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
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五言排律
《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排律。此詩先寫作者與李白的深厚交情,再敘與李白一同尋訪范十隱居,后寫在范居處即席朗誦屈原的《橘頌》,席上三個人因此在各自的心裡產生了強烈的共鳴,表達了朋友之間心神相連的感情。全詩有對真摯友情的珍惜,有心志共鳴的融洽,有生命志向茫茫無歸的惆悵,格調高古,興緻飄逸,情境清妙。
此詩記述了唐代兩位大詩人李白和杜甫在愉快相處的生活片段,體現了兩位詩人密切的關係,表達了他倆之間純真的友情。全詩可分三部分,開頭六句為第一部分,中間六句為第二部分,最後四句為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敘寫作者對待李白的交情。兩人共被同行,親如弟兄。“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可見作者是應約來此歡聚的。“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見來此已是秋天,更見二人情誼之深。
第二部分,敘述兩人同尋范十隱居。“更想幽期處,還尋北郭生”兩句,敘途中之事。“入門高興發,侍立小童清”兩句,寫造訪范居,劉辰翁以為“入門高興發,侍立小重清”兩句不可解,金陵生撰文認為此即曹洞宗所謂“不犯正位”,言小童清,則主人之清雅脫俗固不難想見。“落景聞寒杵,屯雲對古城”兩句,寫他們留連至晚。
第三部分,寫吟《橘頌》,對隱居而思物外之游。“向來吟橘頌,誰與討蒓羹”兩句,朱彝尊謂“‘誰’字疑當作‘惟’字謂得”,金陵生據詩意認為當以“誰”為長。此聯是正反兩面言之,上句謂范十隱居自是為全其志節,如《橘頌》所詠之“蘇世獨立,橫而不流”者,下句反詰,誰欲貪戀故鄉風物之美呢?若作“惟”則與結聯“不願論簪笏,悠悠滄海情”表意重複。
雖然詩中有對李白的讚歎,但更多的是描出了友情的幾幅簡約入微的素描。“秋共被”“日同行”“尋北郭”“入門高興發”“屯雲對古城”“悠悠滄海情”,夜晚,白天,出城,入歸,望天,問海,這種感情里,兄弟之情,心神相連,生生都是不會輕易斷絕的。
這首詩寫尋范居士僅數句,格調高古,興緻飄逸,情境清妙,確乎難能可貴。若論敘事的真實、細節的生動、形象的傳神、語言的幽默。
此詩大約作於唐玄宗天寶四載(745年)。當年秋天,杜甫再次來到前幾年的舊遊地魯郡(今山東兗州),而此時李白有家寄住魯郡任城縣(今山東濟寧),兩人便相約同訪魯郡城北的范十居士。兩人均作詩記述此事。李白詩為《尋魯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蒼耳中見范置酒摘蒼耳作》,杜甫詩即《與李十二白同尋范十隱居》。仇兆鰲《杜詩詳註》云:“天寶三載三月,白自翰林放歸。四載,白在齊州,公與同游歷下,所云‘余亦東蒙客,憐君如弟兄’,是也。”
明末清初金聖嘆《杜詩解》:“誰”字妙。言當時我若不來,則今日何人要去?自笑自怨,戲誠如畫(“誰欲”句下)。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李雲:古意亦超超元著,同太白,便類太白詩。想見此中“細論文”之樂(“醉眠”二句下)。“入門”句從對面寫,“侍立”句從側面寫,偶然事只拈出便妙(“入門”二句下)。張云:幽居秋景寫得出(“落景”二句下)。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