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李鎮

江蘇省常熟市轄鎮

梅李鎮隸屬於江蘇省常熟市,因五代十國天寶元年(公元908年)吳越王錢鏐將梅世忠、李開山戍此,居民依軍成市,因取二將之姓,以名其地",梅李因而得名。梅李鎮位於常熟東北部,東靠上海,南鄰蘇州,西鄰無錫,北依黃金水道長江。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建鎮史,素有"東鄉十八鎮,梅李第一鎮"之美譽。

截至2015年7月梅李鎮總面積80.84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3個社區居委會,戶籍人口8萬,外來人口6萬。

梅李鎮總面積80.84平方公里,轄15個行政村,3個社區,人口109892人(2017年)。

梅李鎮是江蘇省經濟發達鎮行政管理體制改革試點鎮、蘇州市城鄉一體化發展綜合配套改革試點工作先導區、蘇州市美麗城鎮建設示範點。2019年10月,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2019年12月24日,入選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確認梅李鎮為2019年國家衛生鄉鎮。

歷史沿革


唐代,《吳地記》後集載∶“常熟縣十二都∶積善、開元、太平、感化、南沙、崇素、端委、歸政、雙鳳、思政、郭行、昇平”。梅李一地屬於開元。
宋代,《元豐九域志》載,常熟縣轄九鄉三鎮,梅李為三鎮之一。
南宋端平年間,常熟縣以下九鄉轄五十都,都以下轄里,梅李一地大致屬開元鄉第二十五都和第二十六都。
元代,元貞元年(公元1295年),常熟縣升為常熟州,改里為圖,鄉以下劃分場、都、圖。梅李一地屬東二場二十都和東三場二十五都。屬東二場二十都的∶一圖梅李,二三圖、又三圖梅李北,四圖梅李東,五圖、十三圖梅李南,二十圖梅東江下橋。屬東三場二十五都的∶又六圖塘橋,十八上下圖寨角,清水港。
小區
小區
清代,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划常熟縣東境設昭文縣,梅李一地隸屬於昭文縣開元鄉。
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常熟縣、昭文兩縣劃分為35市鄉,置梅李市。
民國十八年(公元1929年)8月,常熟縣劃為15區。梅李市隸屬於梅塘區。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4月,全縣改為8個區,建立梅李區(第二區),區公所駐梅李鎮,轄5鎮37鄉。
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36年)5月,梅李區擴並為5鎮8鄉,169保,2326甲。將原梅北鎮、師德鄉、聚沙鄉、赤烏鄉合併為梅李鎮,原萬柳鄉、塘橋鄉、淘沙鄉合併為塘橋鎮
1950年3月,全縣劃為14區、218鄉,梅李區轄19鄉。現梅李鎮境域劃分為梅李、聚沙、翻身(1953年9月改為景巷鄉)、清水、師德、塘坔和赤烏鄉的一部分。下半年,鄉以下廢除保甲,建立行政村和村民組。
1952年11月,縣划梅李鄉為梅李區直屬鎮,鄉改鎮名。
1957年9月,全縣撤區並鄉,現梅李鎮全境並稱梅李大鄉,由縣直屬。
1958年10月,以鄉建立農村人民公社,梅李鄉改稱梅李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
1981年3月,撤銷梅李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復稱梅李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3年,政社分設,復稱梅李鄉人民政府,直屬於常熟市。
1986年4月5日,撤鄉建鎮,成立梅李鎮人民政府。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梅李鎮地處北緯31°42′,東經120°52′,系長江三角洲沖積平原,位於市境東北,距城區12公里,東鄰碧溪、珍門,南接古里鎮,西與周行接壤,北連滸浦、趙市,總面積80.84平方公里。

