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熙炎

陸熙炎

陸熙炎,1928年8月29日 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有機化學家。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曾參與鈾萃取劑的研究,實現了中國第一個萃取劑P-204的工業化生產,為中國原子能工業作出了貢獻;他最突出的成就是在金屬有機化學領域所取得的多項出色研究成果,從而使他在這一領域躋身於國際前沿。

個人經歷


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
陸熙炎
陸熙炎
1928年8月29日出生於江蘇省蘇州市。
1951年8月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學系
1951年8月至1985年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實習員(至1955年)、助理研究員(至1977年)、副研究員。
1985年至今 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1991年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1991-1995年 任《化學學報》副主編(至1993年)、主編。
1997年 任《Tetrahedron》顧問編委。

研究領域


金屬有機化學
金屬有機化學
早年從事碳水化合物研究, 后從事有機磷有機錫化學研究。到了80年代初轉入有機合成中的金屬有機化學研究,是中國較早從事金屬有機化學研究的科學工作者之一。主要工作為從金屬有機化學的基元反應發展新的有機合成反應,發現了許多有學術意義和應用前景的反應。如氫轉移反應; 低價過渡金屬烯丙基碳-氧-雜原子鍵的反應; 烯丙基碳-磷鍵的化學&127;鈀催化下雙官能團的成環反應,貧電子炔烴的化學,叔膦催化的貧電子炔烴的[3+2]環加成反應等。
50年代初,陸熙炎從浙江大學畢業後進入有機所,在汪猷教授的領導下,從事抗生素糖類等天然產物的合成研究。在國內,是他首次從低濃度的發酵液中分離出鹽酸鏈黴素氯化鈣復鹽結晶,為中國抗生素工業作出了貢獻;同時,他還是中國較早從事碳水化合物研究的工作者之一。50年代末,由於原子能工業的需要,他參與了鈾萃取劑的研究,實現了中國第一個萃取劑P-204的工業化生產,並親臨一線,為中國原子能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化學學報
化學學報
從70年代開始,國際上崛起了一門新興交叉學科——旨在有機合成的金屬有機化學(OMCOS)。陸熙炎敏銳地觀察到這將是一個大有發展前途的學科,遂毅然轉入這一領域。由於他有糖化學和有機磷化學的知識基礎,他果斷地決定,利用金屬有機化學的反應來發展有機合成的方法學(Organometallics Directed Towards Organic Synthesis,OMCOS)作為自己的研究方向。
五十年代從事鏈黴素的研究,在國內首先分離純化製得鹽酸鏈黴素氯化鈣復鹽結晶。
六十年代初參加了牛胰島素A鏈全合成的早期工作。
六十年代從事萃取劑P-204工業合成方法研究、並獲得成功獲獎;參與研製成功了光學儀器防霉劑SF-501並獲得成功獲獎。
七十年代末研究金屬有機化學,從金屬有機化合物的基元反應發展新的有機合成反應。20年來發現了一些有學術意義和應用前景的反應,九十年代以來研究以炔烴衍生物為原料的合成反應。兩次獲得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現從事二價鈀催化的反應及有關基元反應的研究。
九十年代初開展了有機催化劑(主要是叔膦)的研究工作。
論文發表
共發表論文190餘篇。

社會兼職


1996-1997: <<中國化學>>主編。
1997-現在:<>和<>顧問編委。
兼職教授
北京大學、浙江大學、蘇州大學兼職教授。

榮譽獲獎


陸熙炎
陸熙炎
1997年上海市勞動模範。
1999年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獎。
1999年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項目主持人)。
2008年獲中國化學會黃耀曾金屬有機化學終身成就獎、2008年被授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傑出貢獻教師。

教育培養


培養博士24名(其中1人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獎、3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等獎、6人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優秀獎),碩士23名。目前有在學研究生6名,其中博士生5名。

突出貢獻


經過近20年的辛勤耕耘,他一步一個腳印地從基元反應的研究出發,發展了一系列新的有機合成反應,再反過來加深和提高對基元反應的認識。他系統地研究了過渡金屬絡合物作用下烯丙基碳—氧雜原子鍵的斷裂規律,發展了一些有合成價值的反應;發現了炔烴的異構化規律,提出了從炔烴原子經濟性地、高產率地製備共軛雙烯烴的方法;開創性地研究了炔酸烯丙酯衍生物在過渡金屬催化下的環化反應,並研究了成環反應的立體化學,發展了立體選擇性地合成自然界中最為廣泛存在的、具有多種多樣生理活性的天然產物γ-丁內酯的方法,這一方法成為迄今為止合成這類天然產物的最有效、最簡便的方法之一。
另外,他還研究了親核試劑對貧電子炔烴的反應,發展了國際上廣泛應用的合成(Z)一式烯烴衍生物的方法,以及三價膦催化下的[3+2]環加成合成環戊烯衍生物的反應等。他的這些出色的研究成果,使他能夠在這一領域躋身國際前沿,並得到了同行的承認和尊重,為中國有機化學界和他本人贏得了聲譽,1991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學部委員(院士)。
盛名之下的陸熙炎並沒有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認真負責地培養年輕人。他認為科研要創新,創新應來自工作的積累,是從工作中總結出來的“新”,而不是人云亦云,步人後塵。憑著他豐富的知識積累和獨到的見解,他認真地指導每一位研究生。正是由於他言傳身教的作用,嚴謹的治學態度的熏陶,在他培養的12位博士中,已有3位獲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學金特別獎,3位獲優秀獎。

人物評價


在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40多年的學術生涯中,他憑藉紮實的基礎、敏銳的眼光、踏實的作風,取得了一項又一項成果,奠定了其在學術界的地位。迄今為止,他在國內、國際雜誌上發表學術論文100多篇,曾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多次被邀請在國際學術會議上作大會報告,並被國際均相催化會議選為國際諮詢委員會成員,國際著名有機化學雜誌《Tetrahedron》選他為編委會顧問委員。
陸熙炎還特別熱心於對年輕人的培養和提拔。對於組裡的每一位工作人員,他總是千方百計地想辦法加速他們的成長。他的學術生涯證明,應用工作同樣能培養一個人,因為他本人就是在應用工作研究中“粗活細做”,一步一步地登上基礎研究的一個個制高點的。他讓工作人員參與研究生的文獻討論,參加研究生的課程學習,給他們充實和提高的機會。同時,他認為對年輕人既要幫助支持,也要嚴格要求,要讓他們在競爭中成長。積幾十年人生之經驗,他告誡年輕人:誠實和正直是為人立身之本,也是每位科學工作者所必備的基本素質。有了誠實和正直,還要勤奮和淡泊名利,一個追名逐利的、懶惰的人,不可能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工作者,他或許可以成名,但決不會對科學有真正的貢獻。在幾十年的科學研究中,他經常提醒自己,努力做到這一點。他認為獻身科學的人應該不計名利,抵制歪風侵蝕,堅持科研成果應當首先在學術刊物上發表,而不是首先在新聞媒介上發表;主張科學工作者要端正學風,保持科學研究的純潔性。
年近古稀的陸熙炎寶刀未老、雄心依舊。這位不計名利、不患得失、直言快語、嫉惡如仇而又寬宏大度、與人為善的著名有機化學家,正帶領他的課題組,積極探索,銳意進取,一步一個腳印地繼續走向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