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高犒師
春秋末期左丘明所著的愛國故事
三十三年春,秦師過周北門,左右免胄而下。超乘者三百乘。王孫滿尚幼,觀之,言於王曰:“秦師輕而無禮,必敗。輕則寡謀,無禮則脫。入險而脫。又不能謀,能無敗乎?”及滑,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遇之。以乘韋先,牛十二犒師,曰:“寡君聞吾子將步師出於敝邑,敢犒從者,不腆敝邑,為從者之淹,居則具一日之積,行則備一夕之衛。”且使遽告於鄭。鄭穆公使視客館,則束載、厲兵、秣馬矣。使皇武子辭焉,曰:“吾子淹久於敝邑,唯是脯資餼牽竭矣。為吾子之將行也,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杞子奔齊,逢孫、揚孫奔宋。孟明曰:“鄭有備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圍之不繼,吾其還也。”滅滑而還。 ——《左傳·僖公三十三年》
秦國軍隊經過成周王城的北門,戰車上除御者以外,車左、車右都脫去頭盔下車致敬,隨即跳上車去的有三百輛戰車的將士。王孫滿年紀還小,看到了,對周襄王說:“秦國軍隊不莊重又沒有禮貌,一定失敗。不莊重就缺少計謀,無禮貌就不嚴肅。進入險地而滿不在乎,又不能出主意,能夠不打敗仗嗎?”
弦高犒師浮雕
秦軍到達滑國,鄭國的商人弦高準備到成周做買賣,碰到秦軍,先送秦軍四張熟牛皮作引禮,再送十二頭牛犒勞軍隊,說:“寡君聽說您準備行軍經過敝邑,謹來犒賞您的隨從。敝邑貧乏,為了您的隨從在這裡停留,住下就預備一天的供應,離開就準備一夜的保衛。”弦高同時又派傳車緊急地向鄭國報告。鄭穆公派人去探看杞子等人的館舍,發現他們已經裝束完畢、磨利武器、餵飽馬匹了。派皇武子辭謝他們,說:“大夫們久住在這裡,敝邑的干肉、糧食、牲口都竭盡了。為了大夫們將要離開,鄭國的有原圃,就如同秦國的有具圃,大夫們自己獵取麋鹿,使敝邑得有閑空,怎麼樣?”於是杞子逃到齊國,逢孫、楊孫逃到宋國。孟明說:“鄭國有準備了,不能存有希望了。攻打鄭國不能取勝,包圍它又沒有後援,我還是回去吧。”於是秦軍滅了滑國就回去了。
從“三十三年春”至“滅滑而還”為第二部分,包括王孫滿觀師、弦高犒師、皇武子辭客三個情節,主要寫秦軍的驕縱無禮及襲鄭未遂的情況。
從“晉原軫曰”到篇末為第三部分,包括先軫論戰、秦軍敗師崤山、文贏請三帥、先軫怒唾於朝、孟明謝賜、穆公悔過等情節,主要寫崤之戰的爆發和結局。這篇文章善於通過對話和行動塑造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外交辭令也寫得委婉含蓄,表面上謙恭有禮,實則暗寓譏諷,意在言外。
文章以晉文公出殯為開端,卜偃假借晉文公的神靈告誡晉國大夫。文章故意顛倒事件發展順序,次寫秦國決策,而把卜偃的預見放到最前面,對於揭示戰爭起因、渲染戰爭氣氛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所謂“柩有聲如牛”,以卜筮之官的預言說明秦要伐晉,使文章一起筆就充滿怪誕神秘的色彩,這也是《左傳》敘事的常用手法。
全文並不重在描寫戰爭過程,而是對秦晉役之戰的起因、醞釀和結果作了細緻入微的描繪,意在揭示秦國敗績的原因。因此,文章在反映秦晉爭雄的同時,重點在對戰爭發展規律的揭示,為後人提供歷史的借鑒。
弦高犒師是一個流傳兩千多年的愛國故事。
