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彎風

四彎風

四彎風(西醫病名:異位性皮炎):指肘、膝關節曲側窩之濕瘡。

病因病機


本病主要由於稟賦不耐,濕熱內蘊風濕熱邪客於肌膚,經絡受阻所致。以肘窩、胞窩處多見。
1.風濕蘊膚小兒牌常不足或脾胃素虛之人,飲食不節(恣食五辛發物),致濕熱內蘊;又因稟賦不耐,復感風邪,風邪外襲,首犯太陽,從皮毛而入。肺經“下肘中”,足太陽經“入胭中”,內外合邪,客於肌膚,脈絡受阻所致。
2.血虛風燥久病不愈,耗傷陰血,損傷脾胃;又小兒為稚陰稚陽之體,病久陰血更虧,以致血虛生風化操,肌膚失於德養所致。

診斷依據


1.具有遺傳過敏傾向,家族或本人常有哮病、癮疹等病史。
2.好發於肘膝關節屈側,亦可見於小腿伸側及面頸、口周圍等部位。
3.皮損特點為乾燥、粗糙、肥厚、苔蘚化,可有急性或亞急性皮炎樣發作。自覺劇癢。
4,可有嬰幼兒濕瘡病史,反覆發作持續不愈。
5.血清IgE增高,血象嗜酸性細胞增高。

鑒別診斷


1.濕瘡:皮損呈多形性,無一定發病部位,本人和家族中無哮病、癮疹等過敏性疾病史。
2.攝領瘡:皮損好發於頸部及四肢伸側,邊緣清楚,苔蘚樣變明顯,粗糙增厚如牛項之皮。
3.白屑風:為頭面部出現糠狀白屑,瘙癢。
[辨證論治]

風濕蘊膚

癥狀和體征常發於四肢肘膝關節的屈側,以丘疹、皰疹為主,騷癢劇烈,抓之可糜爛滲液,皮損部潮紅,伴神疲、便溏舌淡,苔薄膩,脈弦滑。
證候分析:風邪外襲,首犯太陽,從皮毛而入;又肺經“入肘中”,足太陽經“入摑中”,故常發於四肢肘膝關節屈側。脾虛濕盛,濕性粘滯,故皮報以丘疹、皰疹為主。風濕、熱邪相搏,郁於肌膚,不得外泄,故皮損潮紅、鷹癢劇烈、抓之糜爛滲出。脾胃素虛,運化失司,故見神疲、便清。舌淡、苔薄膩、脈弦滑,為風濕偏盛之象。
治法:清熱化濕,祛風止癢。以足太明牌經、足陽明胃經和足太陽膀胱經穴為主。
處方:商丘,陰陵泉足三里肺俞曲池
隨證配穴:便溏者,加天樞。發於肘窩處,加尺澤、曲澤。發於摑窩處,加委中、曲泉。小兒患者,加脾俞、大都。
刺灸方法:針用平補平瀉法。
方義:商丘、陰陵泉、足三里運脾和胃,祛風化濕一利肌膚。肺俞疏風清熱,透達肌表。曲池既清利胃腸濕熱,又疏泄在肌膚的風濕。脾經大都配脾俞,以補脾虛助水濕之運化。

血虛風燥

癥狀和體征:皮膚乾燥肥厚而病癢,皮報表面有抓痕、血痴和脫屑,伴食后腹脹、便秘或便溏,舌淡、胖嫩,苔剝,脈細弦。

證候分析

流津日久,反覆發作,耗傷明血,以致血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故皮損乾燥肥厚、疫癢劇烈及皮損表面有抓痕、血痴和脫屑,小兒尤甚。久病則脾胃更虛,運化傳導失常,故見食后腹脹、便秘或便清。去談胖墩、答剝、脈細弦,為氣陰兩虛、血虛風燥之象。
治法:養血潤燥,祛風止癢。以足太陰牌經、足陽明胃經穴為主。
處方:嗝俞,血海,三明交,脾俞,足三里,曲池。
隨證配穴:腹脹、便秘或便請者,加天樞、氣海。劇癢者,加部門及皮損局部叩刺。
刺灸方法:針用補瀉兼施法。
方義:膈俞、血海、三明交均用補法,以滋陰養血潤燥,祛風止癢。脾俞、足三裡外用補法,能健牌和胃,補益氣血。曲池用瀉法,活血祛風止癢。
此外,四彎風發於腕、踝等部者,應根據病變部位所涉及的經脈,以近部選穴為主,酌遠部選穴。
【其他療法】
1.耳針神門、肺、腎上腺、心、脾、皮報相應部位。毫針刺法或壓丸法,左右耳交替治療。
2.皮膚針於皮損局部重叩,以微出血為度。適用於血虛風燥型。
【按語】
(1)四彎風針灸療效較好。
(2)本病有過敏傾向,應囑咐患者盡量避免接觸過敏源,如花粉、灰塵、皮毛製品等,忌食魚、蝦、牛羊肉等發物,以及濃茶、咖啡等有刺激性的食品。
(3)若伴有哮喘或癮疹、過敏性鼻炎等,治療應兼顧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