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腫症
硬腫症
硬腫症,中醫病名。硬腫症是新生兒由於受寒、早產、感染、窒息等原因引起的病證,臨床從局部甚至全身皮膚、皮下脂肪硬化和水腫為特徵。本病在寒冷的冬春季節多見,若由於早產或感染所引起,夏季亦可發病。西醫學稱硬腫症為新生兒硬腫症。
初生小兒,稚陰稚陽之體,尤其雙胎兒、早產兒先天稟賦不足,陽氣虛弱為發病之內因,小兒出生之後護理、保暖不當,感受寒邪為主要發病之外因,亦有部分患兒由於感受溫熱之邪而發病。硬腫症病變髒腑在脾、腎。
1. 寒凝血滯 寒為陰邪,最易傷人陽氣,先天稟賦不足之小兒感受寒邪,直中臟腑,傷脾腎之陽,或生后感受它病,陽氣虛衰,致寒邪凝滯,氣滯血瘀而發病。
2.陽氣虛衰 脾陽不振,水濕內停則見水腫,寒侵腠理,肺氣失宣,肌膚失調,皮膚硬腫加重。腎陽虛衰,陽氣不能溫煦肌膚,營於四末,故身冷肢厥。陽虛則寒,寒凝則氣滯血瘀,致肌膚僵硬,色呈紫暗。嚴重者血不循經而外溢。陽氣虛極,正氣不支,引起陽氣衰亡,可見氣息微弱,全身冰冷,脈微欲絕。
(2)臨床表現 早期哺乳差,哭聲低,反應低下,病情加重后體溫<35℃,嚴重者<30℃,腋溫—肛溫差由正值變為負值,感染或夏季發病者不出現低體溫。硬腫為對稱性,依次為雙下肢、臀、面頰、兩上肢、背、腹、胸部等,嚴重時肢體僵硬,不能活動。多臟器功能損害。
(2)皮肌炎 起病時與硬腫症有時很難區分,但前者有血肌酶升高、肌電圖改變及肌肉炎性病理改變等,可與硬腫症鑒別。
本病可分為輕症和重症,主要從患兒體溫、硬腫部位、硬腫面積來區別。若一般反應尚可,體溫正常或不升,硬腫以下肢、面頰為主,硬腫面積<50%者為輕症;反應較差、體溫不升、硬腫涉及四肢、臀部、面頰及全身,面積>50%者為重症,輕症多屬寒凝血瘀證,重症多屬陽氣虛衰證。重症死亡率較高。
本病臨床尚須辨別虛、寒、瘀孰輕孰重,患兒全身冰冷、僵卧少動、反應極差的重症多屬虛;反應尚可,全身欠溫,四肢發涼,肌膚硬腫的輕症多屬寒,兩種證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瘀。
(1)寒凝血澀
證候:全身欠溫,四肢發涼,反應尚可,哭聲較低,肌膚硬腫,難以捏起,硬腫多局限於臀、小腿、臂、面頰等部,色暗紅,青紫,或紅腫如凍傷。指紋紫暗。
分析:本證為輕症,系體弱小兒中寒而致,陽氣不足,復感外寒故全身欠溫,四肢發涼;寒凝則氣滯血瘀而見皮膚暗紅,青紫。
方葯:當歸四逆湯加減。
(2)陽氣虛衰
證候:全身冰冷,僵卧少動,反應極差,氣息微弱,哭聲低怯,吸吮困難,面色蒼白,肌膚板硬而腫,範圍波及全身,皮膚暗紅,尿少或無。唇舌色淡,指紋淡紅不顯。
分析:本證多屬重症,陽氣衰弱則全身冰冷,僵臣吵動;陽氣虛衰,經脈不利則面色蒼白,肌膚板硬而腫。
治法:益氣溫陽,調和氣血。
方葯:參附湯加味。
(2)鹽酸川芎嗪注射液每日10mL/kg,最大不超過20mL,加入100k葡萄糖注射液100mL,靜脈滴注。每日1次,10天為1個療程。用於各種證型。
(1)生蔥、生薑、淡豆豉各30g。搗碎混勻,酒炒,熱敷於局部。用於寒凝血澀證。
(2)當歸、紅花、川芎、赤芍、透骨草各15g,丁香9g,川烏、草烏、乳香、沒藥各7.5g,肉桂6g。研末,加羊毛脂100g,凡士林900g,拌勻成膏。油膏均勻塗於紗布上,加溫后,敷於患處。1日1次。用於陽氣虛衰證。
復溫是治療本症的重要措施之一,方法多種。輕者可放在26度-28度室溫中,置熱水袋,使其逐漸復溫。重者先置26度—28度室溫中,1小時後置28度暖箱中,每1小時提高箱溫1度,至30度-32度,使皮膚溫度達36度左右。也可因地制宜,採用其他各種保暖和復溫方法,在12-24小時內使體溫恢復正常。
(1)針刺關元、氣海、足三里。針后加灸。
本病重症預后較差,病變過程中可併發肺炎和敗血病,嚴重者常合併肺出血而引起死亡。
做好孕婦保健,盡量避免早產、產傷、窒息。寒冷季節做好新生兒保暖,調節產房內溫;度為20度左右,尤其注意早產兒及低體重兒的保暖工作。
《醫宗金鑒。卷五十五。雜證門》:“五硬者,仰頭取氣,難以動搖,氣壅疼痛,連胸膈間,手心、足心冰涼而硬,皆由陽氣不營於四末,最為難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