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科
百合亞綱微子目下屬的科
蘭科(學名Orchidaceae)單子葉植物綱百合亞綱的1科,是被子植物中僅次於菊科徠與豆科的第3大科,是單子葉植物中一個十分進化的支系,大多數都是蟲媒植物。蘭科植物常見的生生、附生或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度扭轉或90度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
蘭花
蘭科植物常見地生生、附生或腐生草本,極罕為攀援藤本;地生與腐生種類常有塊莖或肥厚的根狀莖,附生種類常有由莖的一部分膨大而成的肉質假鱗莖。葉基生或莖生,後者通常互生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處,扁平或有時圓柱形或兩側壓扁,基部具或不具關節。花葶或花序頂生或側生;花常排列成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少有為縮短的頭狀花序或減退為單花,兩性,通常兩側對稱;花被片6,2輪;萼片離生或不同程度的合生;中央1枚花瓣的形態常有較大的特化,明顯不同於2枚側生花瓣,稱唇瓣,唇瓣由於花(花梗和子房)作180度扭轉或90度彎曲,常處於下方(遠軸的一方);子房下位,1室,側膜胎座,較少3室而具中軸胎座;除子房外整個雌雄蕊器官完全融合成柱狀體,稱蕊柱;蕊柱頂端一般具葯床和1個花藥,腹面有1個柱頭穴,柱頭與花藥之間有1個舌狀器官,稱蕊喙(源自柱頭上裂片),極罕具2-3枚花藥(雄蕊)、2個隆起的柱頭或不具蕊喙的;蕊柱基部有時向前下方延伸成足狀,稱蕊柱足,此時2枚側萼片基部常著生於蕊柱足上,形成囊狀結構,稱萼囊;花粉通常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的一端常變成柄狀物,稱花粉團柄;花粉團柄連接於由蕊喙的一部分變成固態粘塊即粘盤上,有時粘盤還有柄狀附屬物,稱粘盤柄;花粉團、花粉團柄、粘盤柄和粘盤連接在一起,稱花粉塊,但有的花粉塊不具花粉團柄或粘盤柄,有的不具粘盤而只有粘質團。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具極多種子。種子細小,無胚乳,種皮常在兩端延長成翅狀。
蘭花
識別要點:陸生、腐生或附生草本。葉互生或退化為鱗片。花兩性,兩側對稱,花被片6,內輪具一唇瓣,雄蕊1或2,與花柱、柱頭結合成合蕊柱,花粉黏合成花粉塊,花常排成總狀、穗狀、傘狀或圓錐花序,基部常有鞘。蒴果,種子微小,無胚乳。
蘭科共700屬20000多種,分佈遍及全球,主要集中在熱帶地區。中國產171屬約1247種,以雲南、台灣、海南、廣東、廣西、貴州仁懷、浙江中西部的蘭溪等省區種類最多。
中國除了華北、東北、和西北的寧夏、青海、新疆之外,各個省區都有不同種類的蘭屬植物。一般來說,地生蘭多生於溫帶和亞熱帶地區,如江蘇、安徽、河南等;附生蘭多生於熱帶、亞熱帶地區,如廣東、福建、台灣等。
中國幅員遼闊,地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3個氣候帶,地理環境複雜,諸多有利條件讓我國具有不同氣候帶的蘭科植物區系和生態類型,並且保留著眾多原始類群,特別是中國擁有廣闊的亞熱帶地區和青藏高原等獨特地理區域,其相應的蘭科植物區系也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特有屬和特有種現象尤其突出。所以,中國的野生蘭科植物資源的研究和保護是世界蘭科植物研究和保護的重要內容。但是,中國在針對蘭科植物開展保育研究工作方面起步較晚,20世紀30年代,唐進、汪發繳兩位教授針對蘭科植物開始致力於分類和系統學方面的研究。在對我國蘭科植物多樣性進行多方位深入調查、收集和鑒定。之後,《中國植物志》的編研項目的支持下,陳心啟,吉占和、朱光華,郎偕永和羅毅波等研究人員通過不懈努力,對我國蘭科植物的資源分佈和多樣性進行了系統的研究,發現我國共171屬1247種蘭科植物(中國植物志編委會,1999)。近年來,隨著《Flora ofChina》,即《中同植物志》英文修訂版項目的推進,劉仲建和金效華等分類學家加入到蘭科植物資源調查和分類的隊伍中,對我們蘭科植物資源進行更為細緻和嚴謹的調查,一些重要的屬種被準確歸併和發表,確定我們現有蘭科植物共共194屬,1388種。在中國,蘭科植物在各省份地區都有分佈,其中在新疆地區分佈的蘭科植物屬的的數量豐富度較低,僅有10屬;屬的數量豐富度較高,均達到47以上的省區分別為雲南、四川、廣西、廣東、台灣、海南、福建和貴州等,其中雲南省的屬數量豐富度居全國之首,高達135屬。中國蘭科楨物種數量的豐富度格局和屬數量的豐富度格局基本上是相同的,種數量豐富度較高的省區同為雲南、四川、廣西、廣東、台灣、海南和貴州等,種數量均超過200以上,其中,雲南、廣西和四川等西南地區是我國蘭科楨物的種分佈中心。另外,中國各省區蘭科植物種的豐富度格局,基本上都是從南至北呈現階梯狀依次遞減趨勢,規律性非常明顯,中國北方的蘭科植物屬數量的豐富度和種數量的豐富度都比較低,可能與當地的降水、氣溫等氣候因素有關。由於蘭科植物具有觀賞、藥用等重要的經濟價值,近年來被大肆的盜釆盜挖,過度採挖造成種群規模和數量逐漸減少,同時,人類活動的干擾也使得蘭花生境萎縮和喪失,使其處於稀有瀕危狀態。另外,保護區對管轄範圍內蘭科植物種類收集不全,甚至沒有收集,造成了保護區對蘭科植物的就地保護工作不全面和不到位。
