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秉謙

明末天啟五年首輔

顧秉謙(1550-1632)號益庵,南直隸蘇州府崑山縣(今江蘇省崑山市)人。萬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進士,改庶吉士,編修。累官禮部右侍郎,天啟元年晉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第二年魏忠賢掌權,他率先趨附,史稱為人“庸塵無恥”,“曲奉忠賢,若奴役然”。天啟三年(公元1623年)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五年正月(公元1624年12月)晉少傅、太子太師、吏部尚書,改建極殿大學士。九月晉少師。葉向高韓爌罷免后,他繼任首輔。

人物生平


顧秉謙,字益庵,明末崑山(今屬江蘇)人。1624年-1626年 任內閣首輔,是明朝天啟末年的一任內閣首輔,但是也是歷史上一個遭人鄙視和唾罵的內閣首輔。
萬曆二十三年進士。改庶吉士,編修,累官禮部右侍郎。天啟元年晉禮部尚書,掌詹事府事。
萬曆二十四年魏忠賢掌權,他率先趨附,史稱為人“庸塵無恥”,“曲奉忠賢,若奴役然”。
天啟三年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
天啟五年正月晉少傅、太子太師、吏部尚書,改建極殿。九月晉少師。葉向高、韓(左火右廣)罷免后,他繼任首輔。顧秉謙與閣臣魏廣微兩人狼狽為奸,互相勾結,排擠和殘酷迫害異己,製造了一系列冤案。承魏忠賢命逮殺楊漣等人。時人說:“我聞今相國崑山顧秉謙,嚴相國儔也。”又充《三朝要典》總裁。自馮銓入閣,閹黨內部自相傾軋,顧秉謙乞休歸。
顧秉謙起草聖旨,每事都順從魏忠賢的旨意。先前他假傳聖旨將主考官王乾學治罪,又起草聖旨殺害楊漣、左光斗等人。只有周順昌、李應升等人被投進詔獄,顧秉謙請將他們移交法司,不讓他們死
影視資料
影視資料
得不合法。時人說:“我聞今相國崑山顧秉謙,嚴相國儔也。”(《馬伶傳》)又充《三朝要典》總裁。宦官出去鎮守,顧秉謙撰寫皇上諭告,過後又與丁紹軾請求停罷此事。兩事前後稍有矛盾。馮銓既已入閣,他們同黨中日夜傾軋,群小們也各自支持一方。顧秉謙心中不安,屢次上疏請求退休,比魏廣微晚一年退休離去。崇禎元年(1628),他被言官祖重曄、徐尚勛、汪應元彈劾,皇上命將他除名。後來,判他交結貼身宦官,打進逆案中,判三年徒刑,他自贖為民。二年,崑山百姓積怨他,聚眾焚燒了他的家。秉謙年已八十,倉惶逃竄到漁船上得以倖免,於是向朝廷獻出窖藏白銀四萬兩,寄居在別的縣,一直到死。《明史》將之列入閹黨傳。

家族成員


關係人物備註
顧台碩
顧台砥
顧台碩,任中書舍人,安宗立,授尚寶丞
顧台砥,顧台碩弟。任中書舍人,清軍南下至崑山,傳台砥通敵,遂被殺

軼事典故


當時他的職務是禮部尚書,都七十一了,按說干幾年就該退休,但這孫子偏偏人老心不老,想更進一步,大臣又瞧不上他,索性投了太監。
改變門庭倒也無所謂,這人最無恥的地方在於,他干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為了陞官,顧秉謙先生不顧自己七十高齡,帶著兒子登門拜訪魏忠賢,說了這樣一段話:
徠“我希望認您做父親,但又怕您覺得我年紀大,不願意,索性讓我的兒子給您做孫子吧!”(“本欲拜依膝下,恐不喜此白須兒,故令稚子認孫。”)
顧秉謙,嘉靖二十九年(1550)生,魏忠賢,隆慶二年(1568)出生。顧秉謙比魏忠賢大十八歲。
無恥,無語。
天啟七年(1627年),顧秉謙回到崑山。崇禎二年七月二十四日,崑山百姓積怨顧秉謙益深,沖入其豪宅,洗劫資財,縱火焚燒,80歲的顧秉謙倉皇逃入一條漁船中,才得倖免。后寄居他鄉於崇禎年間而死。
時代背景
明朝(1368年-1644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十七朝,國祚276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人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初期定都於應天府(今南京),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而應天府改稱為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思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朝滅亡。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盛世(黃金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當為後世子孫所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