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覬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

徠衛覬(155—229年),字伯覦(出自《華芳墓誌》,名字取覬覦。《三國志》中做伯儒當是覦儒二字近音同音弄混之故,當從墓碑),河東安邑(今山西運城)人。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書學家,也是曹魏政權中頗有見識的政治人物。衛覬少年早成,很早就以才學著稱,曹操為司空時,就任他為屬吏。先後任過縣令、治書侍御史等職。在這個時期,衛覬鎮守關中,為曹操平定中原,進而底定關中做了有益的準備。魏國建立后,他與王象共同主持制定典禮制度,官至尚書。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衛覬少年早成,以才學見稱。曾任曹操司空府的屬吏、茂陵縣令、尚書郎。公元199年(建安四年),官渡之戰即將爆發,但此時荊州牧劉表答稱支持袁紹,而關中諸將亦保持中立,坐觀成敗。曹操因益州牧劉璋與劉表有嫌隙,命衛覬為治書侍御史,出使益州劉璋出兵牽制劉表,以避免劉表出兵擾亂後方;但當衛覬經過長安時知道入益州的道路已被阻塞,唯有留在關中。

坐鎮關中

當時北方稍定,董卓亂政時逃離關中的人民都回到故鄉,關中諸將就引他們為部曲增強自己力量,衛覬就寫信給荀彧說:“關中縣是個豐腴富饒之地,前些時候因兵荒馬亂,百姓流亡到荊州的有十萬餘戶。聽說老家已經安定下來,這些人都盼望著早日返回家鄉。可是回來的人卻找不到活兒干,各路將領便競相招納他們做為自己的私兵。因為各郡縣的力量薄弱,無法與他們抗爭,所以各路將領的勢力就逐漸強大起來。一旦有什麼風吹草動,這些軍隊就成了後患。鹽,是國家的寶物,自戰亂以來未加管理,發放散亂。如今應該像從前那樣設專人監賣,再拿賺到的錢買些米,如果有歸來的百姓,就把米供給他們,鼓勵他們辛勤耕作,積累糧食,以使關中重新富裕起來。遠方的百姓聽說了這些事,也一定會日夜兼程,爭先恐後競相回趕。再派司隸校尉留治關中做為主將,那麼就可以逐漸削弱各路將領的勢力,使地方官府的力量日益強盛,老百姓的生活富裕起來,這可是強本弱敵的好事啊!”荀彧把衛覬的建議報告給曹操。曹操採納了他的意見,開始派謁者僕射監督鹽官,派司隸校尉管治弘農
等到關中各地照此執行以後,曹操就把衛覬召了回來,提拔他為尚書。

主掌制度

公元213年(建安十八年),曹操進爵魏公,建立魏國,衛覬任侍中,與王粲一同主掌制度。公元220年(建安二十四年),曹丕繼任魏王,衛覬任尚書,后回東漢朝廷任侍郎,準備禪讓之事。曹丕同年稱帝,再任尚書,封陽吉亭侯。公元226年(黃初七年),魏明帝曹叡繼位,進封閺鄉侯(《晉書》作閿鄉侯)。
衛覬向曹叡進言說:“九章刑律是從古時候遺留下來的。判斷刑罰的標準、概念很細緻,不容易把握。因此主管一方的官員,都應明曉法律。刑法,乃國家最重要最寶貴的一項制度,但卻得不到應有的重視;執掌刑法的官員,乃是掌握老百姓生死衰榮的重要人物,但他們被授予的官職往往很低下。國家政治的弊端,未必不是由此產生。故請您下令設置刑律博士,讓他們向有關的官員教授刑律方面的知識。”這件事不久就正式實施了。
當時老百姓的生活十分困苦,還要沒完沒了地服勞役。衛覬就上疏給明帝說:“要想讓一個人改變性情,是很難強迫辦到的。為臣的能給君主提意見已經很不容易了,做君主的要能接受意見就更難了。況且人們追求的是富貴顯榮,厭惡的是貧賤死亡,但是這四種境況,都是由君掌握控制的。君主喜歡誰誰就飛黃騰達,君主厭惡誰誰就會貧賤死亡;喜歡來自順從君主的旨意,厭惡來自違背君主的意志。因此做臣子的都爭著順君旨而避免逆君意,除了那些肯於破家為國、殺身成君的忠臣良將,誰敢頂撞君主,觸犯忌諱,提意見建議,闡一家之言呢?請陛下悉心觀察,那麼我說的這種情況您就不難看出。如今發議論的大都愛說悅耳的話,他們說起政治教化來,就把陛下比作堯舜;說起征戰殺敵,就把孫劉比作豸里鼠。臣認為這樣無濟於國於君。想當初漢文帝時,諸侯強大,賈誼尚且恐懼得氣喘吁吁,認為到了危急關頭,何況現在天下三分,群臣儘力,各事其主。那些來歸降的,也不願意說是舍邪就正,都自稱是迫於急困。這種狀況,和當初六國分治,實在是沒有什麼區別啊!
當今千里之內少見人煙,百姓饑寒交迫,窮困潦倒,陛下要是再不留意,國家就會凋敝敗落,一蹶而不可復振。禮規定,天子所用的器具一定要有金玉的裝飾,飲食的菜肴一定要有八珍等佳味。遇到荒年和戰亂,就應減去佳肴和裝飾。但是奢儉的程度,一定要看社會是豐饒還是貧困。武皇帝在世的時候,後宮里吃飯時只能有一種帶肉的菜,衣服不用錦繡,褥墊不加花邊,器物不塗丹漆,因此能夠平定天下,造福子孫。這些都是陛下親眼見過的啊。當前應該做的事,就是君臣上下,一起籌謀划策,統計核查國庫里的物資,量入為出。深刻考慮勾踐生聚百姓的辦法,猶恐不及,何況尚方(主造皇室所用刀劍及玩賞器物的官署)所造的金銀器物,數量和品種不斷增加,工人們不停地勞作,奢糜的風氣與日俱增,國庫里的財富一天天枯竭。從前漢武帝相信並尋求神仙之道,說是服食天上降下的甘露就能長生不老,因此就樹立承露盤承接甘露。陛下通達聖明,每每嘲笑這事做得沒有道理。漢武帝有求於甘露,尚且被人指責不該樹立承露盤,陛下不求甘露卻空設承露盤,不能增添好處反而要花費很大的功夫,您實在應該好好考慮考慮以深謀遠慮。”
衛覬經歷過漢魏兩朝,時常向皇帝進獻忠言,如上書建議設立法律博士教授法律,讓各官員都清楚法律,按律執法;又曾因百姓徭役頻繁而要求曹叡少建宮室。