蘭科
叉柱蘭
蘭科是一個進化而複雜的科,至今對科內各類群間親緣關係的了解仍然是十分初步的。在目前已發表的許多蘭科系統中,以R. Dressler (1981, 1993)系統較為全面,但該系統對鳥巢蘭族(Trib. Neottieae)的處理是有欠缺的。幸而G. Seidenfaden等人在“The Orchids of Indochina”(Opera Bot.114:5-502.1992)和“The Orchids of Peninsular Malaysia and Singapore”(1992)中有較合理的處理。本書基本上採用了後者的框架,但將等級作了調整,而對亞族的組成則更多地參考Dressler系統(Phylogeny and Classification of the Orchid Family, 1993)。本書將蘭科分為3個亞科,蘭亞科之下分4個族。其中蘭族(Orchideae)與萬代蘭族(Vandeae)是比較自然的類群,而鳥巢蘭族(Neottieae )與樹蘭族(Epidendreae)則尚存在不少問題。在許多近代蘭科系統中,上述的4個族均被作為亞科,在亞科之下又有大量的族,在族之下則是亞族。應當說,大多數亞族的建立是比較客觀的。但族的組合則含有相當多的主觀性,甚至是勉強的拼湊。因此,本書避繁就簡,在蘭亞科之下只承認4個族,族之下則包含較多的亞族。這樣不僅簡化了層次,而且更為客觀和實用。當然,這也只是權宜之計,有些問題仍然未能解決,如鳥巢蘭族與樹蘭族的特徵交叉過多,有些亞族較為龐雜等。這裡就不作詳細討論了。這裡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提供的“亞科與族的檢索表”和“蘭亞科分亞族檢索表”均系根據國產種類編寫而成的,未必完全符合族與亞族的全面特徵,在使用時務請加以注意。
擬蘭亞科
Subfam. Apostasioideae Rchb.
地生亞灌木狀草本,下部常有支柱狀根。葉生於莖上,摺扇狀。花序有時分枝;花近輻射對稱,具3室子房;萼片相似或側萼片略有不同;唇瓣與花瓣相似或稍大;蕊柱具2-3枚能育雄蕊;能育雄蕊具明顯的花絲和2室花藥;花粉不粘合成團塊;退化雄蕊(來自內輪中央雄蕊)存在或不存在;花柱明顯,具頂生柱頭。果實漿果狀或蒴果狀。種子具堅硬的外種皮,球形或較少兩端有膨脹、延長的附屬物。
本亞科模式屬:Apostasia Bl.
共含2屬,我國均產之。
杓蘭亞科
Subfam. Cypripedioideae Lindl.
本亞科模式屬:Cypripedium L.
共含4屬(近年發表的Mexipedium子房1室,似應歸入Paphiopedilum),產北溫帶至美洲與亞洲的熱帶地區以及大洋洲。我國有2屬。
蘭亞科
Subfam. Orchidoideae
地生、附生或腐生草本,具根狀莖、塊莖或假鱗莖。葉莖生或基生,摺扇狀、對摺或具網狀脈,草質至革質。花序(或花葶)頂生或側生;花通常兩側對稱,有特化的唇瓣,少有例外,一般扭轉,具1室子房;蕊柱通常具1枚能育雄蕊;花粉粘合成團塊,稱花粉團;花粉團2-8個,粒粉質或蠟質,其一端常伸出花粉團柄並連接於粘盤,也有直接連接於粘盤或通過粘盤柄連接於粘盤的,較少既無花粉團柄又無粘盤柄與粘盤的;柱頭1或2,凹陷或凸出;蕊喙通常存在,大或小。果實通常為蒴果,較少呈莢果狀。種子通常兩端有延長的翅,較少無翅並有厚的外種皮。
本亞科模式屬:Orchis L.
共約690餘屬,全球均有分佈。我國有4個族,42個亞族共167屬。
蝴蝶蘭同屬雜交之一種
儘管植物具有固定生長的習性,但它們在長期的進化中逐漸發展並形成了影響傳粉昆蟲運動和行為的特徵。在《蘭花的傳粉》中,達爾文對蘭科植物所具備的異花授粉技巧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他認為蘭科植物令人稱奇的高度特化的繁殖器官和適應昆蟲傳粉的精巧結構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被子植物花朵進化的重要推動力是植物與其傳粉者的相互作用,這種相互作用在傳粉過程中得到表現。訪問者的行為和花粉傳遞機制都受花部特徵的影響,被訪問者傳送的花粉塊數量和質量又反過來作用於植物作生殖成功率,即傳粉昆蟲行為、傳粉機制、植物適合度和花部特徵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緊密聯繫。
一般而言,植物花朵的特徵包括花的開放式樣(floral display)和花部構成(floraldesign)。花朵在某一時間內開放的數量以及在花序上的空間排列稱為花朵的開放式樣,通常被認為是花朵在整個群體水平上表現出來的特徵;花朵的結構、色彩、蜜汁產量和氣味等單個花朵的所有特徵即為花部構成。花朵通常把花粉和花蜜等營養豐富的物質作為報酬,提供給傳粉昆蟲,補償它們在傳粉過程巾的能量消耗。但是蘭科植物也會通過食源模擬、繁殖地模擬、性模擬等手段來欺騙傳粉昆蟲對花朵進行訪問並實現有效傳粉。維繫植物與傳粉昆蟲協同進化的重要紐帶是花部報酬、誘物和傳粉昆蟲的覓食動力,如花朵的花蜜、顏色、氣味等都是吸引傳粉昆蟲的重要因素,而不同的花顏色、花氣味和花蜜具體吸引哪一種傳粉昆蟲,則決定於傳粉昆蟲的覓食偏好。不同種類的傳粉昆蟲對於光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蟲媒花的反射光譜基本上是紫外光,大量昆蟲視覺都能感應到這類光譜。花蜜和花粉這種反射紫外光光譜的方式,誘導近距離範圍內的傳粉昆蟲。在對多種以蜂媒傳粉的植物開展傳粉觀測研究之後,Thorp等發現傳粉昆蟲能敏銳覺察花蜜上吸收的紫外光譜,此外,還發現花蜜對熒光的光譜範圍和反射式樣還能夠幫助傳粉昆蟲獲得花蜜的存在以及豐富程度等信息,他指出這種存在於植物中的機制可以有效提高傳粉昆蟲的覓食效率,儘可能減少對已傳粉花朵(花蜜已採食)的訪問,從而有效提高了傳粉效率,另外,他認為一部分物種的花冠上具備被稱為“蜜導”(honey guide)的色斑,它能近距離引導傳粉昆蟲迅速地找到蜜源。
