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羅·馮·興登堡
魏瑪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
保羅·馮·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847年10月2日出生於德國波茲南(今屬波蘭)軍官家庭,德國陸軍元帥,政治家,軍事家。魏瑪共和國的第二任總統。
曾參加普奧戰爭和普法戰爭。1903年晉陞上將。一戰爆發后在東線坦能堡會戰中擊敗俄國軍隊後晉升為陸軍元帥。1925年起擔任德國總統。1934年8月2日在任內逝世於東普魯士。
興登堡在軍事生涯初期是一個出色的軍人,但是他最為著名的成就在於一戰中和魯登道夫所形成的完美組合。晚年其黯淡的精神力量、陳舊的思想和狹隘的觀察力使其後期的政治生涯受到損害。興登堡任命希特勒為總理的舉動,也成為日後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因素之一。
1860年
1859年秉承父親的意志,改上軍事學校。
1863年興登堡曾擔任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遺孀伊麗沙白太后的禁衛。
從軍生涯
少年興登堡
1866年普奧戰爭爆發。這位剛從軍事學校畢業的年輕少尉軍官,率領一個排跟隨部隊開往波西米亞,參加丁7月3日的薩多瓦戰役。3個月後,他隨軍勝利歸來,第一次通過柏林凱旋門。後來他所在的部隊第三步兵近衛團移防漢諾威,興登堡在漢諾威度過了3年。
1870年8月普法戰爭爆發。興登堡作為第三步兵近衛團一營營長的副官參戰。不久,該團團長在戰鬥中負傷,一營營長代理團長之職,興登堡也跟著晉陞一級。“鐵血宰相”俾斯麥通過三次王朝戰爭,統一了德國。
1871年1月18日德意志帝國宣告成立。興登堡作為部隊的一名代表,參加了在凡爾賽宮鏡廳舉行的典禮,這是他畢生引以為榮的一件大事。6月再次通過柏林凱旋門。這時他心中最大的願望就是能第三次得勝歸來,但這一心愿他至死也未能實現。
簽名
1896年晉陞將軍.歷任參謀長、師長和第四軍軍長,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任東線第八集團軍司令,奪取了東普魯士戰役的勝利,同年晉陞元帥,任東線司令。
1903年當上第四軍軍長。這時他犯了一個錯誤。
1908年的陸軍大演習中,由於一時好勝,擊敗了德皇指揮的、與其對陣的軍隊,由此深感升遷已無指望。
1911年他64歲那一年退伍。
1916年任德軍總參謀長,負責德軍東西兩線的戰略指揮。
1925年當選魏瑪(德意志)共和國總統。
1933年1月任命希特勒為政府總理。
1934年8月2日在東普魯士的諾伊代克去世。著有《興登堡回憶錄》。
1914年8月23日凌晨,被吹捧為“珠聯璧合的一對統帥”第一次在漢諾威車站相見了。8月25日下午和魯登道夫到達第8集團軍軍部所在地馬林堡。在這之前,第8集團軍的參謀馬克斯·霍夫曼中校就已擬訂好圍殲俄軍薩姆索諾夫集團軍的計劃細節,只等新的司令官批准,興登堡沒有做絲毫改動就同意了這一作戰計劃,8月28日部隊已經出發,負責具體實施的參謀長魯登道夫突然為巨大的壓力所壓倒,跑到興登堡駐地要求改變作戰計劃,但興登堡冷靜而堅定的命令照原計劃執行,就繼續去睡覺去了。8月31日全軍覆沒,史稱“坦能堡戰役”。
1914年9月14日晚上都以整版的篇幅宣傳“坦能堡的勝利者”。興登堡和魯登道夫一夜之間成為赫赫有名的“英明統帥”。全國掀起了“興登堡熱”,柏林率先修建了興登堡紀念埤,許多街道廣場以興登堡命名,許多大學授予他名譽博士的稱號,市場上出現了種種以興登堡命名的商品。
