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合鎮

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下轄鎮

雙合鎮,隸屬於廣東省江門市鶴山市,位於鶴山市西部,與高明區更合鎮、開平市蒼城鎮、新興縣水台鎮接壤,轄區面積123.46平方千米。截至2016年末,雙合鎮總人口2萬多人。

截至2020年6月,雙合鎮下轄1個社區、4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鶴山縣設四區一鎮人民政府,雙合鎮轄屬第四區府,區府駐宅梧靖村。
1952年5月至1954年6月,高鶴縣設九區一鎮,雙合鎮所轄地區屬第9區府。
1957年6月,撤銷區建制,由泗合、大坪、合成、雙橋等鄉村合併而成雙合鄉人民委員會。
1958年10月,雙合鄉併入宅梧公社。
1959年4月,從宅梧公社又劃出雙橋、泗合、大坪等大隊成立雙合人民公社。
1983年8月,廢除雙合人民公社體制,成立了雙合區公所。
1987年1月,撤區建鄉(鎮),實行以鎮帶村的新體制,成立了雙合鄉人民政府。
1988年11月,撤銷雙合鄉,設置雙合鎮建制。
2002年1月,原合成鎮撤銷,將其行政區域併入雙合鎮(保留廣東省合成華僑農場)。兩鎮合併后,下轄2個居委會和9個村委會,總面積149.4平方公里,總人口20384人,其中常住戶籍人口19815人,雙合鎮人民政府駐原合成鎮政府所在地。
2004年6月,雙合鎮調整村民委員會規模,原先驅、慶豐村委會合併為先慶村委會,原川塘、鳳凰、雙石、聯群、榕樹村委會合併為合成村委會。
雙合鎮
雙合鎮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雙合鎮位於鶴山市西部,與高明區更合鎮、開平市蒼城鎮、新興縣水台鎮接壤,轄區面積123.46平方千米。

氣候

雙合鎮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1℃到22.4℃,氣象部門曾錄得年最低溫度0.2℃,最高溫度41.8℃;平均日照時間1667.4小時;年平均降雨量1749.7毫米,最高年降雨量2131.8毫米,最大日降雨量323.2毫米;年蒸發量1730毫米,平均相對濕度70-90%;雨季現在4-8月,旱季出現在9月至次年1月,無霜期長,有霜期短,霜期一年大約有4-10天,初霜出現在11月底,終霜期在3月初;寒露風出現在10月中旬左右,受颱風的直接影響較小,但颱風環流會帶來大量的降雨。

地形

雙合鎮屬丘陵山區,最低海拔為27.2米,最高山峰是雲宿山,海拔680米,其他山頭一般為100-150米,多屬“饅頭山”。雙合鎮地勢分別向東、北和向南傾斜,形成兩個不同方向的水系。鎮內有金星河,由西北向南流,一部分發源於新興縣境內,一部分發源於雙合鎮的鳳凰山、牙鷹寨山、三棟嶺山,河床平均寬15.5米,平均流速2.6米/秒,因而一遇上暴雨,就有山洪暴發的現象。由於集雨面積不大,兼之易漲易消,所以造成水資源少。

自然資源


有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和資源優勢,全鎮有25度坡以下山地7000多畝,土壤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土地利用價值高,開發成本低,水、電設施齊全,交通方便,又是傳統的農業重鎮,具有發展農、林、牧、副、漁的自然環境和人文地理,是投資發展“三高”農業的好地方,雙合鎮主要土特產有茶葉、粉葛、有機蔬菜、無籽西瓜、荔枝、龍眼等,雙合鎮泗合坑尾塘黑葉荔枝聞名遐邇,歷史悠久、品質上乘,可與增城掛綠相媲美。
雙合鎮土壤是由花崗岩和沙頁岩母質風化而成,因而含沙量較大,礫石較多,從紅僑、深水尾村以南至大金頂山為砂頁岩風化而成的赤紅壤,其他均為花崗岩風化而成的赤紅壤,山地呈酸性至微酸性反應,水稻田亦呈微酸性反應,適合各種農作物和果樹的生長。
近年來,根據本鎮宜種果坡地多的土地資源優勢,除積極支持農戶開發山地種果外,還積極招入外地投資者,發展“三高”農業。現鎮內建有“金瑞麟生態旅遊度假區”佔地面積3000畝,是江門地區最具特色的一個自然生態旅遊度假區,是集飲食、娛樂、沙灘游泳、休閑度假、農產品採摘,農莊生活於一體的高尚旅遊度假勝地。