氣候

梅李鎮
梅李鎮
梅李鎮地處中國北亞熱帶沿海區域,季風盛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年絕對濕度為17.6百帕。春季東南風、西北風交替出現,氣溫回升,但不穩定,時寒時暖,天氣多變,多春雨。夏季多東南風,前期有梅雨,多陰雨天氣;中期盛夏,氣溫最高,多伏旱;後期多颱風影響。秋季早期有晚颱風,偶有龍捲風,多秋風秋雨天氣;中後期秋高氣爽,有早霜。冬季前期多西北風,寒冷乾燥,少見雨雪;後期有陰冷雨雪天氣,全年平均氣溫15.4℃,最高年(1961年)為16.5℃,最低年(1972年)為14.8℃。,日照梅李地區年平均日照時數2202.9小時,占可照時數的50%,太陽年輻射總量為118.029千卡/平方厘米,年降雨量1055.8毫米,集中在4~9月之間,其中6月初梅子成熟時雨量較多,時間最長,俗稱“梅雨”季節,雨量約佔全年的28%。霜鎮區年無霜期平均242天,有80%的年份無霜期的保證率為228天。

土壤

梅李鎮的土壤在自然及人為雙重因素的綜合作用下發展形成。鹽鐵塘以東的土壤母質為長江沖積物,以夾沙土、潮沙土為主。鹽鐵塘以西以湖積母質土、烏沙土為主,因受沖積物覆蓋,地形平坦。一條長4.6公里、寬40米的帶形古崗身的殘跡以沙土為主,屬滲育型水稻土。鎮內稻區以烏沙土、烏柵土、烏鬆土為主,棉區有沙土、潮沙土、夾沙土等。

自然資源


梅李鎮境內哺乳類動物有11種,鳥類動物有40種,爬行類動物有12種,如烏龜、甲魚。兩棲類動物有3種,田雞、蛤蟆、蟾蜍。魚類有24種,如青魚花鰱、白鰱。甲殼類動物有9種,如青蝦、河蟹、田螺。昆蟲類有45種。梅李鎮境內野生植物有63種,如石菖蒲、蒼朮、野茭白

行政區劃


截至2015年7月梅李鎮下轄15個行政村,3個社區,政府駐地:梅李鎮人民路18號。
天字村聚沙村塘橋村
寨角村瞿巷村海城村
圩港村梅南村珍南村
珍北村沈市村新豐村
勝法村師橋村趙市村
梅李社區趙市社區珍門社區

人口民族


黨政事業單位
黨政事業單位
截至2015年7月梅李鎮戶籍人口8萬,外來人口6萬,民族為漢族。
梅李鎮常住人口109892人(2017年),民族為漢族。

經濟


綜述

2014年梅李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90.4億元,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4億元,增長7.2%,實現工業總產值282.96億元。
2013年梅李鎮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09.5億元,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04億元,增長22.2%,增幅列全市鄉鎮第一,工業總產值330.2億元。
2012年梅李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7.8億元,增長0.5%。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3億元,同比下降12.5%。全社會用電量16.3億度,增長16.6%。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4.1億元,增長8.5%。
2008年,梅李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69.8億元,增長18.8%;完成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67億元,增長15%;實現工業總產值210億元,增長20%;工業產品銷售收入205億元,增長20.2%;新增註冊外資2153萬美元,實際到賬外資3379萬美元;新辦私營企業66家,新增註冊資本近9億元;完成工業性投入12億元,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5億元。

第一產業

2012年梅李鎮以珍北、新豐、聚沙為核心的13000畝蔬菜標準化示範生產基地,全年蔬菜產量約12萬噸。新增高效農業面積6000畝。累計建設節水灌溉面積12000畝,搭建產銷平台進行“農超對接”、“農商對接”,供應企業蔬菜近80噸。新建蔬菜保鮮冷庫7000立方米,累計24000畝,流轉率達91%。新建農機庫點4個,農業綜合機械化水平達89%,桔稈機械化還田率達90%以上,成功創建江蘇省平安農機示範鎮和蘇州市農業機械化示範鎮。新增各類專業合作組織13個,實現農地股份合作社、社區股份合作社工商登記率100%。農民人均收入增長17.1%,村級財力增長12%。

