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
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
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的前身是上海市針灸研究所(1958年成立)和上海市經絡研究所(1964年成立)。1971年針灸研究所、龍華醫院、經絡研究所合併成立上海市中醫研究所。1980年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恢復成立。
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針灸(陸氏針灸療法)”的保護單位。
2002年為了促進科研與臨床的緊密結合,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與岳陽醫院合併。
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簡稱針研所)是上海中醫藥研究院和上海中醫藥大學下屬研究機構,也是我國最早建立、規模最大的針灸專業研究機構之一。早在50年代,針研所運用針灸治療耳聾取得一定成效,獲得衛生部嘉獎。60年代,針研所與上海市第一肺結核病院合作應用針刺麻醉肺葉切除手術獲得成功。1965年12月針刺麻醉臨床研究成果通過國家科委鑒定,得到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的重視和讚揚,從而掀起全國性的針麻熱潮,進而引起世界性的“針灸熱”,針麻的研究成果對針灸學、麻醉學、外科學以及神經生理學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推動作用。70年代,針研所研究的循經感傳、針刺“得氣”的結構與傳導、交叉循環、經絡與脈管等課題成果,引起了國內外同行的矚目。80年代以來,在針灸免疫領域內處於國內領先地位,在針灸治療甲狀腺病、類風濕性關節炎、腫瘤、哮喘、肺結核、潰瘍性結腸炎、艾灸抗衰老、糖尿病和膀胱尿道疾病,針法(項從刺、骶髂刺、子午流注)灸法(化膿灸、隔物灸、穴位敷貼)等方面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
針研所,歷經幾代人傳承創新,現是針灸推拿學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建設單位、國家973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單位、上海市針灸推拿學重點學科帶頭人單位和建設單位,具有一支在臨床、教學、科研等方面能力較強的針灸專業技術隊伍。擁有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針灸免疫效應重點研究室,3個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三級實驗室(針灸免疫實驗室、針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和腦神經生物實驗室),1名上海市名中醫、2個“名中醫工作室”,1個上海市特色專科和2個上海中醫藥大學特色專科。
針研所的主要任務是充分運用現代科學知識和方法,研究針灸臨床治病的規律及其作用原理,針灸文獻的研究,繼承和發揚我國傳統針灸醫學。設有針灸免疫研究室、針灸神經泌尿研究室、針灸文獻研究室、《上海針灸雜誌》/《針灸推拿醫學》編輯部。1980年至今承擔國家973計劃項目課題3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50餘項,部市局級課題100餘項,獲各類科技獎70餘項,其中部市級25項以上。在隔葯餅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及機理研究、艾灸對細胞免疫的調節作用研究、針刺治療支氣管哮喘與皮質激素關係的研究、針灸神經刺激療法治療尿道綜合征的機理和臨床應用研究、針灸文獻的計算機檢索與分析等多項研究獲部市級科技獎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針研所在針灸流派的傳承、挖掘、研究方面也做出了不懈努力,是上海市針灸學術流派傳承研究中心。“陸氏針灸療法”,2009年被列為“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2010年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針研所是承擔針灸博士、碩士研究人才的培養機構,已培養針灸學博士50餘名,碩士100餘名,出站博士后5名。同時,是中國針灸學會實驗分會、上海針灸學會針法灸法專業委員會、文獻專業委員會、實驗針灸專業委員會掛靠單位。承辦了《上海針灸雜誌》、《針灸推拿醫學》(英文版)雜誌。