去世

衛覬曾受命主管國史資料及撰述工作。還寫成了《魏官儀》,總共撰寫了幾十篇文章。他還喜好古文,鳥篆、隸草,樣樣都很精通。建安末年的尚書右丞河南潘勖,文帝時的散騎常使河內王象,也和衛覬一同以文章顯揚一時。衛覬死後,謚號敬侯。其子衛瓘繼承了爵位。

主要成就


政治

魏文帝曹丕、明帝曹叡時期,衛覬(jì)為尚書,與王象一起,主持了典禮制度的制定。衛覬(jì)極其重視法律制度的恢復和建設,他認為,刑法是國家最重要的工具,而往往被官吏輕視,代之以主觀臆斷;典獄之官掌握生殺人權,應由明法公正之人來擔任,而往往因統治者對他們的輕視,所用非人。這是王政敝弊,國家喪敗的重要原因。他主張,恢復西漢《九章律》,並設律博士轉相教授,使官吏和百姓都懂得法律,以法治天下。魏明帝同意丁他的主張,專委劉邵陳群等人刪定西漢律令,製成《新律》18篇,《州郡令》45篇,《尚書官令》、《軍中令》共180篇。從而,增加了《九章律》的內容,減少了漢代其他章律科今的條文。這些律令條文的制定,在中國法制史上起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特別是律博士的設置,更是秦漢以來所未有。所有這些,都是與衛覬的努力分不開的。
衛覬注重國家綱紀的恢復建設,也常呈奏意見,匡正時弊。曹操時期,一些重大決策就常請他參謀。曹操打算進軍關中,討平關中割據勢力,就曾讓荀彧徵求衛覬的意見。衛覬認為,關西諸將皆無大志,只要給其爵號,就不會有大的變動,而後再囤剪除他們,如果乘其強大之時而進攻,必然使他們聯合反抗,難以控制。可當時鍾繇自告奮勇前去討伐,曹操沒有按照衛覬的意見去辦,結果鍾繇失利,曹操不得不親自率軍征伐,雖然平定了關中,然軍士傷亡慘重。曹操懊悔不聽衛覬的意見,因此更加看重他。魏明帝時,他也經常上書言事,告誡明帝耍善聽不同意見,留意於民間,愛惜民力,計較府庫,量入為出。表現他的一片愛國之心。

文學

衛覬是當時有名的文學家,他曾受詔專典著作。據統計,文帝、明帝時,他撰寫的詔令、駁議等有數百篇,他的個人著述有《魏官儀》等10多部,可惜這些著述多數亡佚了,現在保存在《全上古秦漢三國六朝文》里的,僅見《魏官儀》和《孝經圖》兩書的目錄。同時,他也是當時有名的書法家,凡古文、鳥篆、隸草,無所不善,當時的不少碑文書寫,都出自他的手筆。在文章著述方面,他與建安末的潘勖、黃初中的王象齊名,在書法方面,他與後漢梁鵠韋誕齊名。
曹魏能昭揚後世的書家,除鍾繇外,也只有衛覬能與之並駕齊驅了。《書小史》謂其善古文、篆、隸及草書,《四體書勢》中傳說他所寫的古文《尚書》,竟與大書家邯鄲淳毫無區別,連邯鄲淳自己也難以識別。羊欣在《采古來能書人名》一文中評其“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跡精熟。”張懷瓘在《書估》中稱覬“或奇材見拔,或絕世難求,並庶幾右軍草書之價。”在《書斷》中將其小篆、隸書、章草列入能品。康有為在《廣藝舟雙楫》中,專設《傳衛第八》章,認為“衛覬草體微瘦”,“然此宗之書,自當以筋骨為上”,是此宗的“祖師”,甚至認為“鍾派盛於南,衛派盛於北”,“後世之書,皆此二派,只可稱為鍾、衛”,對衛覬書法的地位給予了極高的評價。

家族成員


衛瓘,嗣子,曹魏及西晉官員,官至太保,擅長草書。
衛覬之子衛瓘
衛覬之子衛瓘
徠衛實,衛瓘之弟,晉時因衛瓘功獲封開陽亭侯。

人物評價


陳壽:衛覬以多識典故,相時王之式。
羊欣:善草及古文,略盡其妙,草體微瘦而筆跡精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