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河鎮
淄河鎮
淄河,名字源於貫穿淄博東部的一條河流。然而,近年來,隨著馬鞍山、夢泉、湧泉、聚峰、孟良台等景區的開發建設,“淄河”二字越來越響亮,不僅名震淄博,而且蜚聲省內外。今年,淄河鎮被評為山東省“十佳旅遊強鎮”,也是淄博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鄉鎮。
淄河鎮坐落在淄博市淄川區東南部,有30個行政村,人口2.3萬,總面積84平方公里,清清淄河縱貫全鎮,辛泰鐵路從中穿越並設有淄河火車站,博幸公路、辛源公路縱橫交錯,距濱博高速公路30公里,濟青高速公路40公里,交通便利,有省級風景名勝區馬鞍山景區,地理位置優越,人文自然景觀豐富。
明代為青州府益都縣西南路懷德鄉馬陵社和石門社。清朝雍正十二年(1722年)劃為青州府博山縣懷德鄉馬陵社和石門社,民國為博山縣第七區,1941年7月為淄河區、口頭區,1947年秋口頭區與西河區合併為岳陰區,1949年10月稱博山縣七區(岳陰區)。1958年1月撤區並鄉,成立玉皇廟鄉、口頭鄉,1958年9月玉皇廟鄉和口頭鄉合併,成立口頭人民公社,1958年11月,博山縣建制撤銷,劃歸淄川區,為淄川區口頭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社設口頭鄉。
轄聚六、聚峰、南嶽陰、北嶽陰、灣頭、稍土、大口頭、東石門、西石門、南鎮后、北鎮后、樵峪、城子、孫家莊、前香峪、后香峪、馬陵、小口頭、前懷、東坡、東等、本齊、雙井、楊家、東雙泉、西雙泉、幸福、亭子崖、南股、永泉、桑杭、陳家井、池板、西股34個行政村。1995—1996年,淄川區實行山區人口搬遷工程,樵峪、稍土、聚六整建制搬遷,東雙泉搬遷部分后,東、西雙泉合併成立雙泉村。聚六剩餘戶1996年併到聚峰村,稍土搬遷剩餘戶1996年併到灣頭村,尊重村民意願,1998年改併到大口頭村,搬遷后實有行政村30個。1998年7月撤鄉設鎮,因淄河流經境內中部,撤口頭鄉設淄河鎮,鎮政府駐地大口頭村更名為淄河村。
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20389 |
男 | 10231 |
女 | 10158 |
家庭戶戶數 | 7104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0250 |
家庭戶男 | 10150 |
家庭戶女 | 10100 |
0-14歲(總) | 4252 |
0-14歲男 | 2266 |
0-14歲女 | 1986 |
15-64歲(總) | 13786 |
15-64歲男 | 6838 |
15-64歲女 | 6948 |
65歲及以上(總) | 2351 |
65歲及以上男 | 1127 |
65歲及以上女 | 1224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19861 |
淄河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文化底蘊豐厚。馬鞍山風景區總規劃開發面積47平方公里,有以集紅色旅遊、歷史文化、旅遊觀光於一體的馬鞍山主景區,以休閑、娛樂、垂釣、度假為一體的淄河灘景區和以農家採摘、生態觀光旅遊為主的蓮花山景區,規模宏大。1942年發生的馬鞍山抗日保衛戰,以英勇悲壯而名震齊魯,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級消費者滿意單位。尤其近年發現的全省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戰國時期齊兵營遺址和清代翰林趙執信故居,更為其增添了新的內涵和神秘的色彩。
