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0條詞條名為李清的結果 展開
-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天壇醫院皮膚科主任
- 天津市紅橋區委書記
- 唐朝壽王
- 原交通部部長
- 廣東省環境保護廳原廳長
- 南明史學家
- 離休幹部
- 四川省直機關工委副書記、省直機關紀工委書記
- 南京市公安局正處職幹部
- 華卿法師
- 江西萍鄉市政協委員會副秘書長
- 民國時期東莞籍演員
- 明朝官員
- 徐州市賈汪區大吳鎮黨委副書記
- 中國礦業大學土木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重慶市扶貧開發辦公室副巡視員
- 孝南區國家稅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
- 河南安陽籍音樂製作人
- 湖南售假農民
- 中國工美行業藝術大師
- 廣東省陽山籍烈士
- 國家稅務總局恩施州稅務局黨委委員、副局長
- 李冰如
- 瀋陽藥科大學藥學院副教授
- 四川省律協第九屆副會長
- 清華大學自動化系教授
- 馬鞍山師範高等專科學校教師
- 電影電視藝術研究所副研究員
- 清代畫家
- 影視劇美術
- 明代木版刻工
- 大連市衛生局副書記
- 游久網總編
- 達州日報社黨組成員、副社長
- 唐代進士
- 廣漢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副主任
- 西城區疾控中心主任助理
- 四川農業大學水利水電學院講師
- 吉林大學商學院教授
- 恩施州地稅局副局長
李清
南明史學家
南明史學家。代表作《三垣筆記》、《南渡錄》和《折獄新語》等。
李清(1602-1683),字心水,一字映碧,號碧水翁,晚號天一居士,明朝南直隸興化人,以撰著《三垣筆記》和《南渡錄》而蜚聲海內、載譽史壇的。高祖李春芳系明朝嘉靖狀元、隆慶初年內閣首輔。曾祖李茂材官至太子太保、禮部尚書。祖父李思誠,天啟年間禮部尚書,曾受魏忠賢陷害而被奪職、至崇禎初平反未仕。父李長祺厭制藝、棄舉業,嗜讀子史奇書,甚至脫衣典質購書,秉燭夜讀,終因喀血不止,年29夭亡。伯父李長敷視李清為己出,課書習文,耳提面命,常責己子李沖以儆李清,李清得以學業大進,與伯父同登孝廉第。
李清系天啟元年(1621)辛酉舉人,崇禎四年(1631)辛未進士,房師倪元璐慧眼識珠,十分賞識李清。成進士后授寧波府推官,多所平反。崇禎十年(1637)內召入京,擢刑科給事中,曾上言熊文燦剿“寇”用“撫”不當,未被採納,反遭讒妒。次年又以久旱請寬刑,語侵刑部尚書甄淑,左遷浙江按察司照磨。后甄淑敗,起吏科給事中,旋轉工科左給事中。崇禎十七年(1644)甲申之變,李清因奉旨出封淮府,國變不在京。福王即位於南京后,李清任弘光朝工科都給事中,遷大理寺左寺丞,別稱廷尉。曾上疏追謚“開國、靖難與天啟慘死諸臣”,得到黃宗羲、侯方域、冒襄等復社後勁的讚揚。又數次條陳抗清復國大計,因權奸馬士英、阮大鋮當朝,不予採納,故僅僅在平反若干冤獄方面有所建樹。尋受命祀南鎮,甫及杭州橋山,而南都失守。明社屋后,“踽涼孤蹤,飄泊江之南北”(李清《與冒辟疆書》),輾轉流寓松江、崑山、高郵等地,后歸隱興化棗園(李思誠建,在興化海子池南,有水明樓、杏花樓、土窟樓、補亭、澹寧齋。后孔尚任曾館此及海子池北拱極台撰《桃花扇》二稿。今廢)凡38年,清廷御史中丞蔡士英、大學士徐元文(顧炎武外甥)先後奏請重用,皆屢征不起,以老病拒仕,鍵戶著書,近四十年不窺戶,表現出堅貞的民族氣節。晚年潛心史學,總結明朝滅亡的沉痛教訓,寫成《三垣筆記》及《南渡錄》,俾傳後世。李清為明季重臣,以直聲聞名,積極參與朝政,官居言路,中立無倚,任職法司,秉公持正。雖無救於明室之覆亡,卻表現出一位孤臣的凜凜生氣和鞠躬盡瘁的精神。明亡后長期不忘故國,這正是他堅不可摧的精神支柱。