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瑭
明朝官員、學者
何瑭(公元1474年—1543年)字粹夫,號柏齋,懷慶府(今河南武陟人),祖籍揚州府泰州如皋人。
生於明憲宗成化十年,卒於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年七十歲。篤行勵志。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河南鄉試第一名,次年進京參加會試和殿試,進士及第,歷任翰林院庶吉士、編修、修撰、以不屈於劉瑾,辭官。后劉瑾伏誅,復官,因直言出為開州(今濮陽)同知,東昌府(今山東聊城)同知,山西提學副史,浙江提學副史,南京太常寺少卿、正卿,北京工部右侍郎、戶部右侍郎,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掌院事等職,官至三品。明嘉靖十年(1531)年,何瑭告老還鄉,成立“景賢書院”,設館講學,著書立說,著有《柏齋文集》、《陰陽管見》、《樂律管見》、《儒學管見》、《醫學管見》、《兵論》等。
嘉靖二十二年(1543)九月十三日,何瑭病故,享年70歲,葬於懷慶府(今河南焦作武陟)城南門外。明穆宗隆慶二年(1568年)六月初十,追封何瑭為禮部尚書,謚“文定”。
《明史 列傳一百七十 儒林一》何瑭,字粹夫,武陟人。年七歲,見家有佛像,抗言請去之。十九讀許衡、薛瑄遺書,輒欣然忘寢食。弘治十五年成進士,選庶吉士。閣試《克己復禮為仁論》,有曰:“仁者,人也。禮則人之元氣而已,則見侵於風寒暑濕者也。人能無為邪氣所勝,則元所復,元年復而其人成矣。”宿學咸推服焉。劉瑾竊政,一日贈翰林川扇,有入而拜見者。瑭時官修撰,獨長揖。瑾怒,不以贈。受贈者復拜謝,瑭正色曰:“何僕僕也!”瑾大怒,詰其姓名。瑭直應曰:“修撰何瑭。”知必不為瑾所容,乃累疏致仕。后瑾誅,復官。以經筵觸忌諱,謫開州同知。修黃陵岡堤成,擢東昌府同知,乞歸。嘉靖初,起山西提學副使,以父憂不赴。服闋,起提學浙江。敦本尚實,士氣丕變。未幾,晉南京太常少卿。與湛若水等修明古太學之法,學者翕然宗之。歷工、戶、禮三部侍郎,晉南京右都御史,未幾致仕。
是時,王守仁以道學名於時,瑭獨默如。嘗言陸九淵、楊簡之學,流入禪宗,充塞仁義。後學未得游、夏十一,而議論即過顏、曾,此吾道大害也。里居十餘年,教子姓以孝弟忠信,一介必嚴。兩執親喪,皆哀毀。后謚文定。所著《陰陽律呂》、《儒學管見》、《柏齋集》十二卷,皆行於世。
何瑭出身於官宦世家,其高祖何忠一,明初從戎,北定中原后,遂編懷慶衛籍,擢紅旗頭目、屯田武陟千秋鄉之頭鋪營。曾祖貴、祖父濱,束力 封壽官。其父何森質直不華,贈工部侍郎。成化十年(1474年),何瑭出生於武陟小何井,次年遷居何家營。
成化十六年(1480年)年僅7歲的何瑭隨家遷入懷 慶府城內(今沁陽市城關鎮)。他自幼聰穎好學,才華出眾,7歲見家有佛像,抗言請去之。12歲補為諸 生,15歲入河內縣學,通諸經史與薛王宣、許衡之書。
弘治十四年(1501年)中河南鄉試第一,次年會試中進士為庶吉士。
弘治十七年(1504年),任翰林院編修,主撰《孝宗實錄》。正德四年(1509年),升任修撰,奉旨教諸中官修史著作。
正德六年(1511年),何瑭進諫,要求禁貪墨以吏治,嚴紀律以振軍 威,治財有以固邦本。朝廷不納,復又有本兵語五篇,投內閣亦未采。於是,何瑭便以明君者應勤政愛 民,慎理朝事的道理和以帝舜納大禹治邦之道贏得天下太平的故事於經筵直諫皇上。
正德帝聽了,拒諫飾非,數日後,以忤旨之罪,將何瑭調出京,改謫直隸大名府開州同知。何瑭任職開州期間,微服私訪,體察民情,根據實際情況實行九均法,使生產發展,收入增加,加上又一連審理幾樁冤案,特別是處決清豐縣令之子、綽號"凈街虎"的高攀和身先士卒分程修堤治河,使開州社會安定,五穀豐登,百姓莫不拍手稱快。
正德十年(1515年),何瑭升任東昌府同知。東昌府是個統轄18個州縣的大府,路當 南北要衝,庵室豢養的狗腿到處橫行霸道,貪官污吏和惡霸仗勢漁肉百姓。何瑭上任后,明查暗訪,為民解憂。一是翻閱案件,發現強搶民女、兇殺無辜的花花公子湯興,尚逍遙法外,隨命捕快將其逮捕入獄。經過審訊,湯興供認不諱,遂將罪犯處決,為地方除了一害。這卻惹惱了湯興之父、定州知州湯元中,他處處設障,暗箭中傷,陷害何瑭。再加上正德皇帝整日貪戀酒色,不理朝政,以及權奸當道,國事日非,何瑭不願為昏君效力,也不願同貪官同流合污,於是便向皇上一連寫了兩次《患病不能供職,乞恩放歸田裡事》的辭官奏疏,於正德十二年(1517年)辭官返鄉。
