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鎮

安徽省淮南市轄鎮

安徽淮南市八公山鎮是豆腐的發祥地。位於八公山下,淮河岸邊,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全鎮面積27平方公里,轄9個行政村,12364人(2017年),該鎮原為沈巷鄉,1990年3月撤鄉建鎮。現八公山區轄八公山、山王2個鎮,土壩孜、新莊孜、畢家崗3個街道辦事處和妙山林廠,有居民委員會48個,村民委員會19個。

簡介


八公山鎮位於八公山區南部。屬城鄉結合部,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12364人(2017年),轄9個行政村。境內煤炭及山石資源儲量豐富,鎮、村和個體經濟發展較快,全鎮擁有煤礦、水泥廠、磚廠、石料廠、豆製品廠、碼頭、運輸公司、建築公司及賓館、兩蔡集團等多家企業,形成了規模經濟。鎮大型養雞場、朱崗村蘑菇大棚、錢淮錢湖無公害蔬菜基地、採煤沉陷區千畝精養魚塘和垂釣中心等,形成了集旅遊、休閑、娛樂為一體的觀光農業。
2004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2.9億元,實現增加值3.12億元,財政收入471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362元。該鎮先後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發展鄉鎮企業百強鄉鎮,被省委宣傳部授於“雙百工程示範點”,在全省經濟綜合實力排名中居第十七位。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五個好”先進黨委。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年度綜合經濟實力“十強鄉鎮”第一名、發展鄉鎮企業十強鄉鎮第二名、市“先進基層黨組織”、“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先進鄉鎮黨委”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八公山區建有大型變電所兩座,全區工農業及生活用電均能得到確保,境內公路四通八達,淮河水運四季通航,淮南鐵路水張段、合阜公路和千里淮河形成三大運輸動脈,從北向南貫穿全區。

旅遊


豆腐發祥地

八公山豆腐起源於淮南八公山,其發明是西漢淮南王—劉安。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世稱豆腐是強身治病的滋補品。唐代鑒真法師對豆腐作了這樣的評價:“清淡素雅延年壽,一缽豆腐敵八珍。”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在《建國方略》中推崇豆腐“實乃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無肉料之毒,故中國全國皆食,已習慣為常。”民間亦有句俗話說,青菜豆腐保平安。這些話從營養學的角度看,是很有道理的。
中華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上,曾有過多少驚人的發明和發現,出現了多少偉大的科學家、思想家和發明家。淮南王劉安和他的眾門客,便是這群星燦爛發明家中的佼佼者。風味獨特、質地優良的淮南八公山豆腐創始人,就是淮南王劉安。劉安,漢高祖劉邦之孫,淮南厲王劉長之子,襲父封為淮南王。淮南國當時的地域東到今鳳陽、滁縣,西到河南唐河,南至巢湖、肥西,北到淮河,都城建在壽春。壽春曾為楚國京畿腹地,山川秀麗,土地肥沃,資源豐富,文化發達,可謂人傑地靈。劉安喜讀書鼓琴,不愛弋獵狗馬馳騁,為飽學知識之士。他招養天下才俊之士三千餘人,雲集古都壽春,議論天下興亡,尋求治世良方,探討學術方技,搜集古史軼聞。一大批文學、哲學、自然科學著作應運而生,使淮南國成了當時國內重要文化學術中心,對中國的文化學術事業,產生了重大深遠的影響。在眾多的人才中,蘇非、李尚、左吳、田由、晉昌、雷被、毛被、伍被等八人名氣最大,號稱“八公”。八公經常陪劉安在壽春城北山上煉長生不老之靈丹妙藥,北山因此改名為“八公山”。劉安等在煉丹時,偶爾將石膏點人丹母液即豆漿之中,經化學變化成了豆腐。豆腐從此問世。劉安發明豆腐之後,並不滿足現狀。他是位飽學之士,對每項事業總是精益求精。他同李尚經常一道研究豆腐製作方法和技術,成立豆腐生產作坊,培養豆腐專業生產人員,在生產操作的過程中,逐步完善生產設備,改進生產技術,提高豆腐質量。同時把豆腐製作技術傳授給當地農民,並逐漸向外地區擴散。
2008年06月,申報公山豆腐地理標誌產品保護進入專家審查階段。

