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

由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出版發行

《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為行業標準,編號為CJJ27-2012,自2013年5月1日起實施。其中,第2.0.4、2.0.8、3.4.1、3.4.6、4.6.2條為強制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原《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準》CJJ27-2005同時廢止。

基本介紹


1總則
1.0.1為了加強城鎮環境衛生設施的規劃、設計、建設、管理,提高城鎮環境衛生設施的整體水平,滿足城鎮環境衛生設施發展和完善的需要,促進城鎮社會、經濟和環境的協調發展,制定本標準。
1.0.2本標準適用於城鎮環境衛生設施的設置。
1.0.3城鎮環境衛生設施的設置應符合城市總體規劃的功能要求,布局合理、整潔衛生、方便實用、有利於環境衛生作業等要求,並應與舊區改造、新區開發和建設同時規劃、設計、施工驗收和使用。
1.0.4重大環境衛生工程設施的設置宜做到聯建共享、區域共享、城鄉共享、實現環境衛生重大基礎設施的優化配置。
1.0.5環境衛生設施專業規劃應作為市政公用設施規劃的一部分,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和詳細規劃中,一併批准實施。
1.0.6城鎮環境衛生設施的設置除應符合本標準外,尚應符合國家現行有關強制性標準的規定。
2基本規定
2.0.1城鎮環境衛生所需的各類設施,必須統一規劃和設置。其規模與型式應根據生活廢棄物產量、收集方式和處理工藝等確定。
2.0.2城市生活廢棄物主要包括城市生活垃圾(簡稱垃圾)和居民排出的糞便(簡稱糞便)。
2.0.3城市生活廢棄物應進行資源化回收及利用,加快垃圾分類收集,以利於垃圾處理減量化、無害化。分類收集的垃圾應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垃圾分類方式與分類處理方式應相互協調。
2.0.4垃圾處理設施設置中,必須具有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生活廢棄物收集運輸和處置功能。
2.0.5城鎮糞便污水處理設施不宜單獨建設,應採取必要措施后納入城鎮污水處理系統。
2.0.6城鎮環境衛生設施的建設應列入城鎮建設計劃。各單位環境衛生設施的建設和設置由各單位負責,並應符合有關標準的規定。
2.0.7原有衛生設施需改建或遷建時,必須制定並落實改建或遷建的計劃后,方可改建或遷建。
3環境衛生公共設施
3.1一般規定
3.1.1居住區、商業文化大街、城鎮道路以及商場、集貿市場、影劇院、體育場(館)、車站、客運碼頭、大型公共綠地等場所附近及其他公共活動頻繁處,應設置垃圾收集容器或垃圾收集容器間、公共廁所等環境衛生公共設施。
3.2垃圾收集點
3.2.1垃圾收集設施應與分類投放相適應,在分類收集、分類處理系統尚未建立之前,收集點的設置應考慮適應未來分類收集的發展需要。
3.2.2垃圾分類收集方式與處理方式應相互協調。
3.2.3垃圾分類收集容器應對收集的垃圾類型標識清楚,分類收集的垃圾應分類運輸。
3.2.4供居民使用的垃圾收集投放點的位置應固定,並應符合方便居民,不影響市容觀瞻、利於垃圾的分類收集和機械化收運作業等要求。
3.2.5垃圾收集點的服務半徑不超過70m。在規劃建造新住宅區時,未設垃圾收集站的多層住宅每4幢應設置一個垃圾收集點,並建造垃圾容器間,安置活動垃圾箱(桶);容器間內應設置排水和通風設施。
3.2.6有害垃圾必須單獨收集、單獨運輸、單獨處理,其垃圾容器應封閉並應具有便於識別的標誌。
