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鼠劑

控制鼠害的一類農藥

rodenticide用於控制鼠害的一類農藥。狹義的殺鼠劑僅指具有毒殺作用的化學藥劑,廣義的殺鼠劑還包括能熏殺鼠類熏蒸劑、防止鼠類損壞物品的驅鼠劑、使鼠類失去繁殖能力的不育劑、能提高其他化學藥劑滅鼠效率的增效劑等。

發展概況


早期使用的殺鼠劑主要是無機化合物如黃磷、亞砷酸碳酸鋇等,以及植物性藥劑如紅海蔥馬錢子等,藥效低、選擇性差。20世紀40年代後期陸續出現有機合成殺鼠劑,種類繁多,性質各異。40年代末出現的抗凝血劑,開闢了新的殺鼠劑類型,提高了大規模滅鼠的效果,並減少了對其他動物的危害,也不易引起人畜中毒。以殺鼠靈為代表的多種抗凝血劑,稱第1代抗凝血殺鼠劑,曾大量推廣使用。1958年英國首先發現褐家鼠對殺鼠靈產生了抗藥性,其他品種的殺鼠效果也降低。為此許多國家探求新的殺鼠劑。70年代初,英國出現鼠得克,1977年德國開發出溴敵隆。70年代末,英國又試驗成功大隆等新抗凝血殺鼠劑,其特點是殺鼠效果好,且兼有急性和慢性毒性,對其他動物安全,稱第2代抗凝血殺鼠劑,大隆是突出的代表品種。

分類


按殺鼠作用的速度可分為速效性和緩效性兩大類。速效性殺鼠劑或稱急性單劑量殺鼠劑,如磷化鋅安妥等。其特點是作用快,鼠類取食后即可致死。缺點是毒性高,對人畜不安全,並可產生第2次中毒,鼠類取食一次后若不能致死,易產生拒食性。緩效性殺鼠劑或稱慢性多劑量殺鼠劑,如殺鼠靈、敵鼠鈉、鼠得克、大隆等。其特點是藥劑在鼠體內排泄慢,鼠類連續取食數次,藥劑蓄積到一定劑量方可使鼠中毒致死,對人畜危險性較小。按來源可分為3類:無機殺鼠劑有黃磷、白砒等;植物性殺鼠劑有馬前子、紅海蔥等;有機合成殺鼠劑有殺鼠靈、敵鼠鈉、大隆等。
按作用方式可分為胃毒劑、熏蒸劑、驅避劑和引誘劑、不育劑4大類。
(1)胃毒性殺鼠劑:藥劑通過鼠取食進入消化系統,使鼠中毒致死。這類殺鼠劑一般用量低、適口性好、殺鼠效果高,對人畜安全,是目前主要使用的殺鼠劑,主要品種有敵鼠鈉、溴敵隆、殺鼠醚等。
(2)熏蒸性殺鼠劑:藥劑蒸發或燃燒釋放有毒氣體,經鼠呼吸系統進入鼠體內,使鼠中毒死亡,如氯化苦、溴甲烷、磷化鋅等。其優點是不受鼠取食行動的影響,且作用快,無兩次毒性;缺點是用量大,施藥時防護條件及操作技術要求高,操作費工,適宜於室內專業化使用,不適宜散戶使用。
(3)驅鼠劑和誘鼠劑:驅鼠劑的作用是把鼠驅避,使鼠不願意靠近施用過藥劑的物品,以保護物品不被鼠咬。誘鼠劑是將鼠誘集,但不直接殺害鼠的藥劑。
(4)不育劑:通過藥物的作用使雌鼠或雄鼠不育,降低其出生率,以達到防除的目的,屬於間接殺鼠劑量,亦稱化學絕育劑

使用方法


使用方法因藥劑品種、使用劑量大小和鼠類棲息地等情況而異。一般製成毒餌、毒水、毒粉、毒糊投放,也可進行飛機滅鼠、倉庫熏蒸。此外如氟乙醯胺溶液能被牧草吸收並傳導至植株各部分,對營地下生活的鼢鼠具有毒殺作用。

