國和疫區事先接受教育。國防部正在同有關部門就醫務人員感染埃博拉病毒后的移送、治療,以及任務結束后的隔離等安全措施進行協商。
2014年11月11日,世衛組織提供給德國一批疫苗,準備半年內在30人身上實驗。據悉,這種疫苗已經完成了動物試驗。
德國醫生保證,參加實驗者不會因為接受實驗而感染埃博拉。另外,德國醫生還說如果測試成功,這種疫苗將在2015年秋天開始使用。
100多名菲律賓維和人員於2014年11月12日從西非的賴比瑞亞回國后,將被安排到一個島上居住隔離,同時接受埃博拉檢測,以便消除公眾的疑慮。
菲律賓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卡塔潘10日在馬尼拉的主要陸軍基地召開記者會說,這100多名維和人員將被安排在馬尼拉灣口接受21天隔離。但他同時強調,這些維和人員並沒有感染埃博拉病毒的風險。
2021年4月2日報道,世衛組織於當地時間4月1日確認,幾內亞出現新一例埃博拉確診病例。據世衛組織記錄,此例埃博拉確診病例是幾內亞時隔27天無新增后的第一例新增確診病例。
由於埃博拉病毒致死率極高,因此被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歸類為最高等級之生物恐怖襲擊的武器。被認為是最可怕的威脅公共安全、健康的潛在生物武器。
埃博拉因其致命性強而考慮作為生物武器,但由於病毒孵化期短,很可能在先殺死一部分人之後無法大規模傳播。因此有些病毒研究者希望通過結合天花病毒,製造出一種傳播範圍大、殺傷力強的病毒,作為恐怖襲擊武器。
1995年1月起在扎伊爾及1996年2月起在加彭暴發流行:在扎伊爾基奎特(Kikwit)市發病316例,死245例,病死率78%;在加彭奧果韋伊溫多(OgooueIvindo)發病46例,死31例,病死率67.4%。據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最新數字顯示,全世界已有1100人感染這一病毒,其中793人喪生。醫學界尚未找到預防埃博拉病毒的疫苗和其來源,也沒有發現有效的治療方法。
從西非國家幾內亞開始的新一輪埃博拉疫情正呈加速蔓延之勢,此輪疫情從2014年2月份在幾內亞被發現至今,已報告1323個確診或疑似病例,其中729人喪生。有國際醫療組織指出,此輪疫情正面臨進一步“失控”的境地。幾內亞已有確認或疑似病例460個,其中339人喪生。其鄰國賴比瑞亞有329個確診或疑似病例,156人死亡,獅子山報告533個確診或疑似病例,233人死亡。奈及利亞也首次報告一個疑似病例,並且已經死亡。
在新增的病例中,有一些是參與救治病人的醫務人員。在獅子山,一位負責救治埃博拉感染者的首席醫生被發現了感染了該病毒。針對疫情的嚴重程度,美國的一個救援機構宣布從西非三國撤回志願者。國際醫療救援組織“無國界醫生”稱,因為缺乏有效的“總體戰略”,埃博拉疫情正日漸“失控”,面臨前所未有的境地。
根據聯合國下屬的國際民航組織消息,各國航空公司和衛生部門都在考慮調整乘客篩查規定和流程,並可能出台加快埃博拉病毒感染者的空中救援服務速度的舉措。
2014年7月29日,經營泛非洲航空運營業務的ASKY航空公司宣布,為防止埃博拉病毒傳播,這家運營商暫停所有進出賴比瑞亞首都和獅子山首都的航班。
2014年8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發表聲明,宣布埃博拉疫情為國際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將對其它國家造成風險,需要做出“非常規”反應,所有報告埃博拉疫情的國家,都應該宣布進入國家緊急狀態。世衛已與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為此發起了總額為1億美元的強化應對計劃。而外界如“無國界醫生組織”等對世衛做出的響應表示了不同看法,認為疫情十分危急,需要投入更多人力物力應對。
中國政府向西非三國提供緊急物資援助,相關機組成員已完成防疫培訓和防護準備,超過80噸醫療物資預計北京時間2014年8月11日晚運抵西非三國。
2014年8月11日下午,中國政府向獅子山提供的抗擊埃博拉疫情緊急人道主義援助物資抵達獅子山首都弗里敦的隆吉國際機場。