行政區劃


行政區域

雙合鎮隸屬於鶴山市,2002年由原雙合鎮、合成鎮(其前身是合成華僑農場,1996年撤場建鎮,保留廣東省合成華僑農場牌子)合併成雙合鎮,下設4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和1個僑茶區,鎮政府駐華城圩。2003年全鎮總人口21269人,其中農業人口16816人。
合成村民委員會
雙合鎮轄的村民自治組織,2004年調整村委會時由原來鳳凰、雙石、聯群、榕樹、川塘等五個村委會合併而成,位於鎮北部,距鎮區6千米。村委會下轄永樂、徐屋、川塘、俄尾咀、上月山、下月山、安塘、長崗、長樂、馬布氈、西金竹、吉塘、雲羅窩、雲羅咀、上洋坑、中洋坑、上古崗、下古崗、南赤、金盤、南崗、洪田、貓山、旱沖、增邊、月塘、葉洞、昌利、飛俄、鄧屋、榕樹、雲河、南塘共三十三條自然村,人口4100人,耕地面積391公頃,均為山坑田或梯田。主要水稻,經濟農作物有西瓜、粉葛、花生等,集體經濟有出租商鋪15卡,7口魚塘及山地發包分成等。
先慶村民委員會
先慶村的村民自治組織,2004年底由原來的先驅、慶豐村委會合併而成,位於雙合鎮中部地區,辦事處駐在雙合鎮華城圩。村委會含大朗、鳳村、龍山、棠密、大坪、途村、康田、羅洞坳、羅洞、深水尾共10條自然村。2005年度人口2825人,耕地面積3500畝。主要種水稻、粉葛、桔、荔枝、龍眼等農作物。副業主要養豬、養雞、養魚為主。
泗合村民委員會
雙合鎮轄的村民自治組織,位於鎮的南部,距鎮政府所在地3.5公里。雙合河貫穿村內全境。含光星村、橋興村、八字門村、桂山園、大樓、新村、百塊、紅山村、四方井村9個自然村,2005年人口5812人。主要農作物有水稻、花生、瓜菜,兼種荔枝、龍眼等水果。橋興村的“坑尾塘”荔枝尤為出名,副產業以飼養雞、鵝、鴨、豬、魚塘等為主。個體私營企業主要以加工水泥袋、磚廠為主。建有泗合小學、雙合小學及衛生所。
僑茶管理區
雙合鎮轄的僑茶管理區,1997年調整村委會時,由原來茶一廠、茶二廠兩個管理區合併而成。1978年歸國難僑安置於此,含僑光、僑深、僑明、僑新、僑塘、僑山、鶴嶺、石頭嶺、佛塘、衝口、雙石、長塘排、橫坑、長寧、虹橋山、馬山共16個僑點。2004年人口2144人,耕地面積3.5公頃,均為山地,主要種茶,副業以種蔗地、菠蘿為主。
雙橋村民委員會
雙合鎮轄的村民自治組織,由蒲蘆咀、蒲蘆街、青年農莊、東園、西園、蓮村、古迹村、布尚村8個自然村,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瓜菜,兼種荔枝、龍眼等水果。副產業以飼養雞、鵝、鴨、豬、魚塘等為主。

