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二首·乙卯年有感丙辰年詩成二詩紀甘露之變

唐代李商隱的組詩作品

《有感二首》是唐代詩人李商隱的組詩作品。這組詩借漢事寫“甘露之變”的歷史,反映了唐朝後期宦官專權的局面,蘊含了作者對時局的憂慮之情。全詩兼有藝術與史料兩方面的價值。

作品賞析


文學賞析

這是反映“甘露之變”的政治鬥爭的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先寫鬥爭歷程。當時,京城裡的禁衛軍掌握在宦官手裡,宦官可以挾制天子,控制朝廷,甚至謀害天子,擁立天子,排斥朝臣。文宗受不了這種控制,要除去宦官。其實,宦官的權力在於掌握禁衛軍。從《韓碑》看,裴度出征淮西,請罷宦官監軍。文宗可以奪去宦官首領王承恩的權,那末依靠像裴度那樣有威望的大臣,逐步廢除宦官統率禁衛軍的制度,擺脫宦官的控制,並非不可能。文宗依靠李訓、鄭注來除去宦官,李訓又猜忌鄭注,把他調到鳳翔,又怕他成功,要獨自除去宦官,他依靠手下人招募的武力,來同宦官所統率的禁衛軍斗,是一定要失敗的。兩首詩中,作者都對相關人物的指責與批評,他指責李訓、鄭注,“自取屈耗誅”;尤其是指責李訓,“直是滅蓬符”,使不少人無辜被殺,這樣的指責是符合實際的。他也批評文宗,“今非乏老成”,為什麼不與老成持重的人謀划。“始悔用龐萌”,文宗有沒有悔恨,在歷史上沒有記載。但用人不當,這樣的批評還是恰當的。更重要的,是對宦官的指斥,“清君側”,指宦官仇士良等是壞人;“銜冤”、“吞聲”,指仇士良的濫殺無辜;“兇徒”更是深加斥責。對於“甘露之變”,李商隱寫了《有感二首》和《重有感》,激烈地抨擊宦官,這在同時的詩人中還沒有可以跟他比的。這三首是商隱表示他的政治態度的重要作品。

歷代評價

蔡寬夫詩話》:義山詩集載《有感》篇而無題,自注云:“乙卯年有感,丙辰年詩成。”其中有“如何本初輩、自取屈氂誅”,又“蒼黃五色棒,掩遏一陽生”之語。按李訓、鄭注作亂,實以冬至日,是年歲在乙卯,則足詩蓋為訓、注作也。唐小說記此事,謂之《乙卯記》,大抵不敢顯斥之雲。
《唐詩歸》:鍾云:鄭重流走。鍾云:風切時事詩,典重有體。從老杜傷春》等作得來。
《答萬季野問》:義山初時亦學少陵,如《有感》五言二長韻可見矣。到後來力能自立,乃別止《楚辭》一路,如《重有感》七律,亦為“甘露之變”而作,而體格迥殊也。
《載酒園詩話》:此作正紀甘露之變耳。“丹陛猶敷奏”,是韓約報甘露降石榴枝上。“彤庭歘戰爭”,是幕中兵見,仇士良倉皇捧乘輿入,召劉泰倫、魏仲卿帥禁兵擊殺朝士。“臨危對盧植”,是士良以王涯手狀上呈。召鄭覃、令狐楚示之。“始悔用龐萌”,是暗指訓、注。“御仗收前殿,兇徒劇背城”,是軍政皆歸於兩中尉,百官入朝,至露刃夾道。“倉皇五色棒,掩遏一陽生”、乃引魏武為洛陽北部尉,殺蹇碩叔父事。又曰“古有清君側……寧吞欲絕聲”,傷涯、悚、元輿輩謀之不善,而又重惜其怨冤也。“近聞開壽宴,不廢用咸英”,尤見舉朝斂手,莫敢正言,慨嘆無盡。
《李義山詩集輯評》:朱彝尊曰:用意精嚴,立論婉摯,少陵“詩史”又何加焉!
《唐詩別裁》:為甘露之變時作。前一首恨李訓、鄭注之淺謀,后一首咎文宗之誤任非人也。
五七言今體詩鈔》:長律唯義山猶欲學杜,然但摹其句格,不得其一氣噴薄、頓挫精神、縱橫變化處。《有感二首》,世所共推,然唯“古有清君側”以下八句佳,其餘敘事殊乏步驟。
《石園詩話》:李義山《有感》云:“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素心雖非易,此舉太無名。誰瞑銜冤目?寧吞欲絕聲。”於甘露之變,感憤激烈,不同於眾論。

創作背景


據史載,公元835年(唐大和九年乙卯)十一月,唐文宗與宰相李訓、風翔節度使鄭注共謀誅滅宦官。這一月二十一日,李訓讓人詐稱左金吾大廳后石榴樹上夜降甘露,想誘宦官仇士良等前去驗看,趁機加以誅殺。仇至,發覺有伏兵,逃回殿上,劫持文宗入宮,並派禁軍大肆捕殺朝官。除李訓被殺外,連未曾與謀的宰相王涯、賈鍊、舒元輿等也被滅族。長安有些街坊和人家被劫掠一空。鄭注也被仇士良密令斬於鳳翔。史稱“甘露之變”。從此朝政大權進一步歸於宦官,文宗更處處受挾制。事見兩《唐書》李訓、鄭注、王涯等人的傳及《通鑒·大和九年》。此詩成於公元836年(開成元年丙辰)。

作者簡介


李商隱(約813年-約858年),字義山,號玉溪(谿)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今河南焦作沁陽),出生於鄭州滎陽(今河南鄭州滎陽市),晚唐著名詩人。
李商隱和杜牧合稱“小李杜”,又與李賀李白合稱“三李”,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秘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
唐宣宗大中末年(約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葬於故鄉滎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