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古堂

同古堂

在北京的琉璃廠,有一家圖章墨盒刻字店,名叫“同古堂”。其創始人張樾丞先生,是馳名的篆刻大師。以賣銅墨盒著名,現已歇業。中段路口的西邊路口往西,馬路南側。中國書店古籍書店西邊。現為北京市印章藝術公司石雅齋印章藝術商店。

簡介


北京琉璃廠的同古堂圖章墨盒鋪,自1912年創始至1956年公私合營中併入刻字合作社,開業時間長達44年之久,是享有盛名的老字號。同古堂現已歇業,觀復齋仍在,張效丞在觀復齋等處懸掛筆單,為人治印。
琉璃廠有一家以賣銅墨盒著名的商店叫同古堂。它賣黃銅墨盒,還賣一種白銅墨盒。白銅也叫“賽銀白銅”,是加了銀和錫的合金,光白滑潤,摸在手中手感很好。墨盒是我國文房四寶中的重要文具之一,在三寸左右見方的銅盒面上刻著人物花鳥山水或書法,這是一種優雅的美術工藝品,可供實用,也可供收藏。從前各校學生考試、畢業、運動會獲得第一名者,校方都給他贈個墨盒作為獎品。祝賀老人長壽,也可送個墨盒作為紀念品,上面刻些吉利的話。
同古堂主要是刻制印章和銅墨盒,兼營字畫古玩。由於技藝超群,引來許多名人要人常在此談古論今、切磋技藝。蔡元培、胡適徐世昌段祺瑞康有為等都曾到此一游。清遜帝溥儀聽說后,下詔令其刻制了“宣統御筆”、“宣統之寶”等御璽,後來均成為傳世之作。

創辦歷史


1912年,張樾丞在西琉璃廠開設了一家圖章墨盒店,叫作同古堂。為什麼要叫同古堂呢?原來,有一天凌晨,張樾丞逛早上的“鬼市”,看見有人出售一個生滿銅銹、滿是黑泥的扁銅盆。他假意不在乎地說:“你把這破臉盆賣給我,我拿回去當雞食盆用。”回到家,張樾丞把這個盆仔細清洗一遍,銅盆四周露出凹凸的文字和花紋。根據資料記載,這是漢代的珍貴文物“銅鼓”。張樾丞對這個銅鼓十分喜愛,於是取“銅鼓”的諧音作為店名,叫作“同古堂”。
張樾丞除了刻章外,還刻銅墨盒,銅墨盒是當年盛行一時的文房用品,被當作表達友情、親情的饋贈品,也曾作為嘉獎品、紀念品而風行一時。
當時講究在銅盒的表面鐫刻各種圖案,包括繪畫、書法。張樾丞視銅如紙,以刀代筆。他的仿漢代玉雕遊絲工藝刻銅,使銅墨盒表面的圖案細得像髮絲。張樾丞還把刻竹的刀法,運用到刻銅上,仿刻竹中的“沙地留青”刀法,刻出陽文花卉,極為生動古雅。如今存到現在的當年張樾丞的墨盒作品底部,都留有“同古堂”的戳記。