第二產業

2012年實現工業總產值317.5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實現工業總產值268.4億元,分別增長0.5%和2.8%,8家新興產業和13家高新產業分別實現產值131.8億和17.7億元。工業開票銷售收入完成255億元,下降1.9%。產品銷售收入308.8億元,增長1.3%。註冊外資完成1470萬美元,實際到賬外資2527萬美元,完成全年目標的252.7%。27隻工業重點項目全力推進,其中16隻已經正常竣工投產,全年完成工業投入12.6億元,其中設備投入7.6億元。
2009年梅李鎮有各類工業企業500多家,其中外商投資企業50家,私營企業614家,規模以上企業158多家,已形成了冶金、機電、紡織、輕工、工藝、建材、食品、印刷、電子、包裝等10個大類30多個行業。有24家企業為市百強企業。輕紡工業園是常熟市經編布、園機布生產基地,產品主要出口東毆及非洲等國家,全鎮擁有經編織機、ks等織機約1000多台(套),年銷售額超3億元。有43家企業通過了ISO9000質量體系認證;3家企業通過了ISO14000環保體系認證;獲江蘇省著名商標3隻,蘇州市知名商標5隻,省名牌產品4隻,蘇州市名牌產品12隻,省質量信的過產品1隻,蘇州市質量信的過產品2隻。
2008年工業經濟較快增長。全鎮實現工業總產值210億元,增長20%;工業產品銷售收入205億元,增長20.2%,其中規模以上企業佔91.2%;工業開票銷售收入180.4億元,增長20.8%,佔全部工業銷售收入比重為88%。新增註冊外資2153萬美元,實際到賬外資3379萬美元。完成工業性投入12億元,其中設備投入佔69.8%。

第三產業

2012年完成服務業增加值26.7億元,增長11.3%;完成服務業投資10.3億,增長26.1%。新設交通銀行、蘇州銀行2家支行。
2008年梅李鎮實現第三產業增加值15.17億元,增長19.7%。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億元,增長25%。旅遊業加快發展,聚沙園成為國家AAA級旅遊風景區,月河橋修復、梅李歷史文化博物館布館等順利完成,全年接待遊客39萬人次。新建商用房、住宅樓11.72萬平方米。

文化


文物
截至2015年7月梅李鎮文物20多處,列入保護範圍的建築單體有82處,每年7月定為全鎮“孝廉文化月”,建成孝愛文化廣場,建立“孝愛親情林”和“孝愛學堂”。梅李歷史文化博物館集收藏、研究、陳列、教育功能於一體的博物館。
時期品名
西漢仿桐雙耳環弦紋陶瓶
西漢雙系紅陶弦紋罐
東漢雲紋陶瓶
陶俑
方言
梅李境內方言系吳語方言,口語辭彙十分豐富。屬常熟東鄉方言小區,與普通話區別甚大,即使本鎮內東西南北之間語言也不盡相同。下面遴選境內人民日常生活中的部分鄉土俚語、俗語、諺語、歇後語等,以示梅李域內民間方言的特點。

交通


梅李鎮位於常熟東北部,地處主城區和港區的中部,距主城區12公里,在上海一小時核心經濟圈內,沿江高速和沿海高速(蘇嘉杭高速)在常熟境內交匯,沿江高速的常熟、常熟港道口距梅李2分鐘,227省道、338省道在梅李川境而過。從梅李出發半小時可達蘇州、無錫、崑山,一小時以內可達上海;梅李距上海虹橋國際機場80公里,浦東國際機場120公里,蘇南國際機場40公里,京滬高鐵蘇州北站40公里;常熟港10公里。。
水路:常熟港是國家一類對外開放口岸,是上海航運中心的組合港,已於全球55個國家地區的265個港口通航
鐵路:京滬高鐵(梅李至蘇州北站35分鐘)18分鐘到虹橋、5個小時到北京
滬通高鐵(上海—常熟—南通)已開工
沿江城際鐵路(上海—常熟—南京)已開工
通蘇嘉城際鐵路(南通—常熟—蘇州—嘉興)規劃中

