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海藝文社

湖海藝文社

湖海藝文社是在陳毅親自倡導下組織起來的。

歷史沿革


1941年夏,中共中央華中局與新四軍軍部轉移到阜寧縣停翅港。新四軍代軍長陳毅十分重視文化戰線上的對敵鬥爭。為了加強根據地的文化建設,反映新四軍的戰鬥生活,他決定從上海、香港等地邀請一批文化藝術工作者來到蘇北抗日根據地工作。
1942年7月13日,著名戲劇家阿英(錢杏村)率領全家人從上海來到新四軍軍部停翅港,次日即受到陳毅夫婦熱情接待。接著,音樂家賀綠汀、畫家胡考、舞台裝置家池寧、經濟學家薛暮橋、孫治方、駱耕漠、國際問題專家錢俊瑞、教育家白桃(即戴伯韜)、醫學專家沈其震、自然科學家孫克定、《新聞日報》女記者劉述周、作家夏征農、黃源、文藝理論家蔣天佐、艾寒松、木刻家賴少奇、考古學家呂振羽、日本問題專家張百川以及高揚、孟波何士德等著名文化新聞工作者陸續來到阜寧。9月25日,軍部特地召開了大會,歡迎著名記者范長江等文化人士,氣氛十分熱烈。12月,著名愛國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鄒韜奮也來到羊寨孫河庄,受到三師師長黃克誠及鹽阜區黨政領導熱烈歡迎。一時,偏僻的阜寧農村名人云集,群星璀璨。

主要貢獻


這批文藝工作者根據阜寧農村的實際情況,積極推動了根據地文化教育的發展。他們把當地青年組織起來,幫助農民學習文化。有時利用晚間或農閑開設文化課,聽課者有時上百人。阿英、賀綠汀等同志還親自為群眾講文化課。並編寫劇本,揭露日寇暴行,歌頌英雄事迹。陳毅同志提出,應該把到蘇北來的文化人集中起來,安置在根據地內最安全的地方,可以將洪澤湖作為文化人集中的地方。在鹽阜區,則可於亭子港附近設置一個文化村。不及一月,這個計劃就實現了,在亭子港南三里的賣飯曹設置了文化村。陳軍長任命軍部秘書楊帆負責文化村工作,作好新四軍軍部、華中局領導人與文化工作者之間的聯繫。
文化村設置后,阿英向陳毅建議:有建立一個文藝領導機構的必要,如可能,還應創辦一、二個刊物。陳毅同志很贊同,認為前者可逐漸實行,後者則因印刷、紙張、人力關係,目前尚屬不可能。但是,當條件具備時,陳毅同志即指示創辦刊物。1943年5月間,先是在《鹽阜報》上復刊文藝版《新地》。6月間,轉移到三師的幾個人,又醞釀將已停刊的《大眾知識》恢復。6月23日,正式組成了編委會,將《大眾知識》改名為《新知識》,由阿英和王闌西、車載同志負總責,並由阿英之子錢毅擔任助理編輯。對這個創辦在戰爭環境中的文化刊物,陳毅同志十分關心,專門打電報給編委會,具體指示刊物的方針、風格。
除建文化村和辦刊物外,陳毅同志對文化統一戰線也很重視。在鹽阜區參政會期間,他召集阿英等人,提議成立一個廣泛團結各階層文化人士的詩文社,發揮文藝團結抗日的作用。1942年10月27日,他又約集當時參加會議的文化人士,指示起草詩文社緣起。31日參 政會閉幕那天,陳毅同志親自來到文化村,決定了詩文社的組織章程。阿英在11月1日日記中具體記述了詩文社籌建的情況:“軍長約余前往彼處,午飯後乃談詩文社事,已擬名湖海藝文社。其取意有三:陳元龍湖海文士,因軍長而起也;鹽阜射陽湖黃海,因地而起也;宋詩‘湖海樓開名士集’,因雅集而起也。經商討,又將‘詩文’改為藝文,以期能更廣泛地吸受書畫、金石諸方面人才。當經簽定之發起人為陳毅、彭康、李一氓、范長江、李亞農、車載、沈其震、王闌西、白桃及余等。同時,決定各區負責人,部隊為陳毅同志。並決定由余起草社約。”湖海藝文社的緣起里,說明了它的宗旨:“創設湖海藝文社於阜寧縣文化村。海內愛國之士,其有抗敵觀念,願締翰墨緣者,莫不竭誠歡迎,以求精神之集合,以求學術之發揚。藉可歌可泣之詩文,鼓如虎如羆之勇氣,裨益抗敵,裨益建國,良非淺鮮。設徒精意於刻畫,肆情於風月,致貽雕蟲之譏,更啟玩物之誚者,則亦非同人等所敢聞命也。”因此,社約里明確規定:願以藝文為抗敵服務者方得入社,有破壞抗敵行為經檢舉證實,同人共棄之。湖海藝文社這個群眾文化團體,在團結各階層文化人士,鼓舞根據地軍民抗敵鬥志和宣傳黨的統一戰線政策方面,是起了一定的特殊的作用的。為藝文社的成立,陳毅同志特意寫了一首長詩《湖海社開徵引》。在他的帶動下,藝文社成立前後,許多同志和愛國人士寫了不少好詩。後來在《新知識》上增“湖海詩文選”一欄,集中發表這些詩。陳毅同志《大柳巷春遊》等詩篇就是在這裡首次刊登的。

發展現狀


1942年12月,中共中央華中局與新四軍軍部遂遷到淮河南盱眙縣黃花塘。在軍部轉移之前,陳毅專門同三師師長黃克誠研究了如何保護這批文化人的問題。後來他們均得到妥善安置,有的回到上海,有的去了延安,還有的參加了部隊的文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