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古氏
唐古氏
唐古氏源於盤古氏,盤古氏是眾神之王,萬姓始祖,盤字的發音是“番”,盤字的古體字形“ ”如湯,具備原始姓的多義、多形、多音、多變的條件,因而盤是姓。
盤史載殷商時代為天子名姓,如:殷祖契為番侯;《世本·居篇》曰:“契居番。”番音盤,所以又稱“盤侯”。《史記集解》引衡證曰:“番音盤,常山有番吾鄉。”殷王朝創建者名“盤庚”,因是千里之王故為湯姓,故而盤字與湯字在殷時是相互通用的。周太史老子論開天闢地曰:“有物混成,先天地而生盪者,逐有天地”。盪者既盤古氏也。漢代孔安國記夏太康失國曰:“盤於游田,不恤民事,為羿所逐,不得返國”。文中之盤字為盪義,盪即湯也,《韻會小補》曰:“盪、璗通作湯。” 《山海經·西山經》曰:“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帝江即湯古氏,別名渾敦氏,漢代以後稱其為盤古氏。湯古氏後裔則以湯古為姓,其居地曰:“湯古”,因湯與唐通音通用,又曰“唐古氏”。由此可知漢代以前,盤古氏應讀寫為:“湯古氏”或“湯谷氏”、“唐古氏”、“塘沽氏”,為此在歷史地名中我們可以查到西藏有唐古拉山、青海西寧唐古城、甘肅金城唐古城、元代甘寧唐古多省、鄯州湟水縣唐谷、河北塘沽等地名金時統稱西部諸部為唐古,元時甘寧地區統歸唐古多省,皆因唐古氏居此而得名。
東晉末,唐湯古氏族遷,遷居渤海灣的溏沽,溏沽即唐古,因臨水而居則加水傍。唐古氏來自天山弱水(甘肅黑水),中原人稱其為“西戎”,所以史稱渤海戎人為“弱水雜戎”。唐古氏后改以烏鴉為圖騰,因而古稱烏鴉為“太陽鳥”。隋文帝揚堅統一中國,渤海雜戎東遷至長白山脈,及黑龍江流域,並將甘肅的白山黑水地名移植於東北,故而長白山又稱“白山”;黑龍江又稱“黑水”,而長白山上的湖泊則曰“天池”,以致不數典忘祖。中原人稱居白山者為“白山部”,而稱居黑水者為“黑水部”。
公元493年,弱水雜戎靺鞨部,乘唐王朝滅東北高句麗、扶餘國而耗盡國庫,國勢日衰之機,起兵滅夫余國,並統一粟末、白山、伯咄、安車骨、拂理、號室、黑水等七部雜戎,稱雄東北。698年靺鞨首領大祚榮于吉林敦化縣建都,國號曰:“震”,轄五京、15府、62州、130餘縣,后因雜戎來自於渤海,因而更國名為“渤海國”,唐古氏則成為渤海國望族。
926年炎帝苗裔契丹天皇帝阿保機征服渤海國,統一東北,渤海國傳15世,歷時229年亡,唐古氏改臣契丹,並改稱耶律氏,成為遼國的八大貴族之一。契丹建遼國,在盧州置女真湯河司,在鐵州置湯池縣、在東京道置(襄平縣)湯州,皆因唐古氏居此為望族,而命名。
渤海國亡后,裂分為渤海、女真兩部,由於契丹人對女真族進行殘酷的壓迫和種族歧視,1113年完顏阿骨打登上女真聯盟盟長之位承襲遼節度使職后,於1146年乘遼國君臣有矛盾,起兵攻遼,並宣傳“女真、渤海本同靺鞨,為一家。”渤海雜戎相繼叛遼,歸屬女真,東北之地由此盡歸女真。1115年阿骨打於會寧府(黑龍江白城子)稱帝,建“金國”。唐古氏改臣金國,唐古·吳僧哥率唐古氏南征北戰,為金國立下汗馬之功,授封為真壽同知節度使。而唐古(括)安禮授金國右宰相,唐古(括)貢授金國禮部尚書,湯古氏於金國世為公卿,並與皇族完顏氏世代聯姻,為東北名門望族。其族望出彭城(瀋陽),漢化后,改為楊氏。
東北唐古室韋遷入漠北后改稱蒙古,1206年12月鐵木真統一蒙古諸部,於斡難河源(蒙古烏蘭巴托東)稱汗,曰:“成吉思汗”建蒙古國,以騰(唐)古為天。成吉思汗時屢征唐兀惕,蒙古人稱唐兀惕為色目人,唐兀惕又譯為唐古惕,元時遷其部於濮陽(河南濮陽)定居,為當地望族,明時濮陽唐古氏改楊氏。
1234年蒙古大汗窩闊台聯合宋理宗,攻佔金國最後盤據的蔡州,金後主完顏承麟被亂軍所殺,金傳十主,歷時119年而亡。金將唐古鄂摩克率部改臣於蒙古,因蒙古原稱唐古室韋,與湯古同源於天皇,所以元憲宗賜元大都元帥唐古察罕為“蒙古氏”,其後世為元大都名族。湯古氏臣於蒙古后,散居於鄂托克旗(毛烏素沙地)、察哈爾、科爾沁、遼寧新賓、烏喇(吉林)等地,是當地望族。
1616年女真人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統一東北,結束女真人分裂的局面,在遼寧新賓赫圖阿拉稱汗,建“后金國”,烏喇湯古善舉族來歸,被編入滿族正白旗,因擊敗李自成,功擢工部理事官、授雲騎尉世職牛錄章京,順治時三遇恩詔,累進一等阿達哈哈蕃、一等輕車都尉。清初,烏喇湯古理亦舉族來歸,被編入滿族正白旗;科爾沁的唐古爾、唐古成皆舉族來歸,被編入蒙古鑲紅旗;彭城(瀋陽)湯外三亦舉族來歸,因擊郝搖旗之功,授雲騎尉,准世襲;哈達(遼寧開原)湯務氏亦舉族來歸,湯務氏·海塔以軍功授寧古塔副都統,其裔改為唐氏;內殷江湯善是最先歸順努爾哈赤的唐湯古氏族人,是努爾哈赤起兵時的滿族八部之一。唐古氏、唐務氏、唐古拉氏、唐氏為滿族建國立下汗馬之功,漢化后,皆改稱唐氏、湯氏、楊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