3.2.7各類存放容器的容量和數量應按使用人口、各類垃圾日排出量、種類和收集頻率計算。垃圾存放容器的總容納量必須滿足使用需要,垃圾不得溢出而影響環境。垃圾日排出量及垃圾容器設置數量的計算應符合本標準附錄A的規定。
3.3公共廁所
3.3.1公共廁所的規劃,設計和建設應符合市容環境衛生要求,並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CJJ14的規定。
3.3.2凡舊城區住宅區和新建、擴建、改建的住宅小區、商業文化街、步行街、交通道路及火車站、長途汽車站(公交始末站)、大型社會停車場(庫)、地鐵站、輕軌站、客運碼頭、旅遊點、公園、大型公共綠地、體育場(館)、影劇院、展覽館、菜市場、集貿市場等人流集散場所附近,應建造公共廁所。
3.3.3各類城市用地公共廁所的設置標準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規劃規範》GB50337的規定,公共廁所設置的數量應採用表3.3.3的指標。
表3.3.3公共廁所設置數量指標
註:1居住用地中舊城區宜取密度的高限,新城區宜取密度的中、低限。
2公共設施用地中,人流密集區域取高限密度、下限間距,人流稀疏區域取低限密度、上限間距。其他公共設施用地宜取中、低限密度,中、上限間距。
3其他各類城市用地的公共廁所設置可按:
(1)結合周邊用地類別和道路類型綜合考慮,若沿路設置,可按以下間距:
主幹路、次幹路、有鋪道的快速路:500~800m;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800~1000m
(2)公共廁所的建築面積根據服務人數確定。
(3)獨立式公共廁所用地面積根據公共廁所建築面積按相應比例確定
4用地面積中不包含與相鄰建築區間的綠化隔離用地。
3.3.4公共廁所的設計和建設應符合下列要求:
1公共廁所宜發展附建式,附建式的公共廁所宜設計在建築物底層,應有單獨出入口及管理室。附建式的公共廁所應結合主體建築一併設計和建設。
2獨立式的公共廁所應按照現行行業標準《城市公共廁所規劃和設計標準》CJJ14設計和建設,並與附近建築群相協調。
大型商場、餐飲場所、娛樂場所及其他公共建築內的廁所,繁華道路及人流量較高的地區單位內的廁所,應向社會開放。
3獨立式的公共廁所外牆與相鄰建築距離一般不應小於5.0m,周圍設置不小於3.0m的綠化帶。
4公共廁所臨近道路旁,應設置明顯、統一的公共廁所標誌。
5廁所內部應空氣流通、光線充足、溝通路平;應有防臭、防蛆、防鼠等技術措施。
6公共廁所應設置沖洗設備、洗手盆和掛衣鉤以及老人、殘疾人專用蹲位和無障礙通道,供殘疾人專用的單間設計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和建築物無障礙設計規範》JGJ50中的有關規定。
7公共廁所大便器按其等級可分別採用單獨蹲(坐)式或大便槽。單獨蹲(坐)式應設置成單間。大便蹲位或大便槽、小便槽的表面應光滑、耐腐蝕。
8公共廁所應按不同的等級標準和使用性質進行裝飾和配備設備。
9公共廁所應注意防凍和排水。附建式公共廁所的採暖和通風已與主體建築同時設計和施工。
3.3.5公共廁所建築標準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規劃》GB50337的規定。
3.3.6公共廁所的糞便嚴禁直接排入雨水管、河道和水溝內。有污水管道且下游建有污水處理廠的地區,應排入污水管道;沒有污水管道的地區應建化糞池等排放系統。
在採用合流制下水道而沒有污水處理廠的地區,水沖式公共廁所的糞便污水應經化糞池處理後排入下水道。
化糞池抽糞口不宜設在公共廁所的出入口出。
3.4化糞池
3.4.1城市工業與民用建築中,裝有水沖式大小便器的糞便污水,應直接納入下游設有污水處理廠的城市污水管道系統或合流管道系統。在沒有污水處理廠的地區應建造化糞池。糞便污水和其他生活污水在戶內應採用分流系統。
3.4.2化糞池的設置位置應便於5t以上抽糞車的進入,受條件限制地區,至少應滿足2t抽糞車的要求。化糞池與其他建築外牆的距離不宜小於5m,受條件限制地區,可酌情縮短距離,但不得影響環境衛生和建築物基礎。