截至2014年8月26日,埃博拉已在獅子山、利比亞和幾內亞造成1427人死亡。這其中包括100多位醫護人員,他們在救治埃博拉感染病患者時被傳染而殉職。
截至2014年08月28日,已經在奈及利亞造成5人死亡,目前病毒爆發案例集中在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等西非國家,已造成至少1400人死亡,2615人感染。奈及利亞學校的新學期原本預定25日開學,為防止致命的埃博拉病毒擴散,政府決定關閉各級學校,並利用這段時間訓練教職員,如何處理可能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患。
2014年9月5日,世界衛生組織表示,在西非肆虐的埃博拉病毒的傳播速度加快,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威脅,需要各國協同應對,估計要控制疫情需至少6億美元。
世衛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在華盛頓聯合國基金會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埃博拉病毒被發現已近40年,此次疫情是最嚴重和最複雜的。截至本周,幾內亞、獅子山和賴比瑞亞已有約3500例確診或疑似病例,超過1900人死亡。
截至2014年9月16日,西非地區累計出現埃博拉病毒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4985例,2461人因病死亡。隨著疫情迅速蔓延,過去21天中的新增病例數已佔全部病例數量的50%。
截至2014年9月28日,疫情重災區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累計發現埃博拉病毒確診、疑似和可能感染病例7157例,死亡3330人。
2014年10月1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德克薩斯州達拉斯長老會醫院正在治療在美國診斷出的首例埃博拉病人。聯邦疾病防治中心(CDC)主任弗利丹(ThomasFrieden)9月30日證實,那名埃博拉患者是從賴比瑞亞回到美國的。2014年10月8日,美國得克薩斯州達拉斯市一家醫院宣布,美國本土發現的首位埃博拉患者於當地時間8日上午不治身亡。
世界衛生組織當地時間29日稱,此輪埃博拉疫情爆發中感染病例數量已接近1.4萬人。不過世衛組織同時也表示,在疫情最嚴重的國家賴比瑞亞,感染病例增加速度正在減慢。
報道稱,世衛組織發布的最新消息稱,在受疫情影響最嚴重的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這三個國家中,已經有4910人死於確認、疑似或可能的埃博拉病毒感染。
在上述三個國家中,已報告的確認、可能或疑似感染病例共計13676個。
日本厚生勞動省2014年11月7日宣布,一名曾在西非賴比瑞亞有過短暫停留經歷的60歲男子突然出現發熱癥狀,相關部門正在對其進行緊急檢查,以確認其是否感染上了埃博拉。
自11月7日起,在得州的所有埃博拉患者以及與埃博拉患者有過接觸的人都已經安全的度過21天。
負責監督達拉斯郡對埃博拉疫情反應的法官詹金斯說,11月7日午夜起,達拉斯郡就可宣告擺脫埃博拉了。
2014年11月10日,國際組織“無國界醫生”宣布,賴比瑞亞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首次減少。但專家同時指出,這並不意味著,疫情即將結束。
“無國界醫生”組織在賴比瑞亞首都蒙羅維亞的醫院共有250個床位,而目前僅有50名患者在此接受治療。而在該國北部,類似機構中已不再有正在接受治療的埃博拉病毒感染者,且沒有新的病例出現。該組織指出,賴比瑞亞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首次減少。
與此同時,“無國界醫生”組織專家指出,目前稱疫情即將結束還為時過早,因為賴比瑞亞的鄰國幾內亞此前也曾有感染病例減少的情況,但之後患者數量又再次上升。