歷史文化深厚,人文景觀豐富。淄河鎮是淄河流域人類最早居住地,也是淄博陶瓷的發祥地。1964年,省市考古部門在我鎮淄河村發現一處面積達8000平方米的大汶口文化遺址;2007年,淄博市考古工作者在聚峰村的一個天然溶洞里,發現了鹿骨、大象骨、猴頭骨等,並出土了8個完整的猴頭,經山東省古脊椎動物研究所專家鑒定,屬新石器時代中晚期類型,距今4500—5500年。公元前567年,齊桓公滅萊子國,萊子國民向西逃難,來此建立了萊蕪故城。明·嘉靖《淄川縣誌》載:“萊蕪故城,在縣之東南六十里,因齊滅萊遷於此。”戰國時期,我鎮還作為齊國南部邊陲重鎮,留下了眾多的遺址和傳說。齊長城被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生在馬鞍山、城子一帶的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傳說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發生在1942年的馬鞍山抗日保衛戰,以我軍將士的英勇悲壯而名震齊魯,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在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中發現的清朝“官樹”碑,益都縣、淄川縣界碑等均填補淄博地區空白。
自然風光優美,生態環境良好。淄河鎮不僅有馬鞍山、劈山等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10多座,而且還有夢泉、神賜靈泉等,可謂高山林立,山巒起伏,河流縱橫,清泉密布,古木參天,植被旺盛。現在,全鎮林木覆蓋率達到80%以上,植物品種繁多,現有各種經濟樹200餘萬株,草木本植物200種,鳥類近百種,是名副其實的植物、鳥類王國。池板村還是淄博池梨的發祥地,乾隆年間曾進貢朝廷。現在我們鎮已有成年果樹近40萬株,年產果品達千萬公斤,真正形成了“春天花滿山,夏秋果滿枝”的自然景象。2008年,馬鞍山被評為市級森林公園。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總收入54萬元,1978年達到377萬元,2002年,達到1.7633億元。第一、二、三產業占農村經濟收入的比重為15.5:72.9:11.6。2002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19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8130萬元。
淄河鎮工農業生產發展迅速,各種工農業產品質優價廉。主導產品有電纜、礦泉水、鋁鎂合金棒、新型儀錶、酒類、閥門等。其中金源公司生產的電視電纜被評為省、部優產品,出口20多個國家和地區。農產品主要有林果、蔬菜、中草藥、食用菌等。生產的池梨,以甜脆可口,皮薄肉嫩而著稱,清乾隆年間被選為貢品,多次被評為省市名優特產品;生產的蒜黃為省級無公害農產品,年產3.5萬噸,被評為“淄博名牌”,暢銷京滬津等各大城市;香椿也是全市聞名的淡季蔬菜。全鎮乾鮮果產量達1200萬公斤,蔬菜年產量達2200萬公斤以上,是全市名副其實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豐富的地下水資源遍布全鎮,是淄博市礦泉水、山泉水生產基地,淄博市水資源保護地。
發展特色經濟,唱響旅遊主旋律。我鎮地下水源豐富,且水質良好,是淄川東水西調工程水源地。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堅持保護環境就是生產力的原則,大力發展礦泉水等特色經濟,礦泉水廠達到13家,年產礦泉水20萬桶,占淄博礦泉水市場總量的一半。夢泉、湧泉等村充分發揮自然優勢,大力發展旅遊事業,取得良好成效。目前,全鎮已形成馬鞍山、夢泉、湧泉、孟良台、聚峰等5大景區,紅色游、生態游、歷史文化游、民俗游等多門類旅遊格局,年接待遊客共達30萬人次以上。2008年,淄河鎮被評為山東省十大旅遊強鎮。
第一產業 1949年糧食總產345.2萬公斤,1978年糧食畝產271公斤,總產達到611.8萬公斤。
1979年,口頭公社前香峪大隊在全市率先實行農業生產大包干責任制。全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倡科學種田,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對境內的河灘礫石地進行填土造田400餘畝,1996年對大口頭村、東石門村搬遷后舊村址進行復墾,增加耕地面積220畝。對淄河沿岸修築堤壩,打深井32眼,維修水利設施,解決人畜飲水。沿河階地澆灌面積305公頃,占可耕地面積的40.4%。調整農業內部結構,糧田面積減少,全鄉糧食自給有餘,改變吃返銷糧現象。2000年推廣優質麵條專用小麥5000畝,為“淄河牌”蔬菜麵條提供優質原料。