與其它植物類群相比,蘭科植物具有一些自身非常獨特的花部形態特徵:
第一,特化的唇瓣,既能通過奇特的形狀和鮮艷的色斑吸引昆蟲,又可作為昆蟲進入花中進行傳粉的踏足板,巧奪天工。
第二,花粉聚集成塊花粉塊。具有欺騙性傳粉機制的蘭科植物的生活史無疑是在進行一場巨大的賭博,要拼勁全身解術吸引傳粉者,實現繁殖成功。通過花粉成塊狀,精明的蘭花只要在與傳粉者的博棄中取得一次勝利,便會讓昆蟲通過一次訪問就帶走整個花粉塊,實現最大的雄性功能。
第三,雄蕊和花柱合二為一的合蕊柱,正因為它的存在,蘭科植物可以吸引傳粉者為其雙向服務,在散布花粉的同時接受花粉,最大限度地同時行使其作為父本和母本的功能。
唇瓣是花被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蘭科植物進化和特異出來的一種重要器官,它能夠分泌並儲存花蜜,也能夠揮發特殊的氣味,甚至還能模擬食物、異性和產卵地等來吸引傳粉昆蟲訪問花朵,在蘭科植物有性生殖方面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毫不誇張的說,沒有唇瓣的參與,蘭科植物很難實現有性生殖。
在蘭科植物的傳粉過程中,傳粉昆蟲通常在被花朵上的“蜜導”或其它誘物成功吸引後進入花朵,首先它會觸碰到蕊喙,導致粘盤與蕊喙分離,而且,在-般情況下,粘盤在脫離蕊喙后能夠直接粘附於傳粉昆蟲的身體之上(粘附點一般為胸背部和頭部),傳粉昆蟲在覓食活動結束後退出花朵時,拖出整個花粉團。暴露在空氣中以後,粘附於傳粉昆蟲身體上的花粉團會通過粘柄或粘盤柄的彎曲,或其它形式的運動來自動調整方向。隨著傳粉昆蟲繼續訪問,在進入以後的目標花朵時,粘附於昆蟲身上的花粉團能夠恰到好處的接觸到柱頭(腔),蘭科植物得以實現異花授粉。在一蘭科植物中,為了防止同株異花授粉現象的發生,進化出一系列花部特徵和傳粉過程特點來避免同株異花授粉的發生,如花粉塊柄的延遲彎曲、葯帽的存留等。
蘭科植物吸引昆蟲傳粉機制
與其它被子植物一樣,大部分蘭科植物的花朵以花蜜、脂類和香味物質等作為報酬提供給傳粉昆蟲。然而,蘭科植物具有獨特的傳粉機制,約三分之一的蘭科植物物種(約8 000-10 000種)不為傳粉昆蟲提供任何物質作為報酬,它們是通過各種欺騙性手段欺騙或誘惑傳粉昆蟲訪問其花朵得以實現有性生殖,即蘭花不為傳粉者提供花蜜、花粉等回報,而是通過花部結構和花氣味等模擬有報酬的花、雌性昆蟲、產卵地等,從而誘騙昆蟲為其傳粉,根據蘭科植物花朵欺騙傳粉昆蟲訪問花朵的目的不同,蘭科植物欺騙性傳粉可分為食源性欺騙傳粉、性欺騙傳粉、產卵地擬態欺騙傳粉和棲息地擬態欺騙傳粉等。這種傳粉機制也稱欺騙性傳粉機制。欺騙性傳粉在蘭科物種分化、多樣性形成和演化中起到重要作用。
食源性欺騙傳粉:
植物花朵通過各種欺騙性的、虛假的視覺信號(如假花粉、假蜜導等)和模擬花蜜以及花粉結構(如唇瓣上假花粉、花距等)來誘惑前來覓食的傳粉昆蟲對其花朵進行訪問,從而實現有效傳粉、達到其有性生殖目的,這種傳粉方式稱為食源性欺騙傳粉機制。
食源性欺騙傳粉可以分為2種方式,一種是花朵通過模擬同域的,具報酬的,並且同花期的植物的花朵顏色或形態,通常能夠讓傳粉昆蟲在不能判別其是否有報酬的情況下,對花朵進行訪問並實現傳粉。蘭科植物的另一種食源性欺騙傳粉方式則不模擬其它物種,僅通過自身的“蜜導”(花展示、顏色以及形態)來引誘傳粉昆蟲,利用它們天生固有的覓食行為實現為其有效傳粉。
性欺騙傳粉:
性欺騙傳粉是指蘭科植物利用傳粉昆蟲的交配行為,通過花朵形態模擬雌性昆蟲身體,或者釋放具有雌性昆蟲氣體的花朵氣味等方式,向目標雄性昆蟲釋放出虛假的雌性昆蟲形態信號以及性激素信號,以此為手段吸引目標雄性昆蟲訪問花朵,被成功欺騙的目標雄性昆蟲在與該其花朵唇瓣實施擬交配行為的過程中實現傳粉。
產卵地擬態欺騙傳粉:
蘭科植物利用昆蟲的產卵和孵化等繁育行為,擬態昆蟲的產卵地,以實現有效傳粉目的的傳粉欺騙方式被稱為產卵地擬態欺騙。Urru 指出,產卵地擬態欺騙是一種比較複雜的欺騙性傳粉方式,具備該欺騙方式的蘭科植物花朵通常不僅花朵顏色暗,而且還能夠揮發出腐敗的花朵氣味,因為此類植物通常是擬態腐敗的動物屍體、糞便或真菌的子實體來吸引傳粉昆蟲。研究發現,兜蘭屬的部分物種具備產卵地擬態欺騙傳粉機制,這些物種的花朵通常具有退化的雄蒸,利用唇瓣上分佈的棍棒狀或黑色的凸起物來擬態頓蟲的腺毛,以此模擬特徵吸引雌性噬蚜蟲蟲食蚜蠅進入花朵中覓食。
棲息地擬態欺騙傳粉:
蘭科植物利用H標傳粉昆蟲的棲息或巢穴行為,擬態其棲息地或巢穴,吸引其進入花朵中棲息,以此實現有效傳粉目的的傳粉欺騙稱為棲息地擬態欺騙。Dafni等發現1種蘭科植物Serapias vomeracea的花冠為少見的筒狀,呈暗紅色,該特徵與獨居蜂 Ceratina 的巢穴入口及其相似,於是推測其為棲息地擬態欺騙傳粉機制。
蘭科
白及屬
蘭花
Bletilla Rchb. f.
