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佛手茶
產於福建省永春縣
永春佛手茶,又名香櫞種、雪梨,因其形似佛手、名貴勝金,又稱“金佛手”。系烏龍茶中的名貴品種之一,產於福建省永春縣。研究證明了永春佛手茶對結腸炎有顯著的治療作用,常飲佛手茶,可減肥,止渴消食,除痰,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火去膩。
永春佛手茶
永春佛手茶(圖1)
永春佛手茶外形條索肥壯、捲曲較重實或圓結重實,色澤烏潤砂綠或烏綠潤,稍帶光澤;內質香氣濃郁或馥郁幽長,優質品有似雪梨香,上品具有香椽香;滋味醇厚回甘,品種特徵顯;耐沖泡,湯色橙黃、明亮、清澈;葉底肥厚、軟亮、紅邊顯。飲之入口生津,落喉甘潤。張天福老先生贊曰:“永春佛手,點滴入口,齒頰留香,色香味俱臻上乘,不愧為茶中名品。”
永春佛手茶(圖2)
佛手茶成品特徵茶條緊結肥壯,捲曲,色澤砂綠烏潤,香濃銳,味甘厚,耐沖泡,湯色橙黃清澈。沖泡時馥郁幽芳,冉冉飄逸,就像屋裡擺著幾顆佛手、香椽等佳果所散發出來的綿綿幽香沁人心腑。
佛手本是柑桔屬中一種清香誘人的名貴佳果, 茶葉以佛手命名,不僅因為它的葉片和佛手柑的葉子極為相似,而且因為制出的干毛茶,沖泡后散出如佛手柑所特有的奇香。永春佛手始於北宋, 相傳是安溪縣騎虎岩寺一和尚,把茶樹的枝條嫁接在佛手柑上,經過精心培植而成。其法傳授給永春縣獅峰岩寺的師弟, 附近的茶農競相引種至今。清光緒年間,縣城桃東就有峰圃茶莊,在百齒山上開闢成片茶園種植佛手。清康熙貢士李射策在《獅峰茶詩》有贊佛手茶詩句:“品茗未敢雲居一,雀舌嘗來忽羨仙。”原全國人大副委員會周谷城先生亦為之題贈“永春名茶”條幅。
永春佛手茶樹屬大葉型灌木,因其樹勢開展,葉形酷似佛手柑,因此得名“佛手”。永春佛手分為紅芽佛手與綠芽佛手兩種,其中以紅芽佛手為佳。茶樹樹冠高大,鮮葉大如掌,呈橢圓形,尖端較鈍,主脈彎曲,葉面扭曲不平,葉肉肥厚,質地柔軟,葉色黃綠油光,葉緣鋸齒稀疏。
永春佛手茶(圖3)
永春佛手茶(圖4)
永春佛手茶(圖5)
使用茶具:白色陶瓷有蓋的杯(審評杯)90ml、審評碗110ml、評茶盤20×24×5cm、葉底盤、湯匙等。
洗滌加溫茶具:用溫開水沖洗要衝泡和飲用的茶具。
取茶樣看外形(茶時‘的外形與色澤):扦取具代表性永春佛手茶樣5—6克於沖泡杯(審評杯)中;察看茶葉的外形是否緊結,色澤是否砂綠油潤。外形干看以條索、色澤為主,整碎、凈度為輔。
沖泡與審評內質(香氣、湯色、滋味、葉底):
以100℃開水沖泡。
先刮沫:以杯蓋刮除浮在杯上的茶沫,沖洗乾淨,再蓋上杯蓋。
第一泡:沖泡后l一1.5分鐘后聞杯蓋香,看品種香氣是否純正,何種香型,永春佛手品種特徵(香椽香等)是否明顯;約2分鐘時,倒出茶湯於審評碗中,看其湯水是否金黃清澈;湯水是否純正醇厚回甘,香氣是否與杯蓋一致,是否有永春佛手的品種特徵。
第二泡:以第一泡同樣的方法沖泡。2分鐘時聞其杯盞香,與前次比較,看香氣是否一致,判斷香氣的強弱程度。3分鐘時倒出湯水,看其湯水色澤及湯水的香氣、醇厚、回甘程度。
第三泡:與前兩次沖泡方法基本一致。3分鐘時,聞其杯蓋香,與前兩次香氣比較,判斷其香氣的強弱純正程度。4分鐘后,倒出湯水,看其色澤,品其湯水的,與前兩次比較香氣、醇厚回甘情況,以判斷耐泡程度。
