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針法
耳針法
耳針法是通過對耳郭特定區域(即耳穴)的觀察和刺激達到診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在針灸醫學的各種刺灸方法中,耳針是較為獨特的療法。耳針法有自己的刺激區,儘管集中在小小的耳郭上,但耳穴數量之多,僅次於體穴。特別是它還具有診斷、預防、治療、保健四位一體的優點。
耳針法
耳郭是外耳的一部分,耳穴則是耳郭上的一些特定的診治點,為了便於讀者熟悉耳穴的分佈情況,簡單介紹耳郭的主要表面解剖結構如下。
耳郭前面分佈:
(1)耳輪:耳郭邊緣向前捲曲的部分。(2)耳輪腳:耳輪前上端伸入耳腔內的橫行突起。(3)耳輪結節:耳輪外上方稍肥厚的小結節。(4)耳輪尾:耳輪末端,與耳垂相交處。(5)對耳輪:耳郭邊緣內側與耳輪相對的、上有分叉的平行隆起部分。(6)對耳輪上、下腳:分別指對耳輪上端分叉的上支和下支。(7)三角窩:對耳輪上、下腳構成的三角形凹窩。(8)耳舟:耳輪與對耳輪之間的凹溝。(9)耳屏:耳郭外面前緣的瓣狀突起。(10)對耳屏:耳垂上部,與耳屏相對的隆起部。(11)屏上切跡:耳屏上緣與耳輪腳之間的凹陷。(12)屏間切跡:耳屏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13)輪屏切跡:對耳輪與對耳屏之間的凹陷。(14)耳甲:由對耳屏和弧形的對耳輪體部及對耳輪下腳下緣圍成的凹窩。其中,耳輪腳以上部分的耳甲稱耳甲艇,以下部分稱耳甲腔。(15)耳垂:耳郭最下部的無軟骨的皮垂。(16)外耳道口:耳甲腔內,被耳屏遮蓋的孔。
耳郭的背面分佈:
(1 )耳輪背面:因耳輪向前捲曲,此面多向前方,又稱耳輪外側面。(2)耳舟后隆起:耳舟背面。(3)對耳輪后溝:同對耳輪相對應的背面凹溝處。(4)三角窩后隆起:三角窩的背面隆起處。
到目前為止,已經發現的耳穴有數百個之多,經過反覆的篩選驗證,得到世界各國公認的為91個。這裡僅介紹臨床中用得最多的40個耳穴。耳穴的分佈,特別是在耳郭前面,有一定的規律性,就像一個頭部朝下臀部朝上的胎兒。也就是說:與頭面部相應的耳穴,分佈在耳屏和耳垂;與上肢相應的分佈在耳舟;與軀幹相應的分佈在對耳輪;與下肢及臀部相應的分佈在對耳輪上、下腳;與盆腔相應的,分佈在三角窩;與消化道相應的分佈在耳輪腳周圍;與腹腔相應的分佈在耳甲艇;與胸腔相應的分佈在耳甲腔;與鼻咽部相應的分佈在耳屏等。現將臨床上最為常用穴的具體分佈部位說明如下。(1)耳中:耳輪腳。主治:呃逆、蕁麻疹,小兒遺尿。(2)外生殖器:耳輪上,與對耳輪下腳上緣相平處。主治:睾丸炎、外陰瘙癢症等。(3)耳尖:耳輪頂端,與對耳輪上腳后緣相對的耳輪處。取穴時,將耳郭向前對摺,在上部尖端處取之。主治;發熱、高血壓、急性結膜炎、麥粒腫。(4)結節:耳輪結節處。主治:頭暈、頭痛、高血壓等。(5)風溪:耳舟上,在耳舟上五分之二與下五分之三的交界處。即耳輪結節前方。主治:蕁麻疹、過敏性鼻炎、哮喘。(6)肩:耳舟上,耳舟分五等分,自上而下在第四等分處。主治:肩關節周圍炎、膽石病等。(7)膝:對耳輪上腳的中1/3處。