秦晉原是盟國,結成“秦晉之好”。但是,秦國自穆公以來,國勢日益強盛,不滿於晉為霸主,也有野心稱霸中原。魯僖公三十年(公元前627年),秦晉兩國圍鄭,鄭大夫燭之武機智地拆散了秦晉聯盟。於是秦穆公單獨從鄭撤兵,讓杞子等三人留守鄭國,以防晉軍。晉文公因為曾受惠於秦,兩國關係沒有立即破裂。魯僖公三十二年(公元前625年),晉文公死,秦穆公悍然出兵襲鄭,導致了這一場秦晉崤之戰。這篇散文就是左丘明為了記錄此事而創作的。
左丘明(約公元前502年~約公元前422年)。魯國之附庸小邾國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關於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於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歷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爭論不休、眾說紛紜。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但史載,左丘明乃姜子牙後裔,嫡系裔孫丘(邱)氏較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
左丘明
東周春秋末期魯國之附庸小邾國人。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曾任魯國史官,為解析《春秋》而作《左傳》 (又稱《左氏春秋》) ,又作《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於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討。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孔子、司馬遷均尊左丘明為“君子”。歷代帝王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山東肥城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明。
左丘明是中國傳統史學的創始人。史學界推左丘明為中國史學的開山鼻祖。被譽為“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晉楚城濮之戰中,晉國大敗楚軍,成為中原的霸主。之後,晉國多次召集諸侯會盟,陳、蔡、鄭本來是歸附楚國的,但見晉國強大,也投靠晉國加入了盟約。但鄭國首鼠兩端,明知和晉國有盟約,因為害怕楚國,背地裡又跟楚國結了盟。
晉文公知道后就想會和諸侯去征伐鄭國。大臣們認為晉國本國的兵力足夠對付鄭國,不必讓眾諸侯勞師相助。晉文公曾經跟秦國約定,如有戰事互相配合,於是只通知了秦國。秦穆公一心想要東擴,接到消息,就親自帶著兵馬到了鄭國,和晉國的兵馬分別駐紮在鄭國都城的東、西兩邊。秦晉當時兩個最強大的國家兵臨城下,鄭穆公嚇得手足無措,趕緊派口才頗佳的燭之武去說服秦軍退兵。燭之武給秦穆公分析說,鄭國是晉國的鄰國,秦晉兩國滅了鄭國后,晉國就會變得更加強大。這之後,說不定晉國就會向西進犯秦國,因此秦國得不到一點好處。接著,他說如果秦國和鄭國講和,將來秦晉來往,鄭國還可以接待秦國的使者。秦穆公覺得他說得有道理,就單方面和鄭國講和,並派了三個將軍帶兩千人馬,留守鄭國,幫他們守衛北門,自己則帶著其餘兵馬悄悄回國了。
晉軍發現秦軍不聲不響地走了,非常生氣,晉文公因為受過秦穆公的恩惠,沒有出兵追擊,但依然猛攻鄭國都城。鄭國見秦已撤兵,但晉國仍在進攻,只好又派人到晉國的軍營中乞降。晉文公見鄭國投降,就與之訂了盟約,撤兵回去了。秦穆公得到消息,聽說鄭國又投靠了晉國,十分氣憤,但是他不願破壞和晉國的關係,因此,沒有再發兵攻打鄭國。
