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烏頭湯的結果 展開

烏頭湯

一味治寒濕痹阻關節證中藥湯劑

烏頭湯是一味中藥湯劑。本方主要用於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小兒風濕性舞蹈病、坐骨神經炎、椎管狹窄、腰腿痛等屬上述症機者。本詞條內還包括其他幾種烏頭湯劑的食用方法。

組成


麻黃芍藥、黃芪、甘草各9克(炙)、川烏6克(㕮咀,以蜜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即出烏頭。)。

歌訣


歷節疼來不屈伸,或加腳氣痛維均,芍藥麻草皆三兩,五粒烏頭煮蜜勻

功用


溫經散寒,除濕宣痹

加減化裁


病在上肢者加桑枝、秦艽;病在下肢者,加桑寄生牛膝;若寒甚痛劇者加草烏桂枝;病久夾有瘀血者,加乳香、沒藥、元胡紅花、全蠍、蜈蚣、烏梢蛇;兼氣血兩虧者,加人蔘、當歸;寒阻痰凝,兼有麻木者,酌加半夏、桂枝、南星、防風;病久肝腎兩虛,關節畸形,酌加當歸、牛膝、枸杞子、熟地等。

使用注意


使用注意方中烏頭為峻猛有毒之品,故烏頭炮用,且煎藥時間宜長,或於蟑蜜同煎,以減其毒性。若唇舌肢體麻木,甚至昏眩吐瀉,應加註意,如脈搏、呼吸、神志等方面無大的變化,則為“暝眩”反應,是有效之徵;如服后見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脈搏有間歇等現象,甚則神志昏迷,則為中毒反應,應立即採取急救措施。

重要文獻摘要


1、《金匱要略心典》:此治寒濕歷節之正法也。寒濕之邪,非麻黃、烏頭不能去;而病在筋節,又非如皮毛之邪,可一汗而散者。故以黃芪之補、白芍之收、甘草之緩牽制二物,俾得深入而去留邪。如衛瓘監鍾、鄧入蜀,使其成功而不及於亂,乃制方之要妙也。
2、《成方切用》:歷節病即行痹之屬也。乃濕從下受,挾風流注,故或足腫而必發熱,且更不可屈伸而疼痛,故以甘、芍和陰,麻黃、黃芪通肌肉之陽氣,而借川烏之迅發,以行其痹著。
3、《退思集類方歌注》:方中餘四味用水煮,烏頭用蜜煎,蜜煎則烏頭之性出,而烏頭之氣不散,正取其氣味俱全,而雄入之勢更壯,非徒以蜜能解烏頭之毒之謂也,故以烏頭名方。細剖其義,芪、芍、甘草牽制麻黃之表散,白蜜牽制烏頭以溫經,無非欲使寒濕之邪,從關節徐徐而解耳。

簡介


來源:《金匱要略》卷上。
用法:上五味,㕮咀四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滓,納蜜煎中,更煎之,服140毫升,不知,盡服之。
主治:腳部疼痛,不可屈伸。寒濕痹證。治療症見關節劇痛,不可屈伸,畏寒喜熱,舌苔薄白,脈沉弦者。

臨床運用


1、辨證要點
本方是治療寒濕痹阻關節證的常用方。臨床應用以關節疼痛劇烈,痛不可觸,關節不可屈伸為辨證要點。
2、現代運用
本方常用於治療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肩關節周圍炎、三叉神經痛、腰椎骨質增生證等屬寒濕痹阻者

類似方劑


方一

【藥物組成】草烏頭1兩,麻黃根1兩,地骨皮1兩,朴消1兩。
【處方來源】《醫統》卷九。
【方劑主治】大麻風癩,紫、白癜風。
【製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用水1桶、椒1合、蔥30根、艾葉1兩同煎數10沸,用醋1鍾和勻,坐密室中圍壅,自用手巾搭四肢,候湯可浴,即浴令汗透,面上如珠出,或坐或卧片時,汗干方可著衣,避風5日再浴。如此3-5次,每浴后更服換骨丹。

方二

【藥物組成】罌粟殼3錢,纈草3錢,烏頭1錢半。
【處方來源】《經驗良方》。
【方劑主治】腰痛,並手足攣痛。
【用法用量】水煎服。

方三

【藥物組成】大烏頭7分,細辛7分,川椒7分,甘草7分,秦艽7分,附子7分,官桂7分,白芍藥7分,川獨活1兩3錢半。
【處方來源】《得效》卷三。
【方劑主治】寒冷濕痹,流於經絡,攣縮不得轉側。
【製備方法】上銼散。
【用法用量】每服3錢,水1盞半,大棗2個,同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服。

方四

【藥物組成】烏頭(炮裂,去皮臍)半兩,細辛(去苗葉)半兩,乾薑(炮)半兩,蜀椒(去目並閉口,炒出汗)半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防風(去叉)1兩,當歸(切,炒)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桂(去粗皮)1兩,獨活(去蘆頭)1兩,牛膝(酒浸,切,焙)1兩,赤芍藥1兩,秦艽(去苗土)1兩,生乾地黃(焙)1兩。
【處方來源】《聖濟總錄》卷一五○。
【方劑主治】婦人偏枯,半身不收,或(疒帬)痹不仁,或痿弱無力。
【製備方法】上銼,如麻豆大。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1日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