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田八景
輞川煙雨、石門湯泉等的合稱
古人梁寶賞賦云:“終南之秀鍾藍田,茁其英者為輞川”。輞川自縣南經簣山沿谷而上,峪口古稱“閻王砭”,巨峰如屏,鑿山為徑。過砭后開闊,水流變緩,波紋旋如車輞,故名輞川。沿途山岩相映,郡峰競秀;奇花野藤布幽谷,瀑布溪流伴鳥鳴。自王維選輞川作別墅以來,輞川成為歷代騷人韻士尋幽覓古之地。輞川山谷,濕氣較重,常形成霧氣如炊煙。細雨之時,薄霧繚繚山頂,飄蕩幽谷。明李進思詩云:“柳煙桃雨輞川天,書詩千年宛自然,莫道右丞遺跡遠,看來只在小亭前”。因輞川煙雨景色奇妙,故作藍田八景之一。
因泉位於故唐石門谷口,故稱為“石門湯泉”。記載:“唐初有異僧止於此,大雪其地,雪融不積,僧曰:‘下必有溫泉’,掘之果有湯泉湧出,遂置兩區,凡有病者浴,多痊損”。唐明皇時,賜名“大興湯泉”,辟塘五所。明、清時均於重修,洗病者四時不絕。
玉山是藍田境內第一高山,作為藍田之象徵,故又名藍田山。因山頂平坦,狀如覆車,又名平頂山,覆車山。山峰白石壁立,兩峰對峙,遠望如朗朗白雪。藍水從腳下奔瀉而過,景象奇觀。杜甫在《九月藍田崔氏庄》一詩中曾描寫:“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借杜甫詩句,稱“玉山並秀”為八景之一。古玉山寺觀林立,遊人接踵,為關中名山之一。唐時名士蔡萃玉山下,出現了“菊酒對今秋,題詩象水流”的盛況,王維、杜甫、白居易、張九齡、錢起、李嘉佑、盧綸等均在此留下不朽詩篇。
灞河是一條古老河流,是“八水繞長安”名水之一。灞水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見灞水源遠流長、噴礴沖涌,遂改名灞水,取義彰其霸功。灞河水流經縣城南,似銀帶環繞北去兩岸多生垂柳、與“關中八景”的“灞柳風雪”一脈相承。古時縣城南曾設擺渡,南抵商洛、西出鹿原,均乘舟過往,人流不絕,水青柳綠,故稱“灞水環青”。灞水流域,土壤肥沃,山川秀麗,百萬年前就哺育著人類的祖先——藍田猿人。遂使藍田成為“三皇”故居之地。沿途分佈有許多名勝和文物遺跡。
《太平寰宇記》載,周平王東遷之後,曾有白鹿游於此原,因得名白鹿原。一千多年前,白鹿原是茂林參天,芳草鋪地,沃田相間,鳥獸追戲的幽勝世界。唐高祖、唐武宗等皇帝常來此遊覽校獵。商時人們已在這塊土地上耕牧冶銅,經過歷代墾殖,鹿原成為盛產五穀的肥田沃土。若逢秋獲雨後時節,鹿原墾殖,鹿原成為盛產五穀的肥田沃土。若逢秋獲雨後時節,鹿原天高氣爽,禾穗含露,金谷玉米,殷實碩壯。金代軍官王渥在《游藍田》一詩中寫道:“官家後日鑄五兵,便擬買牛耕白鹿。”詩人也想落居鹿原種莊稼,可見鹿原確是個好地方。
“綉嶺”今叫橫嶺。《通志》在記述藍田地形時有“北背綉嶺”之句,可見橫嶺很早就被稱作“綉嶺”。古時橫嶺地區,草木繁茂,野卉遍地,蜂飛蝶午果實累累,牛羊成群,一片錦鄉風光,故稱為“藍田八景”之一。綉嶺多名勝,有伏羲之母華胥氏的故地華胥渚,有漢將軍李廣的射雁台、掛弓樹,有傳為鍊石補天的女媧氏和太白神祖的居所阿氏望而卻步,阿福原、太白祠、金山神廟等。
《舊縣誌》記:“秦嶺就在縣界者言之,東西凡一百七十里”。秦嶺山地,萬山林立,河谷密布,煙雲浩瀚,氣勢磅礴。風過松濤吼,青雲接高峰。山地氣候多變,常有白雲如錦帶橫斷群峰之腰,或如細紗覆於諸峰之頂。雨霽登山觀望,千谷萬壑,白雲綿綿,氣象萬千,令人興嘆!古時從都城往東南各地要經藍關鎮翻越秦嶺,在此道續完的人多感慨抒懷。唐歐陽詹《題秦嶺》詩寫道:“萬里煙蘿錦帳間,雲迎水送度藍關,七盤九折難行處,儘是襲黃界外山”。而最為膾炙人口的是韓愈的“雲橫秦嶺家何在,雪擁藍關馬不前”兩名。韓愈因上書唐憲宗,諫阻迎佛骨入宮而被貶潮州,行至藍關,時值天降大雪,道路茫茫,馬不能前,心情傷感,作下此詩。借用韓愈詩句,稱“秦嶺雲橫”為八景之一。
藍田古為佛教勝地,歷史上有佛寺一百二十多座。著名的有悟真寺、水陸庵、竹簣寺等。悟真寺創建於隋代,唐初曾擴建,分上、下寺。上寺又名竹林寺,整個建築長達數十里,最盛時住僧達千人,名震朝野。寺周花木茂盛,篁竹成蔭,天生靈芝草,誘人畢至。唐代高僧法誠、歸真等名師在寺說法講經,日本遣唐僧空海當時曾在這裡學法。詩人白居易寫有《游悟真寺》長詩百三十韻,生動地描述了當時的盛況。
水陸庵原是六朝古剎,是舉行水陸大齋“水陸殿”。唐時尉遲恭曾奉命監修,后因山洪沖毀,僅留此殿。明代秦藩王朱懷埢用五年時間重修,並奉為家祠佛堂。現保留的壁塑即明代藝術遺產。在現存的後殿中,共有三千七百多尊塑像,有諸佛、菩薩、天王、羅漢、力士、龍鳳、麒麟、大象、怪獸、有山水、橋樑、亭台樓閣、殿宇寶塔等,大小不一,造形各異。被譽為罕見的“壁塑瑰寶”。水陸庵四面環水,宏偉靜穆,是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與錫水洞一谷相隔的對面山腹之中,又有一洞,稱為“新洞”。洞內有地穴,穴下又有洞,別具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