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便血的結果 展開

便血

血液從肛門排出

血液從肛門排出,糞便顏色呈鮮紅、暗紅或柏油樣(黑便),均稱為便血。便血只是一個癥狀,並非一種疾病。便血多見於下消化道出血,特別是結腸與直腸病變的出血,但亦可見於上消化道出血。便血的顏色取決於消化道出血的部位、出血量與血液在胃腸道停留的時間。便血伴有皮膚、黏膜或其他器官出血現象者,多見於血液系統疾病及其他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彌散性血管內凝血等。

病因


● 1.消化道本身的疾病,例如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出血,胃、腸道潰瘍和炎症、寄生蟲感染、腫瘤(包括息肉和癌)、痔、腸套疊、肛裂、大便乾燥擦傷等。
● 2.消化道以外的其他系統的疾病,例如血液病、急性傳染病、維生素缺乏症、中毒或藥物毒性作用等。
● 3.兒童出現便血,多由腸息肉引起,血色鮮紅、無痛、血與大便不混合;也可見於細菌性痢疾、腸套疊、血液系統疾病等。成年人便血,多由痔瘡、肛瘺、肛裂、腸息肉、腸癌、炎症性腸病等引起。

臨床表現


● 1.鮮血便
● 多為急性(即時)出血,血液流出血管外很短時間就經肛門隨糞便排出,或便后直接流出。流出的血液外觀類似外傷出血,顏色鮮紅或紫紅、暗紅,時間稍久后可以凝固成血塊。常於以下疾病:
● (1)痔瘡 各期內外痔和混合痔均可引起大便出血,一般為糞便附有鮮血或便后滴血。外痔一般無大便出血。
● (2)腸息肉 為無痛性大便出血。排便時出血,排便結束后停止,量多少不等,一般血液不與糞便相混,或息肉位置高、數量多,也可與糞便相混。
● (3)直腸脫垂 久病後可有排便時出血。
● (4)肛裂 便血,出血方式為糞便表面一側附有血跡,不與糞便相混,部分患者便后滴血。
● 2.膿血/黏液血便
● 即排出的糞便中既有膿(黏)液,也有血液。膿(黏)液血便往往見於直腸或結腸內的腫瘤及炎症。常見以下疾病:
● (1)直腸癌 血色較新鮮或暗紅色,糞便中可有黏液,往往血液、黏液、糞便三者相混。
● (2)結腸癌 隨病程延長逐漸出現大便出血,多為含有膿液或黏液的血便,血色較暗。
● (3)潰瘍性結腸炎 黏液便或膿血便,同時伴有左下腹痛或下腹疼痛。
● (4)腸道感染性疾病 如細菌性痢疾、阿米巴腸病等。
● 3.黑便
● 又稱為柏油便,大便呈黑色或棕黑色。為上消化道出血最常見的癥狀之一。如果出血量較少,且出血速度較慢,血液在腸內停留時間較長,排出的糞便即為黑色;若出血量較多,在腸內停留時間較短,則排出的血液呈暗紅色;出血量特別大,而且很快排出時也可呈鮮紅色。
● 4.隱血便
● 小量(微量)消化道出血不會引起糞便顏色改變,僅在糞便隱血試驗時呈陽性,稱為隱血便。所有引起消化道出血的疾病都可以發生隱血便,常見潰瘍、炎症及腫瘤。便隱血試驗可檢測糞便中的少量(微量)血液成分。腸息肉(癌)的早期糞便隱血可呈現陽性,定期進行糞便隱血檢測是結直腸腫瘤篩查(初篩)的重要途徑。
● 5.伴隨癥狀
● (1)肛門及肛周病變 便血鮮紅,肛門疼痛難忍,或腫脹有痔核,或伴有肛裂。
● (2)上消化道疾病 嘔血一般都伴有黑便,出血量大、速度快時可以有血便。
● (3)下消化道疾病 根據出血的原發病不同,伴隨癥狀表現不一。

檢查


● 1.血、尿、便常規;無肉眼血便但不能除外隱血便可以查糞便隱血試驗。根據原發病不同,可以進行糞便細菌培養、寄生蟲檢測;生化學檢查,包括肝腎功能、電解質、血糖、血脂、凝血功能、腫瘤標誌物等。
● 2.影像學檢查腹部超聲、CT、MRI、PET-CT、胃/腸鏡、小腸鏡、膠囊內鏡、十二指腸鏡等以明確消化道病變的部位、性質等。
● 3.骨髓穿刺檢查,除外血液系統疾病。
● 4.肛門指診有助於發現直腸腫瘤

診斷


● 1.注意便血的特點
● (1)了解便血的發生和發展過程。內痔、肛裂常在大便后出血;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結腸息肉等常呈反覆、間歇性少量便血;中晚期(結)直腸惡變可為持續性少量便血。
● (2)分清便血性狀、出血方式、顏色和出血量。如內痔出血呈點滴狀或噴射狀;肛裂則是血附於糞便表面或手紙染血,出血量少;如出血較多,血液在腸腔內貯留,排出時可呈黑色,多考慮上消化道病變;若為紫紅色、暗紅色或有血塊;或血色鮮紅,則多來自下消化道;混有黏液並有臭味,應想到有直腸惡變的可能。
● 2.注意便血的伴發癥狀
● 如直腸炎、直腸息肉(癌)等便血常伴有肛門下墜、里急后重;內痔、息肉便血無肛門疼痛;肛裂則伴有肛門疼痛及便秘;慢性結腸炎常伴腹瀉、左下腹隱痛;出血性壞死性結腸炎、腸套疊伴有劇烈的腹痛甚至休克等。

鑒別診斷


● 主要是便血的原發病鑒別,可根據便血的特點及伴隨癥狀、實驗室檢查、影像學檢查等綜合判定。此外,動物血、藥物等有可能導致糞便顏色改變,應注意詢問並鑒別之。

治療


● 主要是針對原發病的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