有需要進一步審評可以同樣方法繼續沖泡、審評其香氣滋味。審評滋味后,先嗅葉底余香,再將茶葉倒入裝滿清水的白色搪瓷盤中評葉底。
嗅香氣:沖泡后,用拇指、食指、中指將杯蓋豎起移至鼻端,深吸嗅香。香氣以其品種的花果香、清香、濃強持久且耐泡為佳;品種香弱的為次;香氣粗短、濃香持久且耐泡為佳;品種香弱的欠佳;如帶有煙、焦、霉、水悶氣、日晒氣、油氣等為劣品。嗅香氣應熱嗅、溫嗅、冷嗅相結合。第一泡判別茶葉中的異氣味和香型,第二泡判別香氣的濃淡、強弱,第三泡判別香氣的持久性。
看湯色:嗅香氣之後,立即將茶湯傾倒入審評碗中,然後趁熱辨別茶湯的顏色、深淺、明暗、渾濁等。永春佛手茶湯色一般要求橙黃或淺金黃,以明亮清澈為上品,暗淡混濁為次品。一般米說,容茶湯也以金黃色為佳,夏茶以橙黃色為好,秋茶以淺橙黃色為好。永春佛手茶湯色以淺金黃色為佳。
嘗滋味:看湯色的同時或之後嘗滋味。嘗滋味要趁熱(45.50℃)時最為準確。用茶匙舀取適量茶湯吮入口中,用舌頭在口腔內循環打轉,邊打轉邊吸氣,使舌部味蕾充分感受,作出相心的綜合反應。舌頭各部位對味覺分工不同,舌尖辨甜味,舌兩側辨咸酸。舌心辨鮮澀,舌根辨苦味,咽喉與鼻腔相通,亦可辨香氣。茶湯在口中打轉不宜過久,以免舌頭失敏感性。審評滋味是品嘗茶湯滋味的濃淡、醇厚、鮮澀、甘甜、鮮爽、青臭味、刺激性,辨別茶湯中香味有否異味及茶葉火候等。茶湯入口,有一股芬香,過喉甘滑、醇厚、鮮爽、回甘為上品。第一泡滋味濃度大,先辨別有否雜異味、品種味;第二泡滋味最好,品種特徵更明顯,對辨別鮮爽度、醇厚度、韻味、回甘有利,是判定級別的依據;第三泡辨別茶葉耐泡性、持久性,以及與第一、二泡的滋味是否基本一致。永眷佛手茶滋味要求“醇厚圓滑無異味,青臭薔澀非上品,入口生津富活性,落喉甘潤韻無窮”。
評葉底:先嗅葉底余香,用右下將審評審杯倒翻,左手持杯蓋半蓋著杯麵,移至鼻端深吸嗅香。然後將茶渣倒入裝有清水的葉底盤中,用湯匙翻動葉片鑒別。葉底主要觀察:
1、嫩度:葉了的柔軟肥厚程度,具彈性還是硬挺:
2、勻整度、斷碎牢:
3、葉色;
4、紅邊紅點分佈情況,是鮮紅色還足褐紅色;
5、品種純度、有無品種混雜。永春佛手茶葉底以肥厚、柔軟、明亮、色澤一致、綠葉紅邊、勻整、純正者為佳。
評分標準:①干看外形:外形10分,色澤10分;②濕看內質:香氣35分,滋味35分,葉底10分。茶葉外形的凈度和湯色僅供評分參考。一般:審評的評分在80分以上者為優質永春佛手茶。
相傳很久以前,閩南騎虎岩寺的一位和尚,天天以茶供佛。有一日,他突發奇想:佛手柑(又稱香櫞果)是一種清香誘人的名貴佳果,要是茶葉泡出來有“佛手柑”的香味該多好哇!於是他把茶樹的枝條嫁接在佛手柑上,經精心培植,終獲成功,這位和尚高興之餘,把這種茶取名“佛手”,清康熙年間傳授給永春師弟,附近茶農競相引種得以普及,有文字記載:“僧種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彌谷被崗,一望皆是”。佛手茶因此而得名。永春縣山清水秀,朝霧夕嵐,泉甘土赤,所生產的佛手茶質量歷來為本類茶葉之極品,為別於其他地區的佛手茶,故稱“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茶茶園