該鎮眾多的中低山梯田,適宜發展林果生產。以淄博池梨、仁用杏、長虹棗、牛心柿、花椒、海棠果為主,1998年果園面積13000餘畝,主要分佈在幸福、聚峰兩溜。淄博池梨因產於淄河鎮池板村而得名,現有結果樹3萬餘株,年產200萬公斤。杏有麥黃杏、大臻、油臻、酸臻等42個品種,杏米佔全市杏米產量的一半以上,現有結果杏樹15萬株。淄河鎮每年產柿餅40萬公斤以上。花椒現有栽植面積3000多畝,年產椒皮10萬公斤以上。1987年農業結構內部調整, 2002年實施太河庫區省級扶貧開發。
淄河鎮利用境內山地海拔較高,夏秋季節氣候濕潤涼爽,淄河水源充沛,大力發展越夏菜、蒜黃、食用菌,1997年對蔬菜果品等農副產品註冊為“淄河牌”,實施萬畝“無污染無公害”蔬菜開發,成為淄博市越夏菜種植示範鎮。幸福溜、聚峰溜17個村,利用海拔300—600米山地梯田,種植西紅柿、菜花、芸豆。越夏西紅柿畝收入1500—3000元。種植面積發展到300公頃。利用淄河沿岸豐富的地下泉水資源,冬春季在河邊建窖生產蒜黃,1990年,利用河灘面積300畝,生產面積1500畝,年生產蒜黃800—1000萬公斤,總收入1200—2000萬元,凈收入600—800萬元,2002年“淄河牌”蒜黃被山東省農業廳認證為無公害農產品,經北京市肉菜放心工程批准為第一批無公害農產品進入北京市場。到2000年沿河菜田發展到135公頃,畝收入2000元左右。聚峰村為淄川區最早食用菌生產單位之一,現已有5000m生產規模。
淄河鎮利用豐富的野草資源發展食草動物,年出欄肉兔4萬隻。2000年雙泉村引進福建貢雞,年出欄優質肉食雞15萬隻。2002年在西股、池板、陳家等村建起養殖小區,佔地面積60畝,入園養殖戶15戶,養豬、雞、奶牛等品種,年畜牧業收入40萬元。
1983年開始對幸福流域進行小流域治理,到2002年治理面積3859公頃,植樹397萬株,造林1636公頃,其中經濟林520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7 %。
2002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2407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149萬元,畜牧業收入734萬元。
新中國建國初成立口頭鐵木業社,1958年開始發展社隊工副業,先後建起酒廠、粉坊、磨坊。1965年成立果脯廠,從業人員300人,固定資產總值6.3萬元,1969年建立煤井。1972—1977年先後成立建築隊、磷肥廠、石礦、運輸隊、陶瓷廠、磚廠、砂場,1978年始,先後辦起預製廠、紙箱廠、棉織廠、塑料廠、食品廠、儀錶廠、化工廠。1978年社辦企業總產值130.8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16.2萬元。1984年建立(淄博)電纜廠。1994年成立山東金源線纜集團,成為全鎮的龍頭企業,連續5年被評為全國電子行業百強企業,“金盤牌”電視電纜榮獲亞太國際貿易博覽會金獎,產品主要出口西歐、東南亞各國。1985年實行經濟體制改革,出現鄉、村、聯戶等多種形式辦企業,是年鎮辦企業總產值546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107萬元。1992年建立淄博柳泉礦泉水廠、翻砂廠等企業,20世紀90年代,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依託資源優勢,以開發礦泉水為主,建立淄博市礦泉水生產基地,有柳泉、神來、劈山、浩寶、康麗源、神泉、淄龍潭等10家礦泉水廠;1998年,鎮辦企業金源線纜集團、柳泉礦泉水、淄博閥門廠、淄博染料化工廠、建安公司、淄博涇源酒廠、淄博儀錶廠全部進行了改制。
2002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310家,年末工業總產值2.45億元,利稅2662萬元,實交稅金90萬元。