2014年12月30日,世衛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在西非的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三國中,已經有超過2萬人感染致命的埃博拉病毒。根據27日發布的統計數據,在三個遭受病毒侵害最嚴重的國家,有20081人感染病毒,其中9409人在獅子山。
2021年2月14日,獅子山衛生部發表聲明說,針對鄰國幾內亞再現埃博拉疫情,獅子山政府決定啟動二級應急響應機制,阻止埃博拉病毒傳入獅子山,保障民眾的生命安全。
當地時間2021年2月16日,世衛組織發言人瑪格麗特·哈里斯表示,剛果(金)暴發了第12輪和第13輪埃博拉疫情。新的疫情出現在北基伍省,已有四名確診病例,其中兩例死亡。四個衛生區對近300名接觸者展開追蹤,疫苗接種也已開始。世衛組織已向周圍六個國家如獅子山和賴比瑞亞發出預警,以發現潛在病例。
實驗室感染:有報道明確的埃博拉實驗室感染至少有2次,一次為1976年,英國PortonDown微生物研究所(RME),一工作人員實驗室內轉移埃博拉感染的豚鼠肝勻漿時針頭刺入大拇指而感染。另一次為2004年5月俄羅斯維克托實驗室,一女科學家意外被感染病毒的注射器針頭扎破手指,感染髮病死亡。
1976年6~11月。蘇丹南部,共發病284例,死亡151例,病死率為53%。1976年9~10月間在剛果(金)(舊稱扎伊爾)周邊地區,發現318個病例,280例病死,病死率88%。85例因共用注射器感染,繼發者為醫護和病人親屬。
1979年在蘇丹的恩扎拉地區,發病33例,死亡22例,病死率為67%。
1994年6月在加彭的明克伯、馬科庫地區及熱帶雨林採金區,發病49例,死亡31例,病死率63%。
1995年1月起在剛果(金)暴發流行。
1995年4月在剛果(金)基奎特市及其周圍地區發生,發病315例,死亡245例,病死率77%。繼發病例多為治療和護理人員,占所有病例的25%。
1996年2月~1997年1月在加彭北部,發病60例,死亡45例,病死率75%。66人/97人流行源於接觸了1隻叢林中死亡的黑猩猩的21名村民,繼發病例都參加病死者傳統的葬禮。
2000年8月~2001年1月在烏干達北部的古盧、Masindi及Mbarara。共發病425例,死亡224例,病死率53%。
2001年10月~2002年3月在剛果共和國[簡稱剛果(布)]和加彭,共發病123例,97例病死,病死率為79%。
2002年12月~2003年4月底,剛果共和國共發生感染病例143例,病死128例,病死率89%。流行原因與人類狩獵活動有關,與黑猩猩和其他哺乳動物接觸而感染。
2005年4~6月,在剛果(布)發病12例,發現9例病人均死亡。經屍檢取樣化驗后證實。
2012年7月31日(當地時間),烏干達發現三例感染埃博拉病毒病例。截止當地時間8月3日,已確診53名感染埃博拉病毒的病例,至少16人死亡。另有312人被懷疑感染埃博拉病毒而被隔離。1名因疑似病例而被隔離在醫院接受檢查的囚犯逃跑。
2014年,肆虐西非國家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的埃博拉病毒蔓延速度驚人。病毒至4月1日已造成82人死亡。截至4月14日在幾內亞已出現168名感染者,其中108人死亡。
2014年7月,奈及利亞出現首宗輸入型埃博拉病毒病確認病例,患者於7月25日在拉各斯市死亡。26日,尼政府宣布將尼傳染病警戒提升至紅色級別,並要求所有海陸空口岸實施埃博拉病毒病監測,採取相應衛生檢驗檢疫措施。
2014年7月27日,賴比瑞亞一名享有極高知名度的賴比瑞亞醫生死於埃博拉病毒,另有一位美國醫生已感染此病毒,正在接受治療。截止2014年7月28日,此次疫情已經在西非導致672人喪生,是有記錄以來喪生人數最多的一次。
2014年7月29日,獅子山衛生部門確認,領導獅子山對抗有史以來最嚴重一次埃博拉疫情的醫生於當地時間7月29日因感染埃博拉病毒逝世,年僅39歲。舍克·汗(SheikUmarKhan)親自救治了一百餘名患者,在他逝世之前,已經有數十名當地醫療工作者犧牲。據世衛組織統計,這種烈性傳染病沒有特效藥也沒有疫苗,其癥狀包括嘔吐、腹瀉、內出血和外出血。迄今為止本次爆發的死亡率為56%,但歷史上最高可達90%。