自1985年榮獲部優產品以來,在全國、全省各種重大茶葉品評活動中屢獲桂冠,曾獲得了第三屆中國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福建省名茶、第二屆中國國際茶博覽交易會國際名茶金獎、中國新品名茶博覽會茶王賽金獎茶王、世界茶文化交流協會五星茶王、上海國際茶文化節中國精品名茶金獎、中國(福建)國際茶博覽會茶王。近年來,永春縣重視抓好永春佛手的產業化、標準化生產,與福建農林大學、福建中醫學院、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建立了“產學研、農科貿的協作關係,建設了一批無公害生產基地,先後有玉斗八一茶場、海堤生態科技園、莉芳茶廠、橫口鄉金山寨茶場、東關北硿茶場等11家茶葉生產企業獲得有機茶、綠色食品和無公害標誌使用權,湧現了松鶴牌、莉芳牌、永鵬牌、萬品春、玉佛山、津源春、寶貓牌等10多個知名茶葉品牌,產品暢銷國內外茶葉市場。
2006年11月,永春佛手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永春縣組織起草的永春佛手國家標準草案已在2007年6月1日通過了國家專家組的審定,該標準申報作為永春佛手的國家標準。這將成為永春佛手將來的產業化、標準化生產新的里程碑,為永春佛手成為中國茶葉的知名品牌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鳳山公(名一瑤,字以熔,生於明朝嘉靖辛酉年,卒於崇禎丙子年),居住在望仙山麓,永春縣玉斗鎮鳳溪村中。他一生精研百草,治病救人。有一次,他到望仙山中採集青草藥,在小溪邊發現一棵樹型婆娑,葉大如掌,似茶非茶的植物,採下葉子一聞,芬香沁入心脾,在嘴裡一嚼,頓感清香爽口,韻味悠長,精神陡長。鳳山公覺得這是一味良藥,就把它採集回家。鄉人凡有病痛,用過這味葯后,百病立除,非常神驗,人們稱之為瑞草。鳳山公把這味葯的枝條剪下,栽到百草園中,居然成活,成為治病救人的主葯。
有一次縣令的母親腹瀉不止,不知請過多少醫生用過多少葯,就是不見效。看見老夫人病情一天比一天沉重,身如槁木,骨瘦如柴,生還無望,縣令非常著急,就出懸賞榜文,尋求神醫良藥。只要醫好老夫人的病,就賞銀千兩。有人告訴縣令,聽說玉斗以熔先生醫術精湛,近得一味良藥,能藥到病除,不妨請以熔先生前來就診治病,或許有效。縣令聽說,喜出望外,馬上派人用轎子把鳳山公抬到縣衙給他的母親看病。鳳山公把脈診斷後說:老夫人是吃食不慎,導致胃腸損傷,加上年老氣虛才會病入膏肓。如不用良藥醫治,恐怕性命難保。縣令馬上請鳳山公行醫用藥,鳳山公就以新發現的這味葯為主葯配方給老夫人治病。老夫人用藥后,腹瀉立止,縣令非常高興,問鳳山公用什麼神葯,能使老夫人藥到病除。鳳山公拿出這味葯介紹了發現這味葯的經過,當地人稱之為瑞草。縣令拿著這味葯仔細端詳,覺得這味葯葉大如掌,芬香撲鼻,宛如佛手,能讓人妙手回春。因此,他就說,以後就叫這味葯為”佛手“吧。從此以後,這味葯就叫佛手,縣令要賞給鳳山公千兩銀子,鳳山公堅辭不受。
從那以後,不但鳳山公種植佛手,還教導鄉人大量種植佛手,並把這佛手葯製成干品,當茶飲用。飲用這種湯藥不但能解除病痛,預防腸胃病,而且能清涼解暑,延年益壽,慢慢的,人們稱這種葯叫”佛手茶“。這就是佛手茶的來歷。此後,外鄉人紛紛到玉斗求取佛手茶種,玉斗人也慷慨贈與,佛手茶也就逐步傳播開來。