刻印歷史


宣統御印 張樾丞刻制
清朝末年,八旗子弟和朝廷重臣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酷愛把玩金石書畫,他們與張樾丞結識后,把張樾丞刻印的名聲傳入了皇宮。當時宣統皇帝的“宣統御筆”、“宣統之寶”、“宣統御覽之寶”、“不忘在莒”和“無逸齋精鑒璽”等5枚御印,都是出自張樾丞的刀下,後來都成了傳世之作。
另外,後來的徐世昌、段祺瑞、張宗昌曹錕、康有為、馮玉祥、吳佩孚等人的印章也都出自張樾丞之手。甚至連北京大學授學位的章、當時的中央銀行發行的紙幣上“中央銀行總裁印鑒”的章,也均為張樾丞的傑作。
張樾丞平生治印超過十萬方。民國初年,一個保姆一個月可掙兩塊銀元,可買一袋白面。張樾丞當時刻一個字兩塊銀元,求刻者仍絡繹不絕。因此張樾丞被稱為琉璃廠“三大財主”之一。
魯迅日記記錄張家治印
1917年3月29日,同古堂為魯迅刻了兩方木印。魯迅在當日日記中寫道:“從同古堂刻木印二枚成,頗佳。”魯迅從此與張樾丞熟識,常去同古堂小坐。《魯迅日記》前後4次提到去“同古堂”刻印,數量達10枚之多。1932年,魯迅離京6年後再次來京,他又來到同古堂,並說自己擬與鄭振鐸編印《北平箋譜》,張樾丞立即傾其所有,將店內所藏箋紙全部送給了魯迅先生。
1925年,張樾丞出資建立“邃雅齋”書店。當時書店資金雄厚,雇了店員30多人,所收書籍很多又不急於出售,因此藏書很多,“邃雅齋”有好書的名聲也傳了出去,大批名流學者蜂擁而至。邢贊亭、傅斯年、陶蘭亭、鄭振鐸等人都前來買書。新中國成立后,英國漢學家李約瑟博士還給“邃雅齋”寫信,希望能從這裡買到他想要的書。
1930年,張樾丞又在“邃雅齋”旁邊開設了“墨印”碑帖店,后改稱“觀復齋”,專營碑帖。

主人介紹


同古堂的主人叫張樾丞,河北省新河縣人。幼時讀過私塾,14歲時為了進京求業,背著行李步行來到北京,在東琉璃廠益元齋刻字鋪當學徒。有一次,客人指定要刻某種字樣,師傅不敢接活,而他卻大膽地應承了下來。由於平時勤於鑽研印藝,刻工頗讓人滿意,他的名聲於是大振。光緒二十三年一二十九年(公元1897—1903年)間,他專以刻字為生。他的篆刻藝術最受嚴復先生讚賞。他與楊守敬傅增湘交往,從而對於金石書法版本方面的知識大有長進。他與陳師曾、姚茫父、楊千里、吳觀岱、金北樓、袁寒雲張伯英、羅復堪等著名文人交往,更使他懂得了秦漢篆籀之變遷過程。
1912年他在西琉璃廠路南開設了同古堂圖書墨盒店。由於那一年他收得一個漢代銅鼓,就取銅鼓之諧音為商店取名“同古堂”。同古堂專門出售墨盒,他請陳師曾、齊白石、吳觀岱等著名書畫家在銅墨盒上繪上草圖,由他奏刀鏗鏘,立刻就能成為一件極美的工藝品。張樾丞的篆刻藝術自先秦兩漢入手,兼采吳昌碩黃牧甫、王福廠諸家體貌,布局嚴謹,不尚狂野,平生刻印以10萬計。他自己說過:“自來摹印大家,咸由書出,書法之美溢為篆刻,變化無方,蒼源無際。吾幼倚此衣食,未窺本原,老乃悔之無及矣。所自信者,不敢牛鬼蛇神眩俗欺世耳。”1935年曾輯《士一居印譜》一部問世。1957年,筆者曾訪問過張樾丞先生,他贈筆者一冊《士一居印譜》,信手翻閱,一股古樸芬芳之氣迎面撲來,裡面輯有“愛新覺羅。溥儀”、“蔣中正”、“何應欽”、“白崇禧”、“李宗仁”等當時國家要人的印章,也有“齊白石”、“張大千”、“溥儒”等著名國畫大師的印章。
張樾丞於1925年出資與董金榜、郭子章、劉子傑等合作,開設了邃雅齋古書店。1930年又在邃雅齋的旁邊開設墨印簃碑帖店,即敦古誼碑帖店,后又改稱觀復齋,由其五弟張傑丞主持。張傑丞於1911年來京,在富華閣學徒,熟悉碑帖、端硯等業務。
1956年,同古堂、邃雅齋、觀復齋先後參加了公私合營。張樾丞當時已年逾7旬,還有時給學徒講課,傳授技藝。1961年1月15日,張樾丞因舊疾複發逝世,享年80歲。有子少丞,早逝。次子幼丞及孫效丞現均在,均能繼承祖業,以篆刻聞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