地生植物。莖基部具膨大的假鱗莖,其近旁常具多枚前一年和以前每年所殘留的扁球形或扁卵圓形的假鱗莖;假鱗莖的側邊常具2枚突起,彼此以同一方向的突起與毗鄰的假鱗莖相連成一串,假鱗莖上具荸薺似的環帶,肉質,富粘性,生數條細長根。葉(2-)3-6枚,互生,狹長圓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葉片與葉柄之間具關節,葉柄互相卷抱成莖狀。花序頂生,總狀,常具數朵花,通常不分枝或極罕分枝;花序軸常常曲折成“之”字狀;花苞在開花時常凋落;花紫紅色、粉紅色、黃色或白色,倒置,唇瓣位於下方;萼片與花瓣相似,近等長,離生;唇瓣中部以上常明顯3裂;側裂片直立,多少抱蕊柱,唇盤上從基部至近先端具5條縱脊狀褶片,基部無距;蕊柱細長,無蕊柱足,兩側具翅,頂端葯床的側裂片常常為略寬的圓形,后側的中裂片齒狀;花藥著生於葯床的齒狀中裂片上,帽狀,內屈或者近於懸垂,具或多或少分離的2室;花粉團8個,成2群,每室4個,成對而生,粒粉質,多顆粒狀,具不明顯的花粉團柄,無粘盤;柱頭1個,位於蕊喙之下。蒴果長圓狀紡錘形,直立。
約6種,分佈於亞洲的緬甸北部經我國至日本。我國產4種,分佈於北起江蘇、河南,南至台灣,東起浙江,西至西藏東南部(察隅)。
本屬模式種: Bletilla gebina (Lindl.) Rchb. f. [Bletilla striata (Thunb. ex A. Murray) Rchb. f.]
石豆蘭屬
Bulbophyllum Thou.
附生草本。根狀莖匍匐,少有直立的,具或不具假鱗莖。假鱗莖緊靠,聚生或疏離,形狀、大小變化甚大,具1個節間。葉通常1枚,少有2-3枚,頂生於假鱗莖,無假鱗莖的直接從根狀莖上發出;葉片肉質或革質,先端稍凹或銳尖、圓鈍,基部無柄或具柄。花葶側生於假鱗莖基部或從根狀莖的節上抽出,比葉長或短,具單花或多朵至許多花組成為總狀或近傘狀花序;花苞片通常小;花小至中等大;萼片近相等或側萼片遠比中萼片長,全緣或邊緣具齒、毛或其他附屬物;側萼片離生或下側邊緣彼此粘合,或由於其基部扭轉而使上下側邊緣彼此有不同程度的粘合或靠合,基部貼生於蕊柱足兩側而形成囊狀的萼囊;花瓣比萼片小,全緣或邊緣具齒、毛等附屬物;唇瓣肉質,比花瓣小,向外下彎,基部與蕊柱足末端連接而形成活動或不動的關節;蕊柱短,具翅,基部延伸為足;蕊柱翅在蕊柱中部或基部以不同程度向前擴展,向上伸延為形狀多樣的蕊柱齒;花藥俯傾,2室或由於隔膜消失而成1室;花粉團蠟質,4個成2對,無附屬物。
約1000種,分佈於亞洲、美洲、非洲等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大洋洲也有。我國有98種和3變種,主要產於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
本屬模式種:Bulbophyllum nutans Thou.
蝦脊蘭屬
Calanthe R. Br.
