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管插入術
導管插入術
1929年的一個夜晚,年僅25歲的德國醫學家福斯曼說服了同伴,幫助他進行一次冒險試驗。他在自己的右臂靜脈中,插進了一根穿刺套針,撥出針芯,將一根細橡皮管從針腔中插入靜脈。當導管插入有0.3米深的時候,本來就信心不足的朋友連聲說:“不行,這樣太危險?”堅決中斷試驗。福斯曼怎樣苦苦哀求都無濟於事,第一次試驗就此半途而廢。一個星期後,福斯曼決心再在自己身上試驗一次。這次沒有人幫助,為解決這個困難,他請護士拿一面鏡子,站在X光熒光屏前面,自己在熒光屏後面進行操作。通過鏡子的反射,看到熒光屏上的顯示。橡皮管沿他的靜脈前進,經腋及鎖骨下靜脈,進入上腔靜脈;推進到64.77厘米時,進入右心房。他不懼危險,跑上二樓,拍下了人類第一張心臟導管的X光照片。福斯曼在論文中闡述了首創的心臟導管術,並指出用這種方法可以測量人體心臟各房室的壓力,分取右心和左心的血樣進行氧含量測定,根據每分鐘氧消耗量來計算心臟每分鐘的排血量。1930年,福斯曼在活狗身上進行了心血管造影術。他還通過插入右心的導管斜穿過右心房進入下腔靜脈,直接收集從肝臟來的血液,進行代謝方面的研究。他為研究循環系統的病理變化開闢了新途徑。然而,福斯曼冒死得出的研究成果,並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反而招來了一系列指責和非難,甚至諷刺他的試驗只不過是“馬戲場上的技藝”。直到1941年,美國醫學家庫爾南和迪金森·理查茲發表了他們有關心臟導管的論文之後,才引起人們的廣泛興趣。至1945年,心臟導管插入術已積累了1200次臨床檢查經驗,並實現標準化。福斯曼與庫爾南、理查茲共獲1956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
漂浮導管插入術圖解
1.查對床號、姓名,向病人解釋操作目的及注意事項,以取得合作。
2.導管插入前的準備:常規給病人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道、鼻導管吸氧、床旁備有必要的搶救器材。配合醫生消毒皮膚、鋪無菌巾,用肝素鹽水沖洗穿刺器械、連接管及導管。
3.漂浮導管插入成功后協助包紮固定。
4.配合術者漂浮導管監測步驟:
(2)協助測肺毛細血管嵌壓時:先將氣囊注入1.5ml氣體后,再按上述步驟進行測壓。
(3)協助測心排血量時:需兩人同時進行,即一人操作機器,一人快速推注0~5℃的冰鹽水5ml,以液體與血液的溫度差來測定心排血量。
註:正常值為右房壓0~8mmHg;右室壓20~25/0~8 mmHg;肺動脈壓20~25/8~14mmHg;肺毛細血管嵌壓6~12mmHg。
注意事項:
2.注意保持導管通暢,防止血栓形成,持續用肝素生理鹽水沖洗,滴速5~10滴/min,每隔1~2h用1:1000肝素生理鹽水沖洗導管一次,每次2~3ml,當沖管時遇有阻力,切忌用力推注液體,以防栓子脫落造成栓塞。
3.囑病人插管肢體保持伸直位,不能過度彎曲,移動體位時,動作應慢,不可過度牽拉管道,以防管道脫落移位。如有脫落移位,切忌用手直接將導管向內推送。
4.注入冰水的速度應快而勻,一般5ml液體應在3秒內注射完畢,此操作應重複3次,取其平均值並記錄。
5.測量肺毛細血管嵌壓后應及時放出氣體,以免因氣囊充盈將肺小動脈嵌入時間過長,而引起局部肺組織損傷。
6.導管保留期間(一般1周左右),應每天消毒並更換穿刺部位敷料。
胸導管插入術
尿道導管插入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