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尾近紅鮊
鯉科近紅鮊屬的魚類
黑尾近紅鮊(學名:Ancherythroculter nigrocauda)是鯉科、近紅鮊屬的魚類。體長139~246毫米。體長形,側扁,背部在頭后隆起,腹部在腹鰭至肛門具腹棱。頭尖形,側扁,頭背較平直。吻鈍,吻長大於眼徑。鰓孔伸至眼后緣的下方;鰓蓋膜聯於峽部;峽部窄。鱗中大,背部鱗片較體側為小。背鰭位於腹鰭基的後上方,外緣斜直;背鰭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較至尾鰭基為近或相等。臀鰭位於背鰭的後下方,外緣凹入,起點近腹鰭基。胸鰭尖形,末端到達或超過腹鰭基。鰓耙中長,排列較密。下咽骨中長,較窄。咽齒近錐形,末端尖而微彎。鰾2室,后室大於前室,末端圓鈍。腸短,呈前後彎曲,腸長一般短於體長。腹膜淺灰色。鮮活時體背側灰黑色,腹側銀白色;鰭呈灰色,尾鰭灰黑色,邊緣色更深。
黑尾近紅鮊喜生活在水質清新、溶氧較高、浮游生物較豐富的水域。具有較強的耐低氧能力,性情較翹嘴鮊溫和。自然條件下,黑尾近紅鮊為肉食性魚類,主要攝食小魚蝦、水生昆蟲、浮遊動物等。人工養殖條件下,以攝食配合飼料為主,兼食水生昆蟲、浮遊動物等。分佈於中國長江上游四川、重慶境內,也見於宜昌;湖北、江西等省有養殖。
背鰭Ⅲ-7;臀鰭Ⅲ-22~27;胸鰭Ⅰ-14~15;腹鰭Ⅱ-8。側線鱗64~69;圍尾柄鱗22~24。第一鰓弓外側鰓耙18~20。下咽齒3行,2·4·4(5)~5(4)·4·2。脊椎骨4+39~40。
![黑尾近紅鮊](https://i1.twwiki.net/cover/w200/m8/3/m831f95cb971effd8a9c45c293a488a92.jpg)
黑尾近紅鮊
體長為體高的3.3~3.7倍,為頭長的3.6~4.3倍,為尾柄長的7.1~8.8倍,為尾柄高的8.5~9.9倍。頭長為吻長的3.9~4.4倍,為眼徑的4.9~5.7倍,為眼間距的3.3~3.9倍,為尾柄長的1.8~2.3倍,為尾柄高的2.1~2.7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0~1.2倍。
體長139~246毫米。體長形,側扁,背部在頭后隆起,腹部在腹鰭至肛門具腹棱。頭尖形,側扁,頭背較平直;頭長小於體高。吻鈍,吻長大於眼徑。口亞上位,口裂斜,下頜長於上頜,上頜骨末端未伸達眼前緣。眼中大,位於頭側;眼后緣至吻端的距離小於眼後頭長;前眶骨長大於眼徑1/2。眼間微突,眼間距大於眼徑。鼻孔位近眼的前緣,其下緣與眼的上緣在同一水平線。鰓孔伸至眼后緣的下方;鰓蓋膜聯於峽部;峽部窄。鱗中大,背部鱗片較體側為小。側線約位於體側中軸,前部略呈弧形,後部平直,伸達尾柄正中。
背鰭位於腹鰭基的後上方,外緣斜直,第三根不分枝鰭條為光滑的硬刺,刺長大於眼後頭長;背鰭起點至吻端的距離較至尾鰭基為近或相等。臀鰭位於背鰭的後下方,外緣凹入,起點近腹鰭基,至腹鰭基的距離小於臀鰭基部長。胸鰭尖形,末端到達或超過腹鰭基;胸鰭長大於吻後頭長。腹鰭位於背鰭之前,末端距臀鰭起點較近,其間距一般稍大於眼徑。尾鰭深分叉,下葉長於上葉,末端尖形。
鰓耙中長,排列較密。下咽骨中長,較窄,略呈鉤狀,前臂長,無顯著角突。咽齒近錐形,末端尖而微彎。鰾2室,后室大於前室,末端圓鈍。腸短,呈前後彎曲,腸長一般短於體長。腹膜淺灰色。
鮮活時體背側灰黑色,腹側銀白色;鰭呈灰色,尾鰭灰黑色,邊緣色更深。
是中國的特有物種。分佈於中國長江上游四川、重慶境內,也見於宜昌;湖北、江西等省有養殖。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四川木洞。