杞子密報,蹇叔哭師
留在鄭國的將軍杞子從鄭國偷偷送信給秦穆公說,他們已經掌握了鄭國北門的鑰匙,如果派兵偷襲,一定會成功。蹇叔和百里奚認為,勞師襲擊遠處的國家,人家一定會事先得到消息,不會成功,勸秦穆公不要去。但是秦穆公已經下定決心,不肯聽兩位老臣的勸告,命百里奚的兒子孟明視為大將,蹇叔的兒子西乞術和白乙丙為副將,領兵車400輛偷襲鄭國。蹇叔和百里奚預知這次行動必然失敗,自己的兒子可能沒命回來,於是哭著給將士們送行。
懷著拳拳憂國之心,這位近百歲的老人痛哭流涕地送秦師於東門。他先對孟明說:“吾見師之出而不見其人也。”明確地指出秦軍必喪。“爾何知?中壽,爾墓之木拱矣!”秦穆公傲慢無禮的回答讓他傷心不已,於是他哭送隨軍出征的兒子,更是老淚縱橫:“晉人御師必於彀……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不僅表達了父子訣別的悲痛,更從地理形勢、敵我部署等方面對秦軍必敗的預言。
秦軍經過周地往東走,於公元前627年二月進入距鄭國還有八十公里的滑國地界(在今河南省)。
鄭國有一位叫弦高的商人,經常來往於各國之間做生意,此時趕著牛到洛邑去販賣,正好碰到遠程奔襲的秦軍。他和同行的人商量說,秦軍一路穿越各諸侯國行軍前來,肯定是想趁著鄭國沒有防備來偷襲,可是要向鄭國報告已經來不及,於是他一面派人連夜趕回鄭國向鄭穆公報告,一面把牛群趕到秦兵營地,謊稱自己是鄭國派來的使臣,要求見秦國主將。秦軍本欲偷襲鄭國,現在鄭國竟然遣使來到軍中,孟明視有些吃驚,親自接見了這個自稱使臣的人。弦高對孟明視說,自己是奉鄭國國君之命,特地帶著禮物來慰勞秦軍的,接著,就獻上了四張熟牛皮和十二頭肥牛。弦高
鄭國使臣老遠地跑來犒勞軍隊,說明鄭國已經知道秦軍要來襲擊,早已有了準備,要偷襲是不可能了。於是,孟明視當即改變主意,取消襲擊鄭國的計劃,率軍返回秦國。
鄭穆公得到秦軍要來偷襲的消息后,一面趕緊下令準備迎戰,一面派人到把守北門的秦軍那觀察動靜,發現他們手持武器,已做好作戰的準備。鄭國的大臣皇武子便對秦國的三個將軍下了逐客令。三個將軍知道計劃泄漏,鄭國已經有了準備,他們已經呆不下去了,於是連夜帶著人馬離開了。
晉在得知秦襲鄭未成而還的情況下,討論是否應該利用這一機會截擊秦軍。先軫以秦國勞民傷財、傲慢無禮為由,駁斥了,以欒枝為代表的反對意見,主張“必伐秦師”。晉國由於地理優勢,又是以逸待勞,致使秦師全軍潰敗。至此,蹇叔的預言已全部應驗,顯示了他的遠見卓識。
因為弦高的機智,鄭國避免被秦國滅亡的命運,鄭穆公和百姓們都很感激他。鄭穆公想給他高官厚祿以嘉獎他愛國的義舉,但是弦高說,忠於國家是理所當然的,如果接受封賞,自己就成了外人,因此拒不接受。弦高犒師的愛國故事從此就流傳了下來。
弦高:為春秋時鄭國商人。公元前627年,弦高與奚施去成周經商,經過滑國,半路遇到襲擊鄭國的秦軍。於是他冒充鄭國的使者,以四張皮革和十二頭牛犒勞秦軍,暗示秦軍鄭國已預知秦軍來襲。同時,他又急忙派人回鄭國稟告。秦帥孟明視以為鄭國已有準備,於是領兵順手滅掉滑國后返回,從而使鄭國避免了亡國。鄭穆公想要獎賞弦高救國的行為,弦高辭而不受。
弦高
【作者】王廷陳 【朝代】明
梧宮肆詰辯,齊楚兵始連。弦高犒晉師,鄭國賴以全。齊樂不可犯,范昭知有賢。誰雲制勝術,乃在樽俎間。君子慎幾微,禍福基一言。覆水各自流,事去誠可憐。
【作者】陳第 【朝代】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