3.4.3化糞池的構造、容積應根據現行國家標準《建築物給水排水設計規範》GB50015種的規定進行設計。化糞池應採取防滲措施,並符合下列規定:
1化糞池的進出口應做污水窨井,並應採取措施保證室內外管道正常連接和使用,不得泛水。
2化糞池頂蓋應高於室外地面標高0.05米,頂部通車的化糞池蓋板強度應滿足汽10級載重車負載要求。
3.4.4其他特殊規格化糞池的設計與建造必須徵得環境衛生主管部門同意。
3.5廢物箱
3.5.1道路兩側或路口以及各類交通客運設施﹑公共設施﹑廣場﹑社會停車場等的出入口附近應設置廢物箱。廢物箱應美觀﹑衛生﹑耐用,並能防雨﹑抗老化﹑防腐﹑耐用﹑阻燃。
3.5.2廢物箱的設置應便於廢物的分類收集,分類廢物箱應有明顯標識並易於識別。
3.5.3廢物箱的設置間隔應符合以下規定:
商業、金融街道:50~100m
主幹路、次幹路、有輔道的快速路:100~200m
支路、有人行道的快速路:200~400m
4環境衛生工程設施
4.1垃圾收集站
4.1.1在新建、擴建的居住區或舊城改建的居住區應設置垃圾收集站,並應與居住區同步規劃,同步建設和同時投入使用。
4.1.2收集站的類型主要分不帶壓縮裝置的和帶壓縮裝置的,壓縮式收集站宜配置卧式垃圾壓縮機。
4.1.3收集站的服務半徑不宜超過0.8Km。收集站的規模應根據服務區域內規劃人口數量產生的垃圾最大月平均日產量確定,宜達到4t/d以上。
4.1.4收集站的設備配置應根據其規模,垃圾車廂容積及日運輸車次來確定。建築面積不應小於80m2。
4.1.5收集站的站前區布置應滿足垃圾收集小車、垃圾運輸車的通行和方便、安全作業的要求,建築設計和外部裝飾應與周圍居民住宅、公共建築物及環境相協調。收集站應設置一定寬度的綠化帶。
4.1.6收集站內應配置給排水設施。
4.2.1垃圾轉運站宜設置在交通運輸方便、市政條件較好並對居民影響較小的地區。
4.2.2垃圾轉運量小於150t/d為小型轉運站;轉運量為150~450t/d為中型轉運站;轉運量大於450t/d為大型轉運站。垃圾裝運量可按下列公式計算:
式中Q—轉運站規模(t/d)
δ—垃圾產量變化係數按當地實際資料採用,若無資料時,一般可取1.13~1.40;
n—服務區域內人口;
q—人均垃圾產量(Kg/人·d),按當地實際資料採用,若無資料時,可採用(0.8~1.8Kg/人·d)
4.2.3轉運站的設施應符合下列要求:
1小型轉運站每2~3Km2設置一座,用地面積不宜小於800m2。
2垃圾運輸距離超過20Km時,應設置大、中型裝運站。
3垃圾裝轉運站用地面積應根據日轉運量確定,並應符合表4.2.3的規定。
表4.2.3垃圾轉運站用地標準
註:1表內用地面積不包含垃圾分類和堆放作業用地。
2用地面積中包含沿周邊設置的綠化隔離帶用地。用地面積可根據綠化率的提高而增加。
3表中轉運量按每日工作一班制計算。
4當選用的用地指標為兩個檔次的重合部分時,可採用下檔次的綠化隔離帶指標。
5二次轉運站宜偏上限選取用地指標。
4.2.4垃圾轉運站外型應美觀,並應與周圍環境相協調,操作應實現封閉、減容、壓縮、設備力求先進。飄塵、雜訊、臭氣、排水等指標應符合相應的環境保護標準。轉運站綠化率不應大於30%。
4.2.5垃圾轉運站內應設置垃圾稱重計量系統,對進站的垃圾車進行稱重。大中型轉運站應設置監控系統
4.3垃圾、糞便碼頭
4.3.1垃圾、糞便碼頭設置應有供卸料、停泊、調檔等使用的岸線和陸上作業區。陸上作業區用以安排車道、計量裝置、大型裝卸機械、倉儲、管理等用地。
4.3.2碼頭所需的岸線長度應根據裝卸量、裝卸生產率、船隻噸位、河道允許船隻停泊檔數確定。垃圾、糞便碼頭岸線長度計算應符合本標準附錄B的規定。垃圾、糞便碼頭岸線宜按表4.3.2確定。
表4.3.2垃圾糞便碼頭岸線計算
註:表中岸線為日裝卸量300t時所要的停泊岸線,當日裝卸量超過300t時用岸線折算係數計算;作業制按每日一班制;附加岸線系拖輪的停泊岸線。
