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劇十姐妹
越劇名角的合稱
“越劇十姐妹”,指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上海出現的越劇名角的合稱,包括袁雪芬、尹桂芳、筱丹桂、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竺水招、張桂鳳、徐天紅、吳小樓。因1947年同台演出《山河戀》而得名。1947年夏,為反對舊戲班制度,籌建劇場和戲校,發展越劇,其十人舉行聯合義演,同台演出,轟動上海,“十姐妹”因此得名。
尹桂芳、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徐玉蘭、筱丹桂、竺水招、徐天紅、張桂鳳、吳小樓
尹桂芳
袁雪芬自述越劇“十姐妹”的來歷:1946年5月,我們雪聲劇團將魯迅先生的《祝福》改編成《祥林嫂》,搬上越劇舞台後,緊接著又演了《洛神》。但越劇改革遭到了惡勢力的反對,這年8月27日,我離家去電台播音,剛走到路口,竄出一個人將一包糞對我劈頭拋下。之後又收到裝有子彈的恐嚇信。由於一些合作者另有打算,劇團無法按期演出新編劇目,我又不甘屈服於老闆走回頭路,1946年底雪聲劇團只能暫告解散,我也暫停演出,靜下心來思考這幾年的得失。下一步該如何走呢?我想,作為主要演員,首先要提高自己並能主宰自己的命運,應該讓全劇種的成員參加到改革行列中來。另外必須有自己的劇場,並有附設學校培養接班人。為了實現這些設想,1947年初,我跑遍了上海各種類型的劇場和電影院,對劇場設計、舞台大小和觀眾座位好壞進行比較,得出的結論是:1500個座位的南京電影院(解放后改為上海音樂廳)座位最好,而扇子形的劇場演戲曲效果更好。不到一個月,設計者就繪出了新劇場的初稿圖紙。隨後我們找到了霞飛路(現在的襄陽公園隔壁原祥生汽車公司)的一塊地,租50年約20億元,造價約30億元。這50億元,只有依靠我們自己演出和向觀眾集資解決了。我考慮,這是整個越劇界的事,如果能說服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蘭、范瑞娟、傅全香、徐天紅、張桂鳳、吳小樓來參加,共同發起為造劇場進行集資活動,不是很好么?這九位中,尹桂芳、竺水招、筱丹桂、徐玉蘭沒有交往過,其他五位曾與我合作過。於是我就找了當時尹桂芳、竺水招的合作者徐天紅和吳小樓,談了聯合義演、集資造劇場和越劇學校的設想。徐天紅與吳小樓都表示積極參與,於是我請徐天紅約尹桂芳、竺水招到晉隆西菜館見面。她倆跟我會面后,都連連點頭同意,同時還提出號召基本觀眾認股投資以增加資金等建議。徐玉蘭當時因吐血在休息,我專程去拜訪了她。她說:“這是越劇界的大事,我一定參加。至於筱丹桂能否參加,要找國泰大戲院老闆張春帆。”因徐玉蘭吐血,張春帆曾邀我下半年去國泰演出,他說單靠春鳳(筱丹桂的小名)怕不賣座,這叫做人老珠黃不值錢啊!筱丹桂這時只有27歲,是在被張春帆佔有的這八九年中,才漸漸低落不佳的。我去找張春帆,他因有求於我,連連點頭說:“這是出風頭的事,春鳳一定參加,但你不必去看春鳳了。”可見筱丹桂是毫無自由的。范瑞娟、張桂鳳與我共事改革演出兩三年了,聯合義演她們極力贊成。傅全香是我的同科班師妹,她也一口答應參加。接下來我們邀南薇、韓義等商量演齣劇目,大家認為要區別於以往會演的老劇目,但新編的題材要容納這些主要演員實是不易。也曾想過演《紅樓夢》,但賈寶玉只有一個,怎麼分配角色呢?後來選擇將法國大仲馬的小說《三劍客》改為中國歷史題材的《山河戀》,男女角色都不成問題。1947年7月29日,我們相聚在大西洋西菜社簽訂了聯合義演的“合約”,我的顧問律師平衡成為我們合約的起草人和見證人。我們十個演員作為發起人,在“合約”上籤了名,後來我們就被稱為越劇“十姐妹”。關於演出場地,打聽到周信芳演出的黃金大戲院,因周信芳歇夏,正是空檔,我就去商談。黃金大戲院提出一月租金要四億元。很快,一個星期的座券被訂一空,座券分福祿壽三種,票價定為10萬、5萬、3萬。演員們除了排戲,還得抽空準備自己的戲服。大家在驕陽里坐著三輪車滿街跑,置衣料,買首飾,量身材,誰都不願意在台上遜色於別人。
范瑞娟
傅全香
為了使自己不受十里洋場的污染,袁雪芬暗暗地為自己定了一個做人的標準:“清清白白做人,認認真真演戲。”她不拜“過房娘”,不唱“堂會”,不受禮,不吃請。她淡妝素抹,身後拖著一條長長的辮子,表示她不願與這個骯髒社會同流合污。但在舊社會,要獨立做人,談何容易。不說別的,沒有場子,就不能演戲。更何況,在舊社會,藝人的藝術生命是短暫的。一個名演員到了三十歲出頭,就算“紅顏已老”,就要擔心被老闆拋棄了。所以她們日思夜想要籌款建造劇場。袁雪芬等人積極奔走,把原來分在四個劇團的十個名演員組織起來,同台演出《山河戀》,想用演出得來的錢去造劇場、辦戲校。但是,她們太天真了,以為這樣的好事,總不會妨礙別人。哪知道,國民黨上海市社會局竟突然下令,要《山河戀》停止公演。怎麼辦?姐妹們只有團結起來跟他們鬥爭!最後,姐妹們勝利了。但是,當時她們並不知道勝利是怎麼來的。