2014年8月4日,奈及利亞衛生部長丘庫宣布,奈及利亞境內已確診第二例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患者為南部城市拉各斯的一名醫生。第二例感染者與第一例有關,是為第一例感染者進行治療的兩名醫生之一。
2014年8月6日,奈及利亞衛生部長丘庫在阿布賈宣布,奈及利亞南部城市拉各斯的一名護士被確診死於埃博拉病毒感染。這位護士曾經照顧並密切接觸過之前在拉各斯被確診感染的賴比瑞亞官員索耶,她於5日晚間被確認死於埃博拉出血熱。
2014年8月7日,世界衛生組織(WorldHealthOrganization,簡稱:WHO)公布死亡人數為932人,但這可能存在統計遺漏、故意隱瞞等問題。
2014年7月30日,一名從肯亞返回中國香港的女子被曝出現類似埃博拉病毒病徵,已被隔離治療,雖然香港食物及衛生局隨後表示該女子病徵未符合懷疑病例的定義,但依然未消民眾恐慌,香港衛生署諮詢熱線被民眾打爆。
2014年7月25日,一名賴比瑞亞官員索耶,在奈及利亞一家醫院內死亡。這一事件引發“病毒跨境”的擔憂。賴比瑞亞財政部顧問索耶上周乘飛機抵達奈及利亞拉各斯。上飛機前他還沒有出現任何病毒感染癥狀,但沒到目的地就開始嘔吐、腹瀉。
2014年8月8日,世界衛生組織通報,截至8月6日,幾內亞、賴比瑞亞、獅子山和奈及利亞共計報告埃博拉病毒造成的累計病例數達1779例,其中961例死亡。
2014年8月19日,世界衛生組織稱,埃博拉病毒已在全球範圍內造成1229人死亡,僅在3天內就造成84人死亡。在3天內,受感染的病例增加113例,使得總數達到2240人。賴比瑞亞是疫情蔓延最快的國家,新近增加48個感染病例,與53例死亡病例,使得該國受感染病例達到834人,其中466人死亡。
歷次埃博拉病毒疫情死亡統計
2014年9月17號,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稱,西非地區已有超過2500人因感染埃博拉病毒死亡,病毒感染人數超過5000人。
世衛組織同日發布的抗擊埃博拉疫情戰略路線計劃中說,實際感染人數可能是已報告感染人數3069人的數倍。世衛說,這次埃博拉疫情爆發導致的病毒感染總案例數可能超過兩萬人。
截止2014年9月25日,西非地區爆發的埃博拉疫情已經導致逾3000人死亡。最新數字顯示,該地區有6,500人據信已被感染。賴比瑞亞是疫情最嚴重的國家,有大約1,830人病死。美國已經向賴比瑞亞派遣大約3,000士兵,幫助對付這一疾病。一些研究警告,受埃博拉病毒感染的人數可能會在11月初超過兩萬。
2014年10月6日,西班牙衛生部通報說,一名西班牙護理人員在馬德里被確診感染埃博拉病毒,成為首例在歐洲境內感染該病毒的患者。
2018年7月24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剛果(金)於2018年5月暴發的埃博拉疫情正式結束。主詞條:2018年埃博拉疫情
徠2020年4月10日,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表示已就剛果(金)埃博拉疫情召開緊急委員會會議,剛果(金)發現1例新增埃博拉病例,此前已連續52天沒有新增病例,剛果(金)政府將不會按此前計劃宣布此輪埃博拉疫情結束。
2020年6月,剛果西北暴發了新一輪埃博拉疫情,這是自1976年以來剛果(金)第11次發生#埃博拉#疫情。剛果(金)衛生部長隆貢多表示,實驗室檢測結果表明赤道省首府姆班達卡發現了埃博拉病毒陽性病例。世衛組織總幹事譚德塞當天也通過社交媒體確認了剛果(金)發生埃博拉新疫情,截止6月1日,已有6名感染者,其中4人已死亡。
截止2014年8月,中國已有5個BSL-3級(俗稱P3)實驗室可檢測埃博拉病毒,對留觀或疑似病例開展是否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實驗室診斷。
