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上畫贊

文學家陶淵明所題寫的讚辭

《扇上畫贊》是晉宋之際文學家陶淵明為扇面上人物畫像所題寫的讚辭。贊文用四言韻語寫成,除前後各八句是全文的開頭與結尾外,中間部分每四句讚美一至二人,共九人。這九人分別是:荷蓧丈人、長沮、桀溺、於陵仲子、張長公、丙曼容、鄭次都、薛孟嘗、周陽珪(《藝文類聚》作周妙珪)。這些人物都是古代的隱士,作者藉此抒發對古代隱士生活的羨慕與景仰,並表現自己的隱居之志。

作品原文


扇上畫贊
三五道邈,淳風日盡;九流參差,互相推隕。
形逐物遷,心無常准;是以達人,有時而隱。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超超丈人,日夕在耘。
遼遼沮溺,耦耕自欣;入鳥不駭,雜獸斯群。
至矣於陵,養氣浩然;蔑彼結駟,甘此灌園。
張生一仕,曾以事還;顧我不能,高謝人間。
岧岧丙公,望崖輒歸;匪驕匪吝,前路威夷。
鄭叟不合,垂釣川湄;交酌林下,清言究微。
孟嘗遊學,天網時疏;眷言哲友,振褐偕徂。
美哉周子,稱疾閑居;寄心清尚、悠然自娛。
翳翳衡門,洋洋泌流;曰琴曰書,顧盼有儔。
飲河既足,自外皆休;緬懷千載,托契孤游。

註釋譯文


註釋

1.三五,三皇五帝。邈(miǎo),遙遠,久遠,渺茫。
2.“九流參差”二句,九流即《漢書·藝文志》所謂儒、道、陰陽、法、名、墨、縱橫、雜、農等九家學派。九家學說各異,入主出奴,互相排斥,故言九流參差,互相推隕。推隕,推排顛覆。
3.“形逐物遷”二句,指九家學說根隨事物變化,毫無定準。
4.丈人,指荷蓧丈人。
5.沮(jǔ)溺,指長沮、桀溺。
6.耦(ǒu)耕,指二人並耕。后亦泛指農事或務農。
7.至,謂其德至極。於陵,指陳仲子。何註:“《高士傳》:陳仲子居於於陵,楚王聞其賢,遣使聘之欲以為相。仲子入告其妻。妻曰:夫子左琴右書,樂在其中矣。結駟連騎,所甘不過一肉,而懷楚國之憂,可乎?於是謝使者,遂相與逃而為人灌園。”
8.結駟,一車駕四馬。
9.張生一仕,張生,張摯,字長公,張釋之之子。官至大夫,免。以不能取容當世,故終身不仕。
10.岧(tiáo)岧:高超貌。丙公,何註:“漢邴漢兄邴曼容,養志自修,為官不肯過六百石,輒自免去。其名過出於漢。”
11.望崖輒歸,看到懸崖便回身,謂能懸崖勒馬。
12.匪驕匪吝,不驕傲不吝嗇。
13.威夷,險阻。
14.鄭叟,何註:“後漢鄭敬,字次都。都尉逼為功曹,辭病去,隱處精學。同郡鄧敬為督郵,過存敬,敬方釣魚於大澤,因折芰(jì)為坐,以荷濬肉,瓠瓢盈酒,言談彌日。”
15.川湄,河涯。
16.究微,研究秒理。
17.孟嘗,何註:“後漢汝南薛包,字孟嘗。建光中,公車特徵至,拜侍中。包稱疾不起,以死自乞,有詔賜告歸,加禮如毛義。”
18.天網時疏,天網,比喻朝廷法令。天網本來是密的,而此時卻偶然有了疏漏。指可以謝職回家。
19.振褐諧徂,整頓一下粗布衣,共同逝去。
20.周子,周陽珪,事迹不詳。
21.“翳翳衡門”二句,《詩經·陳風·衡門》:“衡門之下,可以棲遲;泌之洋洋,可以樂飢。”泌(bì),泉水。洋洋,大水貌。
22.儔(chóu),伴侶。
23.飲河既足,以鼴鼠的飲量易足比喻本人生活要求有限。《莊子·逍遙遊》:“鼴鼠飲酒,不過滿腹。”
24.緬懷,遙念。
25.托契,寄託交情。孤游,隱逸流派。