特產紫金硯

八公山紫金硯乃歷史名硯。北宋宰相杜衍之孫杜綰著有一部《雲林石譜》,記載了用壽春府壽春縣的紫金山石雕琢成的硯台,稱之為“遠古物也”,多有讚美之詞。以北宋上溯能稱得上“遠古”的,時代該多麼遙遠。紫金山又是古代八公山的別稱。專家推測,用八公山紫金石制硯,就是始於漢,盛於唐,後來因為連年戰亂不絕,曾繁盛數百年的八公山一帶逐漸淪為蠻荒之地,以後的各個朝代對紫金硯開發漸少,到明代已經珍衡得可以上貢皇宮,而到清代則基本絕跡。直到近幾年,八公山區政府在振興經濟、繁榮文化的時代條件下,依據歷史文獻和少量存世的實物,聘請雕硯名師進行重新開發,紫金硯才又重新煥發出新的光彩,經北京榮寶齋等地的硯石專家鑒定,被譽為是集硯石的“下墨、潤澤、質堅”三美於一身,為國內所罕有。

人文風景

八公山以悠久的歷史,著名的"淝水之戰"古戰場和豆腐發源地而聞名遐邇。八公山豆腐及系列豆制產品久負盛名,風味別具的八公山"豆腐宴"享譽中外。八公山風光旖旎,人文景觀豐富,境內大小山峰四十餘座,古泉遍布,尤以洗雲泉、玉露泉、嵐香泉著稱。八公仙閣、八公山公園、孫家花園、南塘、石林、玉筍、石門潭等,鬼斧神工,妙趣橫生,距今有5-6億年歷史的古生物化石群等更是無價之寶。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1號文件精神,增加農民收入
2004年降低農業稅2.2%,直接減輕農民負擔33萬元;加大了農村財政轉移力度,累計發放各項資金110萬元。加大了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投入資金134萬元用於農田水利建設。全區興修水利25項,治理低洼地600畝,治理淮濱灣行洪區壓沙耕地1462畝。完成下六方堤堵口復堤工程。全年糧食產量達6072噸,夏糧產量創歷史新高。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八公山鎮位於八公山區南部,八公山下,淮河岸邊,屬於八公山區。八公山區位於淮南市西部,地處東經116°45′59″~116°52′29″、北緯32°35′54″~32°42′47″,東西寬10.13公里,南北長11.84公里,東鄰謝家集,西與鳳台縣,西南與壽縣接壤,北隔淮河與潘集區相望。

地形地貌

八公山西依八公山麓,東臨淮河,自然形成西高東低的傾斜地勢。西部為山丘和崗地,約佔全區面積的60%,東部為灣地(近淮為沖積平原),約佔40%。全區可耕地15800畝,境內山丘植被覆蓋率52%。八公山北起西華山,南至車路山,山勢綿延起伏,溝壑縱橫,林蔭蔽日,花果飄香,風景秀麗。期間分佈有數億年歷史的淮南蟲化石,有清冽甘泉。