永春佛手茶(圖6)
茶園的建設應在重視生態平衡,不破壞自然資源,水土保持,從本地的茶葉生產的實際情況出發,集中建設好茶葉生產基地,使其適當集中連片,便於管理,降低成本,增加效益,更有利於集中設廠加工,提高茶葉質量。茶葉的建設還應堅持高標準、高質量,並逐步實現茶樹良種化、茶區園林化,茶園水利化,栽培科學化。
1、茶樹良種化:結合當地實際生產茶類,生態條件等確定純正不受污染的品種,健壯的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佛手茶苗進行栽培。
2、茶區園林化:要因地制宜,全面規劃,要以治理水土為中心實行山、水、田、林路的綜合治理,實現園林區域化,專業化。
3、茶園水利化:建園應不過量破壞植被,有利於保持水土,要廣辟水源,建好茶園排灌設施,水源應符合部頒標準,不受污染並做到旱季能灌,澇季能排。
4、栽培科學化:要求合理密植,重施有機肥(農家肥為主),輔以化肥(複合肥、尿素等),正確運用采剪技術,掌握病蟲害發生規律,加強檢疫和預測預報,採用植保方針“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措施。
(1)氣候條件:佛手茶樹對氣候條件的要求是,喜歡溫暖濕潤地段,年平均氣溫在13℃以上,活動積溫在3500℃以上的地域大氣濕度以80%左右最好,不低於60%,年降水在1000mm以上。
(2)土壤條件:佛手茶樹喜歡酸性土壤,PH值4.0—6.5之間,玉斗鎮境內均屬紅壤微酸性土壤,非常適合佛手茶的種植,但土壤中遊離酸鈣超過1.5%時,對茶樹生長就不利,還有通氣、蓄水、保肥、保溫等方面均應注意對佛手茶樹的影響。
(3)地理條件:茶園宜選擇在海拔450—750m之間,坡度25°以下的山坡或丘陵地方,以10—20°坡地最為理想,坡向選擇座北向南方向較為理想,做到“山頂造林,山腰種茶、山下種糧”的綜合開發。
(4)梯級茶園的建設:注重建設等高線的修梯原則,畦面要平衡,防止水土沖刷,一般隨彎隨勢,盡量取直便於管理打好基礎,宜採取表土回溝,心土築岸,將心土挖出外沿築岸,岸高20cm左右,畦面向內稍傾斜以利於保水、保土、保肥,畦面寬度視坡度而定,一般在1.5—2.5m左右,採取單行或雙行定植,1.5m寬畦面宜定植單行,2m寬畦面宜種植雙行,以提高早封行,早投產,株距單行採取0.30—0.35m,雙行採取0.3—0.4m株行距為宜(三角形排列錯開定植)。
(5)茶園畦面心土築岸,表土回溝時,溝寬與溝深度要適合茶樹的根群發育,宜拉溝寬0.4m左右,深0.5m左右,以表土雜草回溝,並每畝施以有機肥料(農家肥)30—40擔,石灰粉50斤,鈣鎂磷100斤作基肥混和土壤后待種植,選擇在立春—雨水季節進行定植,佛手株高選擇15—20cm健壯無病蟲害苗木定植,定植后做好稻草等覆蓋,以利提高成活率。
