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鄭大同的結果 展開

鄭大同

宋代刑部尚書

鄭大同,字皆吾,號於野,生卒年不詳,莆陽城關觀橋書倉巷人。鄭氏族聯云:“家傳詩教,系出滎陽。”“宋元明三朝賜命,忠孝義百世流芳。”

人物簡歷


大同系宋代狀元謚忠惠僑之後,先祖僑孝友端重,簡淡無他嗜好,平生所為,皆有常度,故受知三朝,見稱忠實。僑傳裔孫崇,崇傳子瓚(字宗獻),弱冠工古文詞。正德三年(1508),莆陽舉子戴大賓、陳華、李純、林近龍、王大用、吳恕、宋卿、鄭瓚、陳傑、姚 永赴京應省試,同擢呂柟榜進士,瓚為二甲第七名。
大同為經生時,受業於城之北郊鄉先生吳祿,頗得賞識。其生於書香門第,為人寬厚,喜稱人之長,有君子之風。讀書之暇,鄭氏二兄弟尤喜縱情山水,遍游名山大川,放曠歌酒。囊山,其山形如懸囊,或名土囊。唐代高僧湼槃隱其下,曰囊山院,廟階甚為宏壯,外有放生池。大同攜絅游囊山,其撰《游囊山》詩云:“斷橋淺水泊輕舟,山色催人汗漫遊。石洞陰聯千嶂靄,風濤響送半江秋。入林雲氣流僧缽,隔水漁歌亂野謳。一笑尊前聊自慰,人生何必羨封侯。”壺山,此山有八面,高千餘仞,方銳如圭首。峙立如展旗,為郡鎮山。大同與絅游壺山,絅撰《懷秋》詩云:“壺山蘭水望悠悠,白雪凄其草木秋。萬里鄉關余涕淚,百年湖海夢交遊。霜前疏柳蕭蕭落,水上寒雲淰淰浮。莫怪登樓賦懷土,秋風偏感仲宣愁。”兄弟二人氣質俊爽,才學淵博,吟詠文辭甚為工整。

為官經歷


瓚初授戶部主事,遷戶部郎中,督餉宣府,以贏金輸還公帑。操行清修,至性孝友,惜其無年。瓚之從兄瑲,孝友恬靜,無意功名,雅好賢士,里黨無間。其家教謹肅,課子大同與從侄絅一起讀書,樂於教誨,以公直表率鄉人。大同嘗攜從弟絅同游金山,其撰《游金山》詩云:“九折趨溟渤,金鰲勢欲吞。孤根出黿窟,一柱控龍門。石影秋逾廋,江心夜不昏。蓬萊吾已得,應不數崑崙。”絅亦撰《小金山》詩云:“海嶼深藏寺,江流曲抱台。遙天孤鶴下,落日一樽開。風物蕭森后,雲山縹緲來。蒼然平楚色,極目竟悠哉!”
嘉靖八年(1529),莆陽舉子鄭絅、魏一恭林東海、陳光華、鄭大同、林允宗、黃謹容赴京應省試。已丑三月十五日廷試世宗臨策會試舉人,大學士楊一清(字應寧)以羅洪先(字達夫)等六人試卷進覽,皇上一一品題,在羅洪先的卷上御批云:“學正有見,言儻而意必忠。”遂擢為狀元,時年二十六。鄭絅、鄭大同等七人同擢羅洪先榜進士。絅為二甲第十四名,大同為三甲第五名。莆陽鄭氏一門,公賢輩出,英華畢俱。
嘉靖三十八年(1559),絅歷南京兵部右侍郎兼僉都御史,其撰《游甘露寺》詩云:“昔聞甘露寺,今得上崇岡。復道松陰合,廻廊蘚跡荒。城臨鐵甕盡,樹繞海門蒼。滾滾長江去,東流殊未央。”未幾,絅總督兩廣軍務,途經黃田驛,其撰《黃田驛次韻》詩云:“江閣新晴停翠蓋,松陰日午出層軒。春山入戶飛嵐濕,古樹當門白晝昏。處處菑田燒野火,家家截竹引流泉。旅愁竟日驅長路,客思無端只故園。”絅敡歷中外,具有才猷。如其嘗撰《秋懷》詩云:“霜前疏柳蕭蕭落,水上寒雲淰淰浮。莫怪登樓懷土,秋風偏感仲宣愁。”嘉靖四十年(1561),絅卒。《蘭陔詩話》云:“其與從兄大同雁列卿貳,里人榮之,但謙仰自持,不以門望驕人。待故交白首如新,詩亦清逸可愛。”絅之祖父崇,以孫絅貴,贈右侍郎兼僉都御史。父瓚,以子絅貴,贈右侍郎兼僉都御史。
大同初授行人司行人,轉兵科給事中,累陞都給事中。其在諫壇論事持大體,如糾權奸,薦耆舊,皆以忠亮稱。嘉靖二十三年(1544),江西分宜人嚴嵩(字惟中)取代首輔翟鑾(字仲嗚),坐上了首輔的交椅。嚴嵩與子世蕃(字東樓)大樹私黨,狼狽為奸,嫉賢妒能,排斥異己,陷害忠良。嚴嵩擅權納賄,賣官鬻爵,作惡多端,實乃蠹國害民之賊,四方之士皆奔走其門。大同邸舍與嵩府毗連,卻未嘗入其門,不與通。
嘉靖二十六年(1547),大同充會試閱卷官,保定府容城舉子楊繼盛(字仲芳)乃所拔之士。繼盛擢李春芳榜進士,為二甲第十一名,初授南京吏部主事,改兵部員外郎。其對嚴嵩早已痛恨,出於為國除奸的一片忠心,憤然參劾嚴嵩,疏曰:“方今在外之賊為俺答,在內之賊為嚴嵩,必先除內賊然後外賊可除。”且在上書中數列嚴賊之十大罪與五大奸。十罪為:“明朝自太祖起即廢除了丞相制,而嚴嵩一直以宰相自居,壞祖宗成法;將皇上所行善政盡歸於已,掩主上之治功;縱子竊權;子孫未涉行伍,卻冒領軍功;納賄營私,任用奸人;阻止抗擊俺答,貽誤國家軍機;中傷、陷害言官;嚴嵩柄政以來,朝野上下貪污賄賂成風,以至失天下人心,壞天下風俗。五大奸是:厚賂皇帝身邊的太監,使之成為嚴嵩本人的耳目;控制了負責向皇帝呈送奏章的通政司,使之成為嚴嵩玩弄陰謀的機構;勾結、拉攏廠衛官員,使之成為嚴嵩的心腹;籠絡言官,使之成為嚴嵩的走狗;網羅官員,結成私黨。”繼盛之奏章對嚴賊的禍國殃民罪行揭露得淋漓盡致,忠憤之情,憂國之心,溢於言表。然而世宗一意寵信嚴嵩,令錦衣衛將楊繼盛逮捕,廷杖一百下詔獄,慘遭嚴嵩黨羽的迫害,三年後繼盛被殺。歷史上著名的《鳴鳳記》劇本則以藝術的手法再現了這段血淋淋的歷史。大同慧眼識賢,對楊繼盛的拔擢,終是君子材,還思君子識。可謂“按賢察名,選才考能,名實俱得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