1914年12月6日他的軍隊佔領了羅茲城,但沒有足夠的力量殲滅俄軍,俄軍撤到布族蠟河和勞卡河以東。興登堡已經被提升為元帥,並被任命為東線所有德軍的總司令,由於西線德軍出師無功,而陣地戰實際已經開始進行,所以興登堡和魯登道夫大聲疾呼,要求大量增援,以便和援軍一起乘勝追擊俄軍,但埃里希·馮·法金漢將軍這是已經接替小毛奇擔任總參謀長,他拒絕增援東線,因為他認定必須在西線取得勝利,興登堡轉而利用私人關係向德皇威廉二世呼籲,德皇不得不在他的總參謀長和他最有名、最成功的將軍之間做出選擇。結果妥協的結果是,最高統帥部同意在東線發起進攻,但只限於原有的軍隊;奧匈軍隊從南線進擊,希望通過大包抄方式包圍俄軍。
1915年2月7日在馬祖里湖地區發動進攻,但他不能渡過那累夫河到達比亞威斯托克。
興登堡一家
德皇威廉二世與興登堡、魯登道夫在商討戰事
從1915年秋季起,法金漢把俄國戰場看成只是次要的,1916年2月,在凡爾登發起了巨大的進攻,希望一舉消滅法國。興登堡儘管提出尖銳抗議,仍然不得不讓東線的大批部隊抽調到西線,而他所做的只能是1916年3月在維爾納擊退俄軍北方面軍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庫羅帕特金發動的進攻而已。6月和7月,俄軍在阿列克謝·阿列克謝耶維奇·布魯西洛夫指揮下,發動夏季攻勢,突破了奧匈軍的陣線,使同盟國遭到嚴重打擊。興登堡不得不擔任從里加到加利西亞全部東線的指揮任務,把總司令設在布列斯特。他儘力穩固了新戰線,恢復了秩序。同時,法金漢對凡爾登的進攻顯然已經失敗,英法聯軍正在向索姆河挺進,8月27日,羅馬尼亞又向同盟國宣戰。最後這一事件決定了法金漢的命運。
1916年的興登堡
興登堡視察西線后,第一次感到從軍事觀點看來這一戰線的危險,所以,向凡爾登的進攻停止了,1917年3月,德軍的戰線稍稍向東撤退,從阿蠟斯通過聖康斯坦到安納河畔的谷地重建防線,這一戰線的正式名稱叫“西格弗里特防線”,但在歷史上統稱興登堡防線。協約國由尼維爾組織的進攻未能奏效,在1917年的剩餘時間內,德軍一直沒有受到嚴重挫折。因為在帕斯興德爾的挺進中,英軍的損失比德軍還大。
由於感到地位的穩固性,1917年7月興登堡以辭職相威脅,使得皇帝免去特奧巴登·馮·貝特曼·霍爾維格的首相職務。在他看來,這位首相幾乎是一個失敗主義者。他想讓伯恩哈德·馮·比洛侯爵或者海軍司令阿爾弗雷德·馮·提爾皮茨當首相,而皇帝則對這兩人不感興趣,提拔了原戰時給養局局長、副國務秘書格奧爾格·米夏埃爾博士為帝國宰相,以試圖滿足最高統帥部軍官們尋找“強人”的渴望。新首相很快拒絕了德國國會在7月19日通過的一項和平決議,國會要求在雙方都沒有附帶條件或損失賠償的情況下議和。自此以後,最高統治部便獨斷專行,它拒絕發布有關恢複比利時獨立的宣言,拒絕教皇本篤十五世關於和談的建議,它一意孤行的實行他對待俄軍局勢的政策。
俄國二月革命后,魯登道夫瞞著興登堡,設法讓住在瑞士布爾什維克鼓動家列寧通過德國,列寧在4月份回到彼得格勒,立即發起了和平運動,俄軍的士氣迅速瓦解,雖然陸軍部長克倫斯基設法恢復了士氣,還能在7月份發動克倫斯基攻勢,但俄軍的戰鬥精神肯定已經崩潰,俄國十月革命后,便立即提出休戰,協約國接受了這一提議,在和談過程中,興登堡主張在普魯士前線建立一條保護地帶,馬克斯·霍夫曼(這時他已經升為東線參謀長)雖然一貫完全同意他的上級的決定,這次卻反對把更多的波蘭人划進德國境內。
保羅·馮·興登堡軍裝
1918年在興登堡的支持下,魯登道夫先後發動了索姆河攻勢(3月)、利斯河攻勢(4月)、埃納河攻勢(5月)、努瓦永-蒙迪迪埃攻勢(6月)、香檳-馬恩河攻勢(7月)。這些攻勢往往都獲得了初期的成功,但是由於後勁不足最後都遭到遏制。
當年7月,協約國軍開始反攻,在馬恩河和亞眠之戰中大敗德軍,9月28日,協約國突破“興登堡防線”,德國最高統帥部終於不得不要求進行停戰談判。魯登道夫哀嘆,“部隊精神萎靡,被俘人數之高,說明我方戰線已極單薄,後備減少了,部隊都過度疲乏。這場戰爭已不能勝利了。並要求立即進行停戰,興登堡轉而主張採取防禦戰爭,開始苦心經營著名的齊格飛防線。10月,德軍的軍事形勢比人民所預料的要好一些,24日,他通電譴責了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的和平條件,命令全軍做最後的決戰,這個通電引起了新任帝國宰相馬克斯·馮·巴登親王的強烈抗議,事情處理的結果出人意料,發出通電的興登堡因為巨大威望什麼事沒有,早已喪失鬥志的魯登道夫卻被解除了一切職務,代之以興登堡推薦的威廉·格勒納將軍。這些努力無法挽回德國的失敗,德意志帝國已經風雨飄搖了。