區劃詳細

截至2020年6月,雙合鎮下轄1個社區、4個行政村。
統計用區劃代碼城鄉分類代碼名稱
440784112003121興華社區居民委員會
440784112201220泗合村委會
440784112202220雙橋都村委會
440784112210220合成村委會
440784112211122先慶村委會

經濟


2003年鎮一般預算收入515.3萬元,比上年增長20.8%,這個指標與鶴山財政收入超千萬元的鎮相比,還是相對落後的,但和自己比,每年財政收入都能以兩位數增長,應該說看到了雙合的希望。正是由於抓住了招商引資這個工作重點,才推動了經濟網站增長。如2003鎮新引入項目11個,增資項目1個,計劃投資9730萬元,已到位資金8750萬元,創歷史最好水平。其中有鴻輝家居用品廠(佔地100畝,新建廠房1萬平方米,總投資2500萬元)、富興木業有限公司、建華特鋼製品有限公司等一批民資企業落戶雙合,帶來了新的經濟增長點。2004年引入招商引資項目7個,計劃總投資9300萬元,比03年同期增長1倍,其中有:來自南海的商人董先生計劃投資4000萬元辦紙廠,已購地120畝;開平商人董先生計劃投資1500萬元興辦木器廠;還有旅美商人周先生計劃投資1000萬元開辦五金廠,生產剪草機配套設備;福建商人洪先生計劃投資800萬元生產電光源系列產品等等。

文化


“雙石”地名的來歷
“雙石”是合成鎮境內的一個地名,南距鎮府6公里,現在是雙石管理區所在地。由於是合成的中心地方,合成農場建場初期的1963年——1977年,場部就設在雙石。雙石有小學一間和茶廠、機修廠、糧食加工廠、木場、商店等,常住人口近千人。“雙石”這一地名,據說是清朝順治年間,有位外來的風水先生在此擇地建廟,建成后,見廟的左側有兩塊同樣大小緊緊相連的大石,即把此廟取名為雙石廟。後來這個地方一直都稱為“雙石”。
合成墟的來歷
合成墟地處合成鎮境內西北端鳳凰山下,東南距鎮府7公里,西連新興縣,北鄰高明市,是三縣交匯地的小圩集。圩集內一條街道由東向西延伸,有店鋪30餘間,常住人口200人,有商業、銀行、醫院、學校、逢農曆二、五、八日為墟期,商貿興旺。此墟建於1927年,當時是由鶴山、新興、高明三縣商人合股集資建成,因而得名“合成”。
雙合百姓源流
合成這幅地,在元朝之前是一片蒼涼、渺無人煙的荒原,時至明代初(永長年間)才開始有先民遷徙到雲宿山北麓以西一帶的山野開村定居。在明永樂及弘治萬曆崇禎年間,先後有南遷的先民落居在合成這塊沃土蕃衍生息。當時是以自發性的一姓一族的遷徙,有麥、鍾、梁、蘇、吳、陸、葉共七姓,這是第一批入遷的先民。
清朝年間,原生活在梅州市梅縣區、興寧五華和龍川、河源、惠陽、惠東以及粵北南雄、始興的一部分客家人和當地人,南下現合成地區懇荒,當時有劉、陳、何、胡、黃、鄧、溫、鍾、林、徐、石、周等29姓,這是第二批遷徙先民。他們大多數是在清康熙、雍正和乾隆年間,亦有少量是民國初年,遷來現合成在區分散開村定居。時至今日,合成(除歸難僑村點之外)建村有42條,姓氏有36個。

