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小寨村

山西朔州市懷仁縣親和鄉下轄村

南小寨村是山西省朔州市懷仁縣親和鄉下轄村。以養殖業為主,全村有448戶,耕地4800畝。在鄉黨委、政府的帶領下實施了“五覆蓋”工程。硬化道路3公里,硬化街巷6公里,完成了環村林帶2.5公里,栽植8300株樹。

社會


村內有一所寄宿制小學,成立於2008年,佔地1200平米,辦公室教室佔地面積860平米,有教師22人,學生319人。去年投資6萬元新建一所村級衛生室,投資7萬元安裝了自來水,解決了全村人畜吃水問題。完成村通廣播電視,已入戶14戶。

經濟


羊肉產業

走進南小寨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潔標準的羊舍次第排列,藍色的屋頂,白色的牆壁,肥壯的羔羊悠閑踱步,咩咩的羊叫聲此起彼伏,農民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村民們高興地說,這幾年在黨的政策的引領下,他們大念養羊經,大發養羊財,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村民從事肉羊育肥、販羊、屠宰、加工這一產業由來已久。近年來,懷仁縣委、縣政府充分發揮這一傳統產業優勢,大力發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使養羊產業逐步走上園區化、規模化、標準化、健康化發展的軌道。新建的南小寨羔羊育肥屠宰加工園區,佔地面積643畝,棚圈面積7.6萬平方米。全村年出欄育肥羊100多萬隻,擁有集育肥、屠宰、加工、儲藏、銷售於一體的肥羔羊屠宰場10家,年屠宰羊100多萬隻,交易羊皮100多萬張,加工交易腸衣105萬條,產品遠銷北京、河北、內蒙、新疆等地。2010年全村養羊產值達7億元,純利潤1.5億元,全村人均純收入達1萬元,真正實現了“念羊經、發羊財”。
“十二五”期間,按照懷仁縣委、縣政府“羊成商品”的總體部署,園區將每年新增標準化養羊小區500畝,新建棚圈5萬平方米,年增加出欄育肥羊20萬隻,年產值增加1.4億元,年人均純收入增加1.2萬元。到“十二五”末,年出欄育肥羔羊達到200萬隻,實現產值14億元,人均純收入突破1萬元。

