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二王的結果 展開
- 1983年東北二王特大案件
- 王羲之、王獻之的合稱
- 宋朝大臣
- 執金剛神
- 明代哲學家王廷相和王尚絅
二王
明代哲學家王廷相和王尚絅
二王(1474—1544年)明代中期官員、儒家氣學思想哲學家王廷相和王尚絅,他倆同年中進士入仕,相識成友,都正直廉潔,也都認同氣本論的哲學觀。王廷相集成前人氣本論,對構建氣學思想的起決定作用,而王尚絅補充了羅欽順、王廷相的氣本論,二人被合稱為“氣學二王”。王尚絅於明嘉靖十年(1531年),王廷相於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病逝。
王尚絅比王廷相小四歲,他倆同在明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年)中進士及第,步入仕途,相識成友,都為人正直,為官廉潔,也都認同氣本論的哲學觀。王廷相論述了氣既虛又實的道理,王尚絅則重在分析氣的變化對萬物的影響。在“性”與“氣”的問題上,王廷相認為氣決定人的秉性,王尚絅認為氣還左右人的才智,影響人的美醜和福壽。可見二人意氣相投,同中有異,促進了氣學思想的形成。
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號浚川,時人稱王浚川、浚川先生、浚川公,明朝開封府儀封縣(今河南省蘭考縣儀封鄉)人,祖籍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明代中期官員、儒家氣思想哲學家,官至都察院左都御史。他廉潔奉公、學識淵博,集成前人氣本論,與羅欽順、王尚絅、楊慎一起構建了氣學,被後世稱為“氣學二王”之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病逝,享年七十,謚號“肅敏”。
王廷相思想著作
王廷相認為天地萬物皆源於無形不滅且無處不在的氣,氣分陰陽二氣,可化不同形態,由此也可見氣也是實體。
他說“元氣者,天地萬物之總統”。“元氣化為萬物,萬物各受元氣而生”。“天地、水火。萬物,皆從元氣而化,蓋由元氣本體具有此種,故能化出天地、水火、萬物”(《雅述》上篇)。
⒈理本論是偽儒學
他說“萬物之生,氣為理之本,理乃氣之載,有元氣才有動靜”。“萬理皆出於氣,無懸空獨立之理。造化自有入無,自無為有,此氣常在,未嘗澌滅”。“理生於氣者也,氣雖有散,仍在兩間,不能滅也,故曰‘萬物不能不散而為太虛。’理根於氣,不能獨存也,故曰‘神與性皆氣所固有。’”(《橫渠理氣辨》)。
“世儒謂‘理能生氣’,即老氏道生天地矣”,“老莊謂道生天地,宋儒謂天地之先只有此理,此乃改易面目立論耳,與老莊之旨何殊?”又說“儒者曰:天地間萬形皆有敝,惟理獨不朽,此殆類痴言也。理無形質,安得而朽?以其情實論之,楫讓之後為放伐,放伐之後為篡奪,井田壞而阡陌成,封建罷而郡縣設,行於前者不能行於后,宜於古者不能宜於今,理因時致宜,逝者皆芻狗矣,不亦朽敝乎哉?”(《雅述》下篇)。
⒉心本論是異端
王廷相批評陸王心學“是內非外”、“禪定而無應”等觀點是吸收了佛學消極觀念的異端。“心”只是感知,無法改變現狀。
他說“先內以操外,此謂之動心,動心不可有;由外以觸內,此謂之應心,應心不可無,非不可無,不能無也……動心何有乎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故應心之不能無也”(《雅述》上篇)。“人心有物,則以所物為主”(《慎言》卷六《潛心篇》)。“致吾心之良知於事事物物”(《雅述》上篇)。
“沖漠無朕,萬象森然已具,此靜而未感也,人心與造化之體皆然。使無外感,何有於動?故動者緣外而起者也。應在靜也,機在外也。已應矣,靜自如。故謂動以擾靜則可,謂動生於靜則不可,而況靜生於動乎?”(《雅述》上篇)。“異端之學無物,靜而寂,寂而滅;吾儒之學有主,靜而感,感而應”(《慎言》卷六《潛心篇》)。
⒊氣既虛又實
他說“是氣者,形之種;而形者,氣之化。一虛一實,皆氣也”(《內台集》卷四《答何柏齋造化論十四首》)。“是故氣有聚散,無滅息。……譬冰之於海,寒而為冰,聚也;融澌而為水,散也。其聚其散,冰固有無也,而海之水無損焉”。又說:“氣雖無形可見,卻是實有之物。口可以吸而入,手可以搖而得,非虛寂空冥無所索取者”(《內台集》卷四《答何柏齋造化論十四首》)。
“天地未判,元氣混涵,清虛無間,造化之元機也,有虛即有氣,虛不離氣,氣不離虛,無所始,無所終之妙也。不可知其所至,故曰太極;不可以為象,故曰太虛,非陰陽之外有極有虛也,二氣感化,群象顯設,天地萬物所由以生也,非實體乎?”