2014年9月3日,中國疾控中心向媒體介紹埃博拉防控工作進展。中疾控病毒病所研究員李德新介紹,中國目前已經建立針對埃博拉病毒的核酸、抗原及抗體檢測技術,可同時對埃博拉病毒的多個核酸靶標進行檢測。其中,核酸檢測的靈敏性最高,中國疾控中心受檢的20例埃博拉留觀病例標本,都至少接受過一次核酸檢測。針對埃博拉出血熱,中國疾控中心還制定了新的檢測要求,每例樣本至少查病毒的兩個基因,只要其中一個呈陽性,就認為是埃博拉病毒陽性,以免早期漏診。埃博拉病毒毒力很強,須在BSL-3級實驗室對疑似送檢樣本進行滅活后,才能夠開展檢測。算上滅活時間,3到5小時內,可以完成一個病例標本的埃博拉病毒實驗室檢測,並診斷該病例是否存在埃博拉感染。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研究員李德新介紹,目前全球還沒有治療埃博拉出血熱的特效藥物,也沒有可預防埃博拉病毒感染的有效疫苗,實驗室早期診斷對於早期發現病人及時採取防控措施有重要意義。目前,我國已對80多名埃博拉留觀病例進行了篩查,絕大多數已經排除埃博拉病毒感染。
2014年8月,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派研究人員赴法國巴斯德研究所開展埃博拉出血熱檢測方法合作研究,完成了熒光RT-PCR核酸檢測試劑盒、膠體金免疫層析法抗原檢測試劑盒、酶聯免疫吸附法抗原檢測試劑盒等埃博拉病毒檢測試劑盒的驗證工作。
2014年9月,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病所昨天在北京宣布,已成功研製埃博拉病毒檢測試劑盒,並將使用該試劑在獅子山開展病毒檢測任務。
據了解,中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已成功研製埃博拉病毒核酸、抗原和抗體檢測試劑,此前中國疾控中心派出的赴獅子山實驗室檢測隊攜帶了該檢測試劑,並將利用該試劑在獅子山開展病毒檢測任務。
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爆發后,軍事醫學科學院科研團隊在以往研究的基礎上,啟動了新型疫苗研究,該疫苗通過國家、軍隊的聯合評審,於12月開展臨床試驗。這是世界上第三個進入臨床試驗的埃博拉疫苗,也是全球首個2014基因突變型埃博拉疫苗。
2016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醫學科學院28日宣布,由該院生物工程研究所陳薇研究員團隊研發的重組埃博拉疫苗(rAd5-EBOV),在非洲獅子山開展的Ⅱ期500例臨床試驗取得成功。這是我國疫苗研究首次走出國門后的歷史性突破。23日凌晨,國際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TheLancet)在線發布了相關科研論文。
1994年,美國作家普里斯頓以此為背景寫了小說《熱區》,這本小說暢銷一時,並引起全球對這種神秘病毒的普遍關注。1994年12月在加彭又發現此病。
1995年,好萊塢推出了由達斯廷·霍夫曼主演的影片《極度恐慌》,在銀幕上再現了埃博拉病毒奪取人命的恐怖景象,令全球觀眾對埃博拉病毒聞名色變。
1996年,中國香港電影《埃博拉病毒》,由王晶監製、邱禮濤執導,金像影帝黃秋生主演。影片講述一個被埃博拉病毒感染后變態殺人狂連續殺人的故事。
2014年10月3日,當前主流觀點認為埃博拉是接觸傳播;然而近來幾位醫學專家稱埃博拉病毒可能會變異成通過呼吸傳播。更有兩位專家認為當前形式的埃博拉病毒已能通過氣溶膠傳播。若真如此,如埃博拉不能迅速受控,恐會傳至全球。
當前主流認知是,埃博拉病毒主要通過接觸傳播,而非通過空氣傳播;只有病人在出現埃博拉癥狀以後才具有傳染性。
紐約時報報道,明尼蘇達大學傳染病中心主任MichaelT.Osterholm表示,埃博拉病毒的複製方式臭名昭著,進入人體A的病毒可能與人體B在基因上完全不同。當前埃博拉病毒傳播速度前所未有,過去四個月人與人間傳播量很可能超過過去500~1000年的總量。
Osterholm稱,如果某些病毒發生變異,可能會發展到呼吸傳播。若真是如此,埃博拉病毒會迅速傳播到全球。政府官員不敢談論這些,因為他們不想被指責是那個在擁擠的劇院里喊著火的人。Osterholm認為,需要指出這種可能,人們需要做好準備。