此時,德國國內的革命運動已經洶湧澎湃地發展起來。
1918年11月3日基爾海軍爆發起義。
到1918年11月8日革命紅旗飄揚在許多城市的上空。軍隊內部也有不少士兵傾向革命。德皇突然離開柏林,遷到巴斯的總司令部,首相勸德皇退位,傳給他的孫子,但德皇不肯,希望親自統帥軍隊鎮壓革命,興登堡通過參謀長直告德皇,說部隊不會服從他,威廉二世於是提出不當皇帝,但仍然當普魯士國王,仍無人做答。民族自由黨議會黨團主席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說,出於面子上的考慮,保留興登堡比挽救威廉二世更為重要。
1918年11月9日柏林爆發革命,宣布成立共和國,社會民主黨領袖弗里德里希·艾伯特被推舉為總理,在這種形勢下,興登堡不得不勸說威廉二世退位,前往荷蘭,並且加上一句,“陛下,要不是這種局勢該多好。”威廉二世因為自己的流亡而永遠懷恨興登堡。
1925年當選為魏瑪共和國總統
1918年11月10日他的副手威廉·格勒納與政府簽訂協議,對抗布爾什維克和擁護政府,興登堡留任總參謀長,當軍隊從萊茵河返回之際,但見軍情飄揚,部署嚴明,和國內造反的軍隊迥然不同。
1919年6月,總理艾伯特詢問抵制凡爾賽條約的可能,興登堡顧左右而言它,不表示意見,格勒納將軍硬著頭皮說抵制無效,不得不簽訂和約。凡爾賽和約簽訂后,德國最高統帥部被迫解散,這位72歲的老人解甲歸田,再次回到了他在漢諾威的莊園,受敬仰的程度並不因為下野而稍減。這位過去一直標榜自己對政治不感興趣的職業軍人,卻一反常態,越來越多地在一些公共場合拋頭露面,支持右派的活動。當時凡爾賽和約譴責威廉二世悍然違反國際道德和神聖的條約,要追究他的責任,興登堡向同盟國提出,願意代替皇帝出現在法庭上,聽由他們處置,但並未得到答覆。以後,他在手寫的《生平片段》中,宣布德軍實際上並沒有戰敗,而是被革命出賣了,因而創造了“背後一刀”的神話。
1919年1月19日舉行國民議會選舉,這次選舉顯示出舊勢力的復辟。2月11日艾伯特當選為總統,魏瑪共和國建立。
1925年2月共和國第一任總統艾伯特病死。原定於該年6月舉行的總統選舉提前舉行。在3月29日的第一次選舉中,7個候選人沒有一人獲得絕對多數。為了贏得選舉,提爾皮茨親自到漢諾威興登堡的隱居地勸他出來競選總統。在4月26日的第二次選舉中,興登堡以1460多萬選票(佔全部選民人數約37%)當選為總統。
興登堡的當選表明,德國最高的軍政大權落到右翼手中。但他的政策令原先的支持者大感失望,他依照慣例推舉推舉前任總理威廉·馬克思,並支持古斯塔夫·施特雷澤曼和法國和解的政策,依照憲法就任總司令以控制軍隊,解除獨立的國防軍總司令漢斯·馮·塞克特的職務,不顧民族主義分子的苛責,簽署了有關德國賠償的楊格計劃。
他是一個君主派,但並沒有使得霍亨索倫王朝復辟。雖然在1926年,德國政府不顧廣大人民的抗議,決定把威廉二世和被廢的德國貴族們的財產全部歸還他們,並賠償他們因革命而遭到的損失。5月5日,興登堡發布總統令,指示各駐外公使館和領事館除懸掛魏瑪共和國的黑紅金國旗外,還要懸掛舊帝國的黑白紅三色旗。
1927年80大壽之際,獲得德國政府贈送的位於東普魯士紐迪克因經濟能力一直無法贖回的祖產,從此過著東普魯士地主生活,並與當地貴族往來。興登堡得到莊園后,轉贈給他兒子奧斯卡,以便節省一筆遺產稅。後來,希特勒當了總理,普魯士政府又加贈給興登堡5千英畝土地。
1929年秋,德國發生經濟危機。失業人數劇增,成千上萬農戶破產。在經濟危機的影響下,國內階級鬥爭更加尖銳化。共產黨的影響迅速增長,資產階級已經無法用議會制來統治。
