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家楣
周家楣
生平簡介
周家楣,一作筱堂,江蘇宜興宜城鎮西門人,咸豐九年(1859)進士,入翰林,同治間任禮部郎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外交部)章京,記名御史。光緒二年(1876)任四川鄉試正考官,十二月任大理寺少卿(宜興人口口相傳的“周天官”就是他)。光緒四年(1878)任順天府尹(大致相當於現在的北京市市長),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后陸續任順天鄉試監監,及禮、兵、戶三部左右侍郎,左副都御史,吏部左侍郎。參與了北京地方志《光緒順天府志》的編纂。光緒十三年(1887)五月卒於任上。
周家楣在任職期間以鞏固國基,改善民生為己任。在順天府尹任上,他彈劾貪官污吏,救災施賑,百廢俱興,政績斐然。他疏浚河道,以工代賑。他大力興辦教育事業,補充義塾經費,僅回民義塾就增設了6所。並儘力普及文化教育,還創修順天府志書,修繕“金台書院”(今北京市崇文區金台小學),重修講堂。
周家楣所處的年代,正是鴉片戰爭以後,中華民族災難深重,“弱國無外交”。周家楣在“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任上,不過激,不遷就,即堅持原則,又有靈活性。為恭親王奕訢、李鴻章等人所器重。他堅持原則,妥善解決四川教案紛爭。
同治帝親政,西方列強為是否“跪拜”中國皇帝,引起“朝儀風波”。周家楣作“遇禮考”,西方使節可分開覲見,可鞠躬,不跪拜。這受到中西雙方贊同,並編成法令施行,風波得以平息。
周家楣接見外國使臣,總是從容不迫,言出有理,常使各國使節為之心悅誠服。周家楣為維護主權,在與日本、俄國、德國的有關外交事件交涉中,他都堅持國格、堅持原則、儘力挽回。
周家楣為國操勞,嘔心瀝血,常說“國家禦侮、責在自強”。他逝世后,京郊之地、順天府鄉紳百姓念其德政,在通縣(今北京市通州區)為他建了專祠。宜興西門“天官地”即周家楣故居。他名列宜興森林公園“宜興名人館”。
祖父:秀才周靜齊
父親:直隸州學正周愛棠
母親:皇清誥封一品太夫人周母潘太夫人
夫人:皇清誥封一品夫人蔣夫人
《宋史·周葵傳》:孝宗曰:“安得如卿直諒者。”
宜興周氏祖訓:蘭室鮑肆,久而相忘,水淡醴甘,迥焉各別。故君子同人不苟,取友必端。天地正氣,人生最靈,維綱植紀,濟弱扶傾。
宜興周氏家訓: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勤儉謙和,公平正直。
周家楣,字小棠,江蘇宜興人。咸豐九年進士,選庶吉士。散館,改禮部主事,充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章京。其時教禍棘,四川總督駱秉章夙持正,外人以將軍崇實易與,遇事輒就決之,數興大獄,至殺平民二百人,勿之問。家楣上書執政,極言其害,請教案歸總督裁決,卒如所言。各國相繼換約,交涉益劇,枋事者多依違。家楣苦心經畫,凡議覲禮、遣使臣、護僑民,皆委曲歷久而後定。日本闚台灣,海防亟,乃為策先謀足以制日者。於是大學士文祥舉立海軍、造船艦、築炮台、制槍械、採煤鐵、招僑商,及用人、籌餉諸端,折衷眾說,屬草議上之。累遷郎中,擢五品京堂。
周家楣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