旅遊


景點

南小寨村坐落于山西省懷仁縣的東南方向。南小寨村被譽為中國養羊第一村。同時南小寨也是一個旅遊勝地,其中以其永寧寺最為聞名。
永寧寺
坐落背境
永寧寺是桑乾河畔的一顆明珠,坐落在懷仁縣城東南親和鄉南小寨村中央。西有懷應公路和大運高速公路,交通方便,進出自如。東靠大同機場,於恆山相連。南有應縣千年木塔。北鄰大同石佛群體。又處清涼寺山下,山上建有壯觀雄偉的清涼寺,四方相不互映照,真可謂佛門聖地,旅遊美景。
大清光緒石碑記載:“永寧寺……南向桑乾如帶礪、氣象雄壯、似蓬似島,殿宇毅然連接恆山嶽蜿蜒而來,東接龍山之秀,旁錦屏龍虎降伏,西達雲崗之奇。”本寺現是縣文物級保護單位,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批在近日矣。
元世祖賜名
據傳該寺建於元世祖忽必烈年間,當時此地有儀叛情況,有元帥前來平息,走到清河東畔,見水沏透明,飲用甜涼,下令在此安營紮寨。
有一日午夜前,一位哨士發覺東北方向白光熾燃,中有佛像慈祥端坐。即時笙管筲聲悠揚悅耳、歌聲四起。哨士火速告知元帥。元帥領眾將士起來察看,果不其然。只見半空燈火輝煌、熱鬧非凡,有一座宮殿明顯,中有一中古佛,兩邊菩薩、羅漢,下面有金童玉女起舞,音樂四起、美不勝言。約一個時辰此境漸漸消失。當時元帥令隨軍書案把此事記錄在冊,回朝後將此事此境呈稟皇上忽必烈。
次日世祖召文武大臣共議此事,都說古佛顯靈,光照十方是吉祥之兆。一定是江山永固、黎民安樂。另外這地方實為佛門聖地,並建議在此建造寺院,塑佛像供養,以求佛慈悲恩慧、國泰民安。
世祖聽后大悅,擬旨修建寺院並定名為“永寧寺”。經能工巧匠之修造,三年完工建成上、中、下三殿三院。上佛殿地基高於中、下二殿三米多,固顯的格外雄偉壯觀。
當時上佛殿塑彌勒佛、中佛殿塑釋迦牟尼佛、下佛殿塑玉皇大帝。前有山門內護法殿塑哼哈二將站立兩旁,身材魁梧、盛氣凌人。
寺院建成后聞名遠近,香火旺盛,各方人士覺得這裡是塊寶地,紛紛遷來居住,從此取名“南小寨”。起初是曹、郭、盧三大戶,後來發展很快,到現在有四十多姓人家,總人口三千多口。相傳先有永寧寺,後有南上寨。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家政策扶持下,在縣、鄉、村各級領導的領導下,村民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現在建成一個名副其實、和諧文明、經濟繁榮、安居樂業的“南小寨村”。
蒙人朝山的中休站
自從永守寺建成后,成為蒙古人朝拜五台山必拜的三寶寺院,也成為中間休息的一站。
據傳蒙人當時朝五台時,多數人是走三步叩拜一頭。一直從蒙地拜到五台山,中間在南小寨永寧寺休息用飯,蒙人對五台山的佛菩薩非常尊敬,走時不管帶多少錢,回時全部布施於三寶殿。回家時就是五台山的土也要包好帶回家一把,以做供養和保存,回家時非常歡喜,邊走邊歌舞。
鎮寺之寶
在民國十七年間,有馮軍的一支隊伍經過此處,村裡一口井水幹缺。當時永寧寺上佛殿前有一古缸內有一缸清水,士兵們用缸內水食用、飲馬,可這缸內水一直用不完,直到軍隊走時還是一缸清水。據傳這就是永寧寺建成的鎮寺之寶物。
歷年修復記載
永寧寺佛殿的建築必竟是磚木結構,經千年的日晒風化,難免有部分損毀,因此不斷湧出各方善男信女,八方有志之士,台前幕後的青、老年護法前來協助修繕。
據老年人傳說前後有七次大型修復,現只保存下三統石碑。其中最大的一統石碑是大清光緒廿九年歲次癸卯孟秋月中浣立石(重修永寧寺碑記並序)云:永寧寺,古人命名之,旨悠久安靜之意。光緒戊戌主任持僧覺恩。引攜村民五拾餘人家捐款修復中佛殿。
大清乾隆廿一年丙戊季春立:(頂禮十方銘石記)……,福有福田、求之由己、無大無小,但天道有往必還。修相傳十世久爾,幸各處檀越香火千年何難?三千多眾出鋪地之磚鋪天之石,救大千之眉火,種萬載之福田。共五個縣,二十個村人民。
光緒年間還有一統石碑是由永寧寺主持僧源珏師和住寺僧源煙師,募化僧、緒裕師與徒弟廣紀、廣經、廣系共同代領各村善男信女和各界信士,共200多人損款進行了一次修復工作。石碑為“永寧寺修復芳名碑”。文化革命時期,下層人員把牛鬼蛇神佛教打成一論,對寺院進行橫掃,當時把殿內的古佛像一掃而空。雖然沒有佛像,可是殿宇仍然顯示了元代的建築藝術風彩。後來天王殿成了小隊的糧庫,院內各隊挖了十多個山藥窖,還圈了牛羊。使整個寺院破亂不堪,一片凄涼荒慘之境像。真是可悲可嘆!空白了十年。
在飛機場東南部有一塊佔地30畝的和尚墳,墳碑林立,因千年風化有的碑文字點點不清,這也是永寧寺千餘年的真實考證。
一九九七年十一月九日(永寧寺修復碑誌)記:有二十八名善男信女捐資修復了中佛殿、觀音殿。一九九七年五月興工,同年十一月九日竣工,重現聖境。當時佛慈悲眾生再次放光顯聖,普照十方眾生。這次修復是能目師(女)主持進行的。
歷住持師父補考
按流傳永寧寺的宗派必須遵循:本覺常龍、能仁聖果……,三十六字輪迴叫法。歷來實有師父法名是:覺明、覺理、常福、龍石、龍茂、能成、仁慧等。還有從此以前的歷史資料已失散,現略考記如下:心珠(大清乾隆廿一年)、覺恩(大清光緒廿九年)、能成(1940年—1979年),以後十多年空白。
改革開放以後,人們都有了宗教信仰的自由,有幾位僧人前後來永寧寺住寺。妙顯、妙通、能月(女)可是每位來住不長,又忽然而去,雲遊他方。
能咸師1940年住永寧寺;1980年去五台山善化寺;1990年又去包頭市東河區居士林弘法度眾去了。現年八十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