民俗

合成民間節日習俗
雙合(包括合成)民間節日,與其他地方是大體相同,而又獨具特色。一年之中,共有十多個,從解放前一直被人們所沿用至今,每個節日都有其一定的習俗。
春節(農曆正月初一)。雙合人過春節,年糕品種多式多樣,主要有“粽籽”、“發糕”、“湯丸”,客家人還有一種“銀他糍”(用粘米做成銀他樣,蒸熟後用水浸著,要食時撈起來切成片炒熟即可食用),象徵有銀有財,這是雙合人春節節品的特色。
春分節(農曆二月初二),此節本鎮人習慣造艾糍作為節品。艾是草本植物,冬季生長在田間,開白花,有祛濕氣之療效,每年二、三月天氣溫氣大,人容易生病,採摘曬乾搗爛和米粉造成艾糍,以示消除百病。
清明節(農曆清明這一天)。雙合人大多數都有在清明掃墓拜山,歷代相偉,這是悼念先輩的活動日,供品以燒豬或熟雞、熟鴨蛋、豬肉、糯米飯、發糍等為主。
牛王節(農曆四月初八)。過去雙合人鑫以耕作為活,耕牛是農家人的命根。為了表達對耕牛的愛護,而形成此節日習俗。牛王節時,人們採擷一種叫雞屎藤的植物,用其鮮葉與粉做糍(雞屎藤糍)作節品。又因雞屎藤具有很濃的香味和有清熱解毒之功效,所以有人將雞屎藤粉曬乾封存好,不時用黃糖煮成糕給小孩吃。糊糕清甜香滑,既好食又可預防夏委生瘡,一舉兩得。
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雙合人過端午節,本地人與客家人有所不同,本地有部分習慣五月初一,而客家人是習慣於五月初五。然而本地人也好,客家人也好,過端午節都習慣包粽籽作節品,歷代如此。粽籽有兩種,一種是四角粽,一種是鹼水粽,鹼水粽則需點上白糖或黃糖漿食。
上田節(農曆七月的一天)。又稱燒衣節,所謂“燒衣”是指向已故的親人燒衣舍飯,祈求保佑降福。所謂“上田”,就是人們經過夏收夏種一個鑫月艱苦的生活,洗腳上田了,應慶賀一下,故稱為“上田節”。雙合人做上田節,大多數是製作瀨粉過節。
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這是僅次於春節的大節日。雙合人過中秋節,從八月十四就開始做瀨粉,將瀨粉放入煲熟的牛肉蓮藕湯肉中煮滾即食,美味可口。八月十五才進行賞月,品嘗月餅和各樣節品。節品中,本地夫、客家人都習慣做的一種叫“芋籽糕”的,用芋切絲,炒熟與粘米粉一起蒸熟,吃起來香滑可口,這種節品,意思是家人團聚,好象一棵芋一樣,聚在一團。
重陽節(農曆九月初九),九九重陽,天高雲淡,合成人喜歡在這天進行登高活動。雙合鎮北有崖鷹嶺,西式有鳳凰山,南有大金頂,東有雲宿山,都是重陽登高遠眺的好去處。
冬至節(農曆十一月冬至日),到了冬至,已是“秋收冬藏”的休閑時節,合成人家家做湯丸。晚餐有鵝有鴨,佳肴豐盛。本地人還有“冬大於年”之說。
團圓節(農曆十一月最末一天,又稱年三十晚),這是一年中最後一個時節。年晚節,家家戶戶都團聚在一起吃團飯,暢談一年來的業績,迎接新一年的到來。
當然,雙合還有其他節日,但主要的是如上所述。隨著人們的思想進步,科學文化的發展,每個民間節日習俗也會逐漸“去其糟粕,留其精華”。

交通


雙合鎮境內有廣東省道肇開二線公路、江羅高速廣明高速穿境。
雙合鎮
雙合鎮

社會


基礎設施

五年來,共投入基礎建設資金1513多萬元,交通、水利、城建等一批基礎設施項目相繼開工建設,制約經濟發展的“瓶頸”有所緩解。交通方面:“雙和”公路全面動工,完善了雙合鎮各村委會之間的交通網路,實現了村村通路,新建通村公路5公里,完成硬底化村道6.7公里。
水利方面:修建水庫9座,新建和改建灌溉工程15宗,村級自來水普及率達到93.5%。城建方面:加快以華城墟為中心的新墟鎮建設,街道兩旁安裝好路燈,興建了中心幼兒園、電信樓、村委會扶貧樓、商住樓,完善了雙合墟鎮的基礎配套設施建設。

