褐鰹鳥
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褐鰹鳥(學名:Sula leucogaster):游禽,大型的海鳥。身體粗壯而細長,呈流線型,全長約70厘米。上體棕褐色,翅和尾羽的羽軸色更濃,各羽具白或棕白色羽端。前頸和胸部與上體色同,下體余部純白色。嘴及圍眼裸皮黃綠色。腳淡黃。
一般棲息於大洋中海島的岩石峭壁和海灘。除了繁殖期以外,大多數時間都在海上活動。善於飛行和游泳,常呈小群飛行於海面的上空或者在海面上游泳,有時為了追覓食物飛到離海岸很遠的地方。主要以各種魚類,特別是飛魚為食,也吃烏賊和甲殼類。分佈於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熱帶部分以及中國北自山東、南至台灣等地。
褐鰹鳥體型較大而細長,呈流線型。嘴粗壯,長直而尖,近似圓錐形,黃色。雌鳥嘴基部內側和眼周裸露皮膚與嘴同為黃色,雄鳥為淡藍色。頭、頸和胸黑褐色,胸以下白色。翅窄、長而尖,上面黑褐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白色,較尖長,黑色。腳粗短,淡黃色。
幼鳥頭、頸和整個上體更淡褐,下體白色部分有褐色斑點,翼下白色部分亦具褐色斑點,其餘似成鳥。
大小量度:體長640-740mm;嘴峰93-108mm;翅386-414mm;尾188-192mm;跗蹠45-53mm。(註:♂雄性;♀雌性)
主要棲息於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洋中的島嶼和海岸,有時亦出現於海灣、港口及河口地帶。
常成群生活,飛翔能力很強,常常在鼓翼飛行一段距離之後又繼續滑翔,兩種方式交錯進行。也善於游泳和潛水,休息時或是漂浮在水面上隨波逐流,或是站立在岸邊岩石上。性情較為大膽,叫聲響亮而粗獷。主要以各種魚類為食。也吃烏賊和甲殼動物等。覓食方式主要是通過潛水,常常一邊游泳一邊不時地潛入水中追捕魚群,有時也通過在海面上空飛翔、發現獵物后則雙翅往後一收,突然俯衝扎入水中,再潛水追捕獵物,有時在海上追蹤獵物達數百公里之遠。
分佈於美屬薩摩亞、安圭拉、安地卡及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澳大利亞、巴哈馬、巴貝多、貝里斯、博內爾,聖尤斯特歇斯和薩巴、巴西、英屬印度洋領地、汶萊、加拿大、維德角、開曼群島、中國、聖誕島、科科斯群島、哥倫比亞、葛摩、庫克群島、哥斯大黎加、古巴、庫拉索島、吉布地、多米尼加、多明尼加、厄瓜多、埃及、薩爾瓦多、赤道幾內亞、厄利垂亞、斐濟、法屬蓋亞那、法屬波利尼西亞、加彭、格瑞那達、瓜德羅普島、關島、瓜地馬拉、幾內亞、幾內亞比索、蓋亞那、海地、宏都拉斯、印度、印度尼西亞、以色列、牙買加、日本、約旦、肯亞、吉里巴斯、賴比瑞亞、馬達加斯加、馬來西亞、馬爾地夫、馬紹爾群島、馬提尼克島、茅利塔尼亞、馬約特島、墨西哥、密克羅尼西亞聯邦、蒙特塞拉特、緬甸、諾魯、荷屬安的列斯(博內爾島)、新喀里多尼亞、尼加拉瓜、奈及利亞、北馬里亞納群島、阿曼、帛琉、巴拿馬、菲律賓、波多黎各、聖赫勒拿島,阿森松島和特里斯坦 - 達庫尼亞群島、聖克里斯多福及尼維斯、聖露西亞、聖馬丁(法國部分)、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薩摩亞、聖多美和普林西比、沙烏地阿拉伯、塞席爾、新加坡、聖馬丁島(荷屬)、索羅門群島、索馬利亞、斯里蘭卡、蘇丹、蘇利南、泰國、東帝汶、湯加、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特克斯和凱科斯群島、美國(夏威夷)、維爾京群島、萬那杜、委內瑞拉、越南、瓦利斯和富圖納、葉門。
褐鰹鳥分布圖
褐鰹鳥主要為留鳥,營巢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的島嶼以及海岸的岩石上,巢多築於懸崖邊的地面上,有時也營巢於小塊灌叢間或珊瑚島上。常成群在一起構成鬆散的巢群,通常2-3個巢在一起,相距很近。巢由樹枝和乾草構成。求偶時雄鳥和雌鳥各銜一根樹枝放在腳上,彼此面對面地站著,然後用頸部互相纏繞。每窩產卵2枚,偶爾為3枚。顏色為淡綠色或淡藍色。卵的大小為61×40毫米。
褐鰹鳥(5亞種) | ||
---|---|---|
中文名稱 | 學 名 | |
1 | 褐鰹鳥加利福尼亞亞種 | Sula leucogasterbrewsteri |
2 | 褐鰹鳥北美亞種 | Sula leucogasteretesiaca |
3 | 褐鰹鳥指名亞種 | Sula leucogasterleucogaster |
4 | 褐鰹鳥克利珀頓島亞種 | Sula leucogaster nesiotes |
5 | 褐鰹鳥西沙亞種 | Sula leucogasterplotus |
作為食物被捕獵:當地人捕捉成鳥和盜取鳥卵,是褐鰹鳥的致危因素。褐鰹鳥過去在中國東南沿海及西沙群島、海南島等地是較為容易見到的,但由於人類的獵殺、拾卵等原因,致使數量減少,已經難以見到。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2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2021年2月,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二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