譯文

三皇五帝盛世遙遠,淳樸風尚日漸消盡;九流學派見解不一,相互之間有增有損。
外形隨著物體改變,心中沒有一定標準;所以那些明智之人,審時不容逃去歸隱。
賢達不能參加勞動,五穀莊稼不能區分;荷蓧丈人隱居世外,日暮仍在田中耕耘。
長沮桀溺距今遙遠,並肩耕作自得歡欣;鳥兒飛近並不驚心,隱居偏遠與獸為群。
道德高尚陳仲子君,涵養深厚正氣浩然;蔑視那些高官厚祿,甘心隱去為人灌園。
張摯曾經一度出仕,后因有事把家來還;自念與世不能相容,高蹈遠去不再為官。
邴曼容君德操高尚,被封高官便把家還;既不驕縱也不貪鄙,仕途多有險阻艱難。
鄭敬與世不能相合,隱居垂釣大澤之邊;故友來訪水濱共飲,暢談終日大義微言。
薛包篤行潛心遊學,仕途羅網也能逃避;顧念往日賢智之友,一同振衣攜手逃離。
周陽拄君值得讚美,託疾辭官在家閑居;寄心塵外清操高尚,悠然適意自得歡娛。
樹蔭之下柴門陋舍,泉水湧出激蕩長流;有琴可彈有書可讀,左顧右盼琴書為友。
生活所需稍有即足,其他一切皆無所求;遙遙懷念千載之上,寄心知音獨自邀游。

創作背景


郭維森、包景誠《陶淵明集全譯》認為,這篇贊文約作於南朝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當與四言詩《答龐參軍》作於同時。當時陶淵明六十歲,隱居在潯陽郡上京里。

作品鑒賞


賞析

此文是陶淵明為扇面上人物畫像所題寫的讚辭。這些人物都是古代的隱士,陶淵明藉此抒發對古代隱士生活的羨慕與景仰,並表現自己的隱居之志。
文章開頭說,世道變了,人心壞了,三皇五帝的道路那麼邈遠,無法再回去了。“是以達人,有時而隱。”當歸隱農耕成為一種時尚的潮流,眾多的達人們開始前仆後繼,只為贏得歷史的喝彩。荷蓧丈人來自《論語》。他那句有名的話,說的是孔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他是個熱愛勞動的老人。長沮桀溺也來自《論語》,他們是兩個高大魁梧的漢子,喜歡耕種,拿孔子的話說,他們不和人打交道,只和鳥獸打交道是不對的。不過陶淵明更欣賞這兩個人,而不是孔子。他的後半生,開始對孔子產生了強烈的質疑。他是在否定自己積極入世的前半生。於陵子仲來自《高士傳》,於陵是地名,他應該叫陳仲子。當年楚王聽說了他的才幹,想聘他為相。他就問他妻子的意見。他的妻子是個明白人,知道仕途兇險,就勸他不要當這個官。然後兩人逃走,為人灌園。“蔑彼結駟”,意思是他們蔑視那出入有高頭大馬駕車的富貴生活。張摯,字長公,來自《史記》。他曾官至大夫,後來因事被免。他覺得那個世界和他的意見相悖,從此終身不仕。從此他登上了人生的高處。丙曼容,來自《漢書》。他當官有個原則,堅決不肯過六百石。他認為,往前一步就是懸崖。不是要掩飾什麼,也不是吝惜自己的才華,而是仕途之路確實不好走。他要走一條光明坦蕩的人間大路。鄭叟,鄭次都,來自《後漢書》。話說他與時勢不合,逃避朝廷的徵用,整日在河邊埋頭垂釣。朋友鄧敬去看他,他就折斷荷葉,兩人席地而坐,飲酒清談,一起探求精妙的道理。薛孟嘗,一個喜好遊學的人,來自《後漢書》。他還是個有名的孝子。起初,拜為郎中。後來鑽朝廷管理不嚴的漏洞,開始裝病,並且得到了批准,就抖了抖粗布衣服上的塵土,隱去了。最後一個是周陽珪,事迹不祥。他也是個為了不做官而裝病的人。他喜歡的也是清淡、自然的生活。這些人,他們寧願住著簡陋陰暗的房屋,忙時耕耘,閑時爬山看水,彈琴讀書。山水琴書是他們的靈魂伴侶。他們覺得,這就是最完美的生活。不求奢侈的物質,夠用就行。陶淵明緬懷他們,他們的身上,寄託著他的前途,他的志向。他們就是他精神上的導師。人生轉瞬即逝,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最重要。那些畏首畏腳活在人間的絕大多數,他們的生命不一定真的幸福,不一定真的有尊嚴。陶淵明的人生抉擇,給了幽暗的人生路途一個溫暖的火把。陶淵明把三位隱耕者置於前列,體現了他自食其力的主張。陶淵明通過緬懷讚譽扇上繪製的這九位隱耕不仕的千年歷史人物,寄託了作者的志思志識。這成了作者心中的“群英會”。
《扇上畫贊》對畫贊傳統模式的突破繼續向深層次拓展,畫贊在陶淵明手中呈現出了詩化特徵。受陶淵明思想、氣質的支配,《扇上畫贊》詩化傾向的突出表現是主觀色彩的強化,與傳統畫贊相比,顯得個性化十足。
