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采

黃瑞采

黃瑞采,著名土壤學家,農業教育家。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60餘年,編寫了大量教材,培養了大批土壤科技人才。在土壤地理、土壤發生分類、土壤微形態和農田生態特別在變性土等領域進行了長期的卓有成效的研究。

生平簡介


黃瑞采,原籍湖南省長沙市,1907年3月10日出生在江蘇省南京市。1914—1923年在南京第四師範附小、金陵小學金陵中學學習。青少年時代的黃瑞采家境清寒,學習刻苦,成績一直名列前茅。1923年因學制調整,轉入南通七中,192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進入金陵大學,攻讀水土保持學科。他學習勤奮,每年均獲獎學金。大學期間,適逢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實現救國救民的理想,黃瑞采積極參加社會活動,與同學共同創辦了“中華自強學會”。1925年,為聲援五卅運動,反對帝國主義,黃瑞采離開金陵大學轉入東南大學農學院繼續學習。 1926年,黃瑞采前往廣東汕頭投身於孫中山領導的轟轟烈烈的革命運動,歷任文書、連指導員、營教導員等職。國共分裂后,大革命的失敗和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傳入,使他深感要實現救國救民的願望,必須弘揚科學,走“科學救國”之路。1927年秋,他再次進入金陵大學農學院,1929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獲校方頒發的“金鑰匙獎”。大學畢業后,黃瑞採在中央大學農學院森林系任助教。次年,應邀回金陵大學執教,講授水土保持學、測量學氣象學等課程,同時兼管學校氣象站工作。他主講的氣象學課程,內容充實,理論聯繫實際,深受同學們讚譽。 1935年,黃瑞采藉助同學間相互資助的方式,自費去美國留學,先後在加利福尼亞州明尼蘇達州大學研究院專攻土壤學,1937年獲碩士學位。七七事變發生后,黃瑞采放棄了在美國攻讀博士學位的機會毅然返回祖國,在金陵大學任教。1937年底,隨金陵大學內遷成都華西壩。他勤勤懇懇、踏踏實實地工作,對學生的學業要求比較嚴格,教導學生為國分憂,珍惜來之不易的儀器和設備,為金陵大學農藝系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在抗日戰爭時期,黃瑞采時刻不忘用所學知識報效祖國,在成都平原進行了水稻施用化肥、煙草整地質量和坡地水土保持等試驗;對川、桂、陝、甘、寧、青、新疆等省進行了土地利用和土壤資源考察。1945年,為了加強同行間的學術交流工作,與李連捷朱蓮青張乃鳳陳恩鳳等共同發起創立中國土壤學會,黃瑞采當選為第一屆理事會理事,1947年當選為理事長。 1947年黃瑞采以高級訪問學者身份在英國倫敦傑羅山土壤植保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先後完成了“土壤中多糖類的提取法及其對增進土壤團粒的效用”等4個課題。1948年回國,繼續在金陵大學執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黃瑞采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工作。1950年先後參加東北土壤及土地利用考察,皖南森林土壤綜合調查。1952年院系調整后,黃瑞采以其豐富的學識和多年辦學經驗,為南京農學院土化系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同年,他帶隊赴瓊、雷地區圓滿地完成了海南島東北片和雷州半島的考察任務,為建立華南橡膠基地,發展我國橡膠事業作出了貢獻。1956年和1964年,他兩次參加國際土壤學大會並宣讀了論文。1958年參加並指導了全國第一次土壤普查。 1972年,南京農學院遷至揚州與蘇北農學院合併,改名為江蘇農學院。黃瑞采任該院教授、土化系副主任。這時正是文化大革命時期,他仍堅持科研工作,在江蘇省里下河地區從事土壤改良培肥的研究,提出了許多切實有效的措施。1979年,南京農學院又與江蘇農學院分開,遷回南京。黃瑞采繼續在知識的田野上辛勤耕耘。黃瑞采於1949年加入九三學社。195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還先後當選為江蘇省九三學社第一、二屆委員;南京市第二屆人大代表;江蘇省政協第三屆委員,第四、五屆常務委員。