正德十六年的(1521),武宗駕崩,世宗登基,改號嘉靖,在內閣首輔楊廷和的扶助下,改革武宗 時的一些弊政,起用武宗時因上疏言事而被罷撤、拘禁的官員。
嘉靖元年(1522年),退歸林下達四年 之久的何瑭,被世宗重新起用,任命為山西提學副使,因家父病逝,在家丁憂,未曾赴任。
嘉靖二年(1523年),改任浙江提學副使,掌省、府、州、縣教育行政。是年,正是鄉試之年,一貫辦事認真,憎惡弊端的何瑭,不光看名次,就連捲紙都要份份過目,從中發現有人作弊,便召集同考官,進行追查,查清后給予嚴厲的懲處,考生們無不交口稱讚。
嘉靖三年(1524年),保瑭升任太常寺少卿,他與湛若水 明太子法。
四年(1525年)升任太常寺正卿,為九卿之一,掌宗廟禮儀,兼掌選試博士。
五年(1526年)任南京翰林院學士,掌諭旨文告。次年任南京工部右侍郎,行尚書事。
七年(1528年)改任工部右侍郎,至京改戶部右侍郎,掌戶籍、田畝、貨幣、稅賦、官員俸祿。他與梁儉罨同心輔政,而建議草奏多出自何瑭。
八年(1529年)改任禮部右侍郎、御史,掌典禮、祭祀、科舉考試、外交等。后以直道與 當道不合,便稱疾引退,被御史毛鳳詔、華蓋殿大學士李東陽舉薦遂改任右都御史,掌南京都察院事。
十年(1531年)何瑭告老還鄉后,成立"景賢書院",設館講學,著書立說,常常是青燈黃卷,夜深忘倦,把全身精力放在研究歷學、算學、律學和著書教徒上,著有《陰陽管見》、《樂律管見》、《醫學管 見》、《儒學管見》、《兵論》、《均瑤、均糧》等書籍,培養出不少有成就的人才。
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九月十三日,何瑭病故家鄉,終年70歲,葬於懷慶府城南門外何家祖塋。
隆慶二年(1568年),追封何瑭為禮部尚書,謚"文定"。
《柏齋集》
十一卷(河南巡撫采進本)
明何瑭撰。瑭有《醫學管見》,已著錄。瑭篤行勵志,其論學一以格致為宗。集中《送湛若水序》,謂"甘泉以存心為主,予以格物致知為先。非存心固無以為格致之本。物格知至,則心之體用益備"。其生平得力在此。故當時東南學者多宗王守仁良知之說,而瑭獨以躬行為本,不以講學自名。然論其篤實,乃在講學諸家上。至如《均徭》、《均糧》、《論兵》諸篇,究心世務,皆能深中時弊,尤非空談三代,迂疏無用者比。雖其文體樸質,不斤斤於格律法度之間,而有體有用,不支不蔓,與雕章繪句之學固又當別論矣。集凡文十卷、詩一卷,為嘉靖己酉鄭王所刻。鄭世子載堉,即瑭之甥。其律數之學,皆受之於瑭者也。
---出《四庫總目提要》
《歷代焦作名人存書版本錄》(何瑭)
何瑭(1474~1543),字粹夫,號柏齋。明懷慶(治所在沁陽,轄境內相當今河南焦作修武、武陟以西,黃河以北地區)人。
《陰陽管見》 一卷(明)何瑭撰 百陵學山 學海類編 子類(道光本、影道光本)影元明善本叢書十種 百陵學山
《陰陽管見》 一卷(明)何瑭撰 明世學山(明嘉靖三十二年鄭榟刻本)百陵學山(明萬曆刻本)學海類編(清曹溶編 清陶越增訂 清道光十一年晁氏活字印本)
《柏齋集》十一卷(明)何瑭撰 四庫全書 集部
《何文定公柏齋文集》 十卷(明)何瑭撰 續中州明賢文表
《何粹夫集》(明)何瑭撰 廣理學備考 第五函
《何文定公文集》十一卷(明)何瑭撰 明萬曆刻本 四冊(《四庫全書總目》卷一七七)今存北京大學圖書館
《柏齋先生樂府》一卷(明)何瑭撰 飲虹簃所刻曲
《柏齋文集》十卷(明)何瑭撰 明刻本 四冊 今存北京圖書館
《柏齋三書》三卷(明)何瑭撰 四庫全書 子部雜家類存目
《醫學管見》一卷(明)何瑭撰 四庫全書 子部醫家類存書
《正德(懷慶府志)》 十二卷(明)何瑭撰 明正德十一年刻本 抄本 今存上海圖書館
何瑭紀念館位於河南焦作市武陟縣城東20公里的詹店鎮何營村。該館原為始建於清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何氏宗祠,年久失修。1992年春,何營村何鳳桂、何發卿等何氏族人倡儀重修宗祠。更名為“何瑭紀念館”。
1992年至1996年,何氏族人先後籌資四百多萬元,整修紀念館正殿,擴大院落,重建舞樓,迎面牌坊和仿古街。仿古建築金碧輝煌,亭台樓閣錯落幽深,何瑭公漢白玉雕像安詳正座。有大明皇帝敕封何瑭公的御碑、天下“何”姓祭祖碑林、“何瑭紀念館”牌坊、世界何氏宗親總會贈“中州聖儒”匾額、河南何氏宗親會贈“光宗耀祖”匾額等
2004年春,適逢何瑭誕辰530周年之際,為宏揚瑭公精神,何氏族人及社會各界又多方籌資200多萬元,新建五間歇山四廊式三重檐大殿.
2007年10月29日,“世界何氏懇親大會”在何瑭紀念館隆重召開。
2008年10月29日被定為“河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