地生草本。根圓柱形,細長而密被淡灰色長絨毛。根狀莖有或無。假鱗莖通常粗短,圓錐狀,很少不明顯或伸長為圓柱形的。葉少數,常較大,少有狹窄而呈劍形或帶狀,幼時席捲,全緣或波狀,基部收窄為長柄或近無柄,柄下為鞘,在葉柄與鞘相連接處有一個關節或無,無毛或有毛,花期通常尚未全部展開或少有全部展開的。花葶出自當年生由低出葉和葉鞘所形成的假莖上端的葉叢中,或側生於莖的基部,少有從去年生無葉的莖端發出,直立,不分枝,下部具鞘或鱗片狀苞片,通常密被毛,少數無毛;總狀花序具少數至多數花;花苞片小或大,宿存或早落;花通常張開,小至中等大;萼片近相似,離生;花瓣比萼片小;唇瓣常比萼片大而短,基部與部分或全部蕊柱翅合生而形成長度不等的管,少有貼生在蕊柱足末端而與蕊柱分離的,分裂或不裂,有距或無距;唇盤具附屬物(胼胝體、褶片或脊突)或無附屬物;蕊柱通常粗短,無足或少數具短足,兩側具翅,翅向唇瓣基部延伸或不延伸;蕊喙分裂或不分裂;柱頭側生;花粉團蠟質,8個,每4個為一群,近相等或不相等;花粉團柄明顯或不明顯,共同附著於1個粘質物上。
全屬約150種,分佈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新幾內亞島、澳大利亞、熱帶非洲以及中美洲。我國有49種及5變種,主要產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區。
本屬模式種:Calanthe veratrifolia R. Br.(Orchis triplicata Willem., Calanthe triplicata (Willem.) Ames)
隔距蘭屬
Cleisostoma Bl.
附生草本。莖長或短,質地硬,直立或下垂,少有匍匐,分枝或不分枝,具多節。葉少數至多數,質地厚,二列,扁平,半圓柱形或細圓柱形,先端銳尖或鈍並且不等側2裂,基部具關節和抱莖的葉鞘。總狀花序或圓錐花序側生,具多數花;花苞片小,遠比花梗和子房短;花小,多少肉質,開放,萼片離生,側萼片常歪斜,花瓣通常比萼片小;唇瓣貼生於蕊柱基部或蕊柱足上,基部具囊狀的距,3裂,唇盤通常具縱褶片或脊突;距內具縱隔膜,在內面背壁上方具1枚形狀多樣的胼胝體;蕊柱粗短,常金字塔狀,具短的蕊柱足或無;蕊喙小;葯帽前端伸長或不伸長;花粉團蠟質,4個,每不等大的2個為一對,具形狀多樣的粘盤柄和粘盤。
約100種,分佈於熱帶亞洲至大洋洲。我國有17種和1變種,主要產於南方諸省區。
本屬模式種:Cleisostoma sagittatum Bl.
貝母蘭屬
Coelogyne Lindl.
附生草本。根狀莖常延長,匍匐或多少懸垂,通常具較密生的節,節上被鱗片狀鞘。假鱗莖常較粗厚,以一定距離著生於根狀莖上,基部常被籜狀鞘,頂端生 (1-) 2枚葉。葉通常長圓形至橢圓狀披針形,一般質地較厚,基部具柄。花葶生於假鱗莖頂端,常與幼葉同時出現於幼嫩假鱗莖頂端,初時發自近老假鱗莖基部的根狀莖上,有時在花葶基部或上部近花序軸處具多枚二列套疊的、宿存的革質穎片;總狀花序直立或俯垂,通常具數朵花,較少超過20朵或減退為單花的;花苞片常較大,近舟狀,對摺,脫落;花較大或中等大,常白色或綠黃色,唇瓣多有斑紋;萼片相似,有時背面有龍骨狀突起;花瓣常為線形,較少與萼片近等寬;唇瓣常以狹窄的基部著生於蕊柱基部,3裂或罕有不裂;側裂片直立並多少圍抱蕊柱;唇盤上有2-5條縱褶片或脊,後者常分裂或具附屬物;蕊柱較長,上端兩側常具翅,翅可圍繞蕊柱頂端,無蕊柱足;花藥內傾;花粉團4個,成2對,蠟質,附著於1個粘質物上;柱頭凹陷;蕊喙較大。蒴果中等大,常有棱或狹翅。
全屬約200種,分佈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南緣至大洋洲。我國有26種,主要產西南、少數也見於華南。
本屬后選模式種:Coelogyne cristata Lindl.
蘭屬
Cymbidium Sw.
附生或地生草本,罕有腐生,通常具假鱗莖;假鱗莖卵球形、橢圓形或梭形,較少不存在或延長成莖狀,通常包藏於葉基部的鞘之內。葉數枚至多枚,通常生於假鱗莖基部或下部節上,二列,帶狀或罕有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基部一般有寬闊的鞘並圍抱假鱗莖,有關節。花葶側生或發自假鱗莖基部,直立、外彎或下垂;總狀花序具數花或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苞片長或短,在花期不落;花較大或中等大;萼片與花瓣離生,多少相似;唇瓣3裂,基部有時與蕊柱合生達3-6毫米;側裂片直立,常多少圍抱蕊柱,中裂片一般外彎;唇盤上有2條縱褶片,通常從基部延伸到中裂片基部,有時末端膨大或中部斷開,較少合而為一;蕊柱較長,常多少向前彎曲,兩側有翅,腹面凹陷或有時具短毛,花粉團2個,有深裂隙,或4個而形成不等大的2對,蠟質,以很短的、彈性的花粉團柄連接於近三角形的粘盤上。
全屬約48種,分佈於亞洲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向南到達新幾內亞島和澳大利亞。我國有29種,廣泛分佈於秦嶺山脈以南地區。
本屬后選模式種:Cymbidium aloifolium (L.) Sw. (Epidendrum aloifolium L.)
杓蘭屬
Cypripedium L.