教學成就


黃瑞采從事土壤學教學和科研工作60餘年,先後發表專著、論文70餘篇,為我國培養了一大批土壤學專門人才。他先後講授過水土保持學、氣象學、土壤學、肥料學、土壤地理學等12門課程,親自編寫出土壤學、區域士壤學等7種教材。1984年他已77歲高齡,在冠心病經常複發的情況下,仍親自給全系研究生開設高級土壤學,並自編教材主講土壤發生分類學。在教學過程中,對每節課都認真備課,擬訂教案,並親自繪製教學圖表。他講授課程能提綱挈領,重點突出,深受學生們的歡迎。
50年代時,全國缺乏統一的土壤學教材,黃瑞采勇挑重擔,經過2年的努力,於1958年編寫出版了《土壤學——土壤學基礎及土類各論》。該書受到土壤學界的普遍重視和好評,成為高等院校有關專業師生的重要參考書。
1982年,黃瑞采組織一批專家、教師,翻譯出版了《土壤的本質與性狀》一書,為國內有關大專院校師生和科技人員提供了一本內容豐富,能反映當代土壤學各分支學科水平的參考書。
1984年,為了配合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他及時介紹了國際上關於土壤發生分類各學派的思想;介紹了世界各大洲以及聯合國糧農組織、教科文組織等有代表性的土壤分類制,特別是美國的“土壤系統分類”。1986年,黃瑞采與周傳槐合作,編輯出版了60萬字的《土壤的發生分類與資源評價》專著,作為從事土壤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土壤普查、農林牧業土壤農化試驗研究科技人員和有關專業院校師生的重要參考文獻。

治學態度


黃瑞采治學嚴謹,在編寫和編譯專著時,總是認真對待,一絲不苟。他博覽群書、文獻和資料,反覆考證,去粗存精,寫成之後還要逐句逐字推敲,甚至親自抄寫和校對。審閱論文,除仔細閱讀、嚴格把關以外,對有疑問的個別詞句和數據,親自去圖書館查閱有關文獻進行驗證,甚至請教有關學科專家。這就是他的論著在學術界享有崇高聲譽的原因所在。

土壤分類學的研究


變性土

(Vertisol)是美國土壤系統分類(1975年)正式提出來的。由於這種土壤的粘土礦物蒙脫石為主,在乾濕交替的氣候條件下有異常顯著的膨脹與收縮現象,嚴重地影響農業生產、工程和管理。1975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編製的世界土壤圖上,將我國鄱陽湖、洞庭湖等地區的某些低地土壤劃為變性土。黃瑞采根據多年積累的淵博知識發現圖中有關中國變性土的地理分佈有問題,並認為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的劃分,應當尊重我國的意見。當時國內還缺乏這方面的研究成果,為了維護祖國的尊嚴,需要提出自己的見解,1979年,黃瑞採在國內率先發起開展變性土的研究工作。同年,在成都召開的中國土壤學會第四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上,黃瑞采發表了《淮北老黑土與美國腐殖質黑粘土的比較》論文,首次在國內提出砂姜土是變性土的觀點。並於80年代初,先後在南京召開的國際水稻土會議和在印度召開的第十二屆國際土壤學大會上發表了《我國某些暗色粘性水稻土的分類和利用》、《中國變性土和變性土型土壤的地理分佈》等論文。這項工作從一開始就引起美、印、蘇丹等國同行科學家的興趣,其成果於1982年獲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通過將近10年的研究,共發表論文8篇,其中有3篇曾在有關的國際學術會議上宣讀。黃瑞采對我國變性土和變性土型土壤的地理分佈規律、變性土的基本類型及其主要性質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我國變性土主要分佈在豫、皖、魯、蘇、鄂等省的砂姜黑土地區及瓊、雷、閩東南玄武岩台地和廣西、雲南等地,糾正了聯合國糧農組織和教科文組織編寫出版的世界土壤圖中關於中國變性土主要分佈在鄱陽湖和洞庭湖流域等地的錯誤。

白漿土

的形成發育問題歷來是土壤學家爭論的熱點。50年代起,黃瑞采開始進行白漿土的研究,並於1960年在《土壤》雜誌上發表了《江蘇淮北地區白漿土》一文。為了進一步搞清蘇、魯交界地區白漿土的成因,1985年起他加強了白漿土起源的研究。通過3年工作,證明了蘇、魯交界地區的白漿土,其上部土體是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乾冷環境中洪積——沖積物,而下部土體是殘餘的、具有不同起源歷史的古土壤,以翔實的資料、鮮明的觀點豐富了我國白漿土的形成學說。