氣候特徵

八公山屬於亞熱帶與暖溫帶的過渡地帶,呈半濕潤季風氣候。其特點:四季分明,季風明顯,光照充足,熱量豐富,降雨量適中,無霜期較長。

自然資源


土壤與植被
區境內有可耕地15800畝。土壤種類主要是潮濕土、棕壤、黃棕壤、石灰土。除了高產土壤外,一般的土壤缺磷、少氮,有機質低,但鉀較豐富。自然植被多分佈於丘陵崗坡。
野生動植物
獸類:野兔、黃鼠狼、刺蝟等禽類:斑鳩布穀鳥、貓頭鷹、烏鴉、喜鵲、雲雀白頭翁等。
野生植物
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野生大豆。有超過千年的黃連木、過百齡的三角樹、連理枝等。
中藥材
境內有動植物中藥材1000種。藥用植物大多屬於華北區系植物,絕大部分野生。
八公山礦產資源豐富,現有探明的礦產資源不下50種,煤炭資源尤為豐富。大理石、石灰石、紫砂頁岩、高嶺土、礦泉水、龜紋石、紫金石等,品位較高,儲量都十分可觀。近年來我們利用紫金石開發出的紫金硯系列產品,被省政府定為省級旅遊產品,該產品遠銷日本、韓國、台灣、新加坡。

歷史沿革


八公山地區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末期和奴隸社會,淮夷部族就生活在淮河流域,后被夏、商征服。西周時建立州來諸侯國,春秋末期改州來為下蔡。
區境在西漢時屬淮南國和九江郡,東漢時屬九江郡,漢末及魏、晉、隋時屬淮南郡,唐時屬淮南道,宋時屬淮南路,元時屬下蔡縣,明、清初時屬壽州,清雍正十一年後及明國時屬鳳台縣。
1949年1月12日,鳳台縣解放,縣政府在淮河南設置八公山區和蔡家崗區。5月,兩區劃入淮南礦區,合併成立淮南區。11月設置八公山鎮。
1950年9月,淮南礦區調整農村區劃,淮南區改為第三區,1951年11月第三區改為蔡家崗區。
1953年5月22日,撤銷八公山鎮,建立八公山區(科級)。
八公山鎮
八公山鎮
1955年2月,撤銷八公山、蔡家崗兩個科級區,建立縣級建制的八公山區。
1961年10月,八公山區劃分為八公山和謝家集兩個區。
1965年設立沈巷公社,
1966年9月,八公山區改稱紅旗區。
1980年10月,恢復八公山區人民政府名稱。
1990年3月撤八公山鄉建八公山鎮。至1997年,面積23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淮濱、楊家地、錢淮、錢湖、沈巷、下郢、蔡崗、蔡窪、朱崗9個村委會。

行政區劃


2006年代碼
340405100:~201淮濱村~202錢淮村~203錢湖村~204沈巷村~205朱崗村~206蔡窪村~207蔡崗村~208下郢村~209楊家地村。

