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隱核蟲
膜口目凹口科的動物
刺激隱核蟲(Cryptocaryon irritans Brown)又叫海水小瓜蟲,屬原生動物門、纖毛亞門、寡膜纖毛綱、膜口亞綱、膜口目、凹口科、隱核蟲屬的一種。刺激隱核蟲常寄生於海水硬骨魚類的皮膚、鰓的上皮下,可引起魚類的傳染性疾病。
刺激隱核蟲示意圖
刺激隱核蟲一個生活周期要經過4個階段,分別為滋養體期、包囊前體期、包囊期和幼體期。滋養體指蟲體寄生宿主並不斷生長的階段,以宿主體液和細胞為食,營寄生生活,其發育成熟后(3~5天)就成為包囊前體;包囊前體脫離宿主后粘附到水底或池壁上(10~18小時),形成包囊;包囊進行無性繁殖,分裂形成許多小仔體即為幼體;幼體在水中可自由活動,不進食,具有感染宿主的能力,為感染期蟲體。脫囊后2小時內幼蟲的感染能力最強,3~8小時后幼蟲的感染能力大大減弱,10~12小時后則僅有少部分幼蟲還具備感染能力,18小時后完全喪失感染力。幼體一般在夜間脫離包囊,並在盡量短的時間內感染宿主。通常來說,即使在最理想的條件下,也只有5~20%的幼體能夠感染宿主。
可造成與小瓜蟲病相似的癥狀,使病魚致死。
刺激隱核蟲病原為刺激隱核蟲。水泥池、池塘和網箱養殖的海水魚都可受感染。此病的發生與魚類放養密度過大有密切關係。流行季節為夏季和秋季。高發期在5~7月,水溫為21~25℃時。25℃以上,癥狀會逐步緩解,秋季約降至21℃時會再次暴發。
刺激隱核蟲主要寄生在溫帶和熱帶海域,感染魚的鰓和體表,刺激隱核蟲無寄主的專一性,硬骨魚類幾乎都可被感染,可感染尖吻鱸、紫紅笛鯛、東方魨、大黃魚、美國紅魚、鱸魚、金鯧、石斑魚、藍子魚、白鬍椒鯛、真鯛、黑鯛、平鯛、紅鰭笛鯛等各個品種的海水網箱養殖魚類。在海水比重為1.017~1.020,pH值7.7~8.0,每年水溫在25—30℃時是海水魚白點病的發病高峰期。閩東地區的除了2~4月份低溫期未檢出刺激隱核蟲外,其他時間均有檢出,流行季節為6~7月和l0~l1月。蟲體無需中問寄主,靠包囊及其幼蟲傳播。水溫低於25℃或高於30℃,此病發生情況就比較低。羅源灣中海水網箱養殖不流動或水流不暢,高密度養殖,導致水質較差、有機物含量豐富,這些是導致發病的主要原因。一經感染,傳播迅速,且幾乎整個漁排甚至整個養殖海區的大黃魚都會受傳染特,別是魚苗,感染率和死亡率均可達100%,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發病初期肉眼可見病魚體表、各鰭及鰓上先出現少量白色小點,魚體在池中狂游,用身體摩擦網箱,呼吸頻率加快。中期魚體體表、鰓、鰭等感染部位出現小白點增多、體表分泌的粘液增多,體表寄生處表皮充血、鰓組織貧血,緊接著迅速傳染,很快整個網箱甚至整個養殖區域的大黃魚都會受感染,嚴重時魚體表皮覆蓋白色薄膜,這是由於病魚的皮膚和鰓受蟲體的刺激分泌大量的粘液包裹於蟲體表面形成的。病魚食欲不振,體型消瘦,鰭條缺損、開叉,由於鰓絲分泌大量粘液導致呼吸困難,如果蟲體寄生於眼內會引起瞎眼。後期寄生蟲脫落後體表皮膚髮炎、壞死,鱗片易脫落,引起細菌的繼發性感染,最終導致運動失調、呼吸困難衰弱窒息而死。
首先將鰓片或皮膚小心取下一塊,放在載玻片上,蓋上蓋玻片,並在其上用指頭輕輕擠壓一下,使鰓絲或皮膚展開。然後放到低倍(4×10)顯微鏡下觀察,刺激隱核蟲呈乳黃色圓形或橢圓形,體表周生纖毛,一般48個相連呈念珠狀“u”行排列,如果是活體則做旋轉運動。在檢測時應注意與粘孢子蟲病的區別。
刺激隱核蟲病
(1)機械損傷,如分苗、倒池、刷池等操作不小心造成魚體破損,導致蟲體侵入,是造成感染刺激隱核蟲的直接原因。
(2)由於感染細菌或病毒,對魚體造成損害后,導致蟲體侵入,是造成感染刺激隱核蟲的間接原因。
(3)由於營養不足或環境惡化的原因造成魚體免疫力下降,也能導致蟲體乘虛而入。
刺激隱核蟲
②淡水浸泡病魚3~10分鐘,消毒后的病魚需移入新池。③硫酸銅全池潑灑,使池水成1克/米3的濃度。
④網箱養殖時,適當降低魚苗的放養密度。發病後及時治療,死魚及時撈出,不可隨意丟棄水中。低平潮時定期在網箱壁上潑灑生石灰水。
⑤流行季節,在網箱中弔掛硫酸銅片2~4片,每隔3~5天再弔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