筋骨扭傷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之一

筋骨扭傷指在外力作用下,使關節發生超常範圍的活動,造成關節內外側副韌帶損傷。關節出現疼痛、腫脹、皮下瘀血、關節功能障礙等癥狀,其程度隨損傷程度而加重。輕者發生韌帶部分纖維斷裂,重者則韌帶纖維完全斷裂,並引起關節脫位或半脫位,同時合併關節內滑漠和軟骨損傷。

介紹病因


介紹

閉合性軟組織損傷之一。在運動中較為常見。

概念

扭傷(sprain)是指四肢關節或軀體部的軟組織(如肌肉、肌腱、韌帶、血管等)損傷,而無骨折、脫臼、皮肉破損等情況。臨床主要表現為損傷部位疼痛腫脹和關節活動受限,多發於腰、踝、膝、肩、腕、肘、髖等部位。

病因

多由劇烈運動或負重持重時姿勢不當,或不慎跌仆、牽拉和過度扭轉等原因,引起某一部位的皮肉筋脈受損,以致經絡不通,經氣運行受阻,瘀血壅滯局部而成。

辨證


主症:扭傷部位疼痛,關節活動不利或不能,繼則出現腫脹,傷處肌膚髮紅或青紫。
兼見皮色發紅,多為皮肉受傷,青色多為筋傷,紫色多為瘀血留滯;新傷疼痛腫脹,活動不利者,為氣血阻滯,若陳傷每遇天氣變化而反覆發作者,為寒濕侵襲,瘀血阻絡。此外,更宜根據扭傷部位的經絡所在,辨清扭傷屬於何經。如急性腰扭傷,脊椎正中扭傷為傷在督脈,一側或兩側腰部扭傷為傷在足太陽經。

基本治療


治法祛瘀消腫,舒筋通絡。以受傷局部腧穴為主。主穴 腰部:阿是穴、腎俞、腰痛穴、委中 踝部:阿是穴、申脈、丘墟、解溪 膝部:阿是穴、膝眼、膝陽關、梁丘 肩部:阿是穴、肩髃肩髎、肩貞 肘部:阿是穴、曲池、小海、天井 腕部:阿是穴、陽溪、陽池、陽谷 髖部:阿是穴、環跳秩邊承扶
配穴:可根據受傷部位的經絡所在,配合循經遠取,如腰部正中扭傷病在督脈,可遠取人中、后溪;腰椎一側或兩側(緊靠腰椎處)疼痛明顯者,可取手三里或三間,因為手陽明經筋夾脊內。也可根據受傷部位的經絡所在,在其上下循經鄰近取穴,如膝內側扭傷病在足太陰脾經者,除用阿是穴外,可在扭傷部位其上取血海、其下取陰陵泉,以疏通脾經氣血。因為手足同名經脈氣相通,故關節扭傷還可應用手足同名經取穴法,又稱關節對應取穴法,治療關節扭傷療效甚捷。
方法是踝關節與腕關節對應,膝關節與肘關節對應,髖關節與肩關節對應。例如踝關節外側崑崙、申脈穴處扭傷,病在足太陽經,可在對側腕關節手太陽經養老、陽谷穴處尋找有最明顯壓痛的穴位針之;再如膝關節內上側扭傷,病在足太陰經,可在對側肘關節手太陰經尺澤穴處尋找最明顯壓痛點針之。
操作諸穴均針,用瀉法;陳舊性損傷可留針加灸,或用電針。
方義《針灸聚英·肘后歌》言:“打仆傷損破傷風,先於痛處下針攻。”扭傷多為關節傷筋,屬經筋病,“在筋守筋”,故治療當以扭傷局部取穴為主,以疏通經絡,散除局部的氣血壅滯,使通則不痛。

其他治療


(1)耳針法選取相應扭傷部位、神門,中強度刺激,或用王不留行籽貼壓。
(2)刺絡拔罐法選取阿是穴,用皮膚針叩刺疼痛腫脹部,以微出血為度,加拔火罐。適用於新傷局部血腫明顯者或陳傷瘀血久留,寒邪襲絡等。
(3)用10%葡萄糖液10毫升,或加入維生素B1注射液100毫克,注入壓痛肌束,如原有放射病者,針感要與其疼痛部相一致,每日或隔日一次。本法適用於急性腰扭傷萬。膏治療扭傷有較好療效。
若扭傷后立即採用手足同名經對應取穴法,隨咳進針,同時令患者活動患部,常有針入痛止之效。但必須排除骨折、脫位、韌帶斷裂等情況。可配合推拿、藥物熏洗等療法。

扭傷藥酒


藥物組成:肉桂2.4g、川烏36g、日紅花2.4g、草烏36g、蘇梗60g、防風36g、麻黃60g、木香36g、白附子60g、乳香36g、伸筋草60g、沒藥36g、舒筋草60g、台烏36g、海風藤60g、木通36g、威靈仙60g、當歸50g、蔓荊子60g、五加皮40g、荊芥36g、白酒1kg、土牛膝60g、川芎50g。
功能主治:活血散瘀,行氣止痛,用於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外用。
製備方法:上藥混勻,用白酒分二次浸泡,第一次以淹過葯面少許為度,七日過後過濾,所余白酒全部加入藥渣內浸泡三日以上過濾,合併兩次濾液,混勻即成(浸泡過程中應隨時攪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