針研所1959年起設立門診部。第一門診部在北京東路342號(國華大樓),第二門診部則是位於青海路的“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的針灸科。開設專科門診和一般門診,門診特色有子午流注、頭痛、漏肩風、雜病、高血壓、眼科、小兒麻痹症、遺尿、痹症、甲亢、精神病、婦科、聾啞針灸治療。1971年門診併入中醫研究所臨床部(原龍華醫院),亦為龍華醫院針灸門診。1989年在宛平南路650號所內設立獨立門診。醫療門診部開設“針灸科”、“推拿科”、“中醫內科”和“康復科”,以及“特需門診”,為“上海市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定點醫療機構”、“中國上海國際針灸培訓中心臨床實習基地”。近年來針研所對免疫、內分泌、神經、運動、心血管、消化、泌尿、生殖等系統疾病的針灸療效機制進行深入研究。對針刺治療某些免疫性、內分泌性疾病和各種疼痛性疾病有明顯效果。臨床上逐步形成以針灸為主結合中西藥、現代針灸儀器等綜合手段治療中風後遺症、潰瘍性結腸炎、慢性排尿障礙(尿道綜合症、尿失禁)、耳鳴耳聾、腸易激綜合征、帕金森氏病、震顫麻痹、腦萎縮、頸腰椎病、肥胖症等的業務特色。
擁有1名上海市名中醫陳漢平教授,2個“名中醫工作室”陳漢平名中醫工作室、趙粹英名中醫工作室。2004年經市衛生局批准“中醫針灸潰瘍性結腸炎專科”為上海市特色專科,尿道綜合症專科、中醫針灸潰瘍性結腸炎專科為上海中醫藥大學特色專科,以上2項目均為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向全國推廣項目。
針研所五十餘年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五個階段:
一、上海市針灸研究所階段(1958-1971)
1958年上海市衛生局決定成立上海市針灸研究所,由上海中醫學院副院長唐志炯等人負責籌備,11月16日正式成立。實行衛生局和中醫學院雙重領導,所長唐志炯(兼)。
針研所包括臨床研究和機理研究兩個部分。臨床研究含兩個門診部,第一門診部在國華大樓,主任楊永璇,副主任黨波平,人員主要來自第十一人民醫院針灸科。第二門診部即“公費醫療第五門診部”的針灸科,由奚永江負責。機制研究工作則分散到學校各有關教研組及各協作單位進行,以後所內建立生理、生化、組織胚胎等三個實驗室和資料室。
1963年底,市領導確定針灸研究所為市級研究機構,人員編製暫定為71人。任命陸瘦燕為所長,林海為黨支部書記兼副所長,孫麥齡、黃羨明、楊永璇、周孝達為副所長。由於針麻研究的進展,研究所的知名度迅速提高,也帶動其他各項研究工作的開展。
1971年秋,併入上海市中醫研究所。
二、上海市經絡研究所階段(1964-1971)
1963年冬,《人民日報》刊載朝鮮關於經絡系統鳳漢小體和鳳漢小管的論文,市委指示設點研究,衛生局決定建立研究組,由上海第一醫學院王樂三院長任名譽主張,周沛華任主張,林雅谷和喬逸民任副組長,設在第一醫學院病理生理實驗室。1964年3月遷至斜土路2094號。分設表層組、脈管外組和脈管內組,設有顯微鏡室和切片室等。同年8月,正式成立上海市經絡研究所。
1971年6月,市革委會決定將經絡所、針研所遷到宛平南路650號內,與龍華醫院合併,成立上海市中醫研究所,隸屬上海中醫學院。
三、上海市中醫研究所階段(1971-1980)
四、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階段(1980-2002)
為貫徹中央1978(56)號文件精神,根據衛生部領導的意見,學校黨委決定於1980年3月恢復成立針灸經絡研究所,由市衛生局和學校雙重領導。任命黃羨明為所長,周長智(兼)、喬逸民為副所長。
五、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與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合併階段(2002-)
根據上海中醫藥大學“十五”發展計劃中“繼續推進科技體制改革,處理好基礎性研究、公益性研究與應用性研究的關係,加強中醫藥基礎與臨床緊密結合。完成原有研究機構的改制工作,逐步完成新建研究所工作”的要求,經過反覆醞釀與磋商,決定兩院所於2001年12月30日起合併,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優勢整合的綜合效應,合併後繼續保留針研所原有的建制不變。
自1958年上海市針灸經絡研究所成立起,先後擔任所長、副所長及黨支部書記的有:
所長:唐志炯(兼),陸瘦燕,黃羨明,陳漢平,葛林寶,張秋娟,房敏,吳煥淦。
副所長:林海,孫麥齡,黃羨明,楊永璇,周孝達,周長智,喬逸明,陳國發,陳漢平,桂金水,楊文明,張洪度,王卜雄,宋景山,鍾世豪,蔡德亨,鄭蕙田,楊華元,吳煥淦,施征。
黨支部書記:孫寶璽,陳國發,楊文明,宋景山,鍾世豪,楊華元,葛林寶,謝佩君,劉慧榮。
所長:吳煥淦
副所長:施征
黨支部書記:劉慧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