主治:膝關節腫痛。(8)坐骨神經:對耳輪下腳的前 2/3處。主治:坐骨神經痛。(9)交感:對耳輪下腳的末端與耳輪內緣交界處。主治:胃腸痙攣、心絞痛、膽絞痛、輸尿管結石、植物神經功能紊亂。(l0)頸椎:在對耳輪體部將輪屏切跡至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分為五等分,下1/5為本穴。主治:頸椎綜合征、落枕等。(11)胸椎:按上述分法,中及乃為本穴。主治:胸脅痛、乳腺炎、產後泌尿不足等。(12)神門:在三角窩后 1/3的上部,即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稍上方。主治:失眠、多夢、痛症、戒斷綜合征等。(13)內生殖器:三角窩前1/3的下部。主治:痛經、月經不調、白帶過多、功能性子宮出血、遺精、早泄。(l4)外耳:屏上切跡前方近耳輪部。主治:外耳道炎、中耳炎、耳鳴。(15)外鼻:耳屏外側面中部。主治:鼻炎、減肥等。(16)屏尖:耳屏上部隆起的尖端。主治:發熱、牙痛。(l7)腎上腺:耳屏下部隆起的尖端。主治:低血壓、感冒、風濕性關節炎。(18)咽喉:耳屏內側面上1/2處。主治:咽喉炎、扁桃體炎等。(19)內鼻:耳屏內側面下 1/2處。主治:鼻炎、鼻竇炎、鼻出血等。(20)對屏尖:對耳屏尖端。主治:哮喘、腮腺炎,皮膚瘙癢症。(21)緣中:在對耳屏遊離緣上,對屏尖與輪屏切跡的中點。主治:遺尿、內耳眩暈病。(22)顳:對耳屏外側面的中部。主治:偏頭痛。(23)皮質下:對耳屏內側面。主治:神經衰弱、假性近視、高血壓病、腹瀉、痛症。(24)心:耳甲腔正中凹陷處。主治:心律不齊、心絞痛、神經衰弱。(25)肺:耳甲腔中央周圍處。主治:咳喘、皮膚病、便秘、戒煙。(26)脾:耳甲腔的後上方。主治:腹脹、腹瀉、便秘、食欲不振、功能性子宮出血。(27)內分泌:耳甲腔的前下,在耳屏屏間切跡內。主治:痛經、月經不調、更年期綜合征。(28)口:耳輪腳下方前1/3處。主治:口腔炎、戒煙、膽石病。(29)胃:耳輪腳消失處。主治: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痙攣、失眠、膽石病。(30)十二指腸:耳輪腳上方后1/3處。主治:消化性潰瘍、膽石病。(31)大腸:耳輪腳上方前1/3處。主治:腹瀉、便秘。(32)肝:耳甲艇的後下部。主治:脅痛、眩暈、月經不調、高血壓。(33)胰膽:在耳甲艇的後上部,肝腎二穴之間。主治:膽囊炎、膽石病、急性胰腺炎。(34)腎:在對耳輪下腳下方後部,即對耳輪上、下腳分叉處下方。主治:遺尿、腰痛、腎炎、月經不調、遺精、早泄。(35)牙:耳垂正面,從屏間切跡軟骨下緣至耳垂下緣划三條等距離水平線,再在第二水平線上引兩條垂直等分線,由前向後,由上向下地把耳垂分為九個區,一區為本穴。亦即耳垂正面前上部。主治:牙痛、牙周炎、低血壓。(36)眼:按上述分區之五區為本穴,即耳垂正面中央部。主治:急性結膜炎、麥粒腫、假性近視及其他眼病。(37)面頰:按上述分區之五、六區交界線周圍,亦即眼區與內耳區之間為本穴。主治:周圍性面癱、三叉神經痛。(38)內耳:按上述分區之六區,即耳垂正面后中部。主治:耳鳴、耳聾、內耳眩暈病。(39)扁桃體:按上述分區之八區,即耳垂正面下部。主治:扁桃體炎、咽炎。(40)耳迷根:耳背與乳突交界的根部,耳輪腳對應處,即耳輪腳后溝的耳根處。主治:膽石病、心律失常。(41)耳背溝:又稱降壓溝。在對耳輪上、下腳及對耳輪主要在耳背面呈“Y”形凹溝部。主治:高血壓、皮膚瘙癢。