4.3.3垃圾、糞便碼頭所需陸上面積按每米岸線不應少於15m2配置。在有條件的碼頭,應擁有改造為集裝箱專業碼頭的預留用地。碼頭應有防塵、防臭、防(垃圾、糞便、污水)散落下水體的設施,糞便碼頭應建造封閉式防滲貯糞池。
4.4水域保潔工作基地
4.4.1需要進行水域保潔的地區,可根據需要採用定點攔截設施、人工打撈船和機械清掃船。機械清掃船的數量可根據作業距離,按每25Km清掃河道長度配置一艘清掃船。
4.2.2水上環境衛生工作場所應按生產、管理需要設置,應有水上岸線和陸上用地。
4.4.3水上專業運輸應按巷道或行政區域設船隊,船隊規模根據廢棄物運輸量等因素確定,每隊使用岸線應為150~180m,陸上用地面積應為1000~1200m2,並應設生產和生活用房。
4.4.4水上環境衛生管理機構應按航道分段設管理站。環境衛生水上管理站每處應有躉船、浮橋等。使用岸線每處應為120~150m,陸上用地面積不應少於1200m2。
4.5垃圾處理設施
4.5.1垃圾處理設施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垃圾處理設施的設置應符合國家現行相關法規、規劃和標準的規定。設施應設置在城市交通便利的地方,並應有利於減少對環境和居民的影響,減少工程建設投資,減少垃圾處理后產品和殘渣的運輸費用。
2衛生填埋、焚燒、堆肥、回收利用等應按其相應的適用條件,並應在堅持因地制宜、技術可行、設備可靠、適度規模、綜合治理和利用的原則下,合理選擇其中之一或適當組合。
3各類垃圾處理廠內外應種植綠化隔離帶,廠內綠化率不應大於30%。
4.5.2衛生填埋設施應符合下列要求:
1衛生填埋設施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規劃規範》GB50337、《生活垃圾衛生填埋技術規範》GJJ17、《城市生活垃圾衛生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標準》GB16889的有關規定。
2衛生填埋場應選擇在地質情況較好的遠郊,並與垃圾處理綜合利用相結合。用地面積的計算應符合本標準附錄C的規定。
4.5.3焚燒處理設施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焚燒處理設施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規劃規範》GB50337、《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程技術規範》GJJ90、《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生活垃圾焚燒污染控制標準》GB18485的有關規定。
2垃圾焚燒產生的熱能應回收利用。
3當焚燒廠採用餘熱發電時,應考慮易於接入地區電力網,採用餘熱供熱時,應靠近熱力用戶。
4.5.4堆肥處理設施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堆肥處理設施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城市環境衛生設施規劃規範》GB50337、《城市生活垃圾好氧靜態堆肥處理技術規程》GJJ/T52、《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處理工程項目建設標準》的有關規定。
2堆肥廠的廠址選擇應考慮與垃圾填埋或焚燒處理工藝相結合,以便實現綜合處理。
3堆肥處理設施宜在生活垃圾分類收集的基礎上進行高溫堆肥處理。
4堆肥產品應符合國家現行標準《城鎮垃圾農用控制標準》GB8172、《城市生活垃圾堆肥處理廠技術評價指標》GJ/T3059、《糞便無害化衛生標準》GB7959的有關規定。
4.6其它垃圾處理廠
4.6.1可興建生活垃圾分揀設施,對可利用物質(包括大件垃圾)回收或資源化利用。
4.6.2根據地區條件,可在住宅區或賓館、飯店、食堂等配置易腐爛垃圾生化處理機,減少後續處理量。