作用機理


殺鼠劑進入鼠體后可在一定部位干擾或破壞體內正常的生理生化反應:作用於細胞酶時,可影響細胞代謝,使細胞窒息死亡,從而引起中樞神經系統、心臟、肝臟、腎臟的損壞而致死(如磷化鋅等);作用於血液系統時,可破壞血液中的凝血酶源,使凝血時間顯著延長,或者損傷毛細血管,增加管壁的滲透性,引起內臟和皮下出血,導致內臟大出血而致死(如抗凝血殺鼠劑)。

趨勢展望


根據鼠類的生物學特性,殺鼠劑除具有強大的毒力外,理想的殺鼠劑還應有以下特點:選擇性強,對人、畜、禽等動物毒性低;鼠類不拒食,適口性好;無二次中毒危險;在環境中較快分解;有特效解毒劑或中毒治療法;不易產生抗藥性;易於製造,性質穩定,使用方便,價格低廉等。兼具上述特點的殺鼠劑是新品種開發的方向。現在,兼有急性和慢性毒性的第2代抗凝血劑正在大力發展、研製。不育劑、驅鼠劑、鼠類外激素、增效劑等新的化學滅鼠藥劑也正在廣泛探索。
殺鼠劑是指防治嚙齒類動物的一類農藥,包括通過胃毒和熏蒸作用直接毒殺或通過化學絕育和趨避作用間接防治的各種藥劑。最早使用的殺鼠劑多為天然植物性殺鼠劑或無機化合物,如紅海蔥、馬錢子、亞砷酸、硫酸鋇、磷化鋅等。1933年第一個有機合成的殺鼠劑甘伏問世,不久,又出現了合成的殺鼠劑氟乙酸鈉、鼠立死、安妥等毒性更強的殺鼠劑,但是這類品種都是急性單劑量的殺鼠劑,在施藥過程中需一次投足量使用,否則,就易產生拒食現象。1944年,林克等在研究加拿大牛的“甜苜蓿病”時發現雙香豆素有毒,後來合成第一個抗凝血性殺鼠劑殺鼠靈。為殺鼠劑開闢了一個新的領域。這類殺鼠劑較與早先的殺鼠劑相比,具有鼠類中毒慢,不拒食,可連續攝食造成累積中毒死亡,對其它非毒殺目標安全的特點,因此,這些殺鼠劑很快就在害鼠的防治中佔有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但隨著這類殺鼠劑用量的增加和頻繁使用,在20世紀50年代末期鼠類對這類殺鼠劑就形成了嚴重的抗藥性及交互抗性,使其應用效果受到嚴重影響。20世紀70年代中期,英國首先合成了能克服第一代抗凝血性殺鼠劑抗性的藥劑鼠得克,隨之,法國也合成了澳敵隆,此後,一些類似的殺鼠劑也相繼合成並投入生產,這類殺鼠劑不僅克服了第一代抗凝血殺鼠劑需多次投藥的缺點,且增加了急性毒性,對抗藥性鼠類毒效好,稱為第二代抗凝血性殺鼠劑。一些趨鼠劑、誘鼠劑、不育劑也有所研究,但投入實用者不多。

其他相關


目前所使用的一些專用殺鼠劑均為胃毒劑,鼠類取食后,通過消化系統的吸收而發揮毒效,使鼠中毒死亡。一些熏蒸性農藥也可作殺鼠劑使用,如磷化鋁、氯化苦等,這些藥劑的毒氣通過鼠類的呼吸系統進入體內而使老鼠中毒死亡。
從作用機理來看,抗凝血殺鼠劑是抑制鼠體內的凝血酶原,使血液失去凝結作用,引起為血管出血及內出血死亡。安妥則破壞費組織,造成肺水腫呼吸困難,窒息而死。
我國目前已禁止使用的殺鼠劑有:氟乙醯胺(1081.敵蚜胺等)、氟乙酸鈉(1080)、毒鼠強(沒鼠命、四二四)和毒鼠硅(氯硅寧RS-150、硅滅鼠)。
已停止使用的殺鼠劑有:亞砷酸(砒霜、白石比)、安妥(1-奈基硫脲)、滅鼠優(抗鼠靈、鼠必滅)、滅鼠安、士的年(馬錢子鹼、番木鱉鹼)和紅海蔥(海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