王尚絅(1478—1531年),字錦夫,號蒼谷,時人稱王蒼谷、蒼谷先生、蒼穀子,明朝汝州郟縣郊東南(今河南省郟縣李口鎮)人,祖籍蔡州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明代中期官員、儒家氣學思想哲學家,官至浙江右布政使。他正直廉潔,思維發散,補充了前人氣本論,與羅欽順、王廷相、楊慎一起構建了氣學,被後世稱為“氣學二王”之一。明嘉靖十年(1531年)病逝,享年五十四。
著作有《西行類稿》、《維正稿》、《密止堂稿》、《答周子德懋簡》、《明倫銘辭》、《敬身銘辭》、《陳情乞養親疏》、《獻民艱苦疏》、《倉中鼠》二篇、《平山年譜》、《義方堂集》、《游嵩集》等,其子整編入《蒼谷集》,後人又校訂更名為《蒼谷全集》。
王尚絅后又受羅欽順、王廷相的影響,接受了荀況、王充、張載、薛瑄的氣本論觀點,並從自然科學角度延伸了氣學思想。認為天地形成於陰陽二氣,氣在不變的變幻,影響萬事萬物的發展。了解氣的變幻有助於延綿福壽甚至國運。
⒈氣分陰陽生萬物
他按兩儀四象給子命名:“太極同一氣也,分而為陰陽。兩儀建矣,三才位矣,四時行矣。夫時,天地之四府也;天地人,爻之三也。陰陽氣二,而未始不相和也。其極則本同一氣也。一而二,而三,而四,而萬化從焉。羲文周孔之《易》備矣。蒼穀子於是命其子曰:伯同一之,仲和兩之,叔爻三之,季府四之”。
⒉萬物隨著氣的變幻而變化
他說“氣之所化,非物之所本。有正有變,互為消長。或自南而北,或自北而南。自北而南,氣正矣,則其鍾於物也,為陽,為剛,為慶雲,為時雨,為君子,為祥瑞,為鸞鳳,為芝草,為靈椿。人得之則為福,為壽,為聰,為明。自南而北,氣變矣,則其鍾於物也,為陰,為柔,為冰雹,為暴雨,為小人,為魍魎,為鴟鳥,為荼毒,為臭草,為怪物。人得之則為胗,為衊,為癱,為夭折。或隨地而殊,或應時而變,故曰氣為之也”。
⒊氣影響人的福壽
他認為人的壽命在於氣的盛衰,說“自有生以來,安有所謂不死人哉?蓋命之修短,各懸於氣之稟受,而不繫於人之修為……粵維上古氣候,厥生各千餘歲,至堯舜時猶逾百歲。繼此雖人物稟受差殊,而天地之氣亦薄矣。修長者猶間或一植焉,如篯何學(篯鏗,字何學)顧七百餘歲。乃若陳摶卒年一百八十有奇。今考魚鉤媼乳之傳,雖若難信,要其生固有與人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