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泰元年

清泰元年

清朝年間清,泰元年,公元934年。

史料記載


閩、吳戰建州
閩帝王鏻性喜奢侈,中軍使薛文傑為國計使,投王鏻所好,以聚斂得幸,為不失寵,供王鏻揮霍,薛文傑暗中找富民之罪,籍沒財產,而且用刑嚴酷。
閩龍啟元年(933)、後唐長興四年七月,建州(今福建建甌)土豪入朝,薛文傑圖其財產,欲求吳光之罪。吳光憤而帥萬人奔於吳,請吳出兵討閩。吳信州刺史蔣延徽不待朝命,領兵會同吳光攻閩建州,王鏻求救於吳越。
龍啟二年,後唐應順元年正月,吳兵圍建州,王鏻派張彥柔等萬員兵救之。閩軍行至途中,士卒不進,稱不得薛文傑不討賊,王鏻不忍殺,命其自圖。王鏻子福王王繼鵬囚薛文傑送至軍前,一路之上,市人爭持瓦礫擊之。
至軍,士卒爭食其肉。蔣延暉破城在即,吳執政徐知誥因蔣為吳太祖楊行密之婿,恐其獲勝而與臨川王楊濛聯手,命人召其還師,蔣延暉撤軍回吳,閩人追擊之,吳軍敗,士卒死亡甚眾。徐知誥貶蔣延徽,遣使與閩求和。
後唐應順元年(934)閏正月二十七,蜀王孟知祥於成都即帝位,國號蜀,即后蜀高祖。四月,大赦,建元明德。孟知祥(874——934)字保胤,邢州龍岡(今河北邢台)人。后唐庄宗嗣晉王,為中門使,后懼禍,薦郭祟韜自代,為馬步軍都虞侯。後唐立國,為太原尹、北系留守。後唐滅前蜀,以孟知祥為西川節度使。長興三年(932)殺東川節度使董璋,據兩川。四年封蜀王,至是稱帝。在位即半年余,明德元年七月卒,廟號高祖。
吳罷遷都之議
徐溫執吳政時,建金陵(今江蘇南),及徐知誥執吳政,循徐溫舊制,於吳大和三年(931)、後唐長興二年自廣陵(今江蘇揚州)移鎮金陵,總錄朝政,留子於廣陵輔政。大和四年,徐知誥擴建金陵城,擴建后城周邊長二十里,又聽謀主宋齊丘之策,欲遷吳帝於金陵,遂又於金陵修築宮城。吳大和六年、後唐應順元年(934)二月,吳帝楊溥以吳人多不欲遷都,罷遷都之議。
後唐末帝即位
後唐應順元年(934)四月初三,唐潞王李從珂至洛陽城外蔣橋,後唐宰相馮道帥百官迎見,上箋勸進。初四,廢閔帝為鄂王。初七,潞王李從珂即皇帝位,即後唐末帝,改元清泰
李從珂(885——936),鎮州(今河北正定)人,本姓王,後唐明宗養以為子。後唐天成元年(926)為河中節度使,長興二年(931)為京兆尹西京留守,三年移鎮鳳翔,四年封潞王。清泰三年,後晉高祖石敬瑭聯合契丹滅後唐,末帝舉族自焚而亡。
後唐斂民財賞軍
後唐末帝自鳳翔發兵之際,曾許願入洛之後每名士卒賞錢百緡。至登基后,三司使王玫據帳簿報有數百萬府財,待查庫,實際只有三萬兩,匹的金帛,遠遠不夠賞軍所需的五十萬緡。末帝命王玫括京城百姓財產充數,幾天只得數萬緡,仍不足數額。
於是下詔京城百姓所住房屋無論是自宅還是租借的,一律按間納稅,並預借五月的租錢。雖然想盡辦法,仍然只徵得六萬緡,末帝便下令凡輸財有違反規定的,-律下軍巡使獄嚴加督責,一時牢獄中人滿為患,不斷有士庶因括財嚴劊自殺。
而軍人游於市肆卻面有驕色。搜集皇室府庫舊藏及諸道貢獻,乃至皇太后、太妃首飾,才到二十萬緡。四月二十三日,末帝下詔賜禁軍及在鳳翔投順的將校每人二匹馬,一匹駝,七十緡錢,軍士每人二十緡錢,原在京城的後唐軍則每人十緡。驕兵悍將雖得賞賜仍不滿意,還生怨言。
唐末帝挾名命相
後唐宰相劉眳與李愚二人不和,以至議政之際相互漫罵,政事因此被耽擱。唐末帝對此深為不滿,想另外任命宰相,比較合適的人選有盧文紀崔居儉、姚覬三人,各有短長,一時難以決定取捨。
末帝遂將三人姓名寫好,放入琉璃內,焚香祝天,然後以筷子挾之,先得盧文紀之名,其次得姚覬。清泰元年(934)七月,以太常卿盧文紀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八月以前尚書左丞姚覬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十月,罷劉煦、李愚相位。
后蜀孟知祥卒,孟昶襲位