母質土

關於二元相不同地質時期形成的母質土壤起源問題,目前國內土壤學界多採用野外考察、邏輯推理的方法,但往往缺少實驗證據。現用的礦物重砂分析,由於取樣和分析誤差,往往結果不太精確。黃瑞採在研究白漿土過程中,根據各種地質營力作用下石英砂顆粒表面殘留有特定的形貌特徵的原理,在國內首次運用石英砂顆粒表面超微結構的特徵來推斷其成因,為研究土壤發生學提供了新的、更有效的方法。土壤年代是土壤發生學中一個重要研究內容。目前我國多採用C14斷代分析法,該法要求供研究的土壤有一定量的有機碳或石灰結核,對於像白漿土這一類有機碳含量少且又無石灰結核的土壤則不適用。黃瑞採在白漿土起源研究中引進了石英顆粒表面熱釋光譜法,為我國今後進一步進行類似的研究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

患病期間,堅持學習


1984年夏,黃瑞採去東北哈爾濱參加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學術會議和中國土壤學會森林土壤分類學術討論會後,由於旅途疲勞導致冠心病複發,雖經治療,但健康狀況日益惡化,1985年4月再次住進醫院。在醫院,危險期一過,他就著手工作。白天查閱文獻,修改研究生論文,審閱稿件。晚上為了不影響同室病人的休息,竟躲進病房內不足4平方米的衛生間里繼續看書。他總是這樣自覺地忘我工作和學習,除了出差開會和身體不適外,每天伏案工作8個小時以上,在他的書桌上總是堆著一摞一摞的書。他這種活到老,學到老,工作到老,永遠進取的精神,使醫院的醫生、護士深受感動。
1989年,黃瑞采雙眼白內障病情加重,右眼全部失明,左眼視力僅為0.1。在幾乎失明、生活不能自理的情況下,他仍然頑強地工作著:編寫新的專著——《土壤微形態學》。在他的學生們的幫助下,通過耳聽、口授的方法,經過一年半左右,終於完成了這部近40萬字的專著,並於1991年正式出版。
直至老年,黃瑞采仍致力於開拓新的學科。從70年代起,他提倡用生態系統的觀點認識和研究土壤。1979年發表了《關於土壤生態系統的研究與問題》一文。1980年親自擔任南京農業大學農田生態研究室主任。他和他的助手吳珊眉、丁瑞興、劉德輝、孫玉華和歷屆碩士生、博士生,經過近10年的工作,其觀點已逐漸被學術界所接受。
1958年起,黃瑞采就致力於土壤微形態的研究並培養研究生。1964年在第八屆國際土壤學大會上發表了《江淮平原某些土壤微形態比較》一文。1979年,他又著文宣傳該分支學科的研究動態,並在南京農業大學重建土壤微形態實驗室。1982年起率先開設土壤微形態學課程,並編寫出版《土壤微形態學》專著。1988年,由博士研究生潘根興作為代表參加在美國召開的國際土壤學會第八屆土壤微形態委員會會議,並提交了《中國東部某些白土石英砂表面形態與其起源關係》等4篇論文。
晚年,黃瑞采冠心病經常發作,為了了解掌握第一手信息,1982年75歲高齡時,在助手幫助下,親自赴海南島、雷州半島和珠江三角洲考察變性土。時隔三年,黃瑞采又去小興安嶺考察東北土壤。途中只要有土壤剖面,不管山高路險,必親臨現場。乘車途中,黃瑞采觀察沿途的地貌、植被、土壤並在汽車上記筆記,用無聲的行動,影響著周圍的同志。半個多世紀以來,任憑風雲變幻,黃瑞採的心總是系在祖國的大地上,系在土壤科學事業上。他雖久卧病榻,精力日衰,行動不便,閱讀書寫艱難,但仍念念不忘為祖國土壤科學事業的發展繼續添磚加瓦。1990年他撰寫了《關於我國應用土壤系統分類》一文,藉以引起同行對這個問題的重視,充分體現了他的永遠進取的精神,值得人們學習。