地生草本,具短或長的橫走根狀莖和許多較粗厚的纖維根。莖直立,長或短,成簇生長或疏離,無毛或具毛,基部常有數枚鞘。葉2至數枚,互生、近對生或對生,有時近鋪地;葉片通常橢圓形至卵形,較少心形或扇形,具摺扇狀脈、放射狀脈或3-5條主脈,有時有黑紫色斑點。花序頂生,通常具單花或少數具2-3花,極罕具5-7花;花苞片通常葉狀,明顯小於葉,少有非葉狀或不存在;花大,通常較美麗;中萼片直立或俯傾於唇瓣之上;2枚側萼片通常合生而成合萼片,僅先端分離,位於唇瓣下方,極罕完全離生;花瓣平展、下垂或圍抱唇瓣,有時扭轉;唇瓣為深囊狀,球形、橢圓形或其他形狀,一般有寬闊的囊口,囊口有內彎的側裂片和前部邊緣,囊內常有毛;蕊柱短,圓柱形,常下彎,具2枚側生的能育雄蕊、1枚位於上方的退化雄蕊和1個位於下方的柱頭;花藥2室,具很短的花絲;花粉粉質或帶粘性,但不粘合成花粉團塊;退化雄蕊通常扁平,橢圓形、卵形或其他形狀,有柄或無柄,極罕舌狀或線形;柱頭肥厚,略有不明顯的3裂,表面有乳突。果實為蒴果。
本屬后選模式種:Cypripedium calceolus L.
全屬約50種,主要產東亞、北美、歐洲等溫帶地區和亞熱帶山地,向南可達喜馬拉雅地區和中美洲的瓜地馬拉。我國有32種,廣佈於自東北地區至西南山地和台灣高山,絕大多數種類均可供觀賞。
徠石斛屬
Dendrobium Sw.
附生草本。莖叢生,少有疏生在匍匐莖上的,直立或下垂,圓柱形或扁三棱形,不分枝或少數分枝,具少數或多數節,有時1至數個節間膨大成種種形狀,肉質(亦稱假鱗莖)或質地較硬,具少數至多數葉。葉互生,扁平,圓柱狀或兩側壓扁,先端不裂或2淺裂,基部有關節和通常具抱莖的鞘。總狀花序或有時傘形花序,直立,斜出或下垂,生於莖的中部以上節上,具少數至多數花,少有退化為單朵花的;花小至大,通常開展;萼片近相似,離生;側萼片寬闊的基部著生在蕊柱足上,與唇瓣基部共同形成萼囊;花瓣比萼片狹或寬;唇瓣著生於蕊柱足末端,3裂或不裂,基部收狹為短爪或無爪,有時具距;蕊柱粗短,頂端兩側各具1枚蕊柱齒,基部具蕊柱足;蕊喙很小;花粉團蠟質,卵形或長圓形,4個,離生,每2個為一對,幾無附屬物。
約1000種,廣泛分佈於亞洲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至大洋洲。我國有74種和2變種,產秦嶺以南諸省區,尤其雲南南部為多。
本屬模式種:Dendrobium moniliforme (L.). Sw. (Epidendrum moniliforme L.)
羊耳蒜屬
Liparis L. C. Rich.
手參
地生或附生草本,通常具假鱗莖或有時具多節的肉質莖。假鱗莖密集或疏離,外面常被有膜質鞘。葉1至數枚,基生或莖生(地生種類),或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的節上(附生種類),草質、紙質至厚紙質,多脈,基部多少具柄,具或不具關節。花葶頂生,直立、外彎或下垂,常稍呈扁圓柱形並在兩側具狹翅;總狀花序疏生或密生多花;花苞片小,宿存;花小或中等大,扭轉;萼片相似,離生或極少兩枚側萼片合生,平展,反折或外卷;花瓣通常比萼片狹,線形至絲狀;唇瓣不裂或偶見3裂,有時在中部或下部縊縮,上部或上端常反折,基部或中部常有胼胝體,無距;蕊柱一般較長,多少向前弓曲,罕有短而近直立的,上部兩側常多少具翅,極少具4翅或無翅,無蕊柱足;花藥俯傾,極少直立;花粉團4個,成2對,蠟質,無明顯的花粉團柄和粘盤。蒴果球形至其他形狀,常多少具3鈍棱。
本屬模式種: Liparis loeselii (L.) L. C. Rich. (Ophrys loeselii L.)
全屬約有250種,廣泛分佈於全球熱帶與亞熱帶地區,少數種類也見於北溫帶。我國有52種。
Eria Lindl.
附生植物,通常具根狀莖。莖常膨大成種種形狀的假鱗莖,少有不膨大者,具1至多節,基部被鞘。葉1至數枚,通常生於假鱗莖頂端或近頂端的節上,較少在不膨大的莖上呈二列排列或散生於莖上。花序側生或頂生,常排列成總狀,較少減退為單花,被綿毛或無毛;花苞片小或稍大;花通常較小,少有較大並具鮮艷色彩;萼片背面與子房被絨毛或無毛;萼片離生;側萼片多少與蕊柱足合生成萼囊;花瓣與中萼片相似或較小;唇瓣生於蕊柱足末端,具或不具關節,無距,常3裂,上面通常有縱脊或胼胝體;蕊柱短或長,具長短不同的蕊柱足;花藥為不完全的4室;花粉團8個,每4個成一群,蠟質,基部收狹成柄狀,附著於粘盤上。蒴果圓柱形。
全屬約370餘種,分佈於亞洲熱帶至大洋洲。我國有43種,產南部各省區。
本屬模式種:Eria stellata Lindl.
兜被蘭屬
Neottianthe Schltr.
