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桿菌屬

擬桿菌屬

擬桿菌屬(Bacteroides)是指革蘭氏染色陰性、無芽孢、專性厭氧的小桿菌。又稱類桿菌屬。正常寄居於人和動物的腸道、口腔、上呼吸道和生殖道。

比較重要的是脆弱擬桿菌和產黑色素擬桿菌。脆弱擬桿菌的菌體大小(0.5~0.8)微米×(1.5~4.5)微米,單個存在或兩端相連,主要存在於腸道,比腸內的大腸桿菌多100~1000倍,在臨床標本中,為闌尾炎和敗血症的常見菌。

簡介


擬桿菌屬是臨床上最重要的革蘭陰性無芽胞厭氧菌,屬內有78個種和5個亞種,與人類有關的有10個種,包括糞擬桿菌(B.caccae)、吉氏擬桿菌(B.distasonis)、脆弱擬桿菌(B.fragilis)、屎擬桿菌(B.merdae)、化膿擬桿菌(B.pyogenes)、多毛擬桿菌(B.capillosus)、普通擬桿菌(B.wdgatus)、艾格擬桿菌(B.egget‘thii)、卵圓擬桿菌(B.ovatus)、便擬桿菌(B.stercoris)、多形擬桿菌(B.thetaiotaomicron)和單形擬桿菌(B.Ⅲfiformis)等。脆弱擬桿菌是其代表菌種。

主要分類


菌體呈球杆狀,多數無鞭毛,硝酸鹽還原陰性,過氧化氫酶陰性,分解蛋白腖葡萄糖,產生琥珀酸、乙酸、甲酸、乳酸和丙酸等。少數種產生暗黑色色素。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40~50%。根據生化反應、色素等的不同分22種,比較重要的是脆弱擬桿菌、產黑色素擬桿菌。
脆弱擬桿菌:菌體大小(0.5~0.8)×(1.5~4.5)微米。單個存在或兩端相連。在陳舊培養基中呈多形性,有長絲狀出現。無動力,氯化血紅素和10~20%膽汁能促進其生長。在肉湯培養基中呈均勻混濁生長,有白色沉澱物。對葡萄糖、果糖半乳糖、乳糖、蔗糖、糊精等均發酵,產酸產氣。耐青霉素和卡那黴素,對紅黴素和利福平敏感。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44~45%。有內毒素。對豚鼠進行皮下注射可形成膿瘍,對家兔進行靜脈注射引起死亡。本菌主要存在於腸道,比腸內的大腸桿菌多100~1000倍。在臨床標本中,為闌尾炎和敗血症的常見菌,也可從肺或肝膿腫、轉移性膿腫、尿路感染排泄物中分離出。根據抗源性不同,可分成脆弱、多形、吉氏、普通和卵形5個亞種,現均已列為獨立的種。
產黑色素類桿菌:菌體大小(0.3~0.4)×(0.6~1.0)微米。在舊培養基中呈多形性,無莢膜,無鞭毛,形成黑色素菌落是本菌特點。DNA中的G+C克分子含量為47.4~51.5%。很少單獨致病,常與其他菌(如大腸桿菌等)混合感染。有中間型、產黑色素和列氏3個亞種。

生物學性狀


革蘭陰性桿菌,長短不一,呈多形性,菌體常有不規則的膨脹,能形成莢膜,無芽胞無鞭毛。專性厭氧,在牛心腦浸液血瓊脂平板上厭氧培養48-72小時,菌落圓形,中心稍凸,灰白色半透明。大多數菌株不溶血,在含20%膽汁培養基中生長良好,氯化血紅素有促進生長作用。能分解葡萄糖、乳糖和蔗糖。本屬模式種為脆弱擬桿菌(B.fragilis)。

致病性


在擬桿菌引起的各種感染中,以脆弱擬桿菌最常見,其次是卵形擬桿菌、狄氏擬桿菌、普通擬桿菌和多形擬桿菌等。

致病物質

有內毒素、莢膜、菌毛以及所產生的肝素酶和膠原酶。擬桿菌的內毒素活性比其他革蘭陰性菌的弱,原因是脂多糖結構不完整。研究表明,莢膜多糖是非常重要的致病因子,能引起腹腔及各器官的膿腫。如將脆弱擬桿菌中提取的莢膜多糖注射到小鼠腹腔,可形成膿腫,而從其他細菌(肺炎鏈球菌)提取的莢膜多糖,不形成膿腫。肝素酶可降解肝素,促進凝血,有利於血栓性靜脈炎和遷徙性膿腫的形成,膠原酶則有利於細菌的擴散。擬桿菌主要引起顱內、腹腔和盆腔的感染。

致病條件

擬桿菌和其他無芽胞厭氧菌引起的感染,一般只有在特定條件下才能發生。促進感染的可能因素如下。
①屏障作用受損:手術、拔牙和穿孔等使細菌侵入非正常寄居的部位。
②菌群失調:長期使用抗生素使體內一種或幾種厭氧菌得到優勢增長,破壞了正常菌群的平衡。如脆弱擬桿菌對氨基糖苷類抗生素有耐藥性。
③機體抵抗力降低:在治療中使用激素、免疫抑製劑或x射線,惡性腫瘤、糖尿病和大面積燒傷等均可造成免疫功能下降。
④局部組織供血障礙:如血管損傷、造成局部厭氧微環境,有助於厭氧菌生長繁殖。

感染特點

擬桿菌等無芽胞厭氧菌引起的感染有如下特徵,可作為臨床診斷厭氧菌感染的參考:
①感染部位接近黏膜表面,發生在口腔、鼻竇、鼻咽部、胸腔、腹腔和肛門會陰附近的炎症、膿瘍及其他深部膿瘍;
②分泌物為血性或黑色,並有惡臭;
③分泌物直接塗片鏡檢可見到細菌;而一般培養則無細菌生長;
④長期使用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如鏈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慶大黴素等治療無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