經濟


該鎮先後被安徽省省委、省政府評為發展鄉鎮企業百強鄉鎮,被省委宣傳部授予“雙百工程示範點”,被淮南市市委、市政府評為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先進集體,在安徽省經濟綜合實力排名中居第十七位。2008年實現財政收入9163萬元,同比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6220元,同比增長16%;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4800萬元,實現利稅1200萬元。全鎮擁有金玉資產管理公司、煤礦、水泥廠、賓館、兩蔡集團、磚廠、石料廠、豆製品廠等多家上規模企業,經濟發展勢頭強勁。截止2009年4月,投資600萬元建造的豆腐文化產業園交易和展示大廳主體已封頂,園區內的基礎設施也在緊張的建設過程中。項目以發展本地經濟為主要宗旨,為中小企業提供公共服務,將有效地整合豆腐產業,傳承豆腐文化。
2008年該鎮不斷提高機關效能,經濟社會發展取得可喜成績。先後獲得了“市級綜治模範鄉鎮”、“市級信訪工作四無鄉鎮”、“區級禁毒工作先進單位”、“市級農業和農村經濟工作先進集體”、“安徽省首屆文明鄉鎮”等榮譽稱號。
工業經濟持續發展,運行質量有了提升
2004年區屬煤礦年生產能力為20萬噸;豆製品產業新增兩家規模以上的企業;八公山水泥廠被命名為“淮南市十強民營企業”。鄉鎮企業營業收入20.1億元,全年預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1億元。
打好“八公山”品牌,做大旅遊業
全年接待遊客達到15萬人次,完善旅遊建設規劃,落實好風景區配套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加快景區景點的開發建設。
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
舊城改造速度加快。2004年完成了拆遷用地面積18萬平方米,新批准舊城改造項目4個,總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其中在建工程17.3萬平方米。建設了建西村、治西村、金苑小區、樂園小區等項目,勝利村、勞動村拆遷工作也已經結束。城區路網相繼實施了常山路、南塘路、堤頂路及麻紡廠四個道路改造工程,道路總長25公里,總投資1536萬元。積極實施通達工程,投資36萬元進行平山路的改建。完成了建北路人行道整治,鋪設了彩色人行道板。進一步實施城市“潔、美、亮、綠”工程。啟動了八公山兒童公園、八公仙閣公園、南塘公園的改建工程,建設了2-3街頭遊園。對城區主幹道和轄區企事業單位進行綠化美化,新增和改造綠地3.5萬平方米,全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1%。
各項改革取得新突破
國有集體中小企業改革進一步深化,盤活了瑪鋼管件廠、醬品廠、卡軌器廠存量資產,區豆製品廠也完成了民營化改革。風景區建設穩步推進,初步建立有利於風景區規劃建設和經營管理的運行機制。
對外開放邁出了新步伐
積極支持礦業集團水泥廠水泥生產線建設,一期項目建成投產,二期開工建設;大力支持巨萬公司建設巨萬工業園,新上了單體液壓支柱和聚胺脂兩個項目;幫助雙維公司進行資產重組,新成立安徽南澳地毯有限公司已經掛牌開業;沈巷煤礦技改項目及山王年產20萬噸洗煤廠項目正在加快實施。
八公山區委、區政府按照“打造八公山品牌、唱響旅遊經濟戲”的指導思想,以山水為骨架,文化為底蘊,以生態為主題,地質為特色,提出了建成旅遊強區、生態大區的目標,將八公山打造成“生命山、生態山、文化山、文明山”,皖北最具吸引力的旅遊度假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和加工基地。八公山風景區恢復重建了漢淮南王宮、白塔寺,開發了石林、忘情谷、升仙台等景點,並以其獨特魅力先後被評定為八公山國家地質公園八公山國家森林公園、八公山國家AAAA級旅遊區。

社會


新農村建設

該鎮黨委、鎮政府把新農村建設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積極探索兩種模式。一種模式是對財力較好的村按照新規劃高起點進行建設。該鎮建設了朱崗新村一期、二期工程、楊家地農民新村一期工程、錢湖農民新村工程、沈巷紫金山莊建別墅100幢、商住樓20幢。另外一種模式是對老村莊的新農村建設。該鎮楊家地村投入600萬元,新改建房屋2000餘間,新修道路5公里,安裝路燈120餘盞,綠化面積6000餘平米。投入200萬元對鎮八公仙閣公園進行拆牆透景工程,使之成為城鎮居民及農民遊園觀光的好地方。在新農村建設中,2007年該鎮共投入約7000萬元。該鎮每個村都成立了村級衛生隊,制定了清掃保潔責任制、追究制,做到了垃圾及時清掃清運。有五個村對男滿60周歲、女滿55周歲每月發放200元生活補貼,使老年人充分享受到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成果。

獲得榮譽


2004年全鎮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2.9億元,實現增加值3.12億元,財政收入471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362元。該鎮先後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發展鄉鎮企業百強鄉鎮,被省委宣傳部授於“雙百工程示範點”,在全省經濟綜合實力排名中居第十七位。被市委、市政府命名為“五個好”先進黨委。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年度綜合經濟實力“十強鄉鎮”第一名、發展鄉鎮企業十強鄉鎮第二名、市“先進基層黨組織”、“農村基層組織建設工作先進鄉鎮黨委”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屆安徽省文明村鎮”稱號。
2020年6月30日,入選安徽省省級鄉村治理試點示範鄉鎮名單。