地生草本。塊莖圓球形或橢圓形,肉質,不裂,頸部生幾條細長根。葉1或2枚,基生或莖生。花序頂生,總狀,常具幾條至多朵花,罕僅1(-2)朵花;花苞片直立伸展;花通常小,罕大,紫紅色、粉紅色或近白色,罕淡黃色或黃綠色,常偏向一側,倒置(唇瓣位於下方);萼片近等大,彼此在3/4以上緊密靠合成兜;花瓣線形、線狀披針形或長圓形,常較萼片稍短而狹,與中萼片貼生,罕與萼片近等寬;唇瓣向前伸展,從基部向下反折,常3裂,極罕在一株植物花序的某些朵花中唇瓣的側裂片再2裂,唇瓣成4裂或5裂,上面具極密的細乳突,中裂片線形、線狀舌形、長方形、披針形或卵形,側裂片常較中裂片短而窄,基部具距;蕊柱短,直立;花藥直立,長圓形或橢圓形,2室,先端鈍,葯室并行;花粉團2個,為具小團塊的粒粉質,具短的花粉團柄和粘盤,粘盤小,卵形、近圓形或橢圓形,裸露;蕊喙小,隆起,三角形,位於葯室基部之間;柱頭2個,隆起,多少呈棍棒狀,位於蕊喙之下;退化雄蕊2個,較小,近圓形,位於花藥基部兩側。蒴果直立,無喙。
本屬約12種,主要分佈於亞洲亞熱帶至北溫帶山地,個別種分佈至歐洲。我國產12種,四川和雲南是其現代的分佈中心和分化中心。
本屬模式種:Neottianthe cucullata(L. )Schltr.(Orchis cucullata L. )
地生草本,基部具細、指狀、肉質的根狀莖或具1-2枚肉質,長圓形、橢圓形、卵形或圓球形的塊莖,塊莖不裂或下部呈掌狀分裂,裂片細長,頸部常有幾條細長而多少彎曲的根。莖直立,圓柱形,靠近基部具1-3枚筒狀鞘,鞘之上具葉,葉基生或莖生,互生,罕近對生,1-5枚,稍肥厚,基部收狹成鞘抱莖。總狀花序頂生,具1至多數花,花偏向一側或不偏向一側,花序軸無毛或被短柔毛;花苞片常直立伸展,披針形、卵狀披針形、卵形或倒披針形,短於或長於花;子房扭轉,無毛或被短柔毛,具短或較長的花梗;花較小或中等大,少數較大,粉紅色、紫紅色、白色、黃綠色或黃色,花倒置(唇瓣位於下方);萼片離生,近等長或側萼片較中萼片稍長,中萼片直立,常凹陷呈舟狀,側萼片張開或反折;花瓣與中萼片等長或較短小,常與中萼片相靠合呈兜狀,邊緣無睫毛或具睫毛;唇瓣常向前伸展,絕大多數種與花瓣的形狀明顯不一樣,少數種則一樣,不裂或3裂至4裂,邊緣無睫毛或具睫毛,基部無爪或收狹具爪,基部有距,罕無距;距圓筒狀或囊狀;蕊柱直立,花藥位於蕊柱頂部,葯隔稍寬或較窄,頂部鈍或稍突出,葯室2,并行;花粉團2個,為具小團塊的粒粉質,具花粉團柄和粘盤;粘盤2個,各埋藏於1個粘質球內,兩個粘質球一起被包藏於蕊喙的1個粘囊中,粘囊通常為近球形,突出於蕊柱前面距口之上方;柱頭1個,凹陷,位於蕊喙之下的凹穴內;蕊喙位於花藥下部兩葯室之間;退化雄蕊2枚,位於花藥基部兩側。蒴果直立。
本屬后選模式種:Orchis militaris L.
約80種(廣義),分佈於北溫帶、亞洲亞熱帶山地以及北非的溫暖地區。我國有28種,2變種,除南部炎熱地區外,南北均產,尤以西南部高海拔山地為多。
腐生草本,地下具根狀莖;根狀莖塊莖狀、圓柱狀或有時多少呈珊瑚狀,通常平卧,稍肉質,具節,節常較密。莖直立,常為黃褐色,無綠葉,一般在花后延長,中部以下具數節,節上被筒狀或鱗片狀鞘。總狀花序頂生,具數花至多花,較少減退為單花;花近壺形、鍾狀或寬圓筒狀,不扭轉或扭轉;萼片與花瓣合生成筒,僅上端分離;花被筒基部有時膨大成囊狀,偶見兩枚側萼片之間開裂;唇瓣貼生於蕊柱足末端,通常較小,藏於花被筒內,不裂或3裂;蕊柱長,具狹翅,基部有短的蕊柱足;花藥較大,近頂生;花粉團2個,粒粉質,通常由可分的小團塊組成,無花粉團柄和粘盤。
全屬約20種,分佈於東亞、東南亞至大洋洲。我國有13種。
本屬模式種:Gastrodia sesamoides R. Br.
中國野生蘭科植物物種名錄共記錄蘭科植物187屬1447種(含亞種、變種)。該名錄在1999年《中國植物志》 (蘭科卷)中已收錄數量的基礎上,通過文獻等新增蘭科植物16屬200種。新增屬主要包括軟葉蘭屬(Didiciea)、冷蘭屬(Frigidorchis)、泰蘭屬(Thaia)、擬石斛屬(Oxystophyllum)等;新增種主要包括細花軟葉蘭(Didiciea cunninghamii)、泰蘭(Thaia saprophytica)、西藏小囊蘭(Micropera tibetica)、麻栗坡叉柱蘭(Cheirostylis malipoensis)、福貢對葉蘭(Listera fugongensis)等。
經濟價值
蘭花自身的價值源於其極高的觀賞價值、廣泛的藥用價值以及食用價值,
這是蘭花與生俱來的自然屬性。除此之外,蘭花還具有獨特的香用價值和珍稀的物種價值。蘭花的經濟價值是則在一個逐步認同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
觀賞價值:
蘭花具有美妙的花姿、豐富的色彩、清幽的香味和優雅的姿態,原生於深山幽谷之中,我國稱之為花中君子、天香。蘭花的形態素雅,花香襲人,是名貴花卉之一,深得人民喜愛,無論是單株或是成片種植,都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
藥用價值:
蘭花種類很多,在藥用植物學記載中就有 122 種,如四季蘭,金草蘭,拖鞋蘭等。在古代 《神農本草經》 、 《本草拾遺》、 《本草綱目》 等中醫藥書中,對蘭花的藥用功能都有記載,如天麻、三棱蝦瘠蘭、綠花勺蘭、黑節草、石斛等大部分品種的蘭花,都是上好的中草藥,具有極大的藥用價值。現代社會中,竹葉蘭全草均可入葯,具有清熱解毒,祛風濕和消炎利尿之功效;白及,用其假鱗莖入葯,能消腫、止血、補肺, 生肌止痛,潤肋行力;流蘇蝦脊蘭,能清熱解毒,強筋壯骨;獨蒜蘭可治療肝臟疾病等。