黑尾近紅鮊生存適溫範圍為0~38℃,最適生長溫度為23~33℃,攝食水溫為10~37℃,因此,在長江以南地區最佳生長期為4~10月,可自然越冬。黑尾近紅鮊為中、上層魚類。喜生活在水質清新、溶氧較高、浮游生物較豐富的水域。
黑尾近紅鮊具有較強的耐低氧能力,性情較翹嘴鮊溫和。自然條件下,黑尾近紅鮊為肉食性魚類,主要攝食小魚蝦、水生昆蟲、浮遊動物等。人工養殖條件下,以攝食配合飼料為主,兼食水生昆蟲、浮遊動物等。浮性料或沉性料均可,幼魚飼料粗蛋白含量需36%以上,成魚飼料粗蛋白含量需32%以上。黑尾近紅鮊較膽小怕驚,池塘或網箱養殖條件下投餌時須保持安靜的環境,盡量減少人為干擾,以免影響攝食和生長。
性成熟年齡:在人工養殖條件下,黑尾近紅鮊雌魚的性成熟年齡為2齡。少數個體雌、雄魚1齡可達性成熟。
懷卵量:黑尾近紅鮊為分批產卵類型。4~8月為產卵期,其中以5~6月為高峰期。黑尾近紅鮊相對懷卵量一般為166~336粒/克,其中,3齡魚絕對懷卵量一般為28000~40000粒,4齡魚絕對懷卵量一般為45000~60000粒,5齡魚絕對懷卵量一般為90000~110000粒。
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2015年5月20日)——無危(LC)。
黑尾近紅鮊是中國長江特有的經濟魚類。其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不過骨刺較硬。食用方法一般為清蒸、紅燒,經簡易腌制加工后可製作成各式菜肴。
● 池塘要求
要求水源充足,進、排水方便,水質符合《國家漁業水質標準(GB11607-89)》和《無公害食品淡水養殖用水水質(NY5051-2001)》。池塘面積以3~5畝為宜,池深1.5~2.0米,淤泥10~20厘米。魚种放養前10~15天,每畝用75~150千克生石灰消毒。
● 魚种放養
每畝放養2~3厘米黑尾近紅鮐夏花2~3萬尾,當年育成冬片魚種規格可達7~11厘米。每畝放養2~3厘米黑尾近紅鮐夏花1.0~1.5萬尾,當年可育成15厘米左右的大規格冬片魚種。放養夏花以同批生產為宜,早放養為好,放養時水溫差不超過20℃。可搭配鰱鱅200~300尾,忌套養搶食能力強的鯉、鯽、草魚等。培育二齡大規格黑尾近紅鉑魚種,放養時間為冬季或初春時節,每畝可放養7~8厘米(200~300尾/千克)的~齡黑尾近紅鯝魚種0.5萬尾~0.7萬尾,年底育成規格可達100~150克/尾。
● 培肥水質
黑尾近紅鮐與翹嘴紅鉑的生物學特性差異之一在於其食性為兼具雜食性。夏花魚種進池前3~7天,每畝施放100~150千克經發酵的有機肥作基肥,使池水保持中等肥度(透明度30~35厘米),培育的生物餌料有利於黑尾近紅鉑魚種的生長。
● 日常管理
● ● 投飼:根據項目組試驗結果,黑尾近紅鮐平均體質量為(40.52±0.58)克時,投喂粗蛋白含量為35.7%的配合飼料,魚種的生長指標和飼料利用率較好。建議前30天,投喂蛋白質含量40%以上的鮐魚水花料;30天後,改投蛋白質含量為36%的鮐魚破碎料或1.0米米鮑魚浮性配合料;體長達10厘米后,可換成2.0米米的鮑魚浮性配合料。日投喂3~4次,生長旺季投喂量為魚體重的5~8%,具體投喂量應根據天氣和魚的攝食情況而定。有條件的亦可在養殖前期投餵魚縻,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8~10%。
● ● 追肥:魚種培育期間,養殖水體水質容易變得清瘦,隨著生物餌料的逐漸減少,應及時追施經發酵的有機肥,亦可施加生物肥。根據池塘水色情況適時追肥,每次每畝追施40千克經發酵的有機肥,或施加3.0~4.0千克的生物肥,保持池水“肥、活、嫩、爽”。