后蜀明德元年(934)七月,后蜀高祖孟知祥病重,二十六日,立子東川節度使孟仁贊為太子,監國,以司空同平章事趙季良李仁罕、趙廷隱、王處回張公鐸、侯洪實等受遺詔輔政。當夜孟知祥卒,秘不發喪,二十八日趙季良等宣高祖遺制,太子更名孟昶。次日,孟昶即帝位,即后蜀後主。
不改元。后蜀後主孟昶(919——965),字保元,孟知祥第三子。其在位期間,得秦(今甘肅秦安北)、成(今甘肅成縣)、階(今甘肅武都東)、鳳(今陝西鳳縣東)四州,幾復前蜀版圖,境內少有戰事,經濟發展。北宋乾德三年(965),北宋滅后蜀,遷孟昶入汴梁(今河南開封),同年孟昶卒。
唐蠲逋租
後唐末帝即位之後,因三司所報左藏失實,命宰相劉煦判三司。劉煦搜羅賬簿,命判官高延賞仔細審核,查出歷年拖欠租額、埸務虧空,都因為貪官污吏貪圖其利虛掛在賬上。
劉煦據實以奏,並請求凡可以徵收的加緊督辦,肯定收不上的就免除。清泰元年(934)八月,後唐詔免長興四年(933)十二月以前戶部以及諸道拖欠的租稅三百三十八萬,貧民大悅,而三司奸吏因無法從虛賬中漁利,深為怨恨。
唐蜀交兵
後唐清泰元年(934)、后蜀明德元年四月,唐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在討伐潞王之役中失利,回奔治所興元(今陝西漢中),與留守興元的武定節度使(治澤州,今陝西澤縣)舉兩鎮之地附於后蜀,蜀高祖孟知祥派寧江節度使張業率一萬人迎二鎮歸附,又以昭武節度使李肇領六千兵馬至利州(今四川廣元)應接。五月,唐階州(今甘肅武都東)刺史趙澄亦降蜀,后蜀繼之又取成州(今甘肅成縣)。
蜀乘後唐內亂,漸次取山南之地。九月,後唐增兵鳳翔以西東安鎮以備蜀,十月,後唐雄武節度使張延朗圍蜀文州(今甘肅文縣),蜀李延厚自果州(今四川南充)進屯興州(今陝西略陽),發兵救文州,張延朗解圍而還。後唐興州刺史馮暉階州刺史郭知瓊欲收復二州之地,最終不克而還。
後唐李從珂起兵
後唐明宗養子李從珂自少年時代即隨明宗征伐,多立戰功,封鳳翔節度使、潞王。安重誨執政時,曾欲翦除潞王終未果,死前以此為憾。明宗殂,李從珂不赴葬,閔帝即位,於應順元年(934)二月遷之為河東節度使,以澤王從璋代之。但不降制書,只下樞密院文書。李從珂遂移檄鄰道,稱朱弘昭馮贇長立幼,專制朝政,動搖藩垣,欲入朝清君側,邀諸鎮協助。諸鎮少有響應者。後唐以王思同葯彥稠萇從簡等領兵討鳳翔。三月十五日,後唐安彥威、張虔釗、孫漢韶張從賓、康福五節度使合兵攻鳳翔,攻克城東西關城,城中傷亡慘重。十六日,再次攻城,誓在必克。
山南西道節度使張虔釗以百刃督戰,引起士卒憤怒,反攻張虔釗,唐羽林指揮使楊思權乘機率諸軍降於潞王,自西門入城請李從珂將未下京城之際,封其為節度使,李從珂當即封之為邠寧節度使。尹暉率軍自城東入城,唐主將王思同尚不知諸軍倒戈。攻城各部亂軍紛紛湧入城,大軍亦潰,王思同及六節度使均逃遁。十七日,王思同與靜難節度使葯彥稠逃至長安,西京副留守劉遂雍閉門不納,眾人又奔潼關。潞王以鳳翔城百姓資財犒軍,整軍東進,劉遂雍出長安府庫之財助之。西征軍兵敗消息傳至洛陽,朝野震驚,閔帝欲親迎潞王讓位,為康義誠所阻。唐以康義誠為鳳翔行營都招討使。鳳翔軍一路東進,俘王思同,殺之。又擒葯彥稠,後唐先後所派各軍皆不戰不降。二十八日康義誠軍亦潰,朱弘昭聞訊投井,馮贇為安從進所殺,滅其族。孟漢瓊單騎赴陝而降,當晚閔帝出逃。
後唐閔帝出奔
後唐應順元年(934)三月二十八日,後唐閔帝得知先後派去討伐潞王的軍隊紛紛投降,左右的朱弘昭、馮贇、孟漢瓊等人或死,或叛,便於當晚自洛陽出奔魏州(今河北大名東北)。四月初一,閔帝在衛州(今河南汲縣)以東驛站遇到後唐明宗的女婿、河東節度使石敬瑭。石敬瑭了解了形勢之後,找衛州刺史王弘贄商議對策,王弘贄以為閔帝只有五十騎相隨,雖有忠義之心,也無回天之力。石敬瑭轉告閔帝王弘贄的見解,其部將劉知遠殺盡閔帝親隨,只放閔帝一人離去,石敬瑭徑往洛陽而去。王弘贄將閔帝遷往衛州官府,末帝派王弘贄之子王巒鴆殺閔帝,閔帝拒不飲酒,被王巒縊死,年僅二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