4.6.3有條件的大、中城市可根據區域性總體規劃設置區域性大件垃圾處理設施。
4.6.4居民區和公共場所收集的有害垃圾,應集中收集後進行安全處置。
4.6.5建築垃圾、工程渣土儲運場應根據城市總體規劃和專業規劃,有計劃的建設。
1建築垃圾、工程渣土儲運場不得混入工業固體廢物和生活垃圾。
2建築垃圾和工程渣土應分類堆放,儲運場地周圍應設置不低於堆土高度的遮攔圍擋,並有防塵、滅蠅和污水等污染控制措施。
4.6.6其他垃圾資源化綜合利用處理廠或特種垃圾處理廠的規模與用地面積,應根據處理量和處理工藝技術確定。
4.7貯糞池
4.7.1貯糞池應建在城市郊區。貯糞池的數量、容積及其分佈,應根據糞便日儲存量、儲存周期和糞便利用等因素確定。
4.7.2貯糞池應封閉並採取措施防止滲漏、氣爆和燃燒。北方地區應採取防凍措施。貯糞池周圍應視其規模設置圍欄和綠化隔離帶。
4.7.3糞便的處理應逐步納入城市污水管網,統一處理。在城市污水管網不健全地區,化糞池糞便可設置糞便處理廠或通過糞便預處理廠
預處理後排入污水廠。
表4.7.4糞便無害化處理廠用地指標
表5.1.2基層環境衛生機構用地指標
註:1、中“萬人指標”中的“萬人”,系指居住地區的人口數量。
2、地面積計算指標中,人口密度大的取下限,人口密度小的取上限。
4.7.4糞便處理廠用地面積根據處理量、
處理工藝確定。用地面積應按表4.7.4規定計算:
5其他環境衛生設施
5.1基層環境衛生機構的用地
5.1.1基層環境衛生機構的用地面積和建築面積按管轄範圍和居住人口確定。
5.1.2基層環境機構的用地指標應按表5.1.2確定:
5.1.3基層環境衛生機構應設有相應的生活設施。
5.2環境衛生車輛停車場
5.2.1市、區、鎮應根據需要建立環境衛生車輛停車場。
5.2.2停車場宜設置在服務區範圍內以減少空駛里程,同時應避開人口稠密和交通繁忙區域。當停放車輛數量、大小不確定時,停車場可按2.5輛/萬人規劃設置。
5.2.3環境衛生汽車停車場用地可按每輛大型車輛用地面積不超過150m2計算。
5.3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人作息場所
5.3.1在露天、流動作業的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人工作區域內,必須設置工人作息場所,以供工人休息、更衣、洗浴和停放小型車輛、工具等。
5.3.2作息場所可單獨設置或與其他環衛設施合建。作息場所的面積和設置數量,宜以作業區域的大小和環境衛生工人的數量計算。作息場所設置指標應符合表5.3.2的規定:
表5.3.2環境衛生清掃、保潔工人作息場所設置指標
註:表中萬人系指工作地區範圍的人口數量。
5.4洒水(沖洗)車供水器
5.4.1洒水車和沖洗道路專用車輛的給水,可利用市政給水管網。地表水、地下水、中水作為水源時,其水質應符合現行國家標準《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雜用水水質》GB/T18920的規定。
5.4.2供水器的間隔應根據道路寬度和專用車輛噸位確定。供水器宜設置在次幹道和支路上,間距不宜大於1500m。
5.5車輛清洗站
5.5.1城市車輛清洗站的選址,應符合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衛生專業規劃的要求,並應避開交通擁擠地段和車流量較大的道路交叉口。清洗站的規模與用地面積根據每小時車流量與清洗速度確定。
5.5.2車輛清洗站應按城市總體規劃和環境衛生專業規劃要求進行設置,服務半徑宜為0.9~1.2km,宜與加油(氣)站、停車場等合併設置。
5.5.3公交汽車、客運出租汽車、貨物運輸汽車等專業單位應配置車輛清洗設施,清洗站的設置應符合現行行業標準《機動車輛清洗站工程技術規程》OJ71的規定。
5.5.4清洗站內應設置自動清洗裝置,車輛洗滌水經沉澱、除油處理后,可就近排人城市污水管網。宜用中水沖洗。
6環境衛生專用車輛通道
6.0.1通往環境衛生設施的環境衛生專用車輛的通道,應滿足環境衛生專用車輛進出通行和作業的需要。