佛手茶苗木的主要繁育方式是扦插苗或壓條苗。苗木移栽定植時期一般選擇在秋季,因此時茶樹地上部分休眠,根系恰逢一個生長高峰,移栽後有利於根系的生長,而且其茶苗萌發生長也較之於明年春季移栽的為早。採取單行條栽,行距約為150—160cm,穴距25—33cm,每穴定植2—3株,每畝2500—6000株。種植時應施足基肥,一般畝施有機肥2500—5000公斤,磷肥25—50公斤。水分管理是幼齡茶樹管理的一個重要方面。栽植后當年夏季抗旱是保證成活率的一個關鍵時期,對此,除種植時注意適當深栽,以吸收土壤深層水分外,可於夏季來臨前鋪草覆蓋茶園地面,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並調節土溫。一般可採用農作物、秸稈、雜草等鋪蓋,每畝用量約為1500—3000公斤。
1、佛手茶園的管理,對幼齡茶園的耕除管理不同於多年老年茶園,要注意不能耕除太深,次數要比較少,耕鋤要結合間作綠肥的播種和撒施肥料同時進行,耕鋤的深度1—2年內宜進行淺耕,耕深8—10cm左右,年耕鋤2—3次,隨著茶園的苗木長勢,耕鋤深度不斷耕深至15—20cm,深耕時距植株15cm以外進行,並注意少傷著根部,同時注意天氣變化,長期乾旱天氣不能耕鋤,防止水份散發,提倡草生栽培,刈草鋪園,增加腐殖肥料,以利於疏鬆土壤。
2、肥水管理:選用腐蝕的廄肥、堆肥、綠肥、餅肥等,提倡年施一次有機肥料,以農家肥為主,以提高幼齡茶樹的長勢,從而提高茶樹抗病蟲害的能力,增強葉綠素,葉片肥厚,提高茶葉品質,施用有機肥料不僅能為茶樹提供全面的營養,而且肥效期長,可增加或更新土壤要機質,促進微生物繁殖,改善土壤的有化性質和生物活性,輔以化學肥料如複合肥料,尿素等,宜採取薄肥勤施的施肥原則,每2個月撒施一次複合肥料與尿素(比例為2:1搭配),又根據幼齡茶樹對磷鉀肥需要較多的特點,三要素比例:1—2年生為1:1:1,3—4年生為2:1:1,施肥的數量1—2年生每畝純氮2—5公斤,2—3年生每畝純氮5—7公斤,3—4年生畝施純氮7—10公斤,施肥量還應按畝植株數、長勢、土壤及肥管條件而定,隨著茶樹的增長,施肥量逐年適當加大,一般生產100公斤干茶,要補充純氮9公斤,磷4公斤,鉀2.66公斤,氮、磷、鉀的比例為3:2:1。總之施肥原則是:要達到經濟合理用肥,充分發揮肥效,一般採取開溝施肥與撒施結合,做到科學施肥,以發揮最大肥效。
3、定型修剪:應採取低位修剪,矮化樹冠的原則,擴大採摘面積,適當降低高度,可減少分枝層次,有利於茶樹體內水份與養分的運轉,又可減少樹體每年對光合產物的消耗,從而提高茶樹的經濟係數,幼齡樹的定型修剪,當年度一般在冬季9—10月份進行,離地面高度30cm剪平,第二年5月份春梢硬化后定型修剪高度40—50cm,9—10月份控制在60cm以內,以後視佛手茶樹的生長速度,疏枝修剪至80cm內定型樹冠,高度一般不超過1m株高。
4、低產茶園改造:針對未老先衰茶樹、重採摘、輕管理的茶園等,樹齡在15年以上,均應採取深修剪直到台刈、改種(套種)等技術措施,深修剪一般高度掌握在50—60cm,台刈掌握在離地面20—25cm,由於台刈都是從根頸部萌發的枝梢(新梢),所以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形成整齊的樹冠和健壯的樹勢,在加強肥水管理下,能使茶樹迅速增長,對打造好佛手質量,提高檔次,創效益,爭品牌具有深遠意義,實踐證明,是切實可行的。對樹齡十幾年的中年樹,宜採取深修剪的辦法,重修剪的高度在離地面40—60cm為宜,一般疏剪去茶樹1/3—1/2,要求修剪整齊平整,台刈與重修剪的時間掌握在春茶採摘後進行。