社會


科技

梅李風貌
梅李風貌
2012年新增江蘇省民營科技企業8家,申請專利1400件,其中發明197件。培育省名牌4家,蘇州名牌5家,新增ISO9000認證企業11家,8家企業網上成功對接教授博士柔性進企業,一家企業申報成功省技術研究工程中心,3家企業申報成功省級研究生工作站。
2008年梅李鎮有皮件和裝飾玻璃二個蘇州市特色產業基地,10家企業被列為科技成長型企業,2家重新認定為江蘇省高新技術企業2家企業獲國家火炬計劃重點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全年共申報各類專利達625件,其中發明專利34件。

教育

1987年有10位同學參加全奧林匹克小學數學競賽、“華羅庚”金杯賽、《小學生數學報》邀請賽等競賽。3位同學分獲一、二、三等獎10次。文藝、體育、科技、書畫、航模等也在全國、省、市比賽中獲獎54人次。
1992年,梅李鎮有中心小學1所,完小5所,初小8所,共14所,73班。教職員工151人,學生2435人。
截至2015年7月梅麗鎮有省級重點高中、江蘇省四星級普通高中一所(常熟市梅李高級中學),初級中學3所,省級實驗小學一所(常熟市梅李中心小學),珍門中心小學、趙市中學成為省級綠色學校,梅李中心幼兒園成為蘇州市級綠色學校。

社保

截至2015年7月老年農民養老保障率分別為96.2%、89.5%、96.5%、99.6%,城鄉登記失業率控制在1%。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9.17%。
梅李鎮
梅李鎮
2008年社會保障全鎮農村養老保險覆蓋率、基金征繳率、老年農民補貼率分別達到了98%、96%、99%;城保擴面凈增4350人,農村合作醫療參加人數達4.5萬多人,參合率99%。全鎮120個無地村民組的補償安置工作基本完成,全年新增就業崗位1.1萬多個,本地農村勞動力和被征地農民轉移就業崗位近千個。開展各類在職培訓和就業培訓工作,完成農村勞動力就業指導培訓2145人,職業技能培訓300人,外來務工人員就業指導培訓1655人,全年共舉辦勞動力招聘會4場。

衛生

社會
社會
梅李人民醫院是集醫療、急診急救、預防保健、公共衛生、計劃生育、康復保健為一體的鄉鎮綜合性中心衛生院。2012年成功晉陞為二級乙等綜合性醫院,並已更名為“梅李人民醫院”(原名為梅李中心衛生院)。
截至2008年9月佔地面積3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16173平方米,綠化面積14700平方米,其中業務用房約14000平方米,醫院設計床位200張,實際開放床位138張。至2012年底,新院在編人員153人,其中衛技人員138人。

城建

2014年梅李鎮建設城鄉一體化示範小區5個,總建築面積約32.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12.85億元,全年完成復耕復墾287畝。投入2400多萬元完成紅梅南路、將軍路西延、新豐路、珍碧線延伸段、師橋路等工程建設,投入1600多萬元進行道路養護。投入1100多萬元完善農民居住小區配套設施,完成支福妙線、通港路、美迪洋路等污水管網建設,投入使用5座污水提升泵站。全年共疏浚鎮村二級河道54條,50.75公里,土方80.14萬方。拆壩建橋9座,新建橋樑10座,全年完成“三星級康居鄉村”2個,“二星級康居鄉村”2個,“一星級康居鄉村”16個,“環境整潔村”123個。

