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
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
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簡稱施州衛,是明代和清初設置於今湖北省恩施市的軍政機構,“兼理軍民”,是全國20個軍民指揮使司之一。此地宋元時設有施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設立施州衛,隸屬於湖廣都司,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廢州存衛。雍正七年(1729年)改為恩施縣。施州衛下轄眾多土司,對安撫地方發揮了重要作用。
宋元時期在鄂西南即有“施州”建制。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用兵鄂西南,依循舊制設立施州,后廢,洪武十四年(1381年)復置施州(領建始縣)、隸屬於四川,同年設置 施州衛指揮使司,初隸屬於四川都指揮使司,當年十二月改隸湖廣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撤銷施州、建始縣改隸夔州,施州衛指揮使司改為 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在今咸豐縣設置大田軍民千戶所,隸屬於施州衛。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在今利川市增設上下支羅鎮守百戶所。
施州衛的建制體系
清廷保留施州衛建置至雍正六年(1728),某種程度上即表明了施州衛在鄂西南的不可替代 性,更是其在鄂西南長期發展根基牢固使然。“施州衛、大田所的世襲衛、所官和他們三百年來在鄂西繁衍的子孫 結成了許多山區望族,這一群既得利益並享有特權的人們對賜福給他們的明朝十分依戀和懷念。”
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的區域,大致相當於今日的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東至荊州府巴東縣界五百里,西至酉陽宣撫司九百里,南至安定峒六百餘里,北至石柱宣撫司七百五十里。”
明廷設置施州衛主要是為了監控鄂西南土司,維護地區安定。此地土司勢力強大,史料記載“李才知施州,洪武十四年,洞酋覃芳諸等攻破州城,公與州同孫明用、州判王傑、吏目李毓秀皆死之” 。
明朝設立施州衛,從發達地區派遣了大量的永久性移民進山,促進了鄂西經濟、文化的發展及漢族與土家兩族的民族融合,清朝改土歸流才有實現的可能。衛的軍隊實行軍籍世襲制,即一人入軍世代為軍人,明政權為了防止軍人逃散與打仗不力,又強令軍人眷屬隨軍,而衛軍大部分屯田,促使了恩施外來移民和屯田的增多。今恩施市北鄉的大屯堡、小屯堡、軍寨都是明代施州衛軍隊屯田的遺址,其範圍內居民在恩施的起始祖先多為明朝軍人。
(《明史》地理志中施州衛下轄土司隸屬關係表)
施州衛軍民指揮使司 | |||||||||||
宣撫 | 施南土司 | 散毛土司 | 忠建土司 | 容美土司 | |||||||
安撫 | 東鄉五路土司 | 忠路土司 | 忠孝土司 | 金峒土司 | 中峒土司 | 龍潭土司 | 大旺土司 | 忠峒土司 | 高羅土司 | ||
長官 | 搖把峒、上愛茶峒、下愛茶峒 | 建南土司 | 思南 | 椒山瑪瑙長官司、五峰石寶、石樑下峒、水燼源通塔坪、盤順 | 鎮南、木冊、唐崖土司 | ||||||
蠻夷長官 | 鎮遠、隆奉 | 西坪 | 東流、臘壁 |
施州衛下轄土司眾多,且各朝有較大變動,上圖是根據《明史·卷四十四·地理五·湖廣》之記載所繪製的土司隸屬關係圖。隸屬關係非一直不變,《明史》說明如下:
水浕源通塔坪長官司在《大明官制》中隸屬於高羅安撫司,《明史》中則隸屬於容美宣撫司。原來,“其先水浕源系散毛司之屬,分茅土地大約在散毛領近,因唐氏買管長陽所屬之安寧鄉上三甲,移住此地,相隔遙遠,容美有屬司沙溪者,與散毛比近,故相調換。”
盤順土司在《元史》中即有記載,明代洪武時曾置盤順長官司,後為安撫司,盤順司親舍向明德還曾參加過萬曆年間的平播之戰,但隨後即消失於明末清初的激烈動蕩中。其位置,《大清一統志》中記載是位於鶴峰州西。《大明一統文武諸衙門官制》中記載盤順安撫司隸屬於施南宣撫司,《萬曆湖廣通志》則記載盤順安撫司隸屬於容美宣撫司。亦有文章認為卯峒土司即盤順土司之後。
右圖為《康熙皇輿全攬圖》中施州衛土司分佈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