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瘰螈
有尾目蠑螈科動物
中國瘰螈(學名:Paramesotriton chinensis)為蠑螈科瘰螈屬的兩棲動物,俗名水和尚、化骨丹,是中國的特有物種。體長126-150毫米,以鞘翅目的成蟲、鱗翅目的幼蟲等多種昆蟲以及以螺螄等小型動物為食。分佈於中國浙江、安徽、福建、湖南、廣東、廣西。已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國瘰螈
雄螈尾%,雌螈%;背、腹鰭褶窄厚,尾末端鈍圓。皮膚極粗糙,背及側布散瘰粒,背側較密,肩沿側尾基較密集,形縱;軀幹較;唇緣皮膚略滑。枕“∨”形隆較顯,角背窄嵴棱連,延伸達尾;尾疣粒較,逐漸減尾滑。腹較滑,咽喉較粗糙,扁平疣,無頸褶或不明顯;體腹面兩側的疣粒較中央部位的多,體腹面及尾側有橫的細溝紋。
背尾側褐黑,棕褐,背脊棱棕暗紅;腹較淺,略紫藍,咽喉肛形狀、橘紅或橘黃色斑點,體側及四肢上散有黃色圓點;尾部中段和後段尾肌部位帶淡紫色,沿尾腹鰭褶3/4處為橘紅或橘黃色,有的被深色斑所間斷。隨著棲息環境的不同,體色的深淺及各部的斑點大小、形狀均有所變異。液浸標本體背麵灰黑或灰褐色,各部色斑均變為白色。
頭骨:頭骨長大於頭骨寬,約為頭骨寬的1.1倍;上頜骨外側間距與方骨外側間距幾相等;鱗骨后突與枕髁后緣幾在同一水平位置。犁骨齒列呈“∧”形,前端會合;前頜骨單枚,鼻突長,與額骨連接;鼻骨大,左右鼻骨被前頜骨鼻突分開,位於前頜骨鼻突和上頜骨之間;額骨大,頂骨較小,額鱗弧較寬,額鱗窩較小;上頜骨較長,不與方骨連接,且相距甚遠,翼骨前端與上頜骨不連接,間距較窄;方骨外側無鉤狀突。角舌骨粗大為軟骨質,左右不相連;上舌骨骨化;基舌軟骨有1對輻射狀的指狀突;鰓弧2對,角鰓骨2對,均骨化;上鰓骨1對,為硬骨。
卵:單生,呈圓形,卵徑2.2~2.5毫米,動物極棕黑色,植物極淺棕色;卵粒外有3層卵膠膜呈橢圓形,其最大直徑約5毫米。
幼體:一尾外鰓已消失的幼螈,全長48毫米,頭體部疣粒明顯,背正中有1條淺色脊紋,四肢基部背面有一淺色斑。腹面淺色斑及尾鰭褶下緣之淺色均很明顯。
中國瘰螈成體量度(浙江)
總長度 | 吻肛長 | 頭部長度 | 頭部寬度 | 前肢長度 | 後肢長度 | |
---|---|---|---|---|---|---|
雄性 | 126-141毫米 | 68.5-76.9毫米 | 15-16.7毫米 | 12.9-15毫米 | 21.7-25毫米 | 21.8-26.1毫米 |
雌性 | 133-151毫米 | 67.4-75.5毫米 | 14.6-16.5毫米 | 13.4-16毫米 | 20.5-24.9毫米 | 22.3-24.9毫米 |
分佈於中國重慶(西陽)、湖南(江永、道縣)、安徽(歙縣、休寧、九華山)、浙江(天台、杭州、寧海、寧波、臨海、北雁盪山、麗水、樂清、縉雲、臨安、義烏、鎮海、開化、遂昌、龍泉、桐廬、象山、新昌)、福建(武夷山)、廣東(西部和北部)、廣西(金秀縣大瑤山、龍勝、鐘山、富川)、江西(永新縣)。
中國瘰螈
中國瘰螈
2007年12月在溫州樂清發現兩條中國瘰螈。
2008年1月浙江淳安縣一村民中國瘰螈周某在山區一小溪發現幾尾中國瘰螈。
2008年8月,臨安潛川鎮闊灘村村民王觀昭在闊灘村河附近捕捉一隻。
2008年10月永泰縣仙桃峰峰頂天池發現中國瘰螈。
2011年11月在寧波鄞州區的樟溪畔,李超見到中國瘰螈。
2012年10月一網民在青田某山村小溪邊捕捉7隻中國瘰螈。
2011年12月12日廣德太極洞景區發現中國瘰螈。
2013-年2月桃月源縣茶庵鋪鎮下南溪村村民在夷望溪里捕捉一隻中國瘰螈。
2013年05月王煜環在寧波尚田鎮樟樹嶴山塘捉到一隻中國瘰螈。
2014年10月徐某在永嘉某天池抓到一隻中國瘰螈。
2015年9月蘇紹科在浙江省永嘉縣五星潭森林公園景區路間上發現好幾隻瘰螈。
2015年開始,經過實地調查,浙江省仙居縣朱溪鎮朱溪港流域還生存著數量可觀的中國瘰螈,現在還沒有得到當地政府保護。
2021年11月,義烏赤岸鎮松瀑山水域發現珍稀中國瘰螈。
中國瘰螈
水溫11℃以上時,中國瘰螈平均每條食量為15.7克,食量隨水溫下降而減少,水溫4℃以下時,停止進食.中國瘰螈在溫度低於2℃時,只有凍僵麻痹態,無明顯休眠態。中國瘰螈用鼻呼吸隨水溫升高而加快,19~20℃達到頂峰。中國瘰螈活動最頻繁的時間是19∶00-02∶00。
中國瘰螈在洞穴外活動的最佳溫度是5~10℃;水溫10℃以上時,在洞穴外活動較少;水溫低於2℃時,在洞穴外活動的次數幾乎為零。中國瘰螈無明顯冬眠狀態,溫度過低時,凍僵麻痹;溫度回升時,馬上恢復活動。比如,溫度0℃時,中國瘰螈緊閉雙眠,刺激不動,後置於3℃水中,1.5分鐘后便開始活動。