旅遊


聚沙園
聚沙園
聚沙園
梅李鎮聚沙公園位於梅李中心鎮區東側,佔地53000平方米,因全園主體為始建於南宋的聚沙百福寶塔而得名,現為國家AAAA級旅遊風景區。園內亭台水榭,古木參天,綠樹成蔭,百花吐艷,是旅遊愛好者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為充分挖掘千年古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優化投資環境,提高集鎮品味,梅李鎮歷屆黨委政府投巨資先後多次對聚沙公園進行擴建改造,使公園面積擴大到55668平方米,綠化面積達到了80%。園內設有屏山聽泉、梧桐踏月、濠濮間想、古木清風、聚沙塔影、荷浦薰風、曲徑寒梅、梅李風雲以及名家碑刻迴廊、名勝古迹展廳、中共常熟縣委重建的常熟人民抗日武裝紀念碑、健身中心、茶座等旅遊景點和休閑場所,其中“聚沙塔影”是新虞山十八景之一。可謂集文化娛樂、體育活動、休息遊覽多功能於一體。漫步園間,繁花似錦,輕樂相伴,令人賞心悅目,心曠神怡。
聚沙塔
據傳系取《法華經·方便品》:“乃至童子殘,聚沙為佛塔,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之中聚沙二字為名。在鎮東街聚沙園內,全名“聚沙百福寶塔”。1995年4月列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
聚沙塔
聚沙塔
此塔為宋紹興間邑人錢道者所建。相傳以鎮潮水衝激。
該塔在明崇禎時重新換塔頂覆缽,清康熙年間又換剎桿下的橫木。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僧雪林與里人鄧氏三兄弟再次集捐重修,並由縣令康基田撰記。清道光十年(1830)冬,樓梯樓板及飛檐走廊為野火所廢,僅存樓上三層。民國元年6月15日,塔頂端為颶風吹墜,與寶頂同時墜下有小佛18尊,抄經1部,塔圖1幀,惜均在淪陷時散失。自此塔身逐漸傾斜。1981年11月10日,常熟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為排除險情將覆缽和塔剎取下。發現承托剎桿之柁木上有銘文:“大清康熙歲次丁未仲夏吉日眾姓重修”,鐵制覆缽上鐫文:“大明崇禎十年歲次丁丑四月吉旦眾信重修”。為使這一珍貴文物得以保存,常熟市人民政府和梅李鎮人民政府在國家、省、市文物部門的直接支持指導下,對聚沙塔進行搶救性修復。工程分兩步實施,第一步糾偏加固,第二步修復。1993年5月9日—9月27日,歷時140天,耗資40餘萬元,糾偏到位。在糾偏時,發現塔底的“須彌座”(底座)部側的精細原砌築件。據文物部門考證,此砌築件過去僅有書籍記載,在全國古塔中未發現過,此為首例。第二步修復。1996年7月25日—1997年9月6日,歷時一年許,耗資108萬元的修復工程竣工,一座七級八面翼角舒展的玲瓏寶塔重展於世。