1930年3月上台的海因里希·布呂寧政府,標誌著由議會制過渡到獨裁製。布呂寧十分尊敬興登堡總統,而對國會愈加輕視。他利用“緊急法令”繞開國會來處理國家事務。如果國會拒絕政府提出的法案,他便援引魏瑪憲法第48條讓興登堡簽字生效。這種緊急法令1930年頒發5次,1931年44次,1932年66次。這使得興登堡的權利超過了皇帝,成為獨裁者。興登堡在任職期間積極復活德國軍國主義,公開支持保皇組織,還曾任軍國主義組織“鋼盔隊”的名譽會長。
與此同時,希特勒的納粹黨開始抬頭,在國會的席位急劇增加。
1931年11月初,興登堡會見了希特勒。興登堡對這位“波希米亞下士”沒有任何好感,事後對親信說:“他最多只能當個郵政部長。”由於當時議會內所有包括德國社會民主黨和德國中央黨的民主黨派為了防止阿道夫·希特勒成為德國總理,而一起支持興登堡,因此興登堡得以在1932年再次委任布呂寧為總理。
1932年春天興登堡7年任期屆滿,老總統本願退休,但由於納粹黨徒們的嘲弄與諷刺,已經年屆八旬的興登堡決定再次出山,他再度被提名為候選人。納粹黨提名希特勒為候選人。共產黨的候選人是台爾曼。
1933年與希特勒
在這次選舉的過程中,希特勒深知自己在民眾中的威望遜於興登堡,便提出了“尊敬興登堡,投票希特勒”的口號,企圖借興登堡之勢來抬高自己的身價。結果希特勒落選,但卻給興登堡留下了良好的印象。興登堡連任總統后,置廣大民眾反對於不顧,準備起用希特勒,並對勸其警惕希特勒的人說:“我應該把盜獵者變成守林人。”
保羅·馮·興登堡與阿道夫·希特勒
納粹為興登堡修建的墓室的題詞
1932年11月一批工業家和銀行家向興登堡提出請願書,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但在1932年12月2日,興登堡罷免了與法西斯勢力有密切聯繫的巴本總理,讓施萊謝爾組閣,這一手直接威脅到希特勒的全面奪權的計劃,因為當時法西斯勢力畢竟羽翼未豐,而且施萊謝爾有一個分裂納粹黨的計劃。於是,希特勒一方面找巴本“賠罪”,另一方面,請出德國壟斷財團的頭面人物向興登堡提出請願書,為其從中通融。本來就是右翼代表的興登堡見希特勒已“回心轉意”,願與自己合作了,遂又萌生了利用這個“守林人”的念頭。
巴本則與希特勒達成組閣協議,1933年1月30日,當施萊謝爾因得不到議會的支持垮台時,興登堡隨即任命希特勒為總理。在德國建立了法西斯恐怖專政。
1933年2月1日,在希特勒政府授意之下,興登堡宣布解散國會,並定於3月5日重新舉行選舉。2月27日,納粹分子縱火焚燒國會大廈,然後嫁禍於共產黨人。2月28日,根據希特勒政府的建議,興登堡頒布緊急法令,廢除了魏瑪憲法中有關人身、言論、出版、結社等自由的一切條款。
興登堡的健康和智力已經長時間很差了,因此1934年“長刀之夜”時他毫無恢復和保證國家法制的能力。但對希特勒做出了警告,使他結束血腥屠殺。當希特勒到他的莊園上去看望他時,躺在病床上的興登堡把希特勒當作德國皇帝,稱之為“陛下”。按其遺願,興登堡應該簡單的葬在他的莊園上,但希特勒將他葬在他過去戰勝俄羅斯的戰場上,並為他樹立了一座紀念碑。興登堡死後對希特勒來說最後一個他成為獨裁者的障礙被消除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末,為了防止他和他夫人的棺材被蘇聯軍隊破壞,德國陸軍將它們轉移到馬爾堡。它們至今放在那裡的伊麗莎白教堂北鐘樓的祈禱閣中。經教會首領決定它們今天不再被用燈光照亮。
興登堡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最偉大的英雄,即使在別的國家,也長期被認為是一位盡忠報國的完美人物,可是在他死後,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由於他造就了希特勒,人民對他的議論就變的苛刻起來,說他逃避責任,把許多別人的功勞據為己有,而且在年邁體衰的時候還繼續當國家元首,也是一件不幸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