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田魚燈
青田魚燈
青田魚燈是浙江青田縣最傳統、最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傳統燈舞種類,也是浙江省魚燈類代表性的傳統舞蹈。青田全縣廣袤二三百里,重山復水,百姓梯山為田,田中養魚(俗稱田魚)。金秋八月,家家“嘗新飯”(風俗活動):一碗新飯,一盤田魚,祭祀天地,慶賀豐收,祝願年年有餘(魚)。勞動生產的現實隨之形成的風俗習慣,是產生《魚燈》舞的生活源泉。
據傳說,《魚燈》的形成與發展和明代開國功臣劉基緊密關聯。元末,群雄競起,青田縣南田人劉基,暗地招募義兵,並以魚燈舞形式操習兵陣。經過劉基的整理和發展,增加了燈的數量,豐富了魚的類型,同時把軍事上的陣圖大量滲透到《魚燈》中,遂在歷史的演變中形成具有獨特操習風格的傳統舞蹈。
《魚燈》的燈,是根據甌江淡水魚的形象製作的。以長柄大紅珠領隊,舉紅珠者口吹哨子,指揮燈舞。燈舞人數各地不同,一般分單珠和雙珠領隊,單珠領隊的是奇數(15人至21人),雙珠領隊的是偶數(16人至22人)。珠後面是龍頭魚身的紅鯉魚,最大的兩條叫“頭魚”,為全隊的“魚王”,其次兩條叫“二魚”,接著是鮶魚、鰱魚、草魚、鯽魚、田魚、塘魚、青龍魚、灘婆、蝦、河豚等。《魚燈》的伴奏是鑼、鼓、釵、鈸等打擊樂器。服飾為包頭巾、系腰帶、扣護腕、打包腿等,類似古代武士的打扮。《魚燈》表演時,以“紅珠”領隊,每人手舉一盞魚燈,走各種陣圖。每逢喜慶節令,《魚燈》過處,鑼鼓喧天,燈火輝煌,晶光燁燁,魚騰人躍。群眾競相圍觀,歡聲雷動,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嚮往,體現吉祥如意、連年有魚(余)、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美好願望。
《魚燈》的舞蹈動作是依據甌江淡水魚的生活習性而設計的,表演歷來以變換隊形為主,當地藝人稱它為“走陣”,各種隊形叫做“陣圖”,開始多用“進門陣”(“二龍噴水”或“單龍噴水”),行進時以“編籬陣”為基本陣圖,表演的高潮部分分“春魚戲水、夏魚跳灘、秋魚戀滸、冬魚結龍”等陣圖,全套舞蹈以“鯉魚跳龍門”結束,寓意鯉魚化龍,青雲直上,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魚燈》的風格熱烈樸素,道具製作精美,舞蹈動作熱烈樸素、粗獷奔放,具有較強的軍事操練特色。表演時追求“操燈要活,起伏要大,跳躍要高,速度要快。”
改革開放以來,在文化主管部門的大力扶持下,歷經幾代文化工作者傳承提高,《青田魚燈》曾參加首都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天安門廣場中心表演區演出、第五屆國際民間藝術節、第七屆中國藝術節和第十三屆群星獎廣場舞蹈演出等多次國內國際文化藝術展演,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贏得了“天下第一魚”的美稱。全縣各地已發展成20多支男子青壯年、老年、少兒及女子魚燈表演隊,經常性地開展文化活動,並形成了能適宜舞台、廣場、踩街等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表演形式。
在保留傳統《青田魚燈》精華部分的基礎上,文化工作者們集思廣益,對燈具造型、服飾搭配、音樂伴奏、舞蹈動作進行全方位的改良創新,不斷賦予新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生命,推出了“青田魚燈——魚戲蓮花”系列。其藝術造型更加精湛美觀、栩栩如生;藝術風格更加粗獷奔放、剛柔相濟;表演更加人性化,想象力更加豐富,寓意更加深刻。表演時,24名男演員手持“魚燈”時而激越歡暢,時而輕歌曼舞,時而纏綿抒情,時而剛烈奔放;40名女演員手持“蓮花燈”,如行雲流水般不斷變化舞蹈隊列和陣形;通過“魚”在“蓮花”中不斷穿梭,描述魚兒戲蓮、自由歡暢、激流勇進、昂揚向上的生活情景,反映了青田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抒發了人們對大自然的深深眷戀和對生命的無限熱愛。
《青田魚燈》,已成為現代社會群眾健身和喜慶活動中不可或缺的舞蹈藝術形式,成為青田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一張亮麗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