代表人物


王伯廣
字師德。宋紹興十二年(1142)進士,授德清尉,轉溫州教授,后調常州教授,未赴,卒。少工文,長於詩。駢文尤膾炙人口。著有《聽雨集》等。
劉珏(1410—1472)
字廷美,號完庵。明宣德年間,任刑部主事,任上秉公執法,凡有人借饋贈為名替案中人說情,他一概拒絕。莆田縣丞因督運漕糧中飽私囊,託人送黃金二百兩被劉怒斥一番,擲還賄金,依法懲辦。《明畫錄》說他“為官清廉,政聲甚著”。
劉珏還是明代早期文人畫家,為吳門畫派的勃興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常昭合志》載,徐武功贈詩曰:“劉郎書高畫亦高,當代不獨稱詩豪。”
徐禎卿(1479—1511)
字昌谷,又字昌國。明代文學家。與唐伯虎、祝枝山文徵明並稱“江南四大才子”(也稱“吳門四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煙月揚州樹樹花”之絕句而為人稱譽。
徐禎卿天性聰穎,擅長文理。16歲著《新倩集》,即知名於吳中。但早年屢試不第,讀《離騷》有感,作《嘆嘆集》。明弘治十四年(1501)作《江行記》。弘治十六年(1503)與文徵明合纂《太湖新集》,弘治十八年(1505)聞韃靼入侵,官兵抗戰不力而敗,又作長詩《榆台行》。同年中進士,后被授予大理寺左寺副。明正德五年(1510)被貶為國子監博士。
徐禎卿在詩壇佔有特殊地位,詩作之多,號稱“文雄”。及第后與明文學家李夢陽何景明等並稱“前七子”。著有《談藝錄》、《迪功集》、《剪勝野聞》、《異林》等。
沈鵬(1870—1909)
初名棣,字誦棠,號翼生、北山。幼孤,依寡嫂為生。自幼勤奮讀書,十五歲即以諸生,入國子監。清光緒十九年(1893)中舉人,次年中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戊戌變法后,恨榮祿、剛毅和顯宦李蓮英諛媚弄權,蠹政賣國,遂上疏彈劾其“黨援誤國”,請殺“三凶”。掌院徐桐不敢代奏,沈拂袖歸鄉。途經天津,將奏稿交《國聞報》發表,引起朝野震動,被捕判終身監禁。獄中慷慨陳詞,視死如歸。兩年後獲釋歸里,交地方官嚴加管束。后精神失常,宣統元年(1909)七月二十二日去世。著有《沈北山剩稿》。
吳本立(1698—1775)
字道源。清代名醫。幼時習舉業,因屢試不售,遂專事習醫。乾隆三十二年(1767),當地疫痢流行,因調治不當而死者很多。吳本立廣選前人有關治痢驗方、論述,參以臨床驗症,纂成《治痢匯參》10卷,得當時醫林重視和好評。又纂成《女科切要》8卷。兩書均簡明實用,流傳頗廣,治方至今仍為中醫界應用。
盛元珍
字寶岩。清雍正初,鄂爾泰任江蘇巡撫時,以詩文考試秀才,得第一名,遂由歲貢生薦授安徽蒙城訓導,主講於鐘山書院,被知府黃廷桂所器重。黃移官川陝時,延聘他任當地蘭山書院講席。甘肅書籍既少,又乏人講解,元珍乃精選古今文章集一大冊,以作授課教材,當地文風為之一振,尊其為“南方夫子”。著有《經訓約編》十二冊,《古文選》一卷。
陸志剛(1872—1938)
又名生。業銅匠。擅烏銅嵌銀絲工藝,以黃銅作坯,鑲嵌銀絲圖案,再用羊肝石磨光,浸鹵中,成品黑白分明,頗典雅。1915年,江蘇省舉辦首屆地方博覽會,其所制烏銅嵌銀絲墨盒獲一等獎。
金德順(?—1846)
孔武有力,愛抱不平,因協捕海盜,授千總銜,后削髮為僧,又還俗居鄉。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麥收荒前,昭文縣令藉機勒索佃戶,激成眾怒。金氏率佃戶拆毀縣署暖閣和漕總家房屋,並在梅李率眾抗拒,東鄉10餘圖數千農民響應,打死兵差,拆毀梅李一帶財主大戶房屋,附近數縣震動。后遭清政府重兵鎮壓,起事失敗。走顧山被捕,於同年農曆八月被害於蘇州。這一次農民起義載入《中國近現代大事記》。
李建模(1907—1945)
原名鴻生,字屺椿,化名王順芝、李范、李堅。北街人,布店學徒出身。1933年在上海參與組建進步組織“進社”,積極投入抗日救亡活動。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5年任中華民族武裝自衛會總會黨團成員、秘書長等職。抗戰爆發后,受中共江蘇省委派遣,回鄉領導抗日武裝鬥爭,是常熟人民抗日自衛隊(簡稱“民抗”)的創建人之一。1938年5月起,歷任中共常熟縣委書記、中共東路特委宣傳部長、新四軍六師供給部長、江南財經處長、蘇南行政公署行政委員兼財經處長等職,對創建蘇南抗日根據地,尤其在財經工作方面,貢獻卓著。1945年10月15日,隨新四軍蘇浙軍區部隊北撤乘中安輪渡長江時,在江蘇泰興附近沉船遇難。