5、病蟲害防治:本地茶園常見的病蟲害是茶尺蠖、假眼小綠葉蟬、茶雲紋葉枯病、茶毛蟲、黑刺粉虱、茶蚜、茶小卷葉蛾、茶菜枯病等多種病蟲害,以假眼小綠葉蟬、蚜蟲、粉虱為害最為猖獗,應採取“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在增施農家肥有機質肥的基礎上,增強茶樹的健壯樹冠;提高抗病蟲害能力,加強預測預報、掌握好防治適期,防治指標,並嚴格按照無公害茶園可使用的農藥品種及其安全標準執行,降低農殘,保護生態環境,保護天敵數量,以高效低毒等生物藥劑為主,把病蟲害的損失,控制在最小程度,並以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的技術規範,嚴禁茶園使用除草劑。
根據該地實踐經驗每年淺耕削草3次,分別在3、6、9月份進行,深度為5—8cm,這樣即可消除雜草,又有利於防治病蟲害和疏鬆土壤。秋冬季進行一次深耕,深度為20—30cm,衰老茶園深度可達30—40cm,並結合施用基肥。深耕時距植株15cm以外進行,並注意少傷害根部,同時注意天氣變化,長期乾旱天氣不能耕鋤,防止水分散發。
1、幼齡茶樹的定型修剪。一般一年進行1—2次定型修剪,分別在2、6月進行,分3—4次完成。當茶樹長高30cm,主莖粗達0.3cm以上,並有1—2個分枝時,即可進行第一次修剪,修剪高度以離地15—20cm為度,以後每年定剪一次,第二次定剪可在第一次剪口上提高15—20cm,第三次或第四次則分別在其上一次剪口的基礎上提高10cm左右。這樣連續通過3—4次定型修剪,把茶樹骨架控制在50—60cm,連同主莖形成5—6層分枝,在此基礎上結合打頂輕剪,多留少採,進一步培養樹冠和採摘面。
2、成齡茶樹的修剪。青壯齡茶樹每年、隔年或隔2年進行輕修剪1次,一般只修剪綠色嫩梢的一部分或僅達到紅梗部分,以後每次在原有修剪面上提高2cm左右,當輕修剪幾次,茶樹高度過高難以採摘,而且結節枝形成使育芽力下降時,就需要進行一次深修剪。深修剪即剪去結節枝,恢復育芽能力,一般深修剪程度約剪去10—15cm,以剪除該節枝層為度。深修剪后第二年仍進行輕修剪。
3、衰老茶樹的修剪。對於未老先衰茶樹、重採摘、輕管理的茶園等,樹齡在15年以上,均應採取深修剪或台刈。一般在春茶採摘後進行,深修剪高度離地30—50cm,台刈掌握在離地面20—25cm。重修剪或台刈的茶樹一般要留采一年。經過一年的留養后,再進行打頂定剪和輕剪等一系列管理技術重建新的樹冠。如玉美村康志亮有一衰老茶園採取重剪結合留養方式。春茶前後重剪高度20—30cm,當年春夏茶留養不採,秋後第一次定剪45—50cm。第二年打頂采,春茶后第二次定剪65—70cm。第三年開始留葉采並每年春茶后輕度修剪,剪平樹冠表面,使高度控制在75—80cm。
在茶樹栽培的綜合性農業技術措施中,以施肥效果最為顯著,也以施肥與茶葉品質、產量、成本和效益的關係最為密切。永春佛手茶的施肥應注意根據佛手茶的品質特徵,茶樹各生育期對養分的要求,優化施肥技術,努力做到合理施肥,以達到優質、增產、樹旺、低成本、高效益的生產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