食用價值:
蘭花既可用來製作花酒,也可以腌制、涼拌及製作花茶等。印度喜馬拉雅山山麓盛產野生的喜姆比蘭,當地土著把幼嫩的假球莖加以切塊,調理成美味的佳肴。日本京都也有人將春蘭曬乾淹漬成“蘭花茶“裝罐出售,其香氣風味獨特。在其它地方,還有利用蘭花製作的麵條、飲料等食品。
香用價值:
用蘭花製成香味料,如“梵尼拉香精” ,它是餅乾,冰淇淋最高級的天然香料。梵尼拉香精是利用原產在墨西哥的梵尼拉蘭果實經發酵后製成,目前我國也有大量栽培。
物種價值:
蘭科植物是世界上最大的植物家族之一,全世界有近 2 萬種,主要分佈在熱帶地區,以熱帶雨林最為集中。中國有蘭科植物 1240 種以上,也主要集中分佈在熱帶地區。但是目前, 蘭花中的一些名品已經瀕臨絕跡,其物種價值應該得到大家的保護。
文化價值
蘭花的文化價值總的來說是由蘭花的蘭本體文化和蘭花在歷史發展中出現的蘭花的衍生文化構成並體現出來的。蘭花的文化社會價值包括認識價值、審美價值、教育價值、倫理價值等,包括積累創造民族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傳承歷史文化等獨特功能,這是蘭花的根本性價值。
認識價值:
蘭花文化就是特定的社會個體、社會團體在不同的歷史人文背景、地理條件、經濟基礎、社會階層等綜合因素下,在接觸蘭花的過程中,通過自身體會和總結而得到的審美哲學和意識形態。它是在客觀條件下,對蘭花及其相關事物的主觀體會。人類認識蘭花的漫長過程,也是蘭文化從起始到發展的過程。廣義的蘭文化是指人類與蘭花相關的一切活動,具體來說,是指人類在采蘭、養蘭、賞蘭過程中 , 特別是在賞蘭過程中所形成的一整套價值取向。一般而言 , 西方國家是從蘭花的形體上開始認識蘭的,洋蘭種類繁多,花色繽紛艷麗,花形千變萬化,花形、花色、花瓣質地、花序是其欣賞的焦點。而東方蘭文化以中華蘭文化最為源遠流長,它還孕育了日本蘭文化和韓國蘭文化,形成了獨具東方特色的蘭文化。
審美價值:
人們喜歡蘭花,並不僅僅是因為蘭具有的那些自然的生物屬性,且因為蘭的綽約多姿,使人產生了美感。這種美感意識越來越強烈,越來越深刻,就發展成為對蘭的審美鑒賞。蘭花特殊的怡人之美日益顯現出他的審美價值,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孕育和奠定了其在人類社會中的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靈魂地位。
教育價值: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蘭文化從屬於傳統文化,是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中國蘭花文化歷史悠久,文化涵蘊深厚,與中華民族文化緊緊相連,是高潔、典雅的人文精神和愛國、堅貞不屈的優秀人格品質的象徵,是幾千來中華民族文化的凝練。蘭花的高貴脫俗、秀麗多姿和陣陣幽香引得歷代詩人墨客常為之吟誦繪畫。我國古籍有關蘭蕙的文字記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可見於 《詩經》。孔子曾贊蘭花“芝蘭生於幽谷,不以無人而不芳”並譽之為“王者之香”。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更是在 《離騷》 中以蘭花比擬品格的高潔:“綠葉兮素枝,芳菲菲兮襲余” 、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其它如 《左傳》、 《越書》、 《楚詞》、 《蜀志》、《晉書》 等對蘭花均有記載。這些名句被廣泛地襲用、傳播,並在儒家的各種典籍中被廣泛地作典故引用。正是歷代文人們的借物抒情、借物言志,給蘭這種植物披上了獨具人類情志的色彩,使蘭成為一個具有一定的理想內容、感情色彩的文化觀念,成為一個色彩絢爛的文化符號。
倫理價值:
隨著社會歷史不斷的向前發展,社會物質財富也在不斷的積累,人們的精神財富也在不斷地充實提高,蘭文化也越來越引起人們的注意和認可。人們把對蘭花美感的追求,用文化的方式從自身的社會中反映出來,借蘭花的魅力,抒發自己的情懷,並把蘭文化與做人的情操、做人的道德標準聯繫在一起。如今,蘭文化已經滲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給予人類之生活價值、精神價值,乃至道德培養價值。與此同時,蘭花文化也不斷發展,日益豐富起來,從蘭文化歷史的角度看,有古代蘭文化、蘭文化傳統和當代蘭文化,從蘭文化的載體角度看,有古籍中的蘭文化、田野中的蘭文化、蘭花的草根文化等;從蘭草主體角度看,有蘭草本體文化、蘭花衍生文化等。
蘭科植物對其自身所處生態系統的變化非常敏感,表現為對傳粉者高度的依賴性和專一性外以及與菌根真菌之間形成複雜的相互關係,因此,生態系統的破壞可能導致其傳粉者和菌根真菌都受到嚴重影響,進而影響蘭科植物的自然生長與繁育,在一定程度上,這是生境遭到破壞后,它們就成為首個從生態系統上消失的原因。
導致蘭科植物瀕臨滅絕的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人類對野生資源無節制的採集。隨著棲息地的逐漸喪失,生境遭到破壞,野外資源被無節制的釆集和揮霍,再加上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對原有蘭科植物物種的保育速度已經漸漸跟不上物種滅絕的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