薛惠民(1917—1945)
萬柳村人,布店學徒出身。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土地革命時期,深入農村,辦農民夜校,組織“農民兄弟會”。抗戰爆發后,在家鄉籌建抗日武裝,是常熟人民抗日自衛隊(簡稱“民抗”)創建人之一。歷任民抗總部參謀長、新四軍江抗第五支隊支隊長、江南保安司令部警衛二團副團長兼常熟縣縣長、新四軍六師十八旅五十五團團長、新四軍六師十八旅作戰科長等職。1942年冬起,參與領導蘇常太抗日游擊區的恢復工作。後任中共蘇常太工委書記,回到常熟后,與武工隊一起活動,因環境艱苦,工作繁重,積勞成疾,1945年4月在吳市病故。
任天石(1913—1948)
又名啟生,塘橋村人,出生於中醫世家。1935年畢業於上海中醫學院。抗戰爆發后,棄醫從戎,變賣家產籌建抗日武裝,是常熟人民抗日自衛隊(簡稱“民抗”)創建人之一,並任司令。矢志抗日,醫道高明,關心群眾疾苦,深得人民愛戴,百姓昵稱其為“老天”,把民抗部隊稱為“老天部隊”。193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常熟縣人民抗日自衛隊主席、縣長、中共常熟縣委書記、蘇南第一行政區專員等職。后又領導蘇常太游擊區的恢復工作,直到抗戰勝利。1947年1月,因叛徒出賣,在上海被國民黨當局逮捕。在獄中正氣凜然,堅貞不屈,1948年犧牲於南京。雨花台烈士紀念館陳列了他的鬥爭事迹。
梅李歷代舉人一覽
姓名字型大小科次甲第官職備註
劉珏廷美明正統三年(1438)
刑部主事
山西按察僉事
盧信心實明正統六年(1441)
鄭州知州
潼川州
孫鼐方伯明成化元年(1465)韶州府同知
秦慶廷善明弘治二年(1489)南豊知縣
吳汝第及甫明萬曆三十四年(1606)
江西廣昌教授
國子監教授
南京迪功郎監丞
吳之琯企房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
徐灝海若清乾隆九年(1744)國子監學正升助教
張廷珏玲谷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鎮江府訓導
方鉞子華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大挑知縣
鄭仁植劭欽清咸豐九年(1859)賞同知銜
黃宗城萊峰清光緒五年(1879)沛縣訓導
胡文藻君黼清末
浙江省國稅廳長
湖北省財政廳長
官費留學日本,早稻田大學卒業,歸國后授法科舉人
梅李歷代進士一覽
姓名字型大小科次甲第官職
王伯廣師德
宋紹興十二年(1142)
壬戍科
德清尉轉溫州教授
調常州教授
許光國利賓
宋紹興十二年(1142)
壬戍科
衢廣州西安縣主簿
江山縣主簿
王鼎元勛
明成化五年(1469)
己丑科2甲55名
南京刑部主事、刑部郎中湖廣左參議
秦蕃良翰
明成化五年(1469)
己末科3甲119名
浦江知縣
徐禎卿昌谷
明弘治十八年(1505)
己丑科2甲93名
大理左寺副
國子監博士
顧柄文謙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丁未科2甲40名
工部主事、湖廣參議
章美中道華
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
丁未科3甲78名
大理評事
四川按察副使
江西僉事
章士雅循之
明萬曆十七年(1589)
己丑科3甲248名
知嘉善縣
工部郎中
方春熙麟伯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
丁丑科2甲31名
吏部主事
沈鵬誦棠
清光緒二十年(1894)
甲午科2甲130名
翰林院編修

獲得榮譽


江蘇省特色景觀旅遊名鎮江蘇經編紡織名鎮國家園林城鎮
國家建設宜居小鎮國家園林城鎮江蘇省“菜籃子”工程蔬菜生產基地
江蘇省文明鄉鎮全國鄉村治理示範鄉鎮2019年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