第三產業 新中國建國初群眾入股,辦起口頭地區聯村供銷合作社、信用合作社,集體商業日益壯大。1953年對私營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私營工商業納入合作化軌道,1978年之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日趨繁榮,1987年有集體網點46處,個體網點發展到62處。90年代,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私人承包或拍賣。1993年成立口頭基金會,融資總額達到1755萬元,1998年10月,根據區里《關於清理整頓農村基金會的實施意見》要求,多渠道回收清欠資金為股民進行兌付,2001年10月31日摘牌關門。鎮政府出台優惠政策,優化發展環境,先後建起淄河、幸福、岳陰商業街3條,城子、北鎮后季節性蒜黃批發市場2處。利用自然山水田園風光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開發旅遊業,每年觀光遊客1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200多萬元。2002年,第三產業人員613人,年末固定資產總值870萬元,實現總收入1380萬元,創利稅16.6萬元。
1987年開始,利用閑散農村勞動力進行勞務輸出,先後成立10支勞務隊,在淄礦集團、雙溝、埠村、嶺子、西河、龍泉等煤井承包煤井採煤或到淄川、張店等企業打工,增加收入,2002年在外務工人員1030人,總收入824萬元。
今年,淄河鎮被評為山東省“十佳旅遊強鎮”,也是淄博市唯一獲此殊榮的鄉鎮。
淄河鎮地處淄川東南部,太河水庫上游,有30個行政村,2.3萬口人,面積84平方公里。鎮內有馬鞍山等海拔600米以上的高山10多座,山谷175條,海拔最高點871米,最低點216米,並有淄河、夢泉、神賜靈泉等。山巒起伏,河流縱橫,泉眼密布,古木參天,植被茂盛。現全鎮森林覆蓋率達70%以上,植物品種繁多,有各種經濟樹200餘萬株,草木植物300餘種,鳥類近百種。由於地理偏僻,遠離城區,無公害、無污染,山泉、樹林等幾乎全保持原生態。這裡因是淄博池梨的故鄉,自古就有著人人種樹愛樹的良好傳統,現在全鎮有池梨、杏、桃、蘋果等各種成年果樹有30多萬株,年產各種乾鮮果近千萬公斤,真正形成了“春天花遍山,夏秋果滿坡”的自然景象。近年來,地處淄河鎮幸福溜上游的夢泉、湧泉等村,就是依託豐富的自然資源,通過招商引資,做大做強生態旅遊的。夢泉景區先後被評為山東省最具人氣十大景區之一,國家AAA級景區,國家農業旅遊示範點。
淄河鎮因地處淄河通道要衝,地理位置險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不論是“夢泉”、“演馬溜”的傳說,還是“諸葛井”、“招夫寨”之名的由來,無不與孫臏、諸葛亮、唐賽兒等古代軍事將帥有關。尤其上世紀四十年代,在淄河鎮馬鞍山發生的那場英雄悲壯的抗日保衛戰,更在中華民族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馬鞍山地處淄河岸邊,海拔618米,山勢陡峭,通往山頂的只有一條132級的石鑿小道。因地理位置重要,誰佔領了該山誰就掌握這一帶的主動權。1942年11月9日,日寇為了切斷我魯中通往魯南、膠東等地區這一交通要道,調動了2000餘鬼子和偽軍向馬鞍山發起了瘋狂進攻,而我守山的連老人、小孩、傷病員在內才共30餘人。但是,他們在我八路軍一一五帥王鳳麟副團長的帶領下,同敵人進行了頑強搏鬥。在彈盡糧絕的情況下,寧死不做俘虜,毅然跳崖珣國,用生命和鮮血譜寫了一曲悲壯的民族之歌!
1945年,博山縣人民政府修建了馬鞍山抗日紀念碑。解放后,人民政府又撥出專款修建了馬鞍山展室和烈士祠堂,廖容標、千鈞等將題詞並將詞摩崖石刻。2001年,淄河鎮又投資百萬元修建了馬鞍山抗戰紀念館,由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防部長遲浩田上將題寫了館名。近年來,淄河鎮先後投資600餘萬元對馬鞍山進行開發建設,現已形成集革命傳統教育與人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每年接待遊客近10萬人次,成為魯中地區紅色游的主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