人體有病時,往往會在耳郭的相應穴區內出現反應,如膽囊病時在胰膽穴,肺病在肺區等。針刺時,只有直接刺激這些反應點,才會獲得較好的效果。由於各人耳郭的形狀和大小不一樣,加上上面所介紹的耳穴區域相對較反應點為大,故臨床上使用耳穴時,不能只根據所規定的部位,還要進一步在此部位內探查出反應點的位置。這就叫耳穴探查方法。耳穴探查法常用的有三種,一種為直接觀察法,就是用肉眼或藉助放大鏡,在自然光線下,觀察耳郭各穴區有無變形、變色的徵象;另一種為電測定法,是以特製的電子儀器測定耳穴皮膚電阻、電位等變化。但這兩種方法,或者要憑經驗,或者要憑儀器,對初學者來說,最合適的為第三種,即壓痛法,具體操作如下:先根據病人症情,選取耳穴,然後用毫針柄或牙籤進行探壓。探壓時壓力要均勻,從穴區周圍向中間按壓。當探棒壓迫到痛點時,病人會出現皺眉、眨眼、呼痛或躲閃反應。此時可稍用力按壓一下,作一個標記,以便針刺。少數病人的耳郭上一時測不到壓痛點,可先按摩一下該區域,再行測定。
主要有以下四種方法:按臟腑辨證配穴就是根據中醫的傳統理論來選穴組成處方。如中醫學認為“肺主皮毛”,故可取肺穴治療皮膚病;腎,“其華在發”,故可取腎穴治療斑禿等。按現代醫學理論配穴耳穴中有不少是按現代醫學的名稱命名的,如皮質下、交感、腎上腺、內分泌、耳迷根等。這些穴位的功能和現代醫學所說的基本一致,如腎上腺穴,有近似調節腎上腺的功能,故可按現代醫學理論配穴。按相應部位配穴此法最為簡單,臨床上用得也最廣泛。即根據病變所在,在耳郭對應的部位取穴配方。如肩周炎取肩穴,胃炎取胃穴等。按臨床經驗配穴指對臨床中發現,對某一或某些病症有獨特作用的穴位進行組方。如耳尖穴治高血壓、耳中穴治隔肌痙攣等。在實際治療中,上面各種配穴常綜合運用,如高血壓,可據西醫理論取交感,按臟腑學說加心,據臨床經驗加耳尖等。
耳穴刺激方法總計有30餘種,我們僅介紹最常用的3種。毫針法針具多用 28~32號之半寸長的不鏽鋼毫針。首先對耳穴進行消毒,由於耳穴感染可引起嚴重後果,故一般先用2%碘酒塗抹,再用蘸有75%乙醇的棉球脫碘消毒。進針時,用左手拇、食指固定耳郭,中指托著針刺部耳背,這樣既可掌握針刺深度,又可減輕針刺疼痛。然後用右手拇、食、中三指持針,在反應點進針。針刺深度視耳郭不同部位厚薄而定,以刺人耳軟骨(但不可穿透)且有針感力度。針感多表現為疼痛,少數亦有酸、脹、涼、麻的感覺。留針時間20~30分鐘。起針時左手托住耳背,右手起針,並用消毒干棉球壓迫針眼,以防出血。每次一側或雙側針刺,每日或隔日l次。埋針法即將皮內針埋入耳穴。多用撳針型皮內針。先將穴區皮膚按上法嚴格消毒,左手固定耳郭,繃緊埋針處的皮膚,右手持鑷子夾住消毒皮內針的針環,輕輕刺人所選穴區內,再用膠布固定。一般每次埋單側耳,必要時可埋雙側。每天自行按壓3~4次。留針時間2~4日。夏天宜短,冬季可長些。埋計處不要淋濕浸泡,局部脹痛不適要及時檢查。