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洪拳
少林拳門一支
二洪拳源於北宋初年,至今己有1000多年歷史。二洪拳又叫小洪拳,為少林拳門一支。由宋朝開國皇帝宋太祖(927-967年)趙匡胤(趙二君)所創,后經二祖宋太宗〔939-997年)趙光義所傳授定名為二洪拳,整個宋代被稱為皇家拳,益為長壽拳。
目錄
“千古龍飛,帝王鄉”讚譽徐州沛縣,沛縣江蘇省北,古稱“沛澤”又稱沛縣,沛邑,小沛。沛縣自古武林豪傑奮,人才蔚起,向以“漢湯沐邑,明先世家,漢高故里,武術之鄉”而聞名於世。沛縣有“武術之鄉”之譽,這與漢高祖劉邦的故里漢文化的發祥地有直接的關係。項羽、劉邦能在秦王朝的暴政之下率領農民起義,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劉邦自身武藝高強,他依靠沛縣子弟兵和他軍隊中有大批的豪勇之士為骨幹,包括以後的楚漢相爭,也就是靠武士的強悍滅楚而後建立了漢室江山。《沛縣誌》載:“沛人尚武力,挾意氣”,“民喜佩劍以自衛”。“上自皇帝,下至庶民,無不佩劍。”
二洪拳
宋祖乃皇帝,盤龍棍趙氏江,治武功強待言。際二洪拳源宋祖訓練卒遺傳傳,綜合拼殺斗驗編製拳術套。宋祖登基帝王,昔卒猶拳珍貴爭習練。宋朝建汴梁(今開封市)地處華夏之中原,因此中原之黃河兩岸一帶,學習二洪拳都尤為眾廣。隨著此拳的傳播發展,影響推廣,約在宋神宗〔1048-1085年)之時,已有三十六房,號稱七十二門的少林寺武僧一直對二洪拳求技若渴。於是少林寺主持便上柬請命,以求將二洪拳傳入寺內,少林武僧奉旨才得研習二洪拳。時己稱為武林泰斗的少林寺,拳種門類頗多,絕技、秘笈各房皆有,武僧在研習中就不斷將少林拳法、掌法、氣路並特點容納於二洪拳中,這樣就逐漸又豐富了二洪拳,隨之也就產生了少林小洪拳故二洪拳就有寺內二洪拳之分。宋代乃是明代為二洪拳最為興盛時期,無論寺內寺外,對此拳種均發展至顛峰。明代戚繼光其著作《紀效新書》中說“古今拳家,宋太祖三十二勢,又有六步拳,猴拳,各勢各異,而實大同小異……”。時至清代,吳三桂“反清復明”,在與朝廷爭戰時,少林遭劫,寺院被焚,武僧被迫逃離避難,根據五行、陰陽八卦三方位流落各方,其中一位武僧奉著主持旨意來到河北省清風地帶隱姓埋名,除傳播佛法外,同時廣收門徒授二洪拳及其他拳械。待至清末,清風、濮洲、開洲一帶,學習二洪拳者比比皆是。武術大師田培祥即是其中一位。田培祥〔1859年一1936年)系河北省開洲清風縣人氏,世代家傳武術,田師自幼時就勤學苦練技藝精湛,克紹祖武。清光緒八年(1882年)被延請來沛,收徒授藝於唐樓、郝寨、鹿灣一帶,弟子數百人,張漢卿、孟廣蘭、郝忠義等為其高足,徒弟及於附近省、縣。在百餘年的傳承發展中受沛縣地域文化、民眾文化、人文文化的影響,經歷代拳師的傳承已形成頗具地方拳系的一大門派。
在外行人眼中,二洪拳為少林宗門一支,屬外家拳,其特色應是剛猛,實著不然,二洪拳動作是剛柔相濟的,其柔和之處較之陳式太極絲毫不差,其剛猛之處比八極拳尚且有餘;此拳風格特點:小架較多,剛柔相濟,以柔為主,動作靈活多變,架式多以丁步跨虎,歇步打錘為主,步法多以雞爪蹦,潛步鏟腿,拐手小拿;出手要求:拳出虎口,掌出腮,打拳撲錘即夾肋。
二洪拳內容豐富,即有拳術套路,又有長、短、軟器械套路;既有徒手對練、又有器械相博;既有硬氣功、又有養生功;既有點穴擒拿、又有對抗散打。如拳術有:六步拳、八步拳(古語云:“學會八步,六步架打遍天下都不怕”)、八卦片、醉拳、地趟拳、武松脫拷等。器械有:六合單刀、雙刀、滾堂刀、子龍槍、少林棍、齊眉棍、三節棍、大梢子棍、手梢子棍、醉劍、醉棍、劍術、春秋大刀、月牙鏟、雙鐧、牛心拐、虎頭雙鉤、九節鞭、雙鞭、刀里加鞭、單繩標、雙繩鏢、拍耙木、方天畫戟等;徒手對戰有:七錘、竄花錘、五風鎖、梁山、鯉魚跳龍門、三英戰呂布、五虎群羊等;器械對練有:白手奪刀、白手奪槍、白手奪匕首、對劈刀、對打棍、對花槍、單刀破槍、大刀破槍、大梢子破槍、手梢子破槍、三節棍戰槍、四節鏜戰槍、雙槍破春秋、雙鐧破槍、雙柺破槍、月牙鏟戰春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