首先,以往畫贊人物多置於宮殿、祖廟等壁上,位置固定,對於畫贊作者而言選擇性較小,故畫贊人物與作者的思想感情、興趣喜好難以完全一致。陶淵明跳出了這一傳統藩籬,將目光投向生活中常見之物——扇子之上,這就使畫贊消除了以往的嚴肅性,而富有生活氣息。扇子本身是極富個性化之物,陶淵明所贊人物置於扇面上,則使畫贊人物在題材內容的選取上更具主觀性。陶淵明思想有著濃厚的玄學色彩,其行為準的帶有明顯的道家色彩,崇尚自然,企羨隱逸,與陶淵明的個性喜好相一致,其扇上之畫便是一幅道家隱士的群像圖。與此相應,陶淵明的畫贊分別讚美了九位古代隱士悠然自得的隱居生活。這九位古賢不僅是陶淵明企慕的對象,也是他引為知己的良朋。
其次,陶淵明《扇上畫贊》在形式上也具有鮮明的個性化特色。傳統畫贊一般篇幅不長,四言八句的居多,多數不超過十句。在這樣短的篇幅中,除了讚頌畫中之人外,留給作者的空間極為有限,要在畫贊中增加作者的主觀情感十分困難,因此以往很多畫贊如果所贊為同一人的話,幾乎不能區分作者。要使畫贊具有個性特色,就必須加長文章的篇幅,這一點在夏侯湛東方朔畫贊》中表現得很突出。陶淵明《扇上畫贊》共四十八句,遠遠超過傳統畫贊的篇幅。值得一提的是,此贊的章法結構前所未有,因而具有獨創性。一方面,在整體布局上,傳統畫贊的內容僅局限於對畫中人物的讚美,而此贊前八句總括全文,點明詠贊隱士的主題,結尾八句抒發自己的情懷,這是以往畫贊所不具備的,結構的變化為畫贊向抒懷性轉變開創了新的空間。《扇上畫贊》在新的結構中議論、敘事、抒情三者結合,大大增強了畫贊的文學性。需要指出一點,夏侯湛的畫贊開篇也有序,但序文與贊文在內容上存在重複,在形式上分別為散體與韻文,序文與贊文的關係不像《扇上畫贊》一樣結構緊湊。另一方面,傳統畫贊皆為一人一詠,而陶淵明《扇上畫贊》在一篇贊文中對一類有共同志趣愛好的群體進行集體讚頌的方式也屬首例。在一篇文章之中對多個歷史人物進行詠嘆,藉以抒懷,這種情況在魏晉時期很多詠史詩中都有體現。不同的文體在發展的過程中會交互融合,從中不難看出《扇上畫贊》的創作受到詠史詩的啟發與影響。
語言方面,《扇上畫贊》秉承了陶淵明詩文一貫樸實簡凈的特點。這首先表現在贊文對材料的精心剪裁上。夏侯湛《東方朔畫贊》雖富艷精工,但內容多有重複,使整篇文章有拖沓冗長之感。陶淵明的贊文看似很長,但事實上文章讚頌的是八位古代隱士,涉及每位隱士的贊語只有四句,陶淵明擇取八位隱士的典型事迹與特徵,高度概括,將與主旨無關的內容精簡或弱化,使八位隱士雖放在一起,但各具面貌。另外,陶淵明贊文的語言樸實自然,一反傳統畫贊古樸典雅的特徵。陶淵明在文中多處使用不事雕琢的文句,如讚美荷蓧丈人,直接引用《論語》原句,語言明白如話,平易近人。鍾嶸在詩品中認為陶淵明的詩歌具有“文體省凈,殆無長語”勺特點,這句話同樣適合於形容《扇上畫贊》的語言特點。
總之,陶淵明《扇上畫贊》在內容、形式、語言方面主觀色彩全面強化,使這篇贊文具備了陶淵明詩歌所特有的言簡意長、超然淡遠的藝術境界。陶淵明對畫贊的深度革新,使傳統畫贊所具有的功利性全面淡化,而具備了詩歌所特有的精巧體式與強烈的抒隋性。從這個意義上說,《扇上畫贊》已不屬於贊文,而更接近於詩了。

評價

清·方宗誠《陶詩真詮》:“《扇上畫贊》,蓋淵明心所嚮往之。”
現代·龔望陶淵明集評議》:“起一段,總論。”“記自己況概以為結,甚妙。”

作者簡介


陶淵明
陶淵明
陶淵明(365—427),晉宋時期詩人、辭賦家、散文家。一名潛,字元亮,私謚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出生於一個沒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東晉開國元勛,祖父作過太守,父親早死,母親是東晉名士孟嘉的女兒。陶淵明一生大略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時期,28歲以前,由於父親早死,他從少年時代就處於生活貧困之中。第二時期,學仕時期,從晉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他29歲到晉安帝義熙元年(405年)41歲。第三時期,歸田時期,從義熙二年(406年)至宋文帝元嘉四年(427年)病故。歸田后20多年,是他創作最豐富的時期。陶淵明被稱為“隱逸詩人之宗”,開創了田園詩一體。陶詩的藝術成就從唐代開始受到推崇,甚至被當作是“為詩之根本準則”。傳世作品共有詩125首,文12篇,後人編為《陶淵明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