教育

雙合鎮在抓好經濟建設同時,重視搞好精神文明建設。全鎮有中學1所;小學2所,其中,雙合小學更得到香港鶴山同鄉會捐資建設,佔地40畝,主體工程楊明標教學大樓樓高4層,建築面積2380平方米,設有20個標準教室,可容納1000名學生就讀;中心幼兒園1所,文化、娛樂、福利事業設施完善,城鄉建設日新月異。

旅遊


雲宿山、鴨仔石
雲宿山位於雙合鎮東面,海拔637米,是鶴山西部的一座名山,是不少戶外運動愛好者的天堂。山頂有一座古寨遺址,石寨建築在臨近山頂的山坡上,城牆由數千塊大小不一的石頭構成,均是花崗岩,儼如石城。城牆基本環繞山頂,周長1183米,登牆四顧,鶴山、高明風光盡收眼底,稱為“雲宿大觀”,為鶴山舊八景之一。雲宿山古寨對研究瑤族歷史、當地人文歷史以及古代建築藝術等方面具有較重要意義。
雲宿山腳有條小溪,溪水清澈,並且有個溪水衝出的小潭,傳聞曾有仙女在此沐浴。溪中更有巨石縱橫。這裡也被稱為“鴨仔石”。
牙鷹寨
在雙合鎮北面有一高山,山的南面是大石崖、崖中有一石洞,洞中常有牙鷹結窩棲息,故人們稱此山為牙鷹寨。站在山頂,極目遠眺,鶴山、高明兩市附近農村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半山腰處有兩塊磐石,一塊粗大的在下,一塊稍小的在上,互相疊在一起,上面石塊不沾地,頭背部還呈有辮狀,奇特異常,遠看恰似老公背老婆。
十里茶鄉
在南中國,在嶺南,在珠三角的江門雙合的群山上,有這樣一片又一片的茶園,成排成行的茶樹綿綿延延,涌滿山頭,正如一首詩所描寫的那樣:“纏綿起伏相依扣,層疊相負上青巒”。它們在雙合這塊土地上,靜靜地佇立了幾十年,彷彿一幅永不褪色的水墨畫。雙合鎮以丘陵山地為主,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壤多呈酸性,適宜種植茶樹。1960年雙合鎮開始發展種茶業,形成了片片茶園。雙合鎮茶園主要在僑山村、橫坑、石頭嶺等一帶,這裡就是雙合的“十里茶鄉”。現在合成的茶葉在市場上有著很好的聲譽,產品遠銷省內外和港澳地區,取得了較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鶴山(雙合)現代農業示範區
位於雙合鎮雙橋都村委會,園區內交通條件好,雙和公路從旁經過,距在建的江羅高速雙合段出口不足1公里。園區規劃總面積7500畝,總投資9500萬元,基地內有四季果、四季菜、四季花等有機、高附加值的農產品,屬現代農業科技示範園,是珠三角地區集科技研發、新品種引進、生產示範、休閑觀光於一體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
青年農莊
青年農莊始建於1956年3月,是當時鶴山縣開辦農林場比較早的一個。位於雙合公社(舊雙合鎮)的中南部。
農莊為縣共青團主辦,當年來自全鶴山各區(鎮)、鄉、村的近60名男女青年知識分子懷著滿腔報國熱情齊聚農莊,引導廣大農民走互助合作的道路。1958年,縣委相繼選派一批幹部支持雙合農村工作,推廣青年農莊農村工作經驗,並相繼發展成立金鉤、雙石等多個知青場。現在,當年的知青每年都回來舊地重遊,回憶激情燃燒的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