人物簡歷


1907年3月10日 出生於江蘇省南京市。
1923年 畢業於江蘇省南通七中。
1926—1927年 參加北伐戰爭。
1929年 畢業於金陵大學農學院森林系,獲學士學位。同年任中央大學助教。
1930—1935年 歷任金陵大學農學院助教、講師。
1935—1937年 先後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明尼蘇達州大學研究院攻讀土壤學,獲碩士學位。
1937—1946年 歷任金陵大學教授,土壤組主任、農藝系主任。
1945年 參與發起並成立中國土壤學會,當選為第一屆理事會理事。
1947年 當選為中國土壤學會理事長。同年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在英國倫敦傑羅山土壤植保研究所從事土壤研究工作。
1948—1952年 任金陵大學教授,土壤教研室主任、農藝系主任。
1952—1972年 任南京農學院教授,土化系主任。
1959年 任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1972—1979年 任江蘇農學院教授,土化系副主任。
1979年以後 歷任南京農學院(1984年後改為南京農業大學)教授、博士生指導教師、土化系主任、名譽主任。
1950—1983年 先後當選為中國土壤學會常務理事、秘書長、副理事長。
1981—1985年 任中國農學會土壤肥料研究會名譽會長。

主要論著


1 黃瑞采.土壤學——土壤學基礎及土類各論.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58.
2 黃瑞采,周傳槐.土壤發生分類及資源評價.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1986.
3 黃瑞采.土壤微形態學——發展及應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4 黃瑞采.西川土壤觀察記.農林新報,1939(17—19):1—16.
5 黃瑞采.陝甘水土保持考察報告.農林新報,1941,18年卷(10—12):8—17.
6 黃瑞采.廣西土壤與農林之關係.廣西農業,1942,3(1—2):61—85.
7 黃瑞采.新疆之土壤及水土保持.邊政公論,1944,3(10):22—37.
8 黃瑞采,裴保義黃宗道.水稻肥料試驗九年總結.中國農學會會報,1948(188):1—12.
9 黃瑞采.東北的土壤和土地利用.全國土壤肥料會議會刊,1950:60—67.
10 黃瑞采.關於華南土壤發育和分佈規律的認識.土壤學報,1953,2(3):137—147.
11 黃瑞采,戴朱恆,陳邦本等.廬山區土壤的特徵.土壤學報,1957,5(2):117—133.
12 黃瑞采,張俊民趙其國等.雲南昆洛公路沿線土壤地理考察報告.土壤專報,1959,35:1—52.
13 黃瑞采.江蘇淮北地區白漿土.土壤,1960(3):1—4.
14 黃瑞采,馬同生.江淮平原某些土壤微形態比較.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65(3):295—297.
15 黃瑞采.土壤有機質的微形態研究.土壤農化參考資料,1977(2):33—39.
16 黃瑞采.土壤條件與植物生長(第十版)一書的書評Ⅰ.土壤發生,分類與土壤管理.土壤農化參考資料,1978(3):33—36.
17 黃瑞采.西歐土壤生成、分類及其應用和存在問題.土壤地理土壤分類論文集,杭州:浙江科技出版社,1979:196—211.
18 黃瑞采.從物質實體和生態系統來研究土壤.土壤學進展,1979(3):1—19.
19 黃瑞采.現代土壤學分支——土壤微形態學.土壤通報,1979(3):1—5.
20 黃瑞采.淮北老黑土與美國腐殖質黑粘土的比較.中國土壤學會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第三集,1979.
21 黃瑞采.土壤和植被生態系統的研究問題綜述.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學術討論會論文,1980.
22 黃瑞采.略談土壤發生分類的基礎理論.中國土壤學會第五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討論會論文,1983.
23 黃瑞采.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中國林學會森林生態學術討論會論文,1984.
24 黃瑞采,吳珊眉.中國變性土及變性土型土的地理分佈.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7(4):63—68.
25 黃瑞采,熊德祥,潘根興.中國東部白土化土壤物質動力成因——石英砂表面結構掃描電鏡觀察應用於土壤起源研究.中國土壤學會第六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1987:207.
26 潘根興,黃瑞采,丁瑞新.蘇魯交界地區白漿土的地理起源研究簡報.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8(1):134.
27 黃瑞采,吳珊眉,熊德祥等.關於中國土壤系統分類中變性土分類研究的商榷.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88,11(1):6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