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化禪寺
開化禪寺
在安徽省滁州市西南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被稱為“陸上蓬萊”的琅琊山,山中茂林修竹遍布,林壑幽深,景色宜人,其中還掩映著唐代古剎——琅琊寺和宋代建築醉翁亭,集宗教、文物古迹和風景名勝於一體,是滁州市著名的旅遊勝地。
琅琊寺位於琅琊山國家森林公園內,是我國東南名剎,建於唐代大曆年間,唐代宗賜名“寶應寺”,宋代易名“開化禪寺”。后因山名相沿,稱“琅琊寺”。
宋朝時瑯琊寺幾次得以重修擴建,太平興國三年,宋太宗賜額“開化禪寺” ,后因山名相沿,習稱“琅琊寺”,元朝末年,瑯琊寺毀於兵災。明朝洪武年間,僧人紹寧、無為發願予以重修,當時的瑯琊寺規模宏大,殿堂巍峨,盛極一時。可惜在清咸豐年間毀於戰火。現存的瑯琊寺是達修法師在光緒三十年主持重修的。
琅琊寺掩映在綠樹濃蔭之中,潺潺泉水繞寺而過,亭台樓閣錯落有致,正如宋人詩云:“踏石披雲一徑通,翠微環合見禪宮。峰巒密郁泉聲上,樓殿參差樹色中。”
琅琊寺依山而建,殿堂隱沒在綠樹中碧水之中,引人入勝。
明月觀之北另有一座院落,由三友亭、濯纓泉、積馨齋組成。
三友亭,是因亭旁有松、竹、梅歲寒三友而得名。濯纓泉,又稱“庶子泉”,是唐朝時滁州刺史李幼卿所開發的,泉面積約9平方米,深約3米,泉流從石罅中汩汩而出,清冽見底,味甘可口。泉旁原有唐代書法家李陽冰撰寫的泉銘石刻,現已不在。明嘉靖三十二年,莆田人鄭大同因此泉清冽異常,取“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之意,題了“濯纓”兩字於崖壁之上,後人稱此泉為“濯纓泉”。積馨齋則是為1987年琅琊寺創建的素餐館。
大雄寶殿後為藏經樓,相傳唐高僧玄奘自“西天”取經回來,將一部經書藏在了這裡,不過我們凡人是無法看到的。1990年6月,緬甸華人和仰光極樂寺贈送給琅琊寺一尊釋迦牟尼玉佛坐像,高約1.2米,現供奉在藏經樓中,故藏經樓又稱“玉佛樓”。
由琅琊寺東南偏門出去便可見瑯琊山著名的南天門與無梁殿。無梁殿建在山腰,背靠大山,面對南天門,它不用木樑,全系磚石結構,以其獨特的建築樣式而著稱。登上山頂南天門,這裡可遠眺長江和江南諸峰的雄姿,近瞰綠蔭如蓋、雲霧繚繞、溪水潺潺、清幽俊秀的琅琊山自然風光,令遊人為之陶醉。
琅琊寺在建築風格上兼具南北兩種建築風格,廟門、院牆及寺外的各建築均採用紅牆、拱門,有北方皇家陵園建築風格。但寺內的明月觀、山門、藏經樓等建築則採用粉牆、細木柱、鵝頸椅、漏窗、小青瓦屋等江南古典園林的建築處理手法,十分獨特。
醉翁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