中國瘰螈具有變溫動物的明顯特徵,其體溫、活動和呼吸隨環境溫度變化而變化。水溫影響了其新陳代謝,其含量和呼吸也發生改變,水溫高時,其體溫上升,新陳代謝加強;消耗熱量多,食量加大;氧化作用加強,需氧氣多,單靠皮膚和口腔粘膜呼吸已不能滿足其需要,需浮出水面用鼻呼吸空氣中的氧氣。溫度越高,溶於水中的氧氣越少,浮出水面次數就越多。
瘰螈屬已知5種(亞種),除1種分佈於越南北部外,均分佈於中國。
中國瘰螈Paramesotriton chinensis主要分佈在安徽、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
香港瘰螈Paramesotriton hongkongensis(也作中國瘰螈香港亞種Paramesotriton chinensis hongkongensis)分佈於香港;
尾斑瘰螈Paramesotriton caudopunclatus分佈於貴州東部和湖南西南部;
廣西瘰螈Paramesotriton guangxiensis分佈於廣西寧明。
中國瘰螈是農業益蟲,易於繁殖和飼養,是研究動物胚胎髮育和兩棲類進化方面的良好材料。應充分利用各級媒體的力量,大力宣傳保護環境及野生動物的知識,增強法制觀念。建議將中國瘰螈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加強漁政管理,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保護其棲息環境,禁止獵捕,實行產地保護。
由於水質污染、生態環境破壞、人為捕捉等原因,分佈區域趨於縮減,數量下降。
保護級別
該物種已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04年ver3.1——無危(LC)。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即國家三有動物保護名錄。已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列入《廣西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2021年,入選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列為二級保護動物。
瀕危因素
由於環境質量下降,棲息地遭破壞,生長繁殖困難,資源量日漸減少。
保護措施
中國瘰螈是農業益蟲,易於繁殖和飼養,是研究動物胚胎髮育和兩棲類進化方面的良好材料。應充分利用各級媒體的力量,大力宣傳保護環境及野生動物的知識,增強法制觀念。建議將中國瘰螈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加強漁政管理,有法必依,違法必究。保護其棲息環境,禁止獵捕,實行產地保護。
中國瘰螈捕食多種昆蟲(包括水生昆蟲)及幼蟲,如蛾類、蟻類、叩頭蟲,葉甲蟲、象鼻蟲等害蟲,也吃蚯蚓、螺類等,在消滅農林害蟲方面有一些作用。據報道其有益係數為14.8%。該螈易於飼養和繁殖,是研究動物胚胎髮育和兩棲類進化方面的良好實驗材料。還可飼養在動物園或家庭內作為觀賞動物。
螈為體內受精,室內記錄的雄性求偶過程具有扇尾行為。4~6月為繁殖期;卵粘附在水生植物的莖葉上;幼體當年完成變態,全長48毫米左右。產卵量200枚左右。在廣東,一般在4月份產卵。在廣東古兜山,2002年3月27日(捕獲后第三天)於室內產卵,卵單產,黏性,橢圓形,卵徑2毫米×3毫米(包括卵膠膜,卵徑為4毫米x6毫米)。常溫下孵化期約28天。幼螈孵出時,體長達13毫米,具外鰓和四肢。在廣西5~6月產卵(張玉霞等,2000)。
龐家慶等(1992)對瘰螈屬物種進行了分類研究,認為富鍾瘰螈(Paramesotritonfuzhongensis Wen,1989)除體形較大、尾高外,與中國瘰螈極其相似,在數值分類中亦最早聚合,尤其是二者骨骼特徵相當一致,與其他物種之間骨骼形態差異明顯,由此得出“富鍾瘰螈應是中國瘰螈的次同名”的結論。袁志剛等(2000)對富鍾瘰螈和廣西瘰螈6種組織做了乳酸脫氫酶(LDH)同工酶的比較研究,結果表明兩者酶譜有明顯區別,支持富鍾瘰螈不同於廣西瘰螈。但是,該文沒有中國瘰螈的酶譜資料與富鍾瘰螈和廣西瘰螈相對比,因此,依據龐家慶等(1992)的意見暫將富鍾瘰螈作為中國瘰螈的同物異名,其分類地位有待深入研究和綜合分析後方能得出較為客觀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