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頸囊尾蚴病

細頸囊尾蚴病

細頸囊尾蚴病俗稱豬細頸囊蟲病,它是泡狀帶絛蟲的幼蟲細頸囊尾蚴寄生於豬的肝臟、漿膜、網膜及腸系膜等處所引起的一種寄生蟲病。主要影響幼齡及青年豬的生長和增重,嚴重感染可導致急性死亡,可以使用多種抗生素類藥物進行治療。

概述


細頸囊尾蚴病是由泡狀帶絛蟲的幼蟲———細頸囊尾蚴寄生於綿羊山羊黃牛、豬等多種家畜的肝臟漿膜、網膜及腸系膜所引起的一種絛蟲蚴病。細頸囊尾蚴主要引起家畜尤其是羔羊、仔豬犢牛的生長發育受阻,體重減輕,當大量感染時可因肝臟嚴重受損而導致死亡。其成蟲則寄生於犬、狼、狐等肉食動物的小腸內。本病在全國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羊發病多見於與犬接觸較為密切的廣大牧區。

一病原


1.細頸囊尾蚴俗稱水鈴鐺,多懸垂於腹腔臟器上。蟲體呈泡囊狀,內含透明液體。囊體大小不一,最大可至小兒頭大。囊壁外層厚而堅韌,是由宿主動物結締組織形成的包膜;蟲體的囊壁薄而透明。肉眼觀察時,可見囊壁上有1個不透明的乳白色結節,為其頸部和內陷的頭節,如將頭節翻轉出來,則見頭節與囊體之間具有1個細長的頸部。
2.泡狀帶絛蟲蟲體長75~500厘米,鏈體由250~300個節片組成。頭節上具4個吸盤,頂突上的小鉤數為30~40個,分兩圈排列。蟲體前部的節片寬而短,後部的節片逐漸變長,到孕節則長大於寬。孕節子宮每側的分枝數為10~16個,每個側枝又有小分枝。子宮內為蟲卵所充滿,蟲卵近似圓形,長36~39微米,寬31~35微米,內含六鉤蚴

二生活史


成蟲寄生於終末宿主的小腸內,發育成熟后孕節或蟲卵隨糞便排出體外,污染草場、飼料和飲水。當中間宿主羊等誤食了孕節或蟲卵后,在消化道內孵化出六鉤蚴,鑽入腸壁血管,隨血流到達肝臟,並由肝實質內逐漸移行到肝臟表面寄生,或進入腹腔內寄生於大網膜、腸系膜及腹腔的其他部位,甚至可進入胸腔寄生於肺臟。幼蟲生長發育3個月左右具有感染能力。
終末宿主肉食動物如吞食了含有細頸囊尾蚴的臟器后,在小腸內經過52~78天發育為成蟲。

三流行特點


本病呈世界性分佈,我國各地普遍流行,尤其是豬,感染率為50%左右,個別地區高達70%,且大小豬只都有感染,是豬的一種常見病。流行原因主要是由於感染泡狀帶絛蟲的犬、狼等動物的糞便中排出絛蟲的節片或蟲卵,它們隨著終宿主的活動污染了牧場、飼料和飲水而使豬、羊等中間宿主遭受感染。蠅類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傳播媒介。每逢農村宰豬或牧區宰羊時,犬多守立於旁,凡不宜食用的廢棄內臟便丟棄在地,任犬吞食,這是犬易於感染泡狀帶絛蟲的主要原因。犬的這種感染方式和這種形式的循環,在我國不少農村很常見。

四診斷要點


細頸囊尾蚴病生前診斷非常困難,可用血清學方法,診斷時須參照其臨床癥狀,並在屍體剖檢時發現蟲體及相應病變才能確診。
1.臨床癥狀通常成年羊癥狀表現不明顯,羔羊癥狀明顯。當肝臟及腹膜在六鉤蚴的作用下發生炎症時,可出現體溫升高,精神沉鬱,腹水增加,腹壁有壓痛,甚至發生死亡。經過上述急性發作后則轉為慢性病程,一般表現為消瘦、衰弱和黃疸等癥狀。
2.病理變化慢性病例可見肝臟包膜、腸系膜、網膜上具有數量不等、大小不一的蟲體泡囊,嚴重時還可在肺和胸腔處發現蟲體。急性病程時,可見急性肝炎腹膜炎,肝臟腫大、表面有出血點,肝實質中有蟲體移行的蟲道,有時出現腹水並混有滲出的血液,病變部有尚在移行發育中的幼蟲。

五防治措施


1.治療可試用吡喹酮,劑量按每千克體重50毫克。每天1次,口服,連服2次。或可試用丙硫咪唑甲苯咪唑治療。
2.預防含有細頸囊尾蚴的臟器應進行無害化處理,未經煮熟嚴禁喂犬。在該病的流行地區應及時給犬進行驅蟲,驅蟲可用吡喹酮(每千克體重5~10毫克)或丙硫咪唑(每千克體重15~20毫克),1次口服。注意捕殺野犬、狼、狐等肉食獸。做好羊飼料、飲水及圈舍的清潔衛生工作,防止被犬糞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