“吾家世受國恩,吾以外吏,蒙先帝簡擢,涓埃未報”(《清史稿·李清傳》),含淚著述,留下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是他在明清易代、生靈塗炭之際,用以報君恩、報國恩的一種新的形式。李清為官從不植黨,著述持論公正,好與博學君子游。如皋冒起宗、冒襄父子,寶應喬可聘、寧都魏僖、興化韓如愈等均與李清過從甚密。魏僖視李清為前輩良師,稱之為“先進”。康熙十六年(1677)魏僖自揚買舟至興化棗園與李清會晤,並欣然為李清《南北史合著》作序。李清與冒襄互贈詩文,書札頻頻,除《與冒辟疆書》、《再與冒辟疆書》外,還寫過一些序跋、墓銘之類的文章,如康熙九年(1670)冒襄夫婦同登花甲,李清寫了《恭祝辟疆冒老年翁暨元配蘇儒人六十雙壽序》並《附札》。康熙十五年(1676)夏,冒母馬太夫人病卒,李清為之書《明中憲大夫冒公嵩少元配誥封馬恭人墓誌銘》。還為寶應名宦喬可聘寫過一篇2300餘字的《河南省監察御史喬聖仁墓誌銘》,后輯入《寶應縣誌·類編》。
李清學識淵博,文化素養很高,史學、文學、戲曲、藝術無一不精,尤以史學造詣甚高。著作等身,著有《南北史合注》、《折獄新語》、《澹寧齋集》等數十種。其好友陳公瑚評價李清的著述時說:“公行文飛動,有令人歌者,令人泣者,令人喜解頤、怒沖發者,唐宋稗史野乘莫逮也。”
李清曾與泰州宮偉鏐(紫陽)刪訂明代楊慎所著的《歷代史略十段錦》彈詞為《史略詞話》2卷,又於甲辰(1664,康熙三年)五月為此書作《跋》,“汰繁、易谷、正舛”(李清《史略詞話·跋》),成為亦詩、亦史的古代歷朝沿革的詞曲。
《三垣筆記》和《南渡錄》是記載“明季史事,牽及朝局,足為後世炯戒”(李詳《三垣筆記·序》)的姐妹篇,是兩部史學價值極高的明史專著。
《三垣筆記》記崇禎、弘光兩朝李清官刑、吏、工科給事中時期朝章典故和重臣言行,記事翔實,無偏頗之方。所記史料,大多不見它書,或它書言之不詳。從時間上講,“自丁戊訖甲乙凡九年”(李清《三垣筆記·自序》),即從崇禎十年至弘光敗滅(1637-1645)。身處要職的李清,政務取捨,多予參決,耳聞目睹之事必然異常豐富,因而“舉予所聞見,以筆之書,非予所聞見,不錄也”(《自序》)。他以目睹與耳聞把《三垣筆記》分為本書和附識,本書部分是親歷的事實,附識部分得諸耳聞。對於有疑問尚未完全清楚的人和事,則註明“尚俟別考”。每卷后又列補遺,增補正文與附識之遺漏。
《南渡錄》為李清任弘光朝大理寺左丞時所輯錄之詔諭章奏及朝臣言行。所記史料反映了弘光君臣在政治、軍事、經濟、外交以至私生活方面的真實情況。起甲申(1644,崇禎十七年)四月丁亥福王朱由崧至自淮安府,迄乙酉(1645,南明弘光元年)五月亡國、次年朱由崧遇害於北京,寫下了“一年天子小朝廷”的興亡全過程。體例上不採用《三垣筆記》按本書、附識、補遺三部分分條敘述的筆談方法,而是用綱目日記體按甲子順序逐日記載,較《三垣筆記》所記弘光朝史事為詳。據《清史稿·李清傳》載:“編次《南渡錄》等書,藏於家。”可見成書後即遭禁錮,未能付梓,僅抄本流傳。
《三垣筆記》和《南渡錄》最重要的價值在於匡《明史》之謬,補《明史》之不足。尤其是《三垣筆記下·弘光》和《南渡錄》詳細記載了福王朱由崧先監國后稱帝的一切言行,彌足珍貴。著名史學家、前中央大學教授朱希祖先生於上世紀30年代得閱原稿后,嘆為“南明史料中之至寶”(《南明史料(八種)》)。李清同時代的史學大家全祖望在《三垣筆記·跋》中指出:“映碧先生《三垣筆記》最為和平,可以想見其宅心仁恕。……其中力為弘光洗雪,言其孌童季女之誣,於主立潞藩諸臣,皆絕不計及。又言其仁慈勝而決斷少,當時遺臣中不沒其故君者有幾人歟?”總之,《記》、《錄》所載明季史實,勝過其它同類史學著作,確屬信史。
康熙二十二年(1683),李清以82歲高齡辭世。“是時先朝賢公卿皆凋落,而清獨老且壽,海內以鉅人夕德而推重”(《皇明遺民傳》),成了海內眾望所歸的遺民領袖。李清生平除在《明史·李春芳傳》後有附傳外,《清史稿·遺逸一》還為其立專傳,列於卷首。《咸豐重修興化縣誌(卷八)》載有《李清傳》,如皋魏建功旅居朝鮮所得康熙間手抄本《皇明遺民傳》亦有傳專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