“越劇十姐妹”的成長,使越劇如鮮花盛開。而這是和黨的陽光照耀,雨露滋潤分不開的。1946年周恩來同志在上海看了越劇。事後,他對上海文化界地下黨組織的於伶、劉厚生同志說,這次到上海來,看了越劇,出乎意外。這些女孩子都是農民的女兒,受到迫害,進了城市,生活上起了變化,其中有人追求進步。黨要主動去接近她們,團結、幫助她們,引導她們進步,因為她們有廣大的群眾基礎。
在黨的關懷下,劉厚生等一批新文藝工作者進入越劇團體工作,促進了越劇在編劇、導演、音樂、舞台美術和表演等方面不斷革新、發展,使越劇成為綜合性較強的而又富有自己特色的劇種。
解放后,在黨的引導、教育下,十姐妹中的大部分人入了黨。可是,前進的道路是曲折的。大家知道,十姐妹中著名的旦角筱丹桂,早在舊社會因不堪流氓、戲霸的虐待而自殺了。活著的九姐妹,在“文化大革命”中也遭了殃。在林彪、“四人幫”橫行時,姐妹們被關進了牛棚,遭受了數不清的肉體摧殘和精神折磨。竺水招由於不堪忍受凌辱,更由於不願意誣陷同志,於1968年被殘酷迫害致死。江青一夥踐踏越劇,迫害越劇藝人,可是人民群眾想念她們,給了她們信心和力量。正是這些十分真摯地愛戴著她們的觀眾,激勵著她們在十年漫長的歲月里,經受考驗,繼續前進。萬惡的“四人幫”被粉碎了。越劇姐妹們又一次獲得了解放。她們一個個又滿懷激情地登上了舞台。袁雪芬恢復演出了《祥林嫂》,范瑞娟和傅全香再度合作演出了在越劇觀眾中頗有影響的《孔雀東南飛》,徐玉蘭、徐天紅和王文娟演出了抒情喜劇《西園記》。越劇迷看了她們的演出后,含著熱淚笑著說:“越劇復活了,越劇的青春又回來了!”
“越劇十姐妹”不僅每人都有自己的拿手戲,而且在唱腔和表演上都各有自己的特色。她們在四、五十年的舞台實踐中,對革新、發展越劇,豐富祖國戲曲藝術做出了貢獻。袁雪芬是越劇觀眾所熟悉的一位優秀演員,也是越劇改革的奠基人之一。她扮相俊秀,表演大方、樸實、細膩,善於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她的唱腔從容自如,婉轉圓潤,韻味很濃。她演過一百多齣戲,成功地塑造了許多不同時代、不同性格特點的婦女形象。例如祝英台、崔鶯鶯、祥林嫂、花木蘭、梁紅玉、秋瑾等。
張桂鳳
竺水招
在“越劇十姐妹”里,擅長生、旦兩行的是竺水招。竺水招是浙江嵊縣人,於1935年開始舞台生活。她最初與尹桂芳、傅全香合作時,以花旦角色著稱,1947年改演生角,曾與戚雅仙同台演出。她扮相漂亮,端莊。她在唱腔和表演上的特點是樸實無華,親切感人。她的代表劇目有《柳毅傳書》、《南冠草》等。郭沫若同志對她在《南冠草》里扮演的夏浣淳,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越劇十姐妹”里有三位是小生演員。除了尹桂芳、徐玉蘭外,還有以飾演忠厚老誠、淳樸文雅的儒生見長的范瑞娟。范瑞娟自小學戲,功底紮實。平日為人淳厚樸素,勤奮好學。她既能扮演情感豐富的梁山伯、許仙等儒生,也善於扮演憨厚老實的賀老六一類的農民形象,還能塑造如韓世忠這樣具有將帥風度的英雄人物。她的嗓音寬厚嘹亮,咬字清晰,韻味濃厚。她的唱腔和表演在越劇小生行當里自成一派。
徐天紅
在“越劇十姐妹”中還有三位是老生演員,即徐天紅,張桂鳳、吳小樓。
在越劇觀眾中,提起徐天紅,沒有人不知道。她是浙江餘姚人,十四歲時進科班學戲。十六歲到上海,曾先後與趙瑞花、馬樟花、袁雪芬、尹桂芳、戚雅仙等合作演出。徐天紅在越劇電影《紅樓夢》中扮演的賈政,在《明月重圓夜》里扮演的老漁夫,在《西園記》里扮演的趙禮,都給人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她的扮相瀟灑,舉止凝重,很有氣度。徐天紅還有一副得天獨厚的好嗓子,唱腔激越高亢,頓挫有致,頗有獨到之處。
張桂鳳是越劇著名老生演員之一。張桂鳳的演唱受紹劇影響較大,她的唱腔剛健質樸、富於感情。她的戲路很廣,無論扮演正派、反派,都相當出色。張桂鳳創造的比較成功的藝術形象有:《梁山伯與祝英台》中的祝公遠,《金山戰鼓》中的韓世忠,《打金枝》里的唐王,《祥林嫂》里的衛老二。她還演過反串老旦的行當,如《西廂記》中的崔夫人和《江姐》中的雙槍老太婆等。在越劇著名老生演員中有一位吳小樓。她的表演穩健大度,動作乾淨利落,嗓音特別寬厚洪亮、收放自如。她的咬字準確,噴口遒勁,演唱蒼勁持重,激昂舒展,富於激情。吳小樓塑造的《天國風雲》中的洪秀全和《打金枝》中的唐皇等藝術形象,也頗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