2012年,幾位加拿大研究者證實,Zaire埃博拉(EbolaZaire)病毒可以經呼吸道由豬傳播給猴子,而這兩種動物的肺部與人近似。Zaire埃博拉病毒正是在西非肆虐傳播的病毒。RichardPreston的著作《Thehotzone》記錄了1989年Reston埃博拉病毒的爆發,這種病毒通過呼吸在猴子間傳播,最後所有猴子都接受了安樂死,疫情才告一段落。
據Guardian報道,聯合國埃博拉應急團隊主席稱,如果當前疫情不能得到迅速有效控制,有這樣恐怖的可能發生—埃博拉病毒發展成空氣傳播。
美國UIC大學兩位國家級傳染病學專家認為,當前形式的埃博拉病毒已經能夠通過氣溶膠傳播。有科學和流行病學證據顯示,埃博拉病毒有可能通過氣溶膠顆粒傳播,這表明醫療工作者應戴呼吸罩而非口罩。
氣溶膠又稱氣膠、煙霧質,是指固體或液體微粒穩定地懸浮於氣體介質中形成的分散體系。一般大小在0.01~10微米之間,可分為自然和人類產生兩種。
美國本土確診的首例埃博拉病毒攜帶者、42歲的鄧肯(ThomasEricDuncan),8日早晨在得克薩斯州醫院隔離病房死亡。收治鄧肯的達拉斯得州衛生長老會醫院發言人沃特森(WendellWatson)8日表示,“我們以沉痛的心情和極度的悲傷宣布,鄧肯於今天早晨7點51分去世。鄧肯先生死於惡疾埃博拉,他曾與病魔勇敢作戰。我們的專業人員、醫生和護士,以及全體達拉斯社區得州衛生長老會醫院,都對他的去世表示深切悲痛。”
賴比瑞亞人鄧肯,於9月中旬抵達得克薩斯州探親,是美國第一個被確診患有埃博拉的患者,也成為美國死於該疾病的第一人。
鄧肯離開賴比瑞亞之前曾經接觸過致命的埃博拉病毒,當他乘飛機於9月20日到達美國時還沒有表現出任何癥狀。幾天後,感到身體不適的鄧肯到衛生長老會醫院急診室就診,醫院忽視了其旅行記錄而讓他回家。兩天後,鄧肯被救護車送回該院接受“嚴格隔離”。9月30日,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檢測確認,鄧肯為美國本土發現的首例埃博拉病毒患者。
醫院的這一過失使得更多人暴露於被感染的危險之中。與鄧肯有過直接或間接接觸的48名家人、醫護工作者和朋友目前都處於隔離或密切監測中。
義大利國家傳染病研究所日前發表聲明稱,已研發出快速檢測埃博拉病毒的便攜設備,可在75分鐘內檢測出血液樣本中是否存在埃博拉病毒。
這種設備由該研究所與義大利生物技術企業Clonit、法國企業意法半導體有限公司合作研發,採用分子生物學技術即時聚合酶鏈式反應。這種設備靈敏度極高,即便是微量的人類血液經過多次稀釋也能檢測出所含病毒,而且能夠早期甄別病毒,顯著減少傳染風險。
2014年11月23日,日本京都府立大學宣布,其研究小組開發出利用鴕鳥蛋大量製作埃博拉病毒抗體的技術,一些機場計劃在12月中旬開始使用含有這種抗體的噴霧劑。
鴕鳥有很強的免疫力,這源於其身體強大的抗體生成能力。京都府立大學教授冢本康浩及其團隊一直研究鴕鳥的免疫力,開發出了利用鴕鳥蛋大量提取抗體的技術。
在新研究中,研究小組首先研製出埃博拉病毒重組蛋白,將其作為抗原注入鴕鳥體內。鴕鳥由此生成抗體並傳給其所產的蛋,將鴕鳥蛋的蛋黃部分取出后,可提純抗體。研究小組目前計劃使用這種抗體製成可預防感染的噴霧劑,可噴灑在手、口罩以及門把手上。
2015年4月27日,世衛組織正式宣布批准“之江”研發生產的埃博拉病毒核酸檢測試劑盒列入其官方採購名錄,同時將這一產品作為埃博拉病毒的檢測手段之一向全世界推薦。
短短1年,“上海造”埃博拉檢測產品蜚聲國際。看似輕鬆的收穫,卻是整整5年的“無心插柳”。
2010年,一個偶然機會,有位非洲客戶請之江研製埃博拉檢測試劑。面對是生意人都會算的“賠錢訂單”,邵俊斌心裡想的卻是創新和服務:“訂單少,市場小,確實賺不了錢。不過,既然公司承諾為客戶提供增值服務,我們就應該投入研發。”得益於公司建立之初就組建的生物信息團隊,公司從2010年起開始研製埃博拉檢測試劑盒,5個月內研發成功。
該試劑盒於2014年2月獲得歐盟CE認證,成為全球首個獲得歐盟CE認證的埃博拉病毒核酸檢測產品。在非洲埃博拉疫情暴發后,該產品於第一時間在獅子山、賴比瑞亞、奈及利亞等國家參考實驗室使用,使用效果良好。目前,試劑主要銷往奈及利亞、幾內亞、喀麥隆、肯亞、美國、印度等國;國內採購試劑做儲備的單位達35家。企業3天就能生產5萬人份試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