如耳部皮膚有炎症或局部有凍瘡時,不宜埋針。壓丸法又稱耳穴壓豆、耳穴貼壓法。是一種簡便安全的耳穴刺激法。壓丸的材料用得較多的是王不留行子、綠豆以及磁珠(磁性強度在180~380高斯)。選定穴位后,先以75%乙醇拭凈耳郭皮膚,用消毒干棉球擦凈。用鑷子將中間粘有壓物的小方膠布(面積約為7×平方毫米),置於穴區,並粘牢貼緊。待各穴貼壓完畢,即予按壓,直至耳郭發熱潮紅。按壓時宜採用拇食指分置耳郭內外側,夾持壓物,行一壓一松式按壓,反覆對壓每穴持續半分鐘左右。每日按壓3~4次,每周換貼l~2次。
耳穴適應病症十分廣泛,據統計,已被應用於150餘種病症的預防、治療和保健。包括多種疼痛性疾病,如頭痛、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坐骨神經痛等;多種炎症性疾病,如急性結膜炎、扁桃體炎、咽喉炎;過敏與變態反應性疾病,如蕁麻疹、過敏性鼻炎以及一些功能紊亂性疾病,如心律不齊、高血壓、神經衰弱等。特別是近年來,耳針在戒煙、減肥以及治療美容性皮膚病(如青年痤瘡、黃褐斑等)、競技綜合征等方面,更有較之其他療法更為明顯的效果。耳針法一般來說比較安全,但外耳如有明顯炎症或病變,包括凍瘡破潰、感染、潰瘍及濕疹等,不宜採用本法。婦女懷孕期,尤其是有習慣性流產史的不可用耳針。
耳針法,只要嚴格遵循操作規程,多不會出現意外。最常見的事故是:因消毒不嚴所引起的耳郭感染。由於耳郭血液循環差,一旦感染,如處理又不及時,即可以波及到耳軟骨,嚴重的會出現耳郭腫脹、軟骨壞死而造成耳郭萎縮、畸形。要引起高度警惕。為了預防這一事故的發生,首先對針具必須嚴格消毒,皮內針最好用一次性針;其次,耳穴穴區消毒要堅持先用碘酒再用乙醇的二步消毒法;最後,耳穴壓丸時,不要用掛動壓丸的手法,這也可以損傷表皮而發炎。耳郭感染,早期多為淺表感染,表現為局部皮膚紅腫,伴有少量滲出,疼痛較輕。可用2.5%碘酒局部塗擦,每日2~3次,或敷以消炎軟膏,多可在4~5日內獲痊癒。如發展為耳軟骨(膜)炎,局部有明顯的紅、腫、熱、痛,重者整個耳郭發紅腫脹,最後形成膿腫。常伴有較顯著的全身癥狀,發熱、頭痛、食欲不振及白細胞計數增高等,應立即轉外科進行手術治療。對初學者來說,一定要有嚴格的消毒觀念。
耳針減肥只適用於符合肥胖標準的人,不宜對超重的人使用,以免造成營養不良。
耳針減肥不會立刻見效,其效果多在第1—2療程時出現,對體重不減者,可治療幾個療程,方能見效。頑固性肥胖則要長期治療。
耳針治療中,同時要控制飲食、加強鍛煉、保持大便通暢。
耳針治療只適用於單純性肥胖,繼發性肥胖、藥物性肥胖效果不佳。
耳針減肥時要嚴格消毒規則,以防感染。凡耳廓損傷或有炎症的部位應禁止治療。一旦出現穴位的感染,要立刻停止施治,並對局部進行消毒,有發熱者,則要使用抗生素。
對老年病人、兒童以及患有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的肥胖病人,針剌前後要適當休息,以防意外。
有時耳針減肥也能發生意外(頭暈、噁心、嘔吐、心悸等),須加以預防和及時性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