● ● 調水:及時調整水位,6月份,水位維持1.0~1.2米;高溫季節,水位控制在1.8米。每7~10天加註新水1次,每次加水10~30厘米。定期調節水質,通過加註新水,適時增氧,潑灑微生態製劑,設置生物浮床等措施,維持池水藻相平衡。
● 病害防治
對養殖水體定期滅蟲、消毒。常見魚種感染指環蟲、車輪蟲等。據項目組養殖試驗結果,用0.23×10的甲苯咪唑可有效防治黑尾近紅鮐魚種感染的指環蟲。用硫酸銅硫酸亞鐵合劑(5:2)可有效防治黑尾近紅鉑魚種感染的車輪蟲。定期消毒可用(10~20)×10生石灰全池潑灑。
● 養殖產量
苗種培育產量~般300~400千克/畝。成活率75%以上。
● 池塘主養
● ● 池塘要求:水源、水質要求同魚種培育。池塘面積以5~15畝為宜,池深2.5~3.0米,淤泥10~20厘米。魚种放養前10~15天,每畝用75~150千克生石灰消毒。每5畝配備2.5千瓦增氧機1台。
● ● 培肥水質:魚種進池前3~7天,每畝施放100~150千克經發酵的有機肥作基肥,保持池水中等肥度(透明度30~35厘米)。
● ● 魚种放養:在冬季或初春時節,每畝放養15厘米以上的大規格黑尾近紅鮑魚種1200~1500尾,套養鰱鱅200尾左右。忌套養搶食能力強的鯉、鯽、草魚等。
● ● 日常管理:①投飼:投喂蛋白質含量為36010的鉑魚浮性配合飼料。投飼同大宗淡水魚類“四定”投飼法,做到定位、定時、定質、定量。日投喂2~3次,生長旺季投喂量為魚體重的5~6%,具體情況根據天氣和攝食狀況靈活掌握。有條件的亦可前期投喂冰鮮魚塊等動物性餌料,日投喂量為魚體重的8~10%。每5畝配備自動投飼機1台。②追肥:同魚種培育。③調水:水位控制在2.5米。其它同魚種培育。④其它:堅持日巡塘,及時掌握魚情、水色等,按《水產養殖安全管理規定》填寫“水產養殖生產記錄”。定期對黑尾近紅鮐的生長情況和池水常規理化因子進行測定。
● ● 魚病防治:黑尾近紅鯝養殖過程中未出現大規模流行性疾病,常見發生指環蟲、車輪蟲、小瓜蟲等寄生蟲性疾病。在常用防病藥物中,如甲苯咪唑、高錳酸鉀、氯製劑、碘製劑、敵百蟲、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菊酯類、食鹽等國標漁葯可用於該魚的疾病預防。據項目組試驗結果,阿維菌素對黑尾近紅鉑的安全濃度稍大於其常規使用濃度,在生產中應謹慎使用。聚維酮碘、食鹽可用於黑尾近紅鮐魚種的浸泡消毒。小水體養殖(水泥池、水族箱)的黑尾近紅鮪易感染小瓜蟲,發病快,死亡率高,目前尚無有效的防治方法,但適當的肥水有利於控制小瓜蟲病的發生。有研究報道,硫酸銅對黑尾近紅鮐的安全濃度低於其常用推薦濃度,在生產中應謹慎使用;黑尾近紅鮐對溴氯菊脂等敏感。
● ● 養殖產量:成魚養殖產量~般500~600千克/畝,規格可達600克/尾以上,成活率90%以上。
● 池塘混養
● ● 夏花魚種套(混)養:每畝套(混)養3厘米左右的黑尾近紅鮐夏花魚種200尾,年底規格可達50~100克/尾,成活率75%以上,每畝收穫黑尾近紅鉑10千克以上。
● ● 冬片魚種套(混)養:每畝套(混)養7~11厘米的冬片魚種50~80尾,年底規格可達350~400克/尾,成活率90%以上,每畝收穫黑尾近紅鮐20千克以上。每畝套(混)養15厘米左右的冬片魚種50~80尾,年底規格可達500~600克/尾,成活率90%以上,每畝收穫黑尾近紅鮐30千克以上。
● ● 二齡魚種套(混)養:每畝套(混)養規格為100~150克/尾的二齡魚種50~80尾,年底規格可達750~1000克/尾,成活率90%以上。每畝收穫黑尾近紅鯝75千克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