6.0.2通往環境衛生設施的通道應按現行行業標準《城市道路設計規範》CJJ37有關規定設計。
6.0.3通往環境衛生設施的通道應滿足下列要求:
1居民住宅區內的通道,應滿足2t以上載重車的通行,設計車速不得超過15km/h。
2新建小區和舊城區改建應滿足5t載重車通行。
3舊城區至少應滿足2t載重車通行。
4生活垃圾轉運站的通道應滿足5~30t載重車通行。
5特殊地段的通道按2t以下機動車或非機動車設計時,需經當地環衛部門批准。
6環境衛生專用車輛通行道路的最小平面曲率為20m,最大縱坡度為5%,特殊地段不應超過7%。
6.0.4各種環境衛生設施作業車輛噸位範圍,應符合表6.0.4的規定。
6.0.5通往環境衛生設施的通道的寬度應根據環衛車輛的型號確定,不應小於4m,非機動車通道寬度不應小於2.5m。
6.0.6環境衛生車輛通往工作點倒車距離不應大於30m。在環衛車輛必須調頭的作業點,應有150m2的空地。
表6.0.4各種環境衛生設施作業車輛噸位
本標準用詞說明
1為便於在執行本標準條文時區別對待,對要求嚴格程度不同的用詞說明如下:
1)表示很嚴格,非這樣不可的:
正面詞採用“必須”;反面詞採用“嚴禁”。
2)表示嚴格,在正常情況下均應這樣做的:
正面詞採用“應”;反面詞採用“不應”或“不得”。
3)表示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樣做的:
正面詞採用“宜”;反面詞採用“不宜”。
表示有選擇,在一定條件下可以這樣做的,採用“可”。
2條文中指明應按其他有關標準、規範執行的,寫法為:
“應符合……的規定”或“應按……執行”。
附錄A生活垃圾日排出量及垃圾容器設置數量計算
A.0.1生活垃圾收集點收集範圍內的生活垃圾日常排出重量:
式中:Q—生活垃圾日排出重量(t/d);
R—收集範圍內居住人口數量(人);
C—預測的人均生活垃圾日排出重量(t/人·d);
A1—生活垃圾日排出重量不均勻係數
A1=1.1~1.5;
A2—居住人口變動係數
A2=1.02~1.05。
A.0.2生活垃圾收集點收集範圍內的生活垃圾日排出體積:
式中:Vave—生活垃圾平均日排出體積(m3/d);
A3—生活垃圾密度變動係數
A3=0.7~0.9;;
Dave—生活垃圾平均密度(t/m3);
K—生活垃圾高峰日排出體積的變動係數
K=1.5~1.8;
Vmax—生活垃圾高峰日排出最大體積(m3/d)。
A.0.3生活垃圾收集點所需設置的垃圾容器數量:
式中:Nave—平時所需設置的垃圾容器數量;
E—單支垃圾容器的容積(m3/只);
B—垃圾容器填充係數B=0.75~0.9;
A4—生活垃圾清除周期(d/次);A4當每日清除1次時,A4=1時;每日清除2次,A4=0.5時;每2日清除1次時,A4=2,依次類推;
Nmax—生活垃圾高峰日所需設置的垃圾容器數量。
附錄B生活垃圾轉運量計算
B.0.1生活垃圾轉運量計算方法:
式中:Q—轉運站生活垃圾的日轉運量(t/d);
n—服務區域內居住人口數;
q—服務區域內生活垃圾人均日產量(kg/人·d)按當地實際資料採用,若無資料時,一般可採用0.8~1.8kg/人·d;
δ—生活垃圾產量變化係數按當地實際資料採用,若無資料時,一般可採用1.3~1.4。
附錄C垃圾
C.0.1垃圾、糞便碼頭所需要的岸線長度應根據裝卸量、裝卸生產率、船隻噸位、河道允許船隻停泊檔數確定。碼頭岸線由停泊岸線和附加岸線組成。當日裝卸量在300t以內時,按表C.0.1選取:
當日裝卸量超過300t時,碼頭岸線長度計算
採用公式C.0.1,並與表C.0.1結合使用:
L=Qq+I(C.0.1)
式中:L—碼頭岸線計算長度(m);
Q—碼頭垃圾或糞便日裝卸量(t);
q—岸線折算係數(m/t),見表C.0.1;
I—附加岸線長度(m),見表C.0.1
表C.0.1垃圾、糞便碼頭岸線計算表
